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孙权劝学》,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
新课导入
《孙权劝学》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2.分析人物对话,剖析人物性格特点
3.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从中获得启迪。
学习目标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实行新政时,司马光竭力反对,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
晚年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死后追封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自幼嗜学,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
走近作者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清代学者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资治通鉴》及相关评论
助读资料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它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毛泽东自称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
编年体
指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体例。编年体是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代表作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文体知识
卿( ) 即更刮目相待( )
邪( ) 遂( )
qīnɡ
gèng
yé
suì
读准字音
整体感知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译法点拨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从前,当初
孙权劝学
鼓励,劝勉
对……说
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当道,当权
掌管政事
推托
事务
副词。“怎么,难道”
古时王侯的自称
研究儒家经典
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只,只是
粗略地阅读
通“耶”,“吗”
历史
“罢了”,表限止语气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文: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样?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议论(国家大事),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谁比得上
“所字结构”。收获(名词)
于是,就
从事
到,等到
经过
议论国家大事
才干和谋略
不再是
泛指吴地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有抱负的人
泛指多日
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对朋友辈的敬称
知晓事情
语气词,表反问,相当于“呢”
连词,表顺承
译文: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另外试目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然后分别了。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并梳理行文思路。
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大有长进,令鲁肃刮目相看并与他结为朋友。
细节探究
孙权劝学(详)
学
吕蒙就学(略)
鲁肃赞学(详)
2.请结合背景分析孙权为何劝吕蒙学习?
【链接材料】公元208年,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初步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210年,周瑜病死。去世前写信给孙权。一是分析了东吴面临的严峻形势:三国鼎立,未知事态发展动向;二是推荐接班人鲁肃。鲁肃成为孙权的谋佐。吕蒙是三国时吴国大将,16岁进入军营,以胆气著称,战功卓著,但颇为轻狂。为加强国力,孙权劝吕蒙多学习。“孙权劝学”的故事就发生了。
一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当时三国鼎立局面刚刚形成,东吴局势不稳定,国家需要能文能武的将领;
2.请结合背景分析孙权为何劝吕蒙学习?
二是吕蒙更好履职的需要。
吕蒙长于带兵打仗,但差于文治,又“当涂掌事”,为更好履职,便“不可不学”。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卿言多务,孰若孤?
(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学习的目的、方法)
(委婉的批评)
(现身说法,读书有益处)
3.找出孙权“劝学”的具体语句,并分析他是如何劝说成功的?
4.从具体的劝说中,你能体会到孙权怎样的语气和心理?结合语句加以分析。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十分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看出他对吕蒙的关心和厚望。
4.从具体的劝说中,你能体会到孙权怎样的语气和心理?结合语句加以分析。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用反问句和“但”字,既表达了劝学的目的,也含有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满和略有责备。
用现身说法,鼓励吕蒙学习,语重心长。
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②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
④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双重否定 重要性和必要性
—— 限止语气 目标明确
—— 反问语气 阻断借口
—— 切身体会 亮明益处
劝说艺术
5.文章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1)通过鲁肃的神态描写、语言赞美和行为活动。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通过吕蒙自得自豪的语言描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结合全文,分析孙权、吕蒙、鲁肃分别是怎样的人?
形象分析
孙权
吕蒙
鲁肃
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直爽、敬才爱才
劝
赞
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
结合全文,分析孙权、吕蒙、鲁肃分别是怎样的人?
墨剑飘雨
学了这篇课文,你收获了哪些启示?
①说话做事要讲究方式方法,讲究策略;
②待人要诚恳有耐心。
①开卷有益,读书学习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②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合理的建议,并努力去做到最好,
才能不断的进步。
①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②要善于发现别人的进步,及时肯定别人。
拓展延伸
从孙权身上:
从吕蒙身上:
从鲁肃身上:
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就学,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
课堂小结
学 必 有 得
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劝因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法
经常读书,大有所益→作用
孙权劝学
孙权
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
叹学
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拜蒙母,结友而别
印证
变化
课文结构
卿今当涂掌事
但当涉猎
蒙乃始就学
指物作诗立就
当
就
掌管
从事
应当;应该
完成
一词多义
文言积累
见往事耳
何见事之晚乎
蒙辞以军中多务
自以为大有所益
见
以
了解
用,拿
认清
与“为”连用,认为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孤单,孤苦。)
1.蒙辞以军中多务
(古:推托 今:美好的词语)
古今异义
(古:研究 今:治理)
(古: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学位最高一级。)
3.及鲁肃过寻阳
(古:等到 今:以及)
5.但当涉猎
(古:只是 今:转折连接词,但是)
4.即更刮目相待
(古:重新 今: 更加)
6.见往事耳
(古:历史 今:过去的事)
推荐阅读
孟母三迁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推荐阅读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苏秦悬梁刺股
孙康囊萤映雪
国学诵读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
——《吕氏春秋 孟夏纪》
【译文】善于学习的人,能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因此善于吸取众人长处的人便能得到天下。
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 ——刘向《说苑》
【译文】人们都知道用食物解决饥饿,不知道用学问治好愚昧。因此本性良好的人在年幼时,一定要在学问上勤学苦练,用来修养他的本性。
走进传统文化
劝学名言: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3.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5.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结束语: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冰心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