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课内诗歌拓展
重点
知识目标
1.理解教材中课外古诗词的内容与感情;
2.掌握这些诗词中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词内容与思想感情;
2.掌握古诗词中的技巧。
学习目标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诗仙”“谪仙人”,盛唐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作者
背景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峨眉山月歌》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知识精讲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构思与技巧
二十八字中地名共五处,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
思想情感
表达离别后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知识精讲
《峨眉山月歌》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作者
背景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
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府第频繁相见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注释
①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②岐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他被封为岐王
③崔九:就是崔涤,当时担任殿中监;④君:指李龟年,
知识精讲
《江南逢李龟年》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思想情感
1.“见、闻”“逢君”之间
2.“落花时节”
构思与技巧
知识精讲
《江南逢李龟年》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思想情感
1.“见、闻”“逢君”之间:对比
2.“落花时节”:意蕴丰富
构思与技巧
抒发对世事沧桑,人世漂泊的无限感慨。
知识精讲
《江南逢李龟年》
1. 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历来为后人称道,其精妙之处主要表现
为哪三点?
随堂测试
1. 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2)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历来为后人称道,其精妙之处主要表现
为哪三点?
随堂测试
1. 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2)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历来为后人称道,其精妙之处主要表现
为哪三点?
答: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过程;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随堂测试
2. 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请写出你对落花时节的三种理解。
A.此诗仅有28字,却是杜甫律诗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
B.“寻常见”“几度闻”,回忆了诗人与李龟年的交往,寄寓了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时期的怀念。
C.从表达方式上看,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借景抒情,全诗运用映衬对比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语言平易,含义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和无限感慨。
随堂测试
2. 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2)请写出你对落花时节的三种理解。
A.此诗仅有28字,却是杜甫律诗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
B.“寻常见”“几度闻”,回忆了诗人与李龟年的交往,寄寓了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时期的怀念。
C.从表达方式上看,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借景抒情,全诗运用映衬对比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语言平易,含义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和无限感慨。
对时事巨变,人生凋零之感
随堂测试
2. 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2)请写出你对落花时节的三种理解。
答:既是实指两人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衰微的局势;并喻指两人已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
A.此诗仅有28字,却是杜甫律诗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
B.“寻常见”“几度闻”,回忆了诗人与李龟年的交往,寄寓了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时期的怀念。
C.从表达方式上看,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借景抒情,全诗运用映衬对比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语言平易,含义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和无限感慨。
随堂测试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
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②强:勉强;
③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④怜:可怜;⑤傍:靠近、接近
作者
背景
岑参,曾任嘉州刺史,后人因称“岑嘉州”。天宝三年(744)进士。他擅长七言歌行和边塞诗,与高适并称“岑高”。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知识精讲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构思与技巧
1.扣题
2.虚实结合
3.反用典故
思想情感:表现了浓郁的思想之情及对战争的厌恶与早日回到平和生活的渴望。
知识精讲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构思与技巧
1.扣题
2.虚实结合
3.反用典故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反战歌曲《那些鲜花都去哪儿了》
花儿都到哪里去了?
都被女孩摘走了。
女孩都到哪里去了?
都被男孩娶走了。
男孩都到哪里去了?
变成士兵打仗去了。
坟墓都到哪里去了?
都被花儿覆盖了……”
知识精讲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构思与技巧
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2.虚实结合
3.反用典故
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后来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虽然用了典故,却使人觉察不出这是典故。
知识精讲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
①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②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③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④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作者
背景
李益(约750—约830),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代诗人。大历四年(769)进士。以边塞诗闻名于世,尤其擅长七言绝句。代表作有《夜上受降城闻笛》。
这是一首边塞诗,表现了戍边将士们对家乡的思念。
知识精讲
《夜上受降城闻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构思与技巧
视觉与听觉
知识精讲
《夜上受降城闻笛》
3. 阅读古诗,完成各题。
【甲】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乙】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如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甲】诗“________”词和【乙】诗“________”词突出了两首诗歌的军旅内容。【甲】诗“________”句和【乙】诗“________”句蕴含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总会借助一些事物抒发内心情感。请你从以上两首诗歌中任选一首,简要说明诗人借助哪一事物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随堂测试
(1)【甲】诗“_行军_”词和【乙】诗“_征人_”词突出了两首诗歌的军旅内容。【甲】诗“遥怜故园菊”句和【乙】诗“一夜征人尽望乡”句蕴含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总会借助一些事物抒发内心情感。请你从以上两首诗歌中任选一首,简要说明诗人借助哪一事物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3. 阅读古诗,完成各题。
【甲】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乙】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如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随堂测试
(1)【甲】诗“________”词和【乙】诗“________”词突出了两首诗歌的军旅内容。【甲】诗“________”句和【乙】诗“________”句蕴含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总会借助一些事物抒发内心情感。请你从以上两首诗歌中任选一首,简要说明诗人借助哪一事物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示例:【甲】诗歌借对故乡菊花的孤独绽放,却无人怜惜的遥想,表达了浓烈的思乡之情,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3. 阅读古诗,完成各题。
【甲】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乙】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如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随堂测试
秋词(其一)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释
①悲寂寥:悲叹萧条 ②春朝:春天 ③排:推开 ④碧霄:青天
作者
背景
刘禹锡(约772—约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诗人。贞元七年(791)进士。因做过太子宾客,也被称为“刘宾客”。代表作有《望洞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诗人因支持永贞革新而遭受贬谪,《秋词》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
知识精讲
《秋词》(其一)
秋词(其一)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构思技巧
力排众议,反其道而行
知识精讲
《秋词》(其一)
秋词(其一)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构思技巧
1.宋玉言“悲哉,秋之为气”“悲秋”是自古以来大多诗人的情怀
2.先议论再描写
3.一鹤
力排众议,反其道而行
知识精讲
《秋词》(其一)
秋词(其一)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构思技巧
1.宋玉言“悲哉,秋之为气”“悲秋”是自古以来大多诗人的情怀
2.先议论再描写
3.一鹤
力排众议,反其道而行
思想情感:表现对秋日胜景的赞美以及诗人自己高尚的情操与高扬的气概。
知识精讲
《秋词》(其一)
4.阅读【甲】【乙】两首古诗词,回答后面问题
【甲】天净沙 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秋词(其一)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这两首古诗词有很多共同点,但所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请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
诗歌可以从哪些地方做比较:认真审题,找到比较点;如果题目没有要求,那么可以从写作对象、表现内容、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方法、抒情方式等)及诗歌的思想情感四个方面逐一进行比较。
通关笔记
随堂测试
4.阅读【甲】【乙】两首古诗词,回答后面问题
【甲】天净沙 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秋词(其一)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这两首古诗词有很多共同点,但所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请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
共同点:1.两诗均描写秋日的景色,以及由此生发的情感。2.同样都使用了借景生情的表现手法。不同点:1.《天净沙 秋思》中的景物透出哀愁的情调,《秋词》描写的是秋日晴空的胜景,充满了生机和向上的力量。2.《天净沙 秋思》抒发了飘零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的凄苦愁楚之情。《秋词》既赞美了秋天的美丽,又表达了豪放热情乐观向上的情怀。
诗歌可以从哪些地方做比较:认真审题,找到比较点;如果题目没有要求,那么可以从写作对象、表现内容、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方法、抒情方式等)及表现的思想情感四个方面逐一进行比较。
通关笔记
随堂测试
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
①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②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③秋池:秋天的池塘
④何当:什么时候 ⑤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⑥却话:回头说,追述
作者
背景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人。唐代著名诗人。他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代表作有《无题》《乐游原》等。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故不是为妻子所作。不过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部编版的教材则选用写给妻子一说。
知识精讲
《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构思技巧
一问一答
时空的虚实
以景写情
知识精讲
《夜雨寄北》
5.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各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君问归期未有期”中连用两个“期”有什么作用?
首句两个“期”字,一个是问“归期”,一个是回答“期限”,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思念亲友、欲归不得的愁苦。
(2)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句话有虚实相生之妙,“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当下实景,有当下实景而生“何当”的想象将来之景,所以这两句诗中,时间是跳跃的,空间是交错回环的。虚实手法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表现了诗人盼望在重聚之情。
随堂测试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释
①僵卧:直挺挺躺着。形容老病 ②戍轮台:戍(shù),守卫。轮台,现在的新疆轮台县,这里泛指边关
③夜阑:夜深。阑:残尽 ④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⑤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作者
背景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知识精讲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构思技巧
1.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2.虚实笔法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知识精讲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6. 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对上面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僵卧孤村却不“自哀”,是因为诗人“尚思为国戍轮台”。
B.此诗作于南宋,陆游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表达愿望。
C.诗人特别想要去戍“轮台”,说明他对“轮台”这一地方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D.诗人以梦境来表现自己的报国之心,于激越豪迈中透露出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2)请赏析“夜阑卧听风吹雨”的妙处。
这句话运用了双关的表现手法,“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点明时间及环境;描绘出眼前的现实情景;又象征着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处境。表达了作者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随堂测试
潼关
清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注释
①潼(tóng)关: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②终古:自古以来 ③簇(cù):丛聚
④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⑤束:约束 ⑥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⑦解:懂得
作者
背景
谭嗣同(1865年—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这首诗是诗人十八岁时所作,为公元1882年(光绪八年)。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唱出了这首赞美之歌。
知识精讲
《潼关》
潼关
清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构思技巧
前两句写景,触景生情,而后两句情景交融,寄寓着诗人要求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理想。
知识精讲
《潼关》
7. 阅读《潼关》,完成下面各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这首诗用“高云”烘托出①_____________,用“②_________________”突显了潼关城的寂寥与辽远,从③_________________角度渲染出潼关独特的氛围。
(2)诗人借助河山的“犹嫌束”“不解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摆脱束缚、勇往直前、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
随堂测试
课外古诗词
《峨眉山月歌》
内容与主旨
写作技巧
《江南逢李龟年》
内容与主旨
写作技巧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秋词(其一)》
《夜上受降城闻笛》
内容与主旨
写作技巧
内容与主旨
写作技巧
内容与主旨
写作技巧
《夜雨寄北》
内容与主旨
写作技巧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内容与主旨
写作技巧
《潼关》
内容与主旨
写作技巧
课堂小结
本讲方法归纳
诗歌可以从哪些地方做比较:认真审题,找到比较点;如果题目没有要求,那么可以从写作对象、表现内容、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方法、抒情方式等)及表现的思想情感四个方面逐一进行比较。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