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安塞腰鼓》同步练习(pdf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3 《安塞腰鼓》同步练习(pdf版含解析)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36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7 15:50: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3* 安塞腰鼓
测试时间:30 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安塞.(sài) 飞溅.(jiàn) 闭塞.(sè) 晦.暗(huì)
B.烧灼.(shuò) 磅.礴(páng) 亢.奋(kàng) 冗.杂(rǒng)
C.戛.然(jiá) 恬.静(tián) 骤.雨(zhòu) 震撼.(hàn)
D.思绪.(xù) 沉稳.(wěn) 淋.漓(lín) 羁.绊(jī)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一群茂滕滕的后生。
B.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涯上。
C.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
D.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噪热了。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黄土高原上,______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2)观众的心也______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3)每一个舞姿都使人______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4)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______,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A.爆 突然 颤抖 寂静
B.演 蓦然 颤抖 恬静
C.爆 蓦然 战栗 寂静
D.演 突然 战栗 恬静
4.下列不属于作者通过写安塞腰鼓来赞颂的一项是( )
A.承载顽强生命的黄土地。
B.黄土地人赖以生存的食物。
C.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
D.生命中奔腾的力量。
5.下面几个句子是对排比修辞手法的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排比句由结构上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构成,成串排列,以增强语势。
B.排比侧重于同一词语或同一句子一再出现,起到强调突出作用。
C.排比是句子两两相对,句式整齐。
D.运用排比的目的是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使被描写对象形象、生动。
二、填空题
6.《安塞腰鼓》的作者是 ,当代诗人、 家,代表作品有《 》《安
塞腰鼓》等。
三、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文,完成 7—11 题。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第 1 页 共 5 页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
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7.第 1 段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 1 段中“叹为观止”原意是 ,这里指 。
9.对第 4 段中的“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应怎样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读第 6—7 段,哪些词句写出了“寂静”的程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写出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20 福建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6 题。
拜谒李时珍
陈世旭
静静地站在雨中的长廊,遥望神圣。
蕲春①,处吴头楚尾,扼控长江。山川秀美而神秘,人文丰沛而多彩。
竹林湖村,一个翡翠般的山谷,满是苍劲的树、怪异的竹、迷蒙的云、甘甜的泉、碧绿
的水。莲叶上溅着雨花,遮住一湖天光云影。含苞的花朵,带着艳丽的霓裳,相守明镜。
巨大的香鼎排列在开阔的山麓,万绿丛中的高处,安卧着圣者的灵魂。
李时珍,一个自幼耳熟能详的名字。
想起我的表叔,一个老迈的中医。几重几进的幽深老宅,洗药的天井,煎药的作坊,堆
药的库房,长年累月氤氲着浓浓的药香。表叔端坐于店堂,周边是一圈紫檀的书架,架上满
是靛蓝灰白的线装古籍。中堂黑色的金字招牌下,挂着“李时珍”画像:褐色的高筒帽,蓝
色的大襟袍,清癯的脸上尽是忧戚。这清癯与忧戚似乎随医道一起传承,画像下的表叔亦是
此般的清癯此般的忧戚神情。在一张纹脉清晰的紫檀桌上,青筋毕现的手,苍白而温暖,把
握一个个问医者的脉息。偶尔的询问和叮咛,轻得就像亲人的耳语。仿佛踏进的是森严的殿
堂,人们一个个恭恭敬敬地弯腰进来,又一个个唯唯诺诺地躬身出门。门外车如流水马如龙,
门内古炉香烟静如海。
表叔是李时珍的私淑弟子②。
一条古老的石路,横跨了数百年,我在路这端,圣者在路那端,我们彼此深情凝望。曾
经瘟疫弥漫了你的眼神,多少亡灵,拥挤着天空。风雨的哀怨,堆满大地。在沉重的呼吸里,
枯瘦的村庄摇摇晃晃。日子硬撑起呼吸,苦等着一剂良药。困顿的五脏六腑深处,期盼着望
闻问切的祥符。多少颤抖的呻吟,渴望着一个身影:一个杏林春暖的身影,一个悬壶济世的
身影,一个妙手回春的身影。
皇家宫殿丹炉旁的医者,决然走出堂皇的宫阙,回到久别的故土。国之医者,承载了太
多人的命运。怀抱仁心,步履蹒跚,在苦难的漫漫长路,愿为百姓守候一生。
第 2 页 共 5 页
配伍草根、花朵,调制天象、雨露,背负神农氏的典籍,“搜罗百氏”“采访四方”,寻
寻觅觅踏遍山野。攀上高耸的断崖,潜入无底的山涧,从荆棘深处背出一篓又一篓救苦救难
的“仙草”。敞开胸膛,揽尽大地的远山近水,只看到香气在飞,心灵清如止水。
太阳升起的每一个新的日子,生命都正在苍天的子宫着床。在无边无际的时间与空间,
一茎草的萌芽,在脸上积蓄着力量。于是穷搜博采,删削订正,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
稿三易而成《本草纲目》。苦行者的智慧,滋润了草的色泽,流溢着草的芳香。在众人的仰
望中,研磨天地的精华,抚慰百姓的切肤之痛。
一纸药方,点缀出专注的神情;羸弱而坚韧的手指,调和阴阳,由表及里;心无旁骛的
针灸,以谦卑的姿态,直刺生之命门;流不完的汗水,炮制“神膏”,敷上肿胀的苦难;不
吝惜的热血,祛散肆虐的“伤风”,让涌动的脉搏,流出欢快的福音;于是滚沸的鼎釜里一
缕清苦的味道,泽润了天下的老弱贫疾;于是百草温汤融入子孙的血液,而“李时珍”,刻
进华夏永恒的记忆。
李时珍的脊梁始终那么高,又那么低。民族记录下了一个伟大医者朴素的背影。
“李时珍”,远不止仅仅等同于《本草纲目》,是永远的经典,更是一个符号,一个民族
的魂魄。
(有删改)
[注] ①蕲春:今湖北蕲春,李时珍故乡。②私淑弟子:私下向自己仰慕敬佩的人学习
的学生。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描写竹林湖村的环境,营造了神秘圣洁的氛围,意在烘托表叔的形象。
B.文章以“一条古老的石路”连接时空,由写表叔转到写李时珍,过渡自然。
C.作者借助丰富想象,展现了李时珍离开皇宫回到故土,守候百姓的感人场景。
D.文中“圣者”“国之医者”“伟大医者”等称谓,突出李时珍在世人心中的地位。
13.文中写“我的表叔”对刻画李时珍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在沉重的呼吸里,枯.瘦.的村庄摇摇晃晃。(赏析加点词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时珍的脊梁始终那么高,又那么低。(赏析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李时珍回到故土,“为百姓守候一生”,文章是从哪三个方面表现的?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3 页 共 5 页
答案全解全析
1.答案 B “灼”应读 zhuó。
2.答案 C A.滕滕→腾腾。B.涯→崖。D.噪→燥。
3.答案 C 对词语的选用要注意辨析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可以采用代入法,分别把选项
中的词语放入句中,检查语句是否通顺,表意是否恰当。也可以采用排除法。
4.答案 B 文中虽然写到食物,但没有要歌颂食物的意味,而且文中所提到的“红豆角角
老南瓜”恰恰代表了经济的落后。除了 A、C、D三项外,还可以说赞颂了在黄土地上生活
的人们等。
5.答案 A A.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
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正确。B.侧重于同一词语
或同一句子一再出现,起到强调突出作用,这应该是反复的特征,不是排比的特征。C.排比
可以使行文有节奏感,并不是句式整齐。D.运用排比的目的是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但排比并
不能达到使描写对象形象、生动的目的。故选 A。
6.答案 刘成章 散文 羊想云彩
解析 当代作家可从“名、时、地、作、评”等几个角度入手识记。
7.答案 绚丽的舞姿
解析 根据第 1段中的关键词和段意可以发现,第 1段的关键词是“舞姿”,所以第 1段围
绕舞姿来写,主要写绚丽的舞姿。
8.答案 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舞姿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
解析 揣摩词语的内涵,一定要根据语境分析判断。揣摩出词语的语境义,用合适的话概括
出来,也可借用原文语句表述。
9.答案 可以尽情地宣泄内心的情感。
解析 此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结合上下文和文章的主旨来分析。
10.答案 出奇地、对她十分陌生、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提炼“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
她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等语句中有关寂静的内容即可。
11.答案 以动衬静。写出了此时世界的寂静和高原的旷远。
解析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是通过“一声鸡啼”来衬托世界的寂静和高原的旷远的,
这是以动衬静的手法。
12.答案 A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A项,根据“巨大的香鼎排列在开阔的山麓,
万绿丛中的高处,安卧着圣者的灵魂”“李时珍,一个自幼耳熟能详的名字”可知开头的环
境描写是为了引出圣者李时珍。故 A项错误。
13.答案 ①有助于李时珍形象具体化,让读者对李时珍有初步的理解和感受;②衬托李时
珍形象的高大;③体现李时珍医道仁心在后世得到传承。(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文学作品中次要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表叔是李时珍的私淑弟子”,可
见写表叔使读者对李时珍的形象更加具体化,借表叔的精神衬托李时珍高大的形象,并借此
体现出李时珍医道仁心在后世得到了传承。
14.答案 (1)“枯瘦”一词,赋予村庄以人的情态,形象地写出瘟疫弥漫下村庄的萧条、
了无生气。
(2)“高”突出李时珍高尚的品格;“低”写出李时珍谦卑的姿态;“高”“低”看似矛盾,
实则凸显李时珍心怀天下、救济苍生的“伟大医者”形象。
(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关键词的赏析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分析“枯瘦”的本义,“枯瘦”
第 4 页 共 5 页
指“干瘪、消瘦”;然后分析其在句子中的意思。该词在句子中形容“村庄”,结合句子的前
两句“曾经瘟疫弥漫了你的眼神,多少亡灵,拥挤着天空。风雨的哀怨,堆满大地”便可得
知其写出了村庄的萧条、了无生气。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要找到赏析角度,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赏
析。这句话中写李时珍脊梁的一“高”一“低”,应抓住关键词“高”“低”来分析,结合文
章内容分析“高”和“低”分别指的是什么。李时珍“配伍草根、花朵,调制天象、雨露,
背负神农氏的典籍,‘搜罗百氏’‘采访四方’,寻寻觅觅踏遍山野。攀上高耸的断崖,潜入
无底的山涧,从荆棘深处背出一篓又一篓救苦救难的‘仙草’”,很显然“高”是指李时珍的
品格高尚;由“心无旁骛的针灸,以谦卑的姿态,直刺生之命门;流不完的汗水,炮制‘神
膏’,敷上肿胀的苦难”可知“低”是指李时珍的谦卑,同时也是对李时珍人品的赞美。
15.答案 ①山野采药;②编纂《本草纲目》;③为百姓治病。(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根据题干 “李时珍回到故土,‘为百姓守候
一生’”可知答案应从文中李时珍回到故乡后为百姓做的事中概括。“配伍草根、花朵,调制
天象、雨露,背负神农氏的典籍,‘搜罗百氏’‘采访四方’,寻寻觅觅踏遍山野。攀上高耸
的断崖,潜入无底的山涧,从荆棘深处背出一篓又一篓救苦救难的‘仙草’”,这里写李时
珍山野采药;“太阳升起的每一个新的日子,生命都正在苍天的子宫着床。在无边无际的时
间与空间,一茎草的萌芽,在脸上积蓄着力量。于是穷搜博采,删削订正,历三十年,阅书
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本草纲目》”,由这里可得出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一纸药方,
点缀出专注的神情;羸弱而坚韧的手指,调和阴阳,由表及里;心无旁骛的针灸,以谦卑的
姿态,直刺生之命门;流不完的汗水,炮制‘神膏’,敷上肿胀的苦难;不吝惜的热血,祛
散肆虐的‘伤风’”,由此可知李时珍在为老百姓治病。
16.答案 要点:①医学成就和影响跨越时代;②成为医道仁心的象征;③心忧百姓,不慕
荣华,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段落含意的理解能力。理解段落可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来思考。本题中的
“含意”是指文章最后一段的深层意思或言外之意。“经典”说明他医学成就大;“符号”指
他是医者的象征;“民族的魂魄”指他所体现的民族精神。结合这些关键点,用简练的语言
表述即可。
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