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1 社 戏
测试时间:30 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絮.叨(wěn) 撺.掇(chuàn) 家眷.(juàn) 行.辈(hánɡ)
B.怠.慢(dài) 船橹.(lǔ) 归省.(shěnɡ) 不惮.(dàn)
C.竹篙.(ɡāo) 松懈.(xiè) 晌.午(shǎnɡ) 凫.水(fú)
D.旺相.(xiānɡ) 潺.潺(chán) 舀.水(yǎo) 屹.立(y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宽慰 好歹 屹立 缝隙 扫兴
B.嘲笑 呼吁 豆壳 泊位 蕴澡
C.偏僻 蚯蚓 纠葛 船篙 郊洁
D.竭力 怠慢 作楫 钳子 朦胧
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罗汉豆正旺.相.。(旺相:茂盛。)
B.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渴睡:瞌睡。)
C.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D.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白地:月光照耀下的地面是白
色的。)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B.“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
C.“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D.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
布衣跳老虎。
5.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
着了。(比喻)
B.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
了。(夸张)
C.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借代)
D.双喜长得很像他爸爸。(比喻)
二、填空题
6.本文选自鲁迅的小说集《 》,鲁迅的小说集还有《 》《 》等。
三、阅读理解
(一)(2020 湖北黄冈麻城思源实验学校 3月线上考)阅读下文,完成 7—11 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
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
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① 开船,在桥石上一
第 1 页 共 5 页
② ,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
的,有嚷的,③ 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
④ 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
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
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
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
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
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
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7.如果给这几段文字加上小标题,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看戏途中 B.渔火点点
C.月夜行船 D.水乡夜景
8.对第一段中的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B.语言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纯真的精神世界。
C.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复杂的精神状态。
D.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9.下列填入文中①②③④处的动词恰当的一项是( )
A.点 磕 夹 飞 B.点 敲 混 飞
C.磕 点 混 箭 D.点 敲 夹 箭
10.选文第二段的描写角度依次是( )
A.味觉 视觉 听觉
B.嗅觉 听觉 视觉
C.嗅觉 视觉 听觉
D.味觉 听觉 视觉
11.这几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是( )
A.冷峻犀利,富含人生哲理。
B.清新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C.华美绚丽,摇曳多姿,生动形象。
D.古朴典雅,委婉含蓄,表意丰富。
(二)(2020 海南海口十四中第一次月考)阅读下文,回答 12—15 题。
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
官亦鸣
①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
②曾听一位哲人说,天边新出的一抹云,是天堂新进的灵魂。抬头看那天边的云,不,
那分明是逝去不久的母亲。那若隐若现、飘忽不定的云层中,清晰地变幻着一个胖胖的身影,
一如既往地来去匆匆,摇晃着身躯——那是岁月无情,给你留下的永恒。
③母亲是在那个一年中最冷的清晨离我们而去的。远处隐隐地响着零星的鞭炮声,空气
中充满了年的气味了。而我们最最亲爱的母亲却悄然闭上了她那总是透着暖暖春意的双眼,
胖乎乎的脸上依旧是那副似睡非睡、憨态可掬的神情。她是睡去了吗?可四周悲怆的哀乐声
和透骨的恸哭声却提醒着我们,母亲是真的离我们而去了。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母亲怎就不
第 2 页 共 5 页
等我们回来。她是知道她的子孙们要回来陪她过年并庆贺她老人家八十七岁华诞的。母亲一
生中最大的幸福是亲手做一锅红烧肉炖白菜豆腐粉条,看着里屋外间坐在整整三张大圆桌旁
的她的儿女们及儿女们的儿女们,她怎么就忍心去了呢?怎么说走就走了,仅仅差十一天啊!
④一位外国科学家曾做过实验,人在离世的瞬间,体重减少 21 克,这就是说,人的灵
魂重 21 克。守着母亲的灵柩,我觉得母亲的灵魂绝不止 21 克,应该是 21 千克,210 千克,
不,是更多,更重.。因为在我们的心中,分明感到无形的沉重,重得喘不过气来。是啊,母
亲的双肩所承受的重,是我们几代人都承受不了的。望着似睡非睡的母亲的脸,忽然又觉得
母亲的灵魂是那样的轻.,她终于可以放下一切,扶摇直上九天,飘忽在天边云端……
⑤母亲是农家女,十六岁离娘亲,为人妻,为人母。她深深地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半个多世纪的辛勤劳作,如今她功德圆满,仓满斗盈。她可以放心地去了,去会见她相伴了
几十年的爱人——我们的父亲。去把她一生的喜忧恨爱之情,十七年的别夫相思之意,美美
地倾诉。看那云层后面的影子,是大步向前、急不可待的了。是的,那云层深处,有着另一
个灵魂在等她,那是离我们而去十七年的父亲。母亲是轻松、快乐的,一如七十年前坐花轿
上路般的轻松、快乐。
⑥英国一位超心理研究者曾说:“灵魂可呈现为实体的,有时可投下一片阴影或是遮住
一盏灯……”我相信,母亲的灵魂是实体。看那天边的一抹若隐若现的云,分明是半透明的,
甚至真的投下了一片阴影。
⑦此时,我想,那天边云层里的母亲的心里,是喜悦的。那轻轻舞动着的身影,便是证
明。因为她看见了子孙们个个鲜活如出水芙蓉,楼房前停放着私家小车,她可以告诉父亲,
那辆老掉牙的自行车,再也不用了;看着我们个个衣着时尚,皮鞋锃亮,天天像过大年一样,
她可以告诉父亲,再也不用在腊月里的晚上,一个纳底,一个做帮,缝洗浆补,直忙到大年
三十才能个个穿上新衣新鞋。此时的母亲,肯定笑得比那时更暖,更轻松。
⑧这样想着,看着,突然发现天边那一抹若隐若现的云变成了一抹淡淡的玫瑰红,并向
大地投下了一片暖暖的光。噢,我明白了,母亲是知道灵魂有时能遮住一盏灯的。此时的她,
唯恐遮住了那一片暖暖的阳光。她知道她的子孙们分散在五湖四海是多么需要阳光,于是她
匆匆地走了。
⑨天边,那一抹若隐若现的云,幻化成一片玫瑰红,暖暖地……
12.结合第④段文字,解释画线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我觉得母亲的灵魂绝不止 21 克,应该是 21 千克,210 千克,不,是更多,更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忽然又觉得母亲的灵魂是那样的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母亲的平凡和伟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全文谈谈“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母亲是天底下最伟大的人,母亲的品格被无数次赞美过。请写出两句赞美母亲的谚语、
格言、民谣或诗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3 页 共 5 页
答案全解全析
1.答案 C A.絮 xù,撺 cuān。B.省 xǐnɡ。D.相 xiàng。
2.答案 A B.澡→藻。C.郊→皎。D.楫→揖。
3.答案 D 白地:空地。
4.答案 C 句中第二个感叹号应在引号里面。
5.答案 D 本句虽然有“像”,但不是比喻。
6.答案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解析 《社戏》出自《呐喊》。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需要在日常学习中重点识记。
7.答案 B 小标题要能够完整地概括节选文字的内容。文段描写的是“我们”去看戏途中,
月夜行船的所见所闻所感,渔火只是环境描写的一小部分,不能完整地概括节选文字。B选
项作为小标题不恰当。故选 B。
8.答案 D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这里是心理描
写,描写了“我”的心情经历了一个从沉重到轻松的过程,表现了“我”能去看社戏时的自
由、轻松、欢快的心情。故选 D。
9.答案 A ①处,开船的时候一般要用竹篙轻触岸边使船移动。“点”表现了动作的敏捷
轻快,“磕”则显得笨重。②处,在船挪动后要行驶时,需要有一个向前的力量,因此此时
的动作应该比“点”更重一些,用“磕”比较合适。③处,“夹”字更有层次一些,可以和
说笑声、叫嚷声区分开,而“混”则没有这个效果,因此用“ 夹”比较合适。④处,题干
要求填 “动词”,“箭”并不是动词,用“飞”合适。故文中①②③④处应依次填入
“点”“磕”“夹”“飞”。故选 A。
10.答案 C 选文第二段,豆麦和水草散发出的清香属于嗅觉描写;月色、连山、依稀的
赵庄属于视觉描写;“似乎听到歌吹了”属于听觉描写。故选 C。
11.答案 B 选文主要描写了几个小伙伴月夜行船去看社戏途中所见的景物以及行船的过
程。在这几段文字的描写中,可以看到月夜下的清新景色,白篷的航船、潺潺的船头激水声、
碧绿的豆麦田地、豆麦和水草的清香、朦胧的月色、依稀的村庄和渔火、隐隐的笛声、月下
的松柏等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对月下的景色的朴实描写,透着满满的诗意。故选 B。
12.答案 (1)母亲为家庭付出了太多;母亲离世,“我们”内心无比沉重。
(2) “我”内心觉得“轻松”,觉得母亲终于可以放下一切,停止操劳;希望母亲离世后
能轻松快乐。
解析 (1)由文中“母亲的双肩所承受的重,是我们几代人都承受不了的”“十六岁离娘
亲,为人妻,为人母”可知,“重”指母亲为家庭付出了太多,也指母亲的离世,“在我们
的心中,分明感到无形的沉重”,这“重”既是母亲身上的担子重,也是因为母亲离世,“我
们”的内心沉重。
(2)由“她终于可以放下一切”可知,“轻”既有“我”内心觉得“轻松”之意,觉得母
亲终于可以放下一切,又有对母亲的祝福之意,希望母亲离世后,能够在天上遇到相伴几十
年的父亲,能够自豪地告诉他孩子们的幸福生活,能够在天上过得轻松快乐。
13.答案 ①养育子女,付出所有;②与丈夫恩爱相伴几十年;③为家庭操劳,任劳任怨;
④辛劳一生,轻松离去。
解析 解答此题要找出文中与母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根据第⑤段,从母亲的
人生经历可知,母亲“十六岁离娘亲,为人妻,为人母”,年纪轻轻就开始操劳,“半个多
世纪的辛勤劳作”,任劳任怨,“在腊月里的晚上,一个纳底,一个做帮,缝洗浆补”,养
育子女,与父亲相伴几十年,最终没有遗憾,轻松离开。
14.答案 结构上:是全文的线索,形成首尾照应。内容上:借对“一抹云”的描摹,表现
第 4 页 共 5 页
了作者对母亲突然离世,从心中伤痛和遗憾到自我安慰的过程。
解析 解答此题要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考虑其作用。把天边的云看作去世母亲的灵魂,把云
的离去看作母亲不愿遮挡子孙们的阳光,表现了对母亲的感情;同时把云看作母亲的灵魂,
觉得母亲还没有离去,也是对自我的安慰。该句出现在开头,和结尾“天边,那一抹若隐若
现的云……”照应,云是母亲的灵魂,贯穿文章,也充当了文章的线索。
15.答案 (示例)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雨果) 世界
上其他一切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谚语) 全世界
的母亲是多么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惠特曼)(写出两句即可)
解析 按要求作答,平时要注意积累。
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