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社戏
第一课
学习目标
语言运用
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领悟语言简洁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思维能力
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审美创造
理解本文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文化自信
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培养淳朴善良、有爱无私的品质。
第一课时
Part one
导入新课
欣赏图片,想一想你童年都做过哪些有趣的事情,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写童年生活的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它的题目叫“社戏”。
Part two
检查预习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作者简介
1918年5月15日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社戏》一文写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在封建军阀的统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紧紧地禁锢着大家的头脑,封建的礼教制度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一切都没有进步,一切都没有朝气。在这种气氛之下,儿童教育就更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了。枯燥无味的教育内容,僵化呆板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发展,而且备受摧残。少年儿童们渴望自由,追求发展,向往大自然的美好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融洽友爱互助的关系。鲁迅先生的《社戏》,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以一个少年儿童观察社会,观察人情的角度,生动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
背景链接
小说知识简介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 人物是主要要素。
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生字注音
dàn
duó
zhào
xǐnɡ
hánɡ
cuānduo
fú
lǔ
xiànɡ
cuō
jiù
dài
ɡāo
kē
chán
mí
yùn
juàn
dǒu
jí
cuān
惮( ) 踱( ) 棹( )
归省( ) 行辈( ) 撺掇( )
凫水( ) 橹( ) 旺相( )
撮( ) 桕树( ) 怠慢( )
篙( ) 磕( ) 潺潺( )
弥散( ) 蕴藻( ) 家眷( )
筋斗( ) 楫( ) 蹿( )
Part there
初读感知
第一部分(1-3):写“我”随母归省后,在平桥村的生活。
第二部分(4-30):详写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01
第三部分(31-40):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03
02
读课文,以“到赵庄看戏”为线索,将本文划分成三个部分。
7
详写的事件: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略写的部分: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六一公公送豆。
课文中写了哪几件事 哪些事详写 哪些事略写
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
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
这一部分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作者在“看社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简要分析。
三次波折:
①早上就叫不到船;
②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
③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
三次转机:
①八叔的航船回来了;
②少年们愿意和“我”一同去;
③双喜“写包票”保证不会出事。
通过对情节的分析,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了充分的铺垫;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Part one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作品中的人物。
Part two
文本细读
第10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请分析其效果。
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点
磕
退后
上前
架
第11段描写多种感觉,并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远处的“歌吹”
听觉
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嗅觉
月色朦胧在水气里,连山淡黑,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视觉
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触觉
不好看。如:等着看铁头老生翻筋叶,但那老生却没有翻;想看“蛇精”“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没有到出来;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写出了“我”的失望。
从第18-21段来看,“我”急切要看的社戏好看吗?
朗读24—30段,这几段写偷豆要表现什么?
“偷”反映了小伙伴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伙伴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伙伴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文中的“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 ”出了欢乐。
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不能。罗汉豆并不是无上的美味,但那是要好的伙伴们齐心协力做好的,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吃到的好豆。社戏也并不引人入胜,但看戏时有伙伴的陪伴,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看到的好戏。童年的快乐、甜蜜,也便变成了永恒的回忆。所以不能删。
途中偷罗汉豆吃,这件事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Part three
分析人物
T
说一说谁是本文的主要人物
贯穿始终的人物:“我”
主要人物:双喜
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可见其细致、聪明。
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可见其聪明、细心。
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可见其聪明。
结合文章内容思考:双喜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 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
淳朴、自信
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
六一公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T
说一说阿发的人物形象
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
无私憨厚
本文叙写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同小伙伴们一起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天地中自由欢乐的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课堂总结
Part four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本文的异同
A
相同之处在于:这几篇回忆录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和守旧势力进行了批击和嘲讽。
B
第一,两篇文章的主题不同。《从百 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意在通过百草园里丰富有趣的玩乐生活与三味书屋里枯燥乏味的读书生活的对比,来提出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健康有害这一主题,而《社戏》一文则是通过对看社戏前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的记叙和描写,来表现乡村朋友的淳朴无私和热情好客的美德。
拓展
比较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本文的异同
C
第二,两篇文章的体裁不同。《从百 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是散文,选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而《社戏》一文则是短篇小说,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
B
第三,两篇文章都写了玩乐,但两篇文章玩乐的情景不同。《从百 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写了“我”一个人在百草园里玩乐的情景,虽然看似开心快乐,但也不时地流露出了一些孤独寂寞的情绪:而《社戏》一文则写了“我”与一大群乡村小朋友们一起玩乐的情景,那开心快乐是发自内心的。
Part five
作业布置
写一篇自己童年趣事的文章,不少于500字。
作业布置
感谢观看
TEXT YOU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