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27 13:47: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49年—1956年:过渡时期
【课程标准】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做的努力。
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1949-1953年:巩固政权、恢复经济
三、1949-1956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四、1953-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向社会主义过渡)
【唯物史观】 概括归纳新中国初期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实践,分析其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概述新中国初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分析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民主法制原则,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内容、地位和性质,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使学生认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素养目标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㈠ 筹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①时间:
1949年9月21日
②地点:
北平中南海怀仁堂
③内容:
A.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B.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C.决定了国都、国旗、国歌、纪年法
⑵ 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949.10.1)。
①内容:
A.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B.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
C.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
②意义:
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①当时新中国尚未建立起来,不具备召开全国人大的条件,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③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等等
《共同纲领》对中国的社会性质做出了什么规定?
《共同纲领》规定中国的社会性质为新民主主义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
过渡时期
1840
1949
1956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㈡ 标志:
开国大典(1949.10.1.下午3时,天安门广场)。
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朱德总司令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
(三)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3)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4)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四川军阀
国民党残军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生的政权有何国内外的压力 在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遇到的困难又是如何应对的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背景
1949年10月中国疆域形势简图
经济:稳人心
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
在城市稳定物价
军事:稳政权
镇反剿匪、抗美援朝
外交:稳国际环境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巩固政权的“组合拳”:
严峻形势
国内
①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②占全国人口2/3的新解放区农民仍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③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乘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国际
美国等西方国家与台湾当局联合对我进行经济封锁、政治打压和军事威胁。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涉,同时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
问题探究
2.新中国初期巩固政权的措施
(1)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2.新中国初期巩固政权的措施
(2)在新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
背景:执政后新解放区推行
时间:1950—1953年春,
内容: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实质:生产关系调整(土地所有权变化)
意义:
①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②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巩固工农联盟
③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
④奠定工业化基础
毛泽东说,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2. 巩固政权的举措:
(3)稳定物价(1949.6-1952)
①背景
国家财政困难;商人乘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加剧物价上涨
②举措
①党和政府采取经济措施和行政、法律等手段,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②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银元之战”:1949年6月,人民政府为制止恶性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同投机资本进行斗争。当时拥有大量资产的投机者试图通过银元的投机来阻止人民币进入市场,严重冲击金融市场,引起物价飞涨,以上海市斗争最为激烈。人民政府查封上海证券大楼,逮捕进行非法交易的投机巨头和银元贩子。至新中国成立时,人民币已基本占领了所有城乡市场。
“米棉之战”:新中国成立初期打击米棉投机活动的一场斗争。投机资本转向粮食、棉纱和煤炭市场,利用物资极其匮乏的情况,大做投机生意,引发又一次全国性涨价高潮。人民政府指导各地集中时间、集中物资统一向市场抛售,同时收紧银根。暴涨的物价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上迅速下跌。人民政府掌握了市场主动权。
③结果
a.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暴涨 b.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信任。
c.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实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不仅能打天下,还会治理天下。
2.新中国初期巩固政权的措施
(4)抗美援朝:
背景:
①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②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解放台湾
③美国操纵联合国,组成 “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原因:
根本原因: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历史原因:美国实行敌视和封锁中国政策
概况:
①1950年10月,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②中朝军队把美军赶回“三八线”,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意义:
保卫祖国,为经济建设创建和平稳定的环境打出国威和军威,提高国际地位。形成强大民族凝聚力,鼓舞全国人民保卫和建设祖国。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杨根思
◎黄继光
◎邱少云
◎冰血长津湖
我是历史上第一个在没
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
字的美国司令官。
——克拉克
雄辩地证明:西方
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
在东方一个海岸架起几尊
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
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
军事
②抗美援朝
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长津湖战役“冰雕连”
他们没有钢盔,携带的数枚制造粗劣的手榴弹,爆炸力不及美军的一半。粮食是用米和杂粮磨成粉状而成的,装在一条长管形的布袋里….….他们勇敢纪律性强,是了不起的军人。-- 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官 范弗里特(其子在朝鲜战争中阵亡)
朝鲜战争历时二年零九个月,在整个战争期间美国将其陆军的三分之一、空军的五分之一、海军近二分之一的兵力投入到这个幅员狭小的朝鲜战场上,并拉拢14个仆从国组成「联合国军」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现代化武器,然而却没有赢得这场战争。
从中国人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所展示出来的强大攻势和防御能力中,美国及其盟国已经清楚地看出,共产党中国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美国陆军战史记
经过边谈边打,反复较量,1953年7月,参战各方于板门店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①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英雄模范和功臣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习近平《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讲话》(2021年10月23日)
史料实证
1.背景
(1)国际:两极格局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美苏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敌视和封锁中国政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
(2)国内: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急需进一步巩固,经济上百废待兴。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结论:打破外交封锁,在维护主权独立的前提下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政权巩固拓展国际空间。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外交方针 解决的问题 内容 影响
“另起炉灶” 如何对待国民党政府的外交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如何对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如何对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新中国在外交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新中国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相对于旧的外交关系而言
相对于帝国势力而言
以“独立自主”为前提,绝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独立自主”与“一边倒”并不矛盾
3、外交成就
建国第一年内,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中印谈判中代表中国首次提出。1954年6月,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同印度、缅甸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时确认了五项原则。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特点:包容性、开放性、创新性。
(3)意义: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4、日内瓦会议
①时间:
1954年4月
②目的:
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③意义:
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主要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显示了新中国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5、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①时间:
1955年4月,印度尼西亚万隆
②特点: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③成果:
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④影响:
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会议促成了万隆十项原则的产生,称为“万隆精神”。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中国迎来了第二次建交高潮。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㈠.经济领域:
1、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化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
工业化
三大改造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一五计划
(1953-1957)
①内容:
A.实施一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②核心:
一化三改
③特点:
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同时进行,“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二者互相关联而不可分离。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㈠.经济领域:
2、工业化—— 一五计划(1953-1957)
①背景:
我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巩固国防的需要;
借鉴苏联经验;
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内容:
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优先(≠片面)发展重工业
长春一汽
沈阳机床
鞍山三大工厂
武汉长江大桥
鹰厦铁路
宝成铁路
康藏公路
青藏公路
新藏公路
③结果:
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㈠.经济领域:
3、三大改造(1953-1956)
随着工业建设和城市工矿区的发展,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然而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经济建设发展需要。
——《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
①含义: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变革生产关系
②方法:
农业方面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方面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方面实行公私合营,和平赎买政策。
项目 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改造前性质 个体所有制 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法 合作社 公私合营(和平赎买)
改造后性质 集体所有制 国营经济
③意义:
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促进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晚清
民国
新中国
1866
1895
1912
1919
1927
1949
1956
1937
发展高度
时间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近百年发展的艰难历程
洋务运动中后期
甲午战后
民国初期
一战之后
国民政府前期
日本侵华和国共内战
新中国调整工商业
社会主义改造
产生
初步发展
迅速发展
迅速萧条
短暂发展
日益萎缩
快速发展
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1953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㈡ 政治领域——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①时间:
1954年9月,北京。
②内容:
A.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大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C.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毛泽东主席、朱德副主席、刘少奇人大委员长、周恩来总理)
①内容: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②影响:这就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原则: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④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C.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D.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③意义: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㈢ 思想领域——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
①概念:
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毛泽东的思想。毛泽东晚年错误思想也不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②作用:
1949年
1950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政协会议
开国大典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土地改革
抗美援朝
一化三改
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参加日内瓦会议
参加万隆会议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新中国不仅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远。
新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课堂小结
1.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
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B.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C.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D.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C
2.(2022·江苏·高考真题)1951年3月18日,毛泽东致函邓小平等领导同志:“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吴景超、朱光潜等去西安附近看土改,影响很好,要将这样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干部。”在这里,毛泽东指示( )
A.应赋予人大代表以充分的权力
B.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C.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进行调研
D.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典型
D
3.(2022·辽宁·高考真题)1950年9月,中共中央将《关于东北工厂迁移问题的意见》下发到东北局,10月初,东北南部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兼有部分轻工业的23家工厂正式向北迁移,一个月之内相关设备和人员全部到位。这一举措是为了( )A.平衡地区差异
B.调整工业结构
C.应对朝鲜战争
D.恢复国民经济
C
4.(2022·广东·高考真题)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
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
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
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
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B




thank you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