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课件 52.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课件 52.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1-28 15:1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2张PPT。 公元前338年的一天,有一个人从秦国的商地逃到秦国的边关,要逃到魏国去,他想住旅店。 “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史记·商君列传》“嗟乎,为法之弊,一至此哉。”
——《史记·商君列传》
“作法自毙” 商鞅在秦国实施的变法,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开辟了道路。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最终却落得一个五马分尸的结局。
那么,商鞅提出的变法措施是什么呢?为什么他的变法使秦国强盛,而自己最终却是惨死的结局?还是让我们回到当时的背景中去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吧。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课标要求:
1、了解商鞅变法 的具体措施和内容,
认识其特点。
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材料一: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结合材料思考,商鞅生活在一个怎样风雷激荡的时代?材料二:材料三:政治:文化:经济:军事:吴起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百家争鸣”;法家学说顺应时代要求,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统治者要富国强兵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商鞅生活的时代改革成为时代潮流结合课文思考:处在春秋战国大环境下的秦国有没必要变法?为什么? 一 、商鞅变法背景2、秦国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都落后于其他六国必要性:1、社会转型,诸侯争霸, 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 “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秦本记》结合以下材料思考,秦国有没可能变法?理由是什么? 一 、商鞅变法背景2、秦国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3、秦孝公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1、社会转型,诸侯争霸, 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必要性:可能性: 一 、商鞅变法背景2、秦国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3、秦孝公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4、变法之争作了思想准备。1、诸侯争霸, 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5、商鞅个人的作用。必要性:可能性:商鞅商鞅生于战国中期,整个社会处在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之中。意识领域则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年轻时的商鞅对各派学说均有涉猎。当时一些国家在法家思想指导下革故鼎新,出现了国富民强的新气象,给商鞅以很大启迪,使他“少好刑名(法律)之学” “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史记·商君列传》公叔痤能出奇计强秦者,……与之分土。商鞅见秦孝公帝道道家学派的政治学说王道儒家的学说霸道强国之术法家的学说 卫鞅曰:“……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古;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旧贵族)杜挚曰:“……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孝公曰:“善!”以商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双方论战的焦点是什么?结果如何?通过论战达到了什么目的?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
——《史记·商君列传》为了取信于民,商鞅想出了什么好办法?变法的另一阻
力来自什么?论战权贵,
扫清障碍。南门徙木,
取信于民。说服秦王,获得支持。商鞅入秦,尽显才华为争取变法顺利开展,商鞅做了哪些努力? 面对血雨腥风的残酷战争,商鞅设计了什么谋略训练出了一支虎狼之师?1、军事改革二、变法内容材料一:
“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材料二;在战斗中士兵若怕死退缩,要受黥刑(在脸上刺字)或劓刑(割掉鼻子)。材料三:凡编入什伍组织的在籍成年男子…随时承担着被征调从军作战的义务,战事一完,则解甲归田,可谓全民皆兵。依据材料归纳出商鞅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影响。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设立军功爵制度。2)严肃军纪3)建立什伍组织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设立军功爵制度。3)建立什伍组织作用:
1)增加士兵勇气,提高军队战斗力;
2)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
3)保证兵源。1、军事改革2)严肃军纪“虎狼之师” 秦始皇陵兵马俑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前后109年之间,秦同东方六国共作战65次,获取全胜58次,斩首129万,拔城147座,在攻占之地共建立了14个郡。庞大军队需要强大国力的支撑。商鞅用什么高招来发展经济,增强国力的呢?2、经济改革材料一: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 居五年,秦人富强 。
——《史记.商君列传》根据材料提炼商鞅变法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1)废除井田制;(2)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3)统一度量衡;(4)强制分家。(4)强制分家。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商鞅为什么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原
因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2、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 3、有利于中央集权,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根源: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作用:
(1)承认土地私有,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
(2)提高生产积极性,稳定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实力
(3)便利各地经济交流与发展,加强中央集权。
(4)增加财政收入,发展了小农经济,改变了旧的社会习俗。(1)废除井田制;(2)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3)统一度量衡;(4)强制分家。 为吸取周天子弱干强枝的深刻教训,加强对地方和人民的控制,商鞅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1)建立县制,官吏国君任免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分封制国君诸侯诸侯国官吏国君地方县吏县制分封制与县制之下中央对地方的管理1)建立县制,官吏国君任免3)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5)焚烧诗书4)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 令(下令)民为什伍,而相(互相)牧司(管理)连坐。不告(举报)奸(违法)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史记?商君列传》2)推行什伍连坐法角色体验:依据改革内容,体会秦国商鞅变法之后的新兴地主、旧贵族、农民、军士、国君会有何想法?新兴地主 旧贵族 农民 军士 国君新兴地主阶级:好样的 !地多了, 口袋鼓了, 地位高了, 挺好,真给力!农民:救星啊!以前无地无财命一条,而今杀敌吃皇粮,努力耕织得爵位。挺美!军士:恩人啊!以前立功不受赏,拼死沙场无回报。现今杀敌得爵位,偶尔犯个小错也不怕,真好!奴隶主旧贵族:小人 天资刻薄 酷吏 不得好死 爵位土地没保障。我来把你问,像我这样的旧贵族日子可怎么过?国君:贤能啊!从今往后看谁还敢小瞧我大秦?角色体验 1、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A、奖励军功    B、重农抑商
C、为田开阡陌封疆
D、废分封行县制  E、实行连坐法ACD巩固
练习A、奖励耕织
B、推行县制
C、为田开阡陌
D、重农抑商2、商鞅变法措施 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一项是:  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实际上是废除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的生产关系,即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三、商鞅变法的评价:为什么?“商鞅虽死,秦法犹存”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汉书·地理志》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依据材料归纳出商鞅变法对秦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
“百代犹得秦政法”阅读课本第25页,解析与探究,思考:(1)积极作用①对秦国:收富国强兵之效。
政治上: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的中央集权;
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
军事上:壮大了军事力量;
②对历史发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 。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1、变法影响(4)局限性:严刑峻法(轻罪重罚、连坐)文化专制重农抑商1、变法影响2、商鞅变法的特点? 全面性、有效性、进步性 消极
影响积极
作用①对秦国:收富国强兵之效。
政治上: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的中央集权;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军事上:壮大了军事力量;
②对历史发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 。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严刑峻法(轻罪重罚、连坐)文化专制重农抑商1、变法影响四、商鞅变法的影响1、实施情况:阻力重重
2、产生影响:成效巨大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有利于秦国生产力的发展。
政治上,健全了国家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
军事上,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它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后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 3.历史局限性压抑工商;弃绝文化;君主独裁;
轻罪重罚;愚民手段;2、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取得成功?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要求,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2)商鞅正确的决策和改革的决心,不畏权贵、执法如山3)秦孝公的鼎力支持4)变法立信立威于民,深入人心5)法家思想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认识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想要发展,必须根据现实的需要适时地进行改革,绝不能因循古代的传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改革就会丧失活力,不改革就会落后,不改革就会灭亡。
认识二:改革不会一帆风顺,有时可能遭受挫折,甚至中途夭折。这就要求改革者敢于承担风险、敢于创新 ,引导改革冲破艰难险阻到达胜利的彼岸。
认识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终将取得成功。对于改革的认 识看P24“阅读与思考”考虑:商鞅还从哪些方面对秦国的社会制度进行了改革?有什么作用?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小家庭政策;凡一户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改变旧的社会习俗: 发展了小农经济,增加了国家收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的强大和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材料:
1、秦孝公时,曾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基本要领,是注定不会有好下场的,“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
2、西汉时,著名思想家贾谊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有些人认为,秦朝二世而亡的根子或许早在商鞅变法时就已经种下了。经济井田制土地私有
重农抑商
统一度量衡 商 鞅 变 法 具 体 措 施 “破”“立”文化军事政治世卿世禄制
分封制军功爵制度
什伍组织
县制焚烧诗书什伍连坐
轻罪重刑法律 作 用 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当时;后世最彻底影响最深远核心内容法治农战风俗局限性主要特点课堂练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以三晋地狭(少)人贫(穷),秦地广人寡,故草(荒野)不尽垦,地利(物产)不尽出。于是诱(诱导)三晋之人,利(利益)其田宅……(使其)务(专心从事)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裁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回答:(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诱”因:要发展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受诱”因:“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结果:经过几年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课堂练习: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二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回答:(2)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说历史现象的原因。 原因:①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②这是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