26《好的故事》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6《好的故事》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6 17:5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文中“错综、瞬间、骤然”等词语。
2.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推想课文中比较难懂的词。
3.运用“有目的地阅读”策略,借助有关资料读懂文章内容,抓住课文3到10自然段,通过品悟关键词句,感受“好的故事”的“美丽、优雅、有趣”,初步体会作者表达情感。
【教学重点】
1.正确读写文中“错综、瞬间、骤然”等词语。
2.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推想课文中比较难懂的词。
【教学难点】
运用“有目的地阅读”策略,借助有关资料读懂文章内容,抓住课文3到10自然段,通过品悟关键词句,感受“好的故事”的“美丽、优雅、有趣”,初步体会作者表达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鲁迅图像,简介鲁迅。(你关注了什么信息,你为什么关注,你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取信息很好)
2.出示课题,生质疑。(如生已预习,直接步入下一环节第一步)
二、带着质疑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读准字音,勾画不理解的词句,尝试自主解答。
2.检测自学。质疑问题的解决情况。读完后与你看课题猜测一致吗?(预设:我看到题目,猜测这个好的故事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结果却是一个美丽的梦)
三、结合补充资料,体会“好的故事”的美丽、优雅、有趣。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梦?提示:文中有这样的语句。(这故事美丽,优雅,有趣。第4、6、8自然段的第一句都说提到了)出示第4、、6、8自然段让学生读。
2.默读描写梦境的内容,思考: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梦的美丽、幽雅、有趣?阅读相关段落,简要批注自己的感受。(自学)
3.同桌交流。
4.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1:“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引导发现这是写好的故事的总体印象,变幻无穷,极具生机。)
预设2:我仿佛记得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1)生读句子,说感受。
(2)做引导,再追问,体会回忆的美好。
(3)师范读,注意段中名词的停顿,体会两岸景、物、人以及那美好的事纷至沓来、目不暇接。
(4)体会罗列名词,使得画面感十足。(有形有色、有动有静、引人产生联想)
(5)指导朗读。(个别读——齐读)
乘船而行,远山近水、小桥凉亭、田园农舍、草木行人,相映成画。
预设3: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师引导体会现在的所见故事——梦,是水中的幻象;“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是作者沉醉美好不愿醒。于是,故乡的美好又渐渐还原清晰起来。
预设4: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1)引导发现关于“红”的描写,体会红的寓意。(热情、激烈、喜庆、吉祥、奔放、活力)
(2)引导发现关于“动态”的词语。(浮动、碎散、拉长)
(3)引导发现“织入”。作者用这个词,把前后事物结合起来,形成一幅和谐、祥和的画面。
(4)结合最后一句,用“织入”说话。(村女织入塔中,塔织入茅屋中,茅屋织入伽蓝中,伽蓝织入丛树中……)
(5)如果一直说下去,会是怎样的?这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这个句子,无限地说下去,我们的头脑中会不断涌现出各种画面,这画面是倒影,是流动的倒影,是流动的交织的倒影。这就是好的故事,梦境的美丽、幽雅和有趣。)
(6)朗读第七自然段。读好几个“织入”,要读得紧凑。
(7)对比第5和第7自然段,发现梦的异同。(异:怀乡与憧憬或向往;同:都在水中;启发学生猜想。)
6.补充阅读链接材料一,阅读,初步体会作者情感。
7.针对这部分内容提出自己疑惑、不理解的地方,尝试解决。
四、留疑启思,延伸课外
1.刚才大家提出很多自己的思考。“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通读全文你还会发现许多问题,如: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为何都提到了“昏沉的夜”?等。请同学们课后再读一读,梳理出自己的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
2.抄写文中优美的词句,力求行款整齐,整洁美观。
3.通过网络或书籍,查找散文集《野草》相关资料、鲁迅生平、创作背景等资料。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课后《阅读链接》和有关资料读懂课文,体会作者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品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加深对鲁迅的了解,更进一步走近鲁迅。
2.学习查找作者生活经历、写作时代背景、别人对作品的点评等资料帮助理解的方法,并在课外阅读中去运用。
【教学重点】
借助课后《阅读链接》和有关资料读懂课文,体会作者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品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加深对鲁迅的了解,更进一步走近鲁迅。
【教学难点】
学习查找作者生活经历、写作时代背景、别人对作品的点评等资料帮助理解的方法,并在课外阅读中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检查订正。
二、在对比中体会象征与寄托
上节课,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美丽幽雅有趣的梦,感受到他对故乡的怀念、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可他这个梦是在怎样的情境下生发的呢?大家在阅读中一定提出了不少自己的疑惑。请交流交流。
1.交流阅读中提出的问题,梳理出统整全篇的问题。(预设:鲁迅梦中的景象怎么全都是在水中?梦境这么美好,可他的环境是“昏沉”的,不是很不相符吗?鲁迅通过这篇“好的故事”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2.围绕问题,展开自学——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预设一:梦境这么美好,可他的环境是“昏沉”的,不是很不相符吗?
(1)自读首尾部分,你有什么发现?(都写到了“昏沉的夜”)
(2)出示写作时间资料:这首散文诗写于1925年1月28日,最初发表于1925年2月9日《语丝》周刊笫13期。关于这篇散文诗的写作时间,作者鲁迅于编成《野草》集子的时候,在文章的末尾注的是“1925年2月24日”,这个时间,比此篇散文诗在《语丝》杂志上发表的时间晚了两个多月,这应是鲁迅误记。查《鲁迅日记》,其中明确有关写作《野草》各篇的记载,只有一次,是在1925年1月28日这一天的项下,记有:“作《野草》一篇。”这一天,正是中国旧历新年的正月初五,与文章的开头相吻合。
(3)说说你结合这段资料,提取了哪些信息?帮助你读懂了课文的哪些内容?(过年时,鲁迅独自在屋,本应是喜庆、祥和的春节,在鲁迅眼里却是昏沉的,他一定在思考着什么。)
(4)出示写作背景资料(也可以是学生搜集的):本文选自鲁迅的教文诗集《野草),写于1925年。从1911年到1925年,中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尝试借鉴西方实施总统制,但短短14年间,总统竟然走马灯似地更换(孙中山、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段琪瑞、张作霖等都做过短暂的总统),期间还经历了袁世凯称帝、军阀混战、孙中山北伐。社会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生活十分艰苦,百姓连起码的安定生活都难以保障,更奢谈幸福感。像鲁迅这样忧国忧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也看不到国家复兴的前途和出路。鲁迅同广大人民一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来到。
(5)结合这段资料,你又提取了哪些信息?帮助你读懂了课文的哪些内容?
(6)阅读课后链接(出示),相信你能更进一步走进鲁迅。说说读完了这段评注,你对课文内容又有了怎么样的理解。
(7)小结:作者用美丽的梦与黑暗的现实对比,美丽的梦象征着对美好的热烈追求与向往,而“昏沉的夜”象征着黑暗的社会,通过这样的对比,表达了对光明的强烈追求。
(8)出示鲁迅几次转型资料,阅读升华其形象。(也可能是学生搜集的)
生平节选:
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
1898年4月,入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
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开矿。
1902年1月,矿路学堂毕业。3月,赴日本公费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为日语学习速成班)。
1903年剪辫。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1904年4月,于弘文学院结业。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肄业。
1906年1月,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
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
资料二
三、拓展练笔,再现希望
1.写作者通过好的故事的象征与寄托。
2.交流展示。
3.朗读相关句段。
四、总结学法。
借助作者生平、写作背景、他人评注等资料能有效帮助我们读懂文章,读懂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