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27 13:4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社会主义建设
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956年~1976年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学习目标
认识20世纪50年代探索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
认识文革的错误及教训
认识新中国建设方面的成就
重难点
重点:
社会主义探索中良好的开端和曲折的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难点:
文化大革命的性质
目录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二·“文化大革命”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1956年4月初,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从苏共二十大我们得到的教益,“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吴冷西《忆毛主席》
思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生了什么变化
从仿效苏联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1、中共八大(1956年)
(1)背景: 1956年,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2)内容:分析国情: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落后的农业国 → 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
道路取得初步成果。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1)中共八大: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VS 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VS 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中共十九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VS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中共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
(2)提出:
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3)意义:
①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推动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1)背景:
国际: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所做的秘密报告,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同年6月和10月,波兰和匈牙利相继发生了严重的动乱。从此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进入了大动荡的时期。
——萧冬连等《求索中国:文革十年史》
国内:从1956年9月到1957年3月间,全国发生了20起共约一万多工人罢工、请愿事件。有几十个城市发生30起一万多大、中学校学生罢课、请愿事件。在农村也发生了闹退社的风潮。如浙江省农村发生请愿、哄闹等事件多起,广东省农村先后退社的有十多万户。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能否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关系重大!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3.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时间:1958年提出
(2)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3)实施: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毛泽东讲话:
“中国从政治上、人口上说是个大国,从经济上说现在还是个小国。……赫鲁晓夫统治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
  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召开北戴河会议,确定一批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决定1958年生产钢1070万吨,即比1957年的钢产量翻一番,作为1958年实现“大跃进”的重要步骤。当时全国只生产400多万吨钢,要在后4个月完成700万吨钢,是极其艰巨的任务。
①工业大跃进
4.大跃进
高指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58年,全国共生产钢1108万吨,其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
为了达到规定的钢产量指标,号召全国上下一切部门为生产钢“停车让路”,于是以“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群(群众运动)”为特征的全民炼钢运动迅速掀起。
瞎指挥
  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也提出了高指标,即粮食产量由1957年的3901亿斤提高到7000亿斤。致使农村不顾自然条件,片面要求深耕密植,深翻土地在1至2米左右。有的地区举行争取秋粮更大丰收誓师大会,采用“打擂台”形式,由各乡各社派人上台,争报高产。1958年7月开始,各地报刊连续登载粮食高产的浮夸报道。
②农业大跃进
高指标
瞎指挥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公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浮夸风
4.大跃进
5.人民公社化运动
材料1:到1958年底,全国74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2万6千个人民公社,99%的农户都参加了人民公社。
材料2:不但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而且经济活动的若干环节也公有;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
规模大
公有化程度高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一大二公”
突出 表现 大炼钢铁、放高产卫星 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
错误 实质 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属于生产力范畴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忽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 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不切实际地提高公有化程度,生产关系变革超越生产力水平
危害 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资源,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教训 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国民经济应协调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比较
能力提升
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1960年自然灾害严重
1959年—1961年中国的农村
◎党和人民面临着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许多地区因严重缺粮而相当普遍地发生浮肿病,不少省份农村非正常死亡人口急剧增加。由于出生率大幅度降低、死亡率显著增高等原因,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1000万。……原本希望快一些让人民群众过上较好的日子,结果却出现如此空前的灾难。这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反右倾”斗争造成的最严重的的后果和教训。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中苏交恶
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反右倾”斗争等“左倾”错误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自然灾害;中苏关系恶化,撤走专家,撕毁建设合同
6.政策调整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3)提出“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1964年)
结果:
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接近并超过建国以来最高水平。但左倾错误思想并没有得到根本纠正
(2)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的总结了经验(大跃进的经验教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1962年)
(1)八字方针:
原因:①“左”倾错误;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危害
③自然灾害;④中苏关系恶化。
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0 国民经济)
核心是:调整 即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搞好综合平衡。
调整农、轻、重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调整不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
调整城乡关系:减少城镇人口、精简职工。
二、文化大革命
1.文革的原因:
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因此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要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文革的过程:
全民发动
打倒一切
毛泽东逝世
1966年春夏
1967年

1969年
1971年9月
1972年和75年
1976年9月
全面夺权
一月风暴
中共九大召开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了“斗、批、改”运动
林彪反革命集
团阴谋夺权
1976年10月
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
二、文化大革命
1.文革的原因:
2.文革的过程:
4.文革的评价(性质):
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使国家的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3.文革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80%,超过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1977年12月20日在全国计划会议上的讲话
能力提升:
1.成功:
《论十大关系》、双百方针、中共八大决议、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重要思想、八字方针、“文革”中周恩来及邓小平的整顿。
4. 经验教训:
①依据国情,实事求是。
②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③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④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⑤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2.失误: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有哪些成功与失误及原因?总结其经验教训。
3.曲折原因:
①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②“左倾”错误泛滥,迟迟得不到纠正。
③对国情的认识不准确。
④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影响。
⑤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巨大成就使部分领导人盲目乐观、急于求成。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曲折中发展——伟大的建设成就
领域 成就
工业
国防 科技
农业
教育医疗
外交
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三线建设
成功爆炸原子弹(1964)、氢弹(1967);成功发射中远程导弹(1964)、人造卫星(1970,东方红1号)
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1973年袁隆平杂交水稻“南优2号)
教育事业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建交高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意义: 具有开创性、奠基性。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1)工业
①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2)科技和国防
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在西部地区爆炸成功,
氢弹:(1967年6月17日)在中国新疆罗布泊上空,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中远程导弹:
人造卫星:1970年4月,中国发射的第1颗人造卫星叫“东方红”1号
(3)农业
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袁隆平
(4)教育和医疗
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5)外交
①建交国数量:由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个。
②1971年10约5日,第六届联合国大会,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尼克松访华
周恩来与田中角荣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
恢复: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
原因:
(1)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根因】
(2)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3)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4)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历史】
意义:
①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提高了国际地位
②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③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彻底破产
④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最主要标志: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材料:美国操纵联合国搞强权政治,围堵中国20年,到这个时候彻底失败了。中国的地位获得极大的提高,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影响也更大,分量更重了。国际形势从这个时候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时 间 事 件 意 义
1971.4
1971.7
1972.2
1978.12
1979.1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主要过程
中美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打开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基辛格秘密访华
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
尼克松总统访华
《中美联合公报》
结束长期敌对状态,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为建交提供法律基础
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影响:
1)对世界: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和世界局势;有利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对中国:直接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打破外交困境,迎来建交高潮;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铁人”王进喜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地质之光”李四光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两弹元勋”邓稼先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崇尚劳动
敬业守信
敢于创新
……
★探究:社会主义建设年代的时代精神是什么?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探索中的初步失误与调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文化大革命”过程、性质、
影响与教训
“文化大革命”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
成就的历史意义
伟大的建设成就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堂小结:




thank you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