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含反思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神话”,是继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三年级下册寓言单元之后,第三次以文体组织单元,编排了《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三篇精读课文和《女娲补天》一篇略读课文。
本单元的第一个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在三年级“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基础上的提升,也是为本册第七单元“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做准备。其中《盘古开天地》要求学生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
本单元的第二个语文要素是“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学生已学过《羿射九日》,对神话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神话的特点,来帮助学生形成对神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盘古开天地》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交流故事中神奇的地方,感受盘古伟岸挺拔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教学重点,不能机械地处理成分段、概括段意的教学。应让学生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再细读课文提取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最后根据起因、经过、结果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真实经历文本信息的提炼过程。而引导学生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也要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实现。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朗读课文、纠词正音,认识“劈、浊”等7个生字,“睁眼、黑乎乎”等14个词语。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将词语进行分类,通过选词造句、想象、朗读的形式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3.借助课文插图,梳理课文主要内容,了解盘古开天地的过程。
4.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通过抓关键词、朗读、想象画面,感受其中的神奇。
教学重点:
1.通过自主朗读课文、纠词正音,认识“劈、浊”等7个生字,“睁眼、黑乎乎”等14个词语。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将词语进行分类,通过选词造句、想象、朗读的形式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借助课文插图,梳理课文主要内容,了解盘古开天地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题
1.谈话导入,揭示单元主题
引导: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怎样形成的,人类又是怎样诞生的?什么时候我们地球上有了“火”……远古时期,人们为了寻找答案,想象出一个又一个神奇的故事,这就是人类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神话”。
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谈话: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位巨人被称为人类的老祖宗,他就是盘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盘古开天地》。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教师通过质疑提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出单元主题与学习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分组学习生字词,理解词义。
(1)出示第一组词语。
睁眼 翻身 斧头 劈开
撑开 累倒 精疲力竭
四肢 躯干 血液 汗毛
①指名读词语,提示易错字的读音:“肢”是翘舌音,“血液”的“血”读xuè。
②提问:这三组词语都与谁有关?(盘古),围绕这个人物,结合课文内容,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来说话。
预设1:盘古醒来后,翻身坐了起来,拿起身边的斧头向黑暗劈过去,劈开了天和地。
预设2:盘古为了不让分开的天和地再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像一根柱子一样撑在天和地之间。
预设3:盘古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了。
预设4:盘古倒下后,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
(2)出示第二组词语
黑乎乎
轻而清 重而浊 缓缓 上升 下降
茂盛 滋润 雨露 奔流不息
①指名读词语,提示易错字的读音:“浊”是翘舌音。
②引导学生交流:这三组词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感知天地分开前、分开时、分开后的不同景象)
预设1:第1组词描绘了天地分开前的景象:宇宙混沌一片,像个大鸡蛋,周围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预设2:第2组词描绘了天地分开之时的景象:“大鸡蛋”碎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预设3:整个天地变成了一个美丽的世界,有茂盛的花草树木、滋润万物的雨露和奔流不息的江河。
设计意图:研读关键词语,在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进行理解和转化。并将词语进行分类,通过选词造句、想象、朗读的形式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3.图文结合,梳理故事主要内容。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找出对应的课文段落。
预设:第一幅图——第1自然段,第二幅图——第2自然段,
第三幅图——第3、4自然段,第四幅图——第5、6自然段
(2)学生默读各相应段落,画出与图画相应的语句,用一句话或一两个词语进行概括,教师相机板书重点词语。
预设:
第1自然段:天地还没分开,盘古在混沌中沉睡。(板书:混沌中沉睡)
第2自然段:盘古醒来后拿起斧头向黑暗劈去,使天地分开。(板书:开天辟地)
第3、4自然段:盘古头顶天、脚踏地,直到天地形成,累得倒下。(板书:顶天立地)
第5、6自然段:盘古的身体化成了美丽的世界。(板书:化身万物)
(3)借助课文插图和关键字词,梳理课文主要内容,了解盘古开天地的过程。
设计意图:课文的四幅插图完整地展现了故事内容,教学中引导学生先对照插图,找出与画面对应的文字,练习用一句话或一两个词进行概括,既能帮助学生梳理课文主要内容,也为有条理地讲述故事做铺垫。
三、教学第一、二自然段,感受盘古分开天地的神奇
1.学生自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神奇的地方。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神奇。
第一自然段中哪个词语描绘了天地未形成前的情景?(混沌)盘古在这混沌中沉睡了多久?(一万八千年)从这两处用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预设1:宇宙未分开之时,混沌景象非常神奇,既令人恐惧又让人好奇,极具吸引力。
预设2:盘古能在其中沉睡一万八千年,不可思议,一定是在积蓄力量,等待神秘使命的召唤。
(2)引导学生朗读、想象画面,感受神奇。
提问:第二自然段中又有哪些地方你感到很神奇。
预设1:从“巨人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时,我仿佛看到他一睡醒就拿着斧头把黑暗劈开,天地瞬间分开,世界一下变得光明了。
点拨:引导学生描述“拿”、“劈”的场景,做动作感受盘古神力巨大。
预设2:从“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这个句子中,我好像看到了天在升高,地在下降,就像一部科幻大片正在上演。
点拨:引导学生找出句中的反义词、近义词(轻—重 清—浊 上升—下降 缓缓—慢慢)。并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轻而清的东西”、“重而浊的东西”来感知理解,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天地形成时轻重、清浊分离的奇幻过程。
2.引导学生带着体会到的神奇,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时,指导学生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很久很久以前”“一万八千年”,适当加重语气,减缓语速,突出时间的漫长。曹宁宁
(2)读第二自然段时,指导学生读出神奇的变化,“轻而清”要读得轻柔,“重而浊”可以适当加重语气,“缓缓上升”“慢慢下降”语速放慢,边读边想象画面。可以师生合作读,也可以分男女生对读,在对比朗读中感受天地分开时的奇幻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抓关键词句启发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帮助学生走入故事情境之中,感受描述语言的生动传神和故事神奇的情节,在头脑中自然浮现出神奇的画面。
四、适时小结,引发探究兴趣
盘古在沉睡中苏醒,用神力劈开天地的情节真是太神奇了!故事中还有很多神奇的地方等待着同学们去继续发现。
五、作业
自读课文的3—6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首先研读关键词语,在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进行理解和转化,并将词语进行分类,通过选词造句、想象、朗读的形式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接着以课文的四幅插图为支架,教学中引导学生先对照插图,找出与画面对应的文字,练习用一句话或一两个词进行概括,既能帮助学生梳理课文主要内容,也为有条理地讲述故事做好铺垫。最后重点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通过抓关键词句启发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帮助学生走入故事情境之中,感受描述语言的生动传神和故事神奇的情节,在头脑中自然浮现出神奇的画面。整节课学生真实经历了文本信息的提炼过程,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有效的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促进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