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十四讲 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
课题35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
玻利瓦尔
孙中山
孟尼利克二世
◆海地独立,巴西和墨西哥共和国的建立;门罗主义;拉美人民抗争的特点。
◆亚洲觉醒及特点和意义。
◆非洲抗争的特点;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历史意义。
◆通过了解亚非拉人民的抗争,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及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课标解读
重点知识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18 【I】42·新航路开辟; 【II】33·荷兰等国的殖民扩张; 【II】42·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6.海南·世界市场
2019 【I】33·荷兰等国的殖民扩张; 【II】42·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III】42·黑奴贸易
2020 【I】29·近代民族工业; 【III】28·洋务运动 20.北京·“茶”字发音的传播史;
27.浙江·三角贸易
2021 【乙卷】32.荷兰等国的殖民扩张 10.天津·三角贸;12.天津·世界市场
2022 浙江·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山东·伊朗立宪革命
考情分析
时空坐标
政治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的绝大部分沦为殖民地,独立的拉丁美洲国家实际也成为依附于欧美国家的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随着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的激化,以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为主要目标的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席卷了亚非拉广大地区。
经济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率先踏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 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出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继续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时代 趋势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率先踏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极不合理的状态。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空前激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不断高涨。
阶段特征
资本主义
政治体系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
世界范围的确立过程
资本主义
经济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的形成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
资本主义
殖民体系
资本主义经济的
开放性、扩张性的结果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主要指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在形成、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以全世界为中心舞台,通过制度、文化输出,进行殖民扩张、商品倾销、原料掠夺、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确立了一个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整体。包括资本主义政治体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殖民地(半殖民地)是资本主义时期特别是帝国主义阶段,专指领土被侵占、丧失了主权和独立,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完全(部分)由资本主义强国统治、支配的国家或地区。
民族民主革命 民族民主革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的革命。
历史解释
了解亚非拉人民的抗争;理解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课标要求】
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亚洲的觉醒
非洲的抗争
复习目标
【教材目录】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名词概念】
民族民主革命
民族民主革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的革命。
反对专制,建立一个政治上民主的国家。
(针对本国封建势力)
民族革命
反对外来侵略,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
(针对帝国主义)
民主革命
到18世纪下半期,拉美殖民地社会经济冲破了宗主国的种种限制而缓慢发展起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殖民地在经济上摆脱宗主国束缚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从而推动着殖民地走上争取独立斗争的道路。西班牙、葡萄牙对殖民地的掠夺和剥削,引起殖民地社会各阶级、各种族人民的普遍不满。
——摘编自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
“地狱的入口”
1)政治:
欧洲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2)经济:
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3)思想:
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
4)外部:
①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法国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严重削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地的控制
②美国独立鼓舞了拉丁美洲人民
1.背景
1)第一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初
地区 时间 结果
法属海地
1791—1804
建立拉美第一个独立共和国
葡属巴西
1810—1826
西属拉美
玻利瓦尔与圣马丁领导下西属拉美殖民地基本实现独立
1822年
巴西摆脱葡萄牙的统治获得独立
特点:赶走殖民者,获得民族独立
2.经过
拉丁美洲人民经过艰苦斗争,于19世纪20年代基本获得独立,但仍面临继续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
独立后的拉丁美洲的经济政治状况
依据材料分析,独立后拉美国家面临怎样的局面?
材料一 独立以后仍然盛行大地产制。殖民地时期绝大多数克列奥地主的大地产不仅原封未动,而且他们又利用独立后掌权的条件,霸占从殖民者那里没收来的大量地产。这些大地产克列奥地主的大庄园,基本上仍保持中世纪的剥削方式。
材料二 拉美各国独立后,除巴西实行帝制政体外,其他国家都建立了共和制,这是一种与欧美的民主共和制不同的考迪罗主义的共和政体,(考迪罗为西班牙语,意为领袖或首领。)考迪罗主义实际上是军人专政的军事独裁制,是大地主专政的一种表现形式。
1)经济上:大地产所有制阻碍经济发展
2)政治:政局动荡,军事独裁
【名词概念】考迪罗(Caudillo),亦称考迪罗主义、考迪罗制度,原意是首领、头领。考迪罗制是拉丁美洲特有的军阀、大地主和教会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独裁制度。拉美地区的大多数国家在19世纪20年代独立后至20世纪前盛行。考迪罗经济上依靠大地产大庄园主,在政治上靠军人专政来维持其政治统治。对外投靠外国势力,对内残酷镇压人民反抗。
史料探究
3)外部:英美等国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
材料三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崩溃后,欧美列强主要是英美法德等国的势力便伸向了拉丁美洲。许多拉美国家在经济上已成为英国的附庸;美国利用其有利的地理条件以武力攫取欧美国家尤其是墨西哥的大片领土,同时对拉美各国在政治上加强控制,诸如提出了泛美主义,建立泛美同盟等;从19世纪80年代起,德国也加紧了对拉丁美洲的经济渗透。
1823年门罗主义出台:
“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
20世纪初:
“金元外交”+“大棒政策”
内忧外患,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尚未完成,实际上仍是半殖民地。
材料四 美国对拉丁美洲觊觎已久,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宣言,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企图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拉丁美洲经济渗透的同时,武力干涉行动也越来越多,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
2)第二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国家领土范围内土地与水流之所有权本属国家……
国家在任何时候皆有权利对私产加以限制……应采取必要措施以分散大地产;发展小土地持有制……
一切矿物,或存在于矿脉、矿层、矿块或矿床中构成矿藏之物质……其所有权皆直接属于国家……
——《1917年墨西哥宪法》
特点:推动民主改革,巩固独立成果促进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地区 时间 结果
巴西
墨西哥
1889年
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1910年
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赶走独裁
1917年
墨西哥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
性质: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既是民族解放运动, 也是资产阶级革命。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它在拉丁美洲的辽阔土地上摧毁了殖民制度,使绝大多数拉美国家获得了独立。……拉丁美洲独立战争进一步传播了自由、平等、独立的观念。……拉丁美洲各国独立后,……很快废除了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取消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商业专卖制度,为发展资本主义创造了条件。
但是,长时间的拉丁美洲独立战争也对各国的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并导致了军事独裁者长期保持政权,形成了拉丁美洲特有的考迪罗主义。另一方面,大地产制仍然保留,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仍然处于经济阶梯的最底层,这就严重阻碍了拉丁美洲经济的发展。民主革命的任务仍然摆在各国人民面前。
——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积极:1)彻底推翻了西班牙、葡萄牙长达三个世纪的封建殖民统治。 2)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国家大多数建立了新兴的共和国,基本上形成今天拉丁美洲国家的格局。3)打击了西班牙、葡萄牙的封建势力,配合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4)为进一步争取民主和进步奠定了基础,为发展资本主义创造了条件。
消极:革命具有不彻底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为之后的进一步革命埋下了伏笔。
3.影响
1)拉美各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彼此贸易往来很少,没有形成统一市场,缺乏联系在一起的共同经济基础。
2)拉美地域过于广阔,彼此间交通又非常不便利,在这种情况下,各地大封建主据地自雄,阻碍统一。
3)人民群众根据几百年来深受压迫的经验,对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有所疑惧。
4)语言,习俗,心理差异很大。
北美独立战争后,一个独立统一的国家---美国形成了,而拉美独立运动结束后,拉美地区却没有像美国一样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这是为什么?
拓展提升
例题(2019·全国·高考真题)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独立战争后的拉丁美洲文化
地区 美国
独立前 背景
文化表现 ①语言:
②种族:
③政治:
④经济:
⑤宗教:
⑥文化符号:
种族融合现象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西班牙、葡萄牙实行封建性殖民统治
种植园经济——封建经济
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
拉丁舞
天主教、多神信仰、图腾崇拜
①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建立殖民统治;
②大量西、葡移民的到来
关联选必
地区 拉丁美洲
独立后 背景 19世纪上半叶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①法属海地独立②西属拉美独立③葡属巴西独立
文化表现 ①政治文化:
A.追求法治、自由:
B. 的形成
②对 仍然存在。
颁布宪法,取消奴隶贸易、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
考迪罗独裁权力
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美文化,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多元性,那么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样性有哪些异同?
美国文化 拉丁美洲文化
相同点
不同点
以欧洲文化为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美洲文化
都受到殖民侵略、种植园经济和黑奴贸易的影响
对美洲印第安文化造成破坏
种族压迫和歧视长期存在
以文化融合为主
以血统融合为主(“混血社会”)
政治文化呈现权力制衡原则
政治文化形成“考迪罗”独裁权力
宗教文化多信奉新教(清教徒)
宗教文化多信奉天主教
英语为主要语言
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为主要语言
拓展提升
二、亚洲的觉醒
【思考1】什么是亚洲的觉醒?
亚洲的觉醒是指亚洲各国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的觉醒和抗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进一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亚洲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民族民主意识也不断发展;1905年的俄国革命运动也进一步唤醒了亚洲,终于形成了列宁所说的“亚洲的觉醒”的新局面。
—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亚洲觉醒:
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意味着亚洲各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思考2】亚洲为什么能觉醒?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同亚洲各被压迫民族的矛盾空前激化了,这时亚洲除日本外,其他国家均已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亚洲觉醒正是在帝国主义同被压迫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都已空前尖锐的情况下发生的。
材料二 亚洲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的社会阶级的形成和壮大是亚洲觉醒的内因。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和统治,特别是廉价商品的倾销,破坏了亚洲各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创造了必要前提。
材料三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既遭到帝国主义的扼杀和限制,又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阻碍,这就不可避免地使矛盾激化和促进人们新的觉醒。
背景:
1)政治: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
2)经济: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提供经济基础与阶级准备;
3)思想: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
国家 殖民者 性质 概况 结果 影响
印度
伊朗
中国
英国
英俄
列强
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1885年资产阶级成立国大党
1905提拉克主张推翻殖民统治
1908年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
1905-1911伊朗发生立宪革命制定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规定伊朗为君主立宪国家
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失败: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斗争的舞台
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外国势力,传播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传播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推动中国社会变革。
【思考3】亚洲的觉醒有哪些代表性事件?
4.特点
1)性质: 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
2)领导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领导作用
3)斗争力量:某些国家工人阶级参与了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4)斗争形式:政治罢工和武装斗争相结合
5)斗争结果:亚洲各国人民相互支持、共同对敌
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
——列宁《亚洲的觉醒》
背景
形式
事件
影响
帝国主义在瓜分非洲的过程中,遭到非洲人民的强烈反抗
武装斗争是非洲人民的主要斗争形式
国家 殖民国 动员手段 结果
埃及(1882年) 英国 政党组织 抵抗失败,英国占领埃及
苏丹(1881年) 英国 宗教宣传 沉重打击侵略者,英国控制苏丹
埃塞俄比亚(1894年) 意大利 皇帝号召 打败侵埃意军,保持了国家独立
亚非拉的民族独立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削弱了本国的封建势力,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的发展。
四、非洲的抗争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个性与同性
拉美的独立 亚洲的觉醒 非洲的抗争
原因
特点
领导力量
代表运动
意义
海地独立、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人领导的斗争、巴西建立共和国、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伊朗立宪革命
中国辛亥革命
埃及抗英斗争
苏丹马赫迪起义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削弱了本国的封建势力,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的发展
欧洲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范围广、时间长、成果丰硕
土著地主集团中的先进分子
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
范围广、各国相互支持、彼此协作
资产阶级、工农力量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给非洲带来了空前的破坏和灾难
有组织、规模大且持久的武装斗争
力量多样,包括领袖、国王、知识分子等
拓展提升
由于各个地区、国家的社会发展程度很不平衡,外来资本主义刺激下产生的新的经济因素,或强或弱,阶级结构的变化有大有小,因而不同地区和国家民族独立运动的斗争水平高低各异,形式和性质也不尽相同。
在亚洲,由于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解放运动进入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阶段,并呈现一下三个特点。一是出现了民族资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如中国的同盟会和印度国大党;二是旧式的农民起义逐渐被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代替,宗教的旗帜被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的旗帜代替;三是新的阶级力量参加了斗争,如1908年印度孟买工人大罢工。 至于朝鲜的甲午农民战争、中国义和团运动,则还属于传统的运动模式,但不占主流。
在非洲,斗争水平总体上相对落后,主要是旧式民族运动,只有埃及出现了非洲第一个政党——祖国党。
在拉丁美洲,主要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正确认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差异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是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并进行民主革命的兴起阶段。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亚非拉的宰割、奴役,固然是一种不公正、不正常的现象,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必然要消灭这种不公正的现象,逐步建立一个公正的世界。但独立后的国家要致力于探索发展民族经济、提升综合国力,努力寻找适合本国国情发展的道路,才是独立之本,发展之源。
民族民主革命 民族革命 民主革命
门罗主义 金元外交 大棒政策 考迪罗制度
亚洲的觉醒 国民大会党
核心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