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检测一
(第2章)
一、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描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
A.一个池塘里全部的鱼 B.一个学校的全部中学生
C.一个大肠杆菌菌落 D.一片草地上的全部青草
2.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
A.年龄组成 B.性别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种群密度
3.预测一个国家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 )。
A.现有人口的数量 B.男女之间的性别比例
C.现有人口的年龄组成 D.生态因素的变化趋势
4.在种群的下列特征中,对种群的数量的变动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种群密度 B.年龄组成 C.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5.下列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的是( )。
A.种内斗争 B.天敌 C.流行病 D.气温
6.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是迁入率和迁出率、①、②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7.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2 km2草场中的野猫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猫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野猫,将捕获的野猫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猫笼,捕获了42只野猫,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4只,则该草场中野猫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
A.50只 B.42只 C.92只 D.150只
8.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2的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置1个1 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9.具有相同生态位的两种生物所具有的种间关系是( )。
A.竞争 B.捕食 C.寄生 D.互利共生
10.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在停止增长的时间内( )。
A.指数增长率λ大于零 B.老年个体数量最多
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 D.种群密度最大
11.下图表示不同月份温度变化对蚜虫种群数量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4~6月,蚜虫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6月中旬高温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C.7~9月种群数量难以回升,是因为高温到来之前种群密度很大,大量消耗了资源
D.该图显示的种群数量不规则变动,是由密度制约因素引起的
12.蝗灾是危害严重的自然灾害,我国历史上多次发生蝗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引起蝗灾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干旱,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B.生物种群数量的不规则变化往往由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
C.当非密度制约因素发生巨大变化时,一些密度制约因素就不再起限制作用
D.非密度制约因素也存在反馈调节
13.农业上应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正常交配,致使种群密度( )。
A.明显下降 B.保持稳定 C.迅速增长 D.越来越大
14.下列叙述中属于一个群落的是( )。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蝗虫 B.一块稻田
C.一个池塘里的所有生物 D.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马尾松
15.在一片栎树林中,从10米以上的林冠到1米左右的林下,生活有林鸽、青山雀、大山雀、乌鸫等多种鸟类。鸟类在林中如此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各种鸟类争夺同一种食物
B.各种鸟类争夺同一生活空间
C.鸟类对林中光照条件的要求不同
D.植物的分层现象导致鸟类垂直分布
16.物种多样性是代表群落组织水平和功能的基本特征,辛普森指数是测定种群组织水平最常用的指标之一,辛普森指数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是( )。
A.辛普森指数越大,表示物种多样性程度高
B.辛普森指数越小,表示物种多样性程度高
C.只有当种群密度小时,辛普森指数与物种多样性正相关
D.只有当种群密度大时,辛普森指数与物种多样性负相关
17.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
A.森林中高大的乔木的基部生长着苔藓和三七
B.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植物层和苔藓地衣层
C.一片白桦林中桦树有高有低
D.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18.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C.M、N将呈现“J”型增长
D.d19.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取决于各类生物的生态位。下列关于生态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中生态位越相似的物种竞争越激烈,结果会导致物种的丰富度下降
B.一定区域内生活的各种群中食性相似,栖息环境差异不大,有利于生物的进化发展
C.群落中各种群的生态位分化越大,生物生存下来的机会越大,物种的丰富度就越大
D.一定区域内生活的各种群间生态位重叠越多,越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20.群落演替过程中,辛普森指数最高的阶段是( )。
A.灌木阶段 B.草本植物阶段
C.苔藓阶段 D.森林阶段
21.关于群落结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的垂直结构的形成与阳光、水分相关
B.森林群落底下部分也有明显的垂直结构
C.森林群落存在垂直结构,草原群落只有水平结构
D.群落的水平结构表现为不均匀性,呈斑块状
22.下图是某动物种群迁入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点以后环境阻力明显变大
B.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点是b
C.图中a点时的年龄组成最可能是增长型,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第8年时该环境下的K值是100,以后该种群数量不可能发生变化
23.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所用的时间短,原因是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24.下列条件会使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增加的是( )。
A.地面硬化后的家鼠
B.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
C.引入北极狐后的旅鼠
D.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
25.下列选项中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的演替是优势种依次取代的过程
B.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C.次生演替达到顶级群落后将永远保持原状
D.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0分,除注明外每空1分)某兴趣小组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进行了探究实验。
Ⅰ.实验材料、用具:
菌种和无菌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 mm×2 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Ⅱ.酵母菌的显微计数方法
①血球计数板:是带有微小方格的刻度玻璃片,用于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的计数。
②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连续观察7天,并记录每天的数值。
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该探究实验的假设是: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酵母菌呈“S”型增长。
(2)本实验没有另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是否需要分组重复实验?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如果一个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若用16×25计数板计数,已知每个小方格菌数为a,计数室体积为b mL,稀释倍数为c,则每毫升培养基中总菌数为____________个/mL。(2分)
27.(10分,除注明外每空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地国家森林公园发生了一场大火,大火过后,森林中的许多地方成为一片焦土。半年后,这里就有了生命的迹象。一方面工人师傅辛勤忙碌地植树种草,另一方面黑土地上自己就长出了青青的绿芽,几年后,这里蔚然成林了。
材料二 在某一片山地生长着工人们栽种的马尾松和山毛榉的混交林。某林业专家对两个树种的存有量逐年进行统计,并将马尾松和山毛榉存有量的比(马尾松存有量/山毛榉存有量)绘成曲线(如下图所示)。
请分析回答:
(1)大火过后的群落形成属于哪种演替?总结引起此类型演替的外界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森林公园新形成的生物群落是否与原来相同?试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在马尾松和山毛榉的混交林中,两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________,两树种处于动态平衡中的年份段是________。
(4)在a年时的优势树种是____________,在d年时的优势树种是____________,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随着前一种群的繁盛,逐步改变了当地的____________,使之反而满足了后一种群的需求。
(5)由此可见,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群落的发展过程中,一些种群消失了,而另一些种群兴起了,从而使整个群落的结构和组成都发生了变化,一直到群落达到动态平衡为止,这就称为群落的________。
28.(10分,每空1分)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
(1)调查获得了树林中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图(图1):该野外调查小组的研究方法叫作________。图1显示,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
(2)调查小组对该地区的树种进行了辨认和挂牌(图2),并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树木A与树木B之间的差异属于________多样性,主要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引起的。树木A与树木D、E、G之间的差异属于________多样性。
(3)调查小组对一块荒地的几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植物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A 10.0 9.2 8 6.8 5.5
B 3.0 2.1 1.1 0.3 0.1
C 0.3 0.6 1.1 1.5 2.3
D 3.0 2.0 0.4 0 0
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________;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图3是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_____年,第20~30年间种群的增长率为________。
29.(10分,除注明外每空2分)2011年5月10日消息,内蒙古已有8000多万亩草原发生鼠害。调查草原老鼠数量变化对畜牧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某科研小组对该草原的某一种田鼠进行了长期追踪调查,并绘制了如下的曲线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1)调查该田鼠的种群数量使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虚线表示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田鼠种群增长的______曲线(1分),该方式的种群增长率______1(大于或小于)(1分)。
(3)图中D点时刻,该田鼠的年龄组成是______型,牧民为了减少田鼠的数量,在图中______点投放鼠药效果最好。
30.(10分,除注明外每空1分)如下图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统计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_。
②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株/m2。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____结构。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解析
1.C。解析:种群是同一地点、同种生物的集合,是繁殖与进化的基本单位。这里的“种”指物种。鱼的种类有很多,青草的种类有很多,所以A、D错;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能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B选项错。一个大肠杆菌菌落属于同一物种的集合,故选C。
2.B。解析:性别是个体特征,其他选项都属于种群特征。
3.C。解析:年龄组成是预测一个国家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
4.D。解析: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数量起决定作用。
5.D。解析:密度制约因素指随种群密度的大小而变化的种群调节因素。气候属于非密度调节因素。
6.D。解析:分析题图,①、②、③、④分别指死亡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
7.D。解析:公式N=n/m×M,n为第二次捕获数,M为第一次捕获并标记数,m为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代入公式得N=150,故选D。
8.C。解析:调查某地植物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直接把该地区的所有该种植物统计一遍几乎是不可能的。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一般随机设置1 m2的样方为宜,尽量选择多个样方。
9.A。解析:具有相同生态位的生物,其食物或栖息地有重叠,所以属于竞争关系。
10.D。解析: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阶段时,种群增长速率约等于零,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各个年龄阶段个体数量比例差不多;种群数量稳定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此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不是均为零。
11.D。解析:温度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12.D。解析:非密度制约因素本身对种群数量没有反馈作用,但是可以通过密度制约因素的反馈机制来调节。
13.A。解析:雄虫数量下降,导致性别比例失调从而导致种群密度下降。
14.C。解析:占有一定空间的所有生物的集合体称为“群落”,故选C。
15.D。解析: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空间,植物的分层现象导致鸟类垂直分布。
16.A。解析:辛普森指数是测定群落组织水平的指标之一,辛普森指数大,表示物种多样性程度高。
17.B。解析:略。
18.D。解析:仅从食物关系来看,曲线不重叠时,M与N无竞争关系,但是二者在其他生存资源上可能会发生重叠而产生竞争关系,所以仅凭曲线是否重叠不能确定二者是否存在竞争关系。b越大,说明该生物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适应能力越强。“J”型增长的发生是以没有生存斗争为前提的,显然,M与N存在竞争关系,不可能满足“J”型增长的发生条件。当d19.D。解析:群落中生态位越相似的物种竞争越激烈,在竞争中有些个体会被淘汰,甚至有些物种会灭绝,导致物种的丰富度下降;各种群中食性相似,栖息环境差异不大,生物之间的竞争越激烈,对生物进化越有利;群落中种群的生态位分化越大,越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但生态位重叠越多,越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20.D。解析:森林阶段物种多样性最丰富,辛普森指数最高。
21.C。解析:草原群落也具有垂直结构,只是分层较少,C错。
22.D。解析:达到K值以后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并不是不变。
23.C。解析:冰川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A错;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也有竞争现象,B错;次生演替也能形成森林,气候适宜即可;选C。
24.B。解析:A、C、D均增大环境阻力导致K值下降,干旱的环境有利于蝗虫繁殖。
25.C。解析: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称为群落的演替,即优势种依次取代的过程;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次生演替达到顶级群落后保持动态的平衡;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26.(1)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值的改变(环境中资源和空间逐渐变得有限)。(2分)
(2)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自身对照(1分);需要(1分);为了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1分)。
(3)使酵母菌分布均匀(1分);增加稀释倍数(2分)。
(4)。(2分)
解析: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实验中,培养初期酵母菌呈现“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值的改变(环境中资源和空间逐渐变得有限)酵母菌呈“S”型增长,再随后酵母菌数量开始下降;本实验无需设置对照因为随着时间推移酵母菌数量不断变化,实验前后对照,但需要分组重复实验,从而保证实验数据更准确可信;取样前一定要摇匀保证数据准确,方格内菌数太多无法计数要进行稀释。计数室有16×25个小格,总体积为b mL,所以总菌数为 个/mL。
27.(1)次生演替。引发因素有火灾、洪水、严寒、病虫害及人类活动等。(2分)
(2)不相同。因为有人类活动,如工人师傅辛勤忙碌地植树种草。(2分)
(3)0~e(1分);b~c(1分)。
(4)马尾松(1分);山毛榉(1分);环境(1分)。
(5)演替。(1分)
解析:区分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要看起始是否有土壤基础,本题中火灾过后的森林属于次生演替,引发因素有火灾、洪水、严寒、病虫害及人类活动等。火灾过后由于有人类活动(如植树种草),所以群落的物种组成与以前有所不同。只要马尾松与山毛榉同时存在就会存在竞争,所以0~e阶段存在竞争,当两者数量相当时,即b~c处于动态平衡。a年时马尾松存有量大于山毛榉,所以马尾松为优势种;d年时相反。环境影响生物,生物也影响环境,二者共同进化。
28.(每空1分)
(1)样方法;S0。
(2)遗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物种。
(3)C;新环境中缺少天敌或其他限制因素,因此繁殖很快,抢占食物、空间等资源。
(4)20;0。
解析:(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一般用样方法。(2)树木A和树木B是同一物种的两棵植物,两者的区别在于遗传物质不同,属于遗传多样性,同一物种基因型的多种多样是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的;树木A与树木D、E、G是不同物种的几种植物,属于物种的多样性。(3)表格中四个物种,只有C物种的数量逐渐上升,因此C最有可能是外来物种。(4)在第10年开始λ<1,可知从第10年开始该种群是负增长(种群数量减少),第15年之后增长率虽然开始上升,但λ还是小于1,种群数量依然在减少;直到第20年λ=1时,种群数量停止减少,故第20年时种群数量最少。第20~30年间λ无变化,所以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29.(1)标志重捕法。(2分)
(2)食物、空间充足,无天敌(或理想)(2分);J型(1分);大于(1分)。
(3)稳定(2分);B(2分)。
解析:像田鼠这样活动能力强的动物应该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J”型曲线的出现是在食物、空间充足,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由于“J”型曲线种群数量一直在增长,所以种群数量大于1;实线显示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S”型曲线存在K值,即环境最大容纳量,到达K值以后种群数量保持不变或围绕K值波动,所以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对害虫的防治应该在其数量较少时就进行控制,防止其达到最大增长速率对应数量K/2。
30.(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给分)(1分);样方法(1分)。②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1分)。③(n1+n2+n3)/3S0(1分)。
(2)光照(1分);垂直(1分)。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2分)。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