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选修一导学案:4.1 积贫积弱的北宋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选修一导学案:4.1 积贫积弱的北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1-28 20:0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1 积贫积弱的北宋
【情景激趣】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千古流传,
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面对
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范仲淹向宋仁宗提出了以整顿吏治为中
心的改革主张,施行新政。新政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
们的阻挠。仅一年左右,范仲淹的改革措施被废止。
【目标明晰】
课标要求:
了解北宋社会弊病形成的原因,认识北宋政策的弊端和给国家带来的不利影响。
了解北宋政府在庆历年间所做的革新尝试。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北宋社会积贫积弱的根源及表现,并从中总结出改革的原因。逐渐形成概括、归纳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认识政策因素对一国政治的巨大影响。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通过图表数据等来反映宋初社会积弊之深之久。
运用讨论法,深刻理解北宋前期政策给社会政治经济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北宋变法前国情的认识,充分体会国家政策对一国政治的重要性,培养
其居安思危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基本国情以及其所面临的严重的统治危机;“庆历新政”的施行和破产。
难点:从体制因素探究北宋统治危机出现的必然性及改革的迫切性。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夯实基础
知识点、变法的原因:
一)经济上:冗官、冗兵、冗费-------造成积贫局面
1.根源:宋初,赵匡胤把地方 、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2.表现
(1)冗兵:北宋养兵政策,导致军队人数激增。
(2)冗官:北宋实行一职多官制,并通过 和恩荫赏赐大量授官。
(3)冗费:除冗兵、冗官费用外,还有大兴土木费用、皇室开支,以及每年向辽、西夏交纳的“ ”。
3、产生危害:“ ”导致国家财政危机,形成积贫局面。
4、产生根源:北宋初年加强 的措施。
二)军事上:策略失当,对辽夏战争失败------造成积弱局面。
1、措施失当:
(1)养兵政策:把 编入军队,强壮士兵编入禁军,边塞大量屯兵。
(2)守内虚外:禁军一半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
(3)频繁调动:禁军轮流驻守京城,“ ,将不知兵”。
2、对辽夏作战失败:(外患)
(1)宋辽之战
①宋太宗两度出兵攻辽,都归于失败。
②1004年辽攻宋,宋胜,最后订立“ ”。
(2)宋夏之战
①概况:1040年到1042年间,西夏对北宋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②结果:北宋屡战屡败,最后双方进行议和。
(3)战争结果:不仅没有解除辽、西夏的威胁,还使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三)阶级关系上-----农民阶级与地主和统治集团矛盾尖锐(内忧)
1、原因:地主官僚和豪强兼并农民的土地,增加

2、表现:阶级矛盾尖锐,农民、 起义不断。
3、造成 激化,各地起义此起彼伏,给北宋统治者以强烈震撼和沉重打击。
四)揭开序幕-----------“庆历新政”
1、背景:北宋在与西夏的战争惨败后,社会危机迅速加深。
2、推行
(1)人物及方案:范仲淹、富弼等向宋仁宗呈递《
》。
(2)中心问题:整顿吏治。
3、结果:遭到官僚贵族的反对和诽谤以及宋仁宗的动摇,“庆历新政”推行一年就夭折了。
4、原因:(1)触犯了 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根本原因)
(2) 逐渐动摇,下诏罢废新法。
5、影响:改革虽然失败,但它揭开了北宋 、变法改革的序幕。
【思维拓展】
1.北宋中期出现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2.北宋中期面临哪些主要的社会危机?
提示: (1)社会矛盾激化
①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②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③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北宋建国后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过于集中,造成国家行政效率低下,军
队战斗力软弱,国力衰退,导致积弱局面形成;冗兵、冗官和冗费又造成了积贫局面。
(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
【达标做题】
1、北宋政府过分集权所带来的影响有(  )
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 ②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增大 
③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④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有(  )
①土地兼并严重  ②连年战争和频繁的自然灾害 
③地租、高利贷盘剥 ④政府不断增加赋税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
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
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
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
【交流释疑】
1.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启示?
2.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是什么?
3、阅读下列材料:
范仲淹于庆历三年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提出了十条改革主张:
(一)明黜陟,按官员的政绩进行升迁。(二)抑侥幸,限制恩荫。(三)精贡举,改变科举的内容和
办法,选择“经济人才”。(四)择长官,选好地方官。(五)均公田,这主要是均地方官员的
收入。(六)厚农桑,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七)修武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主要
是免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十)重命令,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范仲淹认为
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是整顿吏治,裁汰内外官吏中老朽、病患、贪污、无能之人。
请回答:
范仲淹这一改革主张中心是什么?是否得以实施?
(2)这一主张的实施效果如何?原因是什么?
【反思回忆】
【目标回忆】
1)、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2)、庆历新政的内容及失败原因。
【构建体系】
【总结规律】
正确认识宋朝的历史地位:宋朝是继五代以后建立起来的统一封建王朝。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多称为“弱宋”。如何认识宋朝的历史地位呢?
著名宋史专家邓广铭、漆侠都认为,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高峰。漆侠曾形象地说到,我国封建社会的总趋势,经历了两个马鞍形,从战国经秦汉是第一个高峰,魏晋时期下降,唐代又逐渐上升,宋代发展为高峰,元代又降下来,明清恢复发展宋朝的历史地位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评价。政治方面,宋代典制对后世影响巨大,其突出现象是藩镇割据消除,进一步形成了统一多民族大国,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元明清继承。农业方面,宋代人口过亿,为汉唐两倍,垦田也是汉唐两倍,农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手工业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突出,其中商品货币关系进步明显,海上贸易空前发达。在文化科技方面,三大发明完善或发明于宋代,对世界影响巨大。文学、史学、教育、哲学都取得了突出成就。总之,宋朝在我国历史发展总过程中无论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处于极其重要的阶段。
【完善存疑】
4.1 积贫积弱的北宋
附1: 积贫积弱的北宋导学案答案
【达标做题】 BDD
【交流释疑】
1.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启示?
原因:(1)新政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2)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了新法。
(3)改革措施太激烈,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
(4)改革没有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配套措施不到位。
(5)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启示: (1)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并要做好充分的宣传和动员。
(2)改革者要树立坚定的改革信心,改革才能成功。
2.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是什么?
提示: (1)社会危机
①北宋统治者集中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严重,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②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
③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
(2)有利条件
①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②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3、答案: (1)整顿吏治。于1043年实施。
(2)最终失败。变革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而失败。
附2: 积贫积弱的北宋【必做题】答案
1-10 ADCDB BDBAC
11、答案: (1)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危机十分严重。原因:一是政府不断扩充军队,增设官吏,军费和
官俸开支越来越大;二是北宋还要给辽和西夏“岁币”。
(2)范仲淹之言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官僚机构臃肿,百姓贫苦,辽和西夏的威胁,农
民起义不断发生。
(3)任用范仲淹推行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