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 同步练习(pdf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唐诗三首 同步练习(pdf版含解析)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29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7 19:3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
测试时间:30 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暮.投石壕村(mù)
B.卷我屋上三重.(zhòng)茅
C.何时眼前突兀.(pài)见此屋
D.手把文书口称敕.(shù)
2.下列诗句,与课文书写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唇焦口躁呼不得
B.布衾多年冷似铁
C.心忧炭贱愿天寒
D.三男邺城戍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遮盖,覆盖)
B.忍.能对面为盗贼(忍耐)
C.吏呼一.何.怒(多么)
D.卖炭得钱何所营.(谋求)
4.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B.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C.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D.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5.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B.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C.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D.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6.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坏后的窘况,同时表现了诗人为天下“寒士”着想
的高尚情操。
第 1 页 共 4 页
B.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出了秋风的威力与声势,也写出了诗人的无可奈何。
C.当秋雨来临时,诗人不只关心自己的茅屋,还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
D.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通篇押一个韵。
7.下列对《卖炭翁》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一首叙事诗,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
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翁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
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了记叙手法,“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
运用了说明手法。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二、填空题
8.根据提示填空。
(1)室中更无人, 。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语句是: ,

(3)白居易《卖炭翁》中“ , ”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服
单薄,但仍然希望天气更冷一些的矛盾心理。
(4)《卖炭翁》中“ , ”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宫使及其
爪牙狐假虎威、巧取豪夺的蛮横嘴脸。
三、阅读理解
(一)(2020 河南信阳淮滨期末)阅读《石壕吏》,完成 9—10 题。
石壕吏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
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
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9.老妇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诗
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你赏析“独与老翁别”一句中的“独”字一词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2 页 共 4 页
(二)(2020 河南信阳罗山期末)阅读《卖炭翁》,完成 11—12 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
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
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
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1.任选角度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结合“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纱一丈绫”分析数量词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20 山东德州武城四中月考)古诗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
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
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
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3.对上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开篇即以夸张的手法,写出秋风的威力。面对顽童的“趁火打劫”,诗人很着急。
诗人如实写出自己的失态,显示出他的无奈。
B.第三节中,写了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给人压抑之感。秋雨漏屋,生活艰苦,表现
出诗人自我哀怜的情感。
C.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语言通俗平易,灵活多变,兼用长短句,打破了“七言”的束缚,
使诗人的感情自然倾泻出来。
D.整首诗中,作者从眼前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将叙事与议论、抒情相
结合。表达出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答案全解全析
1.答案 A B.重 chóng。C.兀 wù。D.敕 chì。
2.答案 A 躁→燥。
3.答案 B 忍:狠心。
4.答案 A “直”同“值”,价钱。
5.答案 D 正确的划分是: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第 3 页 共 4 页
6.答案 D 这首诗多次变换韵脚。
7.答案 A B.白居易是唐代人。C.卖炭翁不敢反抗。D.“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运用了描写手法。
8.答案 (1)惟有乳下孙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可怜身
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4)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能力。(1)为直接型默写,(2)—(4)为理解型默写。理解型默写是
名句默写的一种类型,需要先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写作特色等,并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
按照题目的要求写出相对应的句子。
9.答案 征兵的差役夜里捉人补充兵力,老妇人应征去战场,舍己为家人。
解析 在翻译的基础上理解诗句。诗句的意思是: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
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可以这样理解:在家里三个儿子
奔赴战场、两个儿子战死的情况下,面对国家的征兵,老妇主动提出要去战场,进而保全自
己的丈夫、儿媳等人,可以看出她舍己为家人。
10.答案 “独”字一词暗示了老妇已被抓走,揭示了战争(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
苦难。
解析 独与老翁别:只和老翁告别。“独”突出这里只有老翁,没有老妇了,引发读者的联
想,老妇已经被带去战场了。一个“独”字,写出了老翁和作者的痛苦心情,揭示了战争(安
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11.答案 (示例)运用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冬天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
望天气更寒冷、炭能卖个好价钱的矛盾心理。
解析 扣住诗句揣摩人物的心理以及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
天寒。”这两句诗既是心理描写,又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
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
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寒冷,自己能够多卖点钱。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
内心活动深刻地表现出其悲惨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卖炭翁的同情。
12.答案 “一车”“千余斤”突出炭的数量之多,价值之大;“半匹”“一丈”突出丝织
品数量之少。丝织品数量和价值与炭的价值极不相称,形成鲜明的对比,二者的巨大反差突
出了卖炭翁的辛劳和损失之大,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宫市使者借购买之名、行勒索之实的罪
恶行径,反映出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掠夺。
解析 宫使用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换走了卖炭翁辛苦烧制并运来的整整一车炭,足有千余斤,
没有公平,没有一丝同情,有的是强权掠夺,“半匹”“一丈”与“一车”“千余斤”构成
强烈的反差,突出了宫使凶残掠夺的嘴脸。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本质,表达了作者对下层
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突出了诗歌的主题。
13.答案 A 没有运用夸张的手法。“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
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秋风犹如在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
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
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