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被压扁的沙子》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被压扁的沙子》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7 20:32:2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被压扁的沙子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 。
2、理解掌握科普文严谨的逻辑性,领会科学需要合乎逻辑的分析、探索的原则。
3、 培养“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掌握科普文严谨的逻辑性,领会科学需要合乎逻辑的分析、探索的原则。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程序(课堂预设):
(一)导入新课:
康德说,有两样东西,时常震撼着我们:一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准则,一是我们头顶的星空。我们头顶的星空美丽而深邃,激发人们探求未知的冲动,代表着科学。 欢迎走进科学之旅。
先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行星撞地球(1-2分钟)。
师:能告诉我,刚才所看的视频是什么?
生:行星撞地球
师:再猜一猜让你们看这段视频的用意是什么呢?
生:要教被压扁的沙子。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我这点小伎俩是瞒不过大家的。这让我对接下来的科学之旅有无比的信心。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35页,我们一起来学习《被压扁的沙子》。
(二)品析课文:
师:这是一篇科论文章,那么该如何阅读这样的文章呢?请同学们结合学过的《恐龙无处不在》谈谈。
(明确:要弄明白文章的逻辑关系,弄清整个推理过程。)
师:也就是说这样的文章的写作一定要按逻辑顺序来进行的。我们再来梳理一遍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指按照人们思维发展的顺序,进行合理的推论而得出科学结论的思维过程。
(写作有关科学知识的文章是通常会采用这种符合思维顺序的方法作为行文思路。)
师: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弄明白文章的内容。那么谁来概述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这个作业上课之前已通过智慧系统布置给大家了,我就不再留时间给大家了,现在请一位同学来说说。
学生讲说。
师: 很好,刚才这位同学概括得很好。通过这位同学的概述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作者运用严谨的思维方法,层层剖析了恐龙灭绝的原因。那么他的行文顺序是什么呢?
师生共同总结:
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研成果→印证观点 (板书)
师:同学们再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让你用四个问题,来归纳总结课文内容,你们能用哪四个?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生发言,后总结:
①本文要说明怎样一个问题
②关于这个问题目前有着哪些观点
③作者倾向于哪一种观点
④你能帮助作者找出观点成立的证据吗
师:看来同学们的记忆力都很好,都没忘记教过的知识。这四个问题一路问下来本身就是一个严谨的逻辑顺序,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顺序。
这种严谨的逻辑关系在哪个学科中体现得最为清晰呢?
生:数学的几何证明题。
师:很好,看来学科之间也是相通的。那我们不妨进行一次学科的融合,请同学们试着把文章内容梳理成一道证明题。课文大家都预习得很充分了,相信5分钟的时间,大家就可以搞定。
生梳理,老师巡视。
师:时间到。同学们也基本都写完了。刚才我在巡班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很有代表性的案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是不是体现了逻辑的严密性?
师拍照上传。
师生共同品评,后师总结。
师:看来同学们在逻辑推理的严密性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下面我们一起再来探讨下。
一道证明题要有明确的求证目的,充分的已知条件,我们才能证明的。我们先来看已知条件。
课文给我们列举了哪些条件呢?
已知 :
A.在与恐龙灭绝时期同龄的岩石中发现地表很少存在的、含量异常丰富的稀有金属铱。可能是由一个巨大的行星或慧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平流层中滞留的尘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使阳光无法到达地球表面,可能使得地球生物大量灭绝。(“撞击说”)
B.1987年,有人认为地球可能突然经历一个火山爆发期 ,致使大批生物灭绝 。(“火山说 ” )
求证 : 恐龙灭绝之因,A或B
下面重点来了:
证明 :
∵a.实验室制造出斯石英,( sio2 处于超高压时的状态,原子相距很近,质地致密 )
b.自然界发现,斯石英确实存在 (巨大陨石撞击,原子弹爆炸场地:即有巨压处,便有斯石英存在。)
∴设想有巨压的地壳深处也应有斯石英 。
∵a.地壳深处的斯石英随火山爆发被携带到地表时,被高温熔化成普通沙子 。
b.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的地表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
∴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有巨大撞击 ,却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即“火山说”不成立 ,“撞击说”可行 。
又∵科学发现 ,1989年3月1日麦克霍恩等宣布在恐龙灭绝的同龄的岩石中确定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由以上证明过程可以看出,作者以科学发现与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以“科学发现——形成观点——科学实验——印证观点”为顺序,层层释疑,最终揭秘,使得全文逻辑严谨 ,条理清晰 。
(三)深入探讨
师:通过以上的探讨,同学们对逻辑性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阿西莫夫的文章就是这样以逻辑性强著称。可是我在细细阅读的过程发现,在文章中有一处的表述,并没有那么严谨,同学们帮我找出来。
(以下为课堂预设)
生甲:老师,我知道,在文章的的第8段。
师:怎么说?
生甲:作者说斯石英的原子之间有相互排斥的趋势,数百万年后会变为普通沙子。可6500万年前撞击形成的斯石英为何至今仍没有变成普通沙子
师:很好。这位同学跟我一样细心。阅读,就要学会“有疑”。只有有疑,才能作深入的阅读。那这处不严谨的地方这是不是阿西莫夫的疏漏呢
(学生作沉思状,沉默。)
生乙说:我认为“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先得搞清拉顿地区的岩层是如何形成的 ”
师:那请同学们说说拉顿地区的岩层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作深思状。
生甲:“文中第17段说‘这些斯石英在沉降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我们从资料上知道6500万年的撞击之后,成千上万吨的尘埃和碎石被溅到了平流层,罩住了地球,遮挡了阳光,使得地球连续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都处于黄昏状的黑暗之中。这些东西回落到地球上肯定会堆积成厚厚的一层。(作恍然大悟状状) 可它们又怎么成了岩层了呢 (声音变小,不自信)”
师:对,怎么形成的?
生丙:“百万年,千万年,沧海桑田,运动的地球上一定发生了许许多多千奇百怪的事,所以就有了拉顿地区的岩层。
(同学们发笑)
师:这位同学很有幽默感。还有谁有什么解释?
生丁:“会不会是含有斯石英‘堆积层’的板块,在地壳运动时与另一板块挤压在一起。形成了拉顿地区的岩层呢!”
大多同学在沉思中微微点头。
生戊:“就算是这样,岩层中斯石英的原子之间就没有相互排斥的趋势了吗 6500万年的漫长岁月就不能将其变成普通沙子 ”
师:问题又回来了。斯石英数百万年后会变为普通沙子是事实,在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也是事实,看来现在我们只能来找6500万年不变化的原因了。谁来说一说?
生己:“文中第13段提到‘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那么岩层内部的压力是否会与地壳深处的相等 ”
师:嗯,还有吗?
生庚:“也许斯石英几百万年后会变为普通沙子是在通常情况下,而在岩层中是属于特殊情况。”
师:诸如此类,皆属推测。科学的答案我们还无从知晓。按说,作者习惯于用将补充说明的文字放在括号里的这种方式来写作(《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中作者用了三次),为何在16段的末尾不再来一次呢
生辛:“看来只能认为是阿西莫夫交代不够周密,是个‘疏漏’了。
师:“真的是阿西莫夫的‘疏漏’ ”
生丙:老师,我们来举手表决吧!
(表决结果只是部分赞同是“疏漏”。)
师总结: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留给大家在课后再做探讨了。虽然刚才我们没能形成一个定论,但我却认为这节课对培养我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而且刚才同学们在讨论中所展现出来的的谨慎求证的精神,更是最宝贵的一种科学精神。看来同学们都有成为科学家的可能。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用数理方法演绎了文字逻辑,证明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大胆质疑了阿西莫夫不严谨的地方,印证了学贵有疑。相信这一节课会给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带来一定的启示。
(五)布置作业:
将《恐龙无处不在》梳理成一道证明题。
(六)结束语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只要我们心在,我们梦在,我们就一定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灿烂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