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27 14:1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走西方军事强国之路
走西方民主政治之路
走西方启蒙文化之路
走教条马克思主义之路
洋务运动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计划经济模式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标要求】
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唯物史观】 概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分析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拨乱反正、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理解认识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概述“一国两制”方针收回香港、澳门及处理两岸关系的实践意义,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让学生认识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与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素养目标
目录
伟大的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进程
“一国两制”
1
2
3

伟大的历史转折
这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我们执行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遵循了毛主席的指示,革命就胜利;什么时候。离开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违背了毛主席的指示,革命就失败,就受挫折。……让我们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更加自觉的贯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摘自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
、《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社论
思考:“两个凡是”的实质是什么?继续推行这一思想会有什么影响?
两个凡是”的实质是文革以来“左倾”错误思想的延续,继续推行会束缚思想。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凡是科学的理论,都不会害怕实践的检验。相反,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才能够使伪科学、伪理论现出原形,从而捍卫真正的科学与理论。
——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具有什么意义?
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的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1)“两个凡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思想基础。
材料1 城市居民的生活虽然有国家保障,但职工工资20年没有上涨,生活消费品凭票购买,住房严重紧缺,上千万知识青年、下放干部、知识分子和其他城市下放人员要求回城,全国城镇有两千万人等待就业,等等。
----《李先念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79年4月5日)
材料2 据当时的资料,至少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许多农民甚至处在赤贫状况。这种境况,令许多直接接触农民的官员深感愧疚和焦虑。如安徽省全省28万个生产队中,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生产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25%的生产队在40元以下。这意味着,安徽省4000万农村人口中有3500万以上的人吃不饱肚子!
----李向前:《旧话新题:关于中国改革起源的几点研究》
(2)“文化大革命”后的两年里,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未得到改善。(两年徘徊)
以上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2.伟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18)
主要内容 意义
指导思想
政治路线 思想路线 组织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放弃“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转折二:“左”倾——>实事求是
转折一: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转折三: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会议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八七会议
遵义会议
七届二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27年
汉口
1949年
河北
西柏坡
1935年
遵义
1978年
北京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秋收时节发动起义。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重大问题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
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
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转移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中共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3.拨乱反正
时间 成就 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平反冤假错案 促进全党全国的安定团结,调动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使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开始形成。
1981年6月
十一届六中全会
1982年
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审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为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重要的思想基础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治国安邦总章程)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改革开放进程
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时间 粮食上缴量 被供应的粮食量
1953-1978 11.97(亿斤) 15.68(亿斤)
购销相抵后,凤阳农民不仅没有为国家贡献一粒粮食,反而吃进了3.71亿斤。每年到了春荒,凤阳县一些生产队由队长带领,拿着盖上公章的介绍信,打起花鼓,唱着辛酸的歌谣,踏上乞讨的道路。
——吴晓波:《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
定点购买
限制种类
限制重量
公社挫伤农民积极性
农民生活贫苦
计划经济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改革缘何而起
农村情况?
改革缘何而起
改革开放之前,国企婆婆多,管得严。拿一个省级工厂来说,从厂长到车间主任的任命听主管厅的,……工人群体由劳工局负责,作为企业的具体负责人厂长,却没有任何权力,企业买套设备,甚至盖间厕所都要上级部门批准。
——杜进兴《请把管理企业的权利还给我》
1984年,35岁的张瑞敏被派到一家濒临倒闭的电器厂当厂长……很多年后,他回忆说“欢迎我的是53张请调报告,上班8点钟来,9点钟就走人,10点钟时随便在大院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企业无自主权
工人无生产积极性
20世纪70年代末,一位日本记者访问重庆炼钢厂,看到两台正在使用的机器。他惊奇地发现这两台机器一台生产于1887年,一台生产于1905年。日本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还以为标签的年代写错了,一打听才知道这两台机器是清末张之洞从英国引入汉阳兵工厂的。
与世界的差距拉大
城市情况?
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前提
改革的内容
根本目的
二、改革开放进程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改革的必要性
①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
②农民生活贫苦;
③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后期存在严重弊端,使经济失去活力,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进程
材料一: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材料二:购销相抵后,凤阳农民不仅没有为国家贡献一粒粮食,反而吃进了3.71亿斤。每年到了春荒,凤阳县一些生产队由队长带领,拿着盖上公章的介绍信,打起花鼓,唱着辛酸的歌谣,踏上乞讨的道路。 ——吴晓波:《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
材料三:1978年,全国农民每人年平均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仅有74.67元,其中两亿农民的年平均收入低于50元。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一角一分钱,1.9亿人每天能挣一角三分钱,有2.7亿人每天能挣一角四分钱。
——杨继绳《毛泽东时代的社会结构》
二、改革开放进程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措施: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撤社建乡(1983年)
③发展乡镇企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A.背景:家庭承包责任制普及后,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政府鼓励他们兴办社会急需的行业,扶助他们发展多种经营。
B.意义: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1976年产粮 0.77亿公斤1980年产粮 5.02亿公斤
1981年产粮 6.70亿公斤
1982年产粮 7.15亿公斤
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
二、改革开放进程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3)意义:
①废除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旧体制,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②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③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逐步推行。
拓展归纳: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农业)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历次调整 主要原因及结果
土地改革 (1950—1952) 主要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结 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农业合作社 (1953—1956) 主要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并实行集体经营。
结 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梦圆历史工作室 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十单元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拓展归纳: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农业)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历次调整 主要原因及结果
人民公社化 (1958) 主要原因: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
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
结 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 主要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
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
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
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梦圆历史工作室 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十单元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2.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1984)
(2)核心内容: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1)原因:①国有企业没有自主权,缺乏活力
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根本)
(3)作用: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增强了企业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进程
3.1992年以来 深化改革
(1)目标提出:
(2)深化改革: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①国企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②推进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二、改革开放进程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公司制度为核心,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1982年中共十二大 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中共十三大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992年春南方谈话 社会主义的本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三个有利于标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发展才是硬道理,
为十四大召开做了重要思想理论准备。
1992年中共十四大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理论准备
目标确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 提出基本经济制度,非公经济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世纪初 95%以上的商品和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2002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中共十六大得到进一步完善
基本框架确立
基本确立
理论完善
进一步完善
4.对外开放:
(1)引进来:
①设立经济特区
②开放沿海沿海城市:1984年,14个
③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
④开发开放浦东: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浦东新区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⑤开放内地:1992年,主要开放沿江城市和内地的省会城市。
二、改革开放进程
目的: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特点:从沿海到内江,从沿海到内陆;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1984年,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
1985年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开放区。
1988年,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
2010年,中央批准在新疆建立喀什经济特区和霍尔果斯经济特区。
特点: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经济
特区
沿海开
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沿江和沿边开放城市
内地

线

【经济特区】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引进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以此引进外资、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4.对外开放:
(2)走出去:
①战略: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②实践:2001 年12 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③意义: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对中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二、改革开放进程

“一国两制”
1842年《南京条约》英国永久割让香港岛
1860年《北京条约》英国永久割让九龙司
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强行租借新界
1553年,葡萄牙用欺骗手段私自居留
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取得定居权
1887年,葡萄牙强行占据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
思考: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历史遗留问题,属国际关系问题
台湾问题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公开宣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1979年
和平解决
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又称“九条声明”,实际上已包含了一国两制的内容
1981年
实际提出
8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80年代初
明确提出
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通过了这一构想。
1984年
正式通过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2.“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3.实践:港澳回归
1997年 香港回归
1999年 澳门回归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3)港澳成功收回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②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符合实际。 ③群众基础: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④国际环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⑤准备工作: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回归做了很大的准备。
(4)港澳成功收回的意义:
①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②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③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范例。
1979年元旦
1992年11月
1993年4月
2005年3月
2015年11月7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两岸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
《告台湾同胞书》
海协会与海基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反分裂国家法》
海协会会长与海基会董事长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汪辜会谈”
两位领导人在新加坡会面,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习马会
4.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台湾问题现状
美国等国际反华势力
台独势力的猖獗
中国对台湾问题的立场: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和平统一台湾,
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伟大的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进程
“一国两制”
与祖国统一大业
背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拨乱反正
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扩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内
改革
对外
开放
理论突破(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
设立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000年后,“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开放战略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一国两制”的提出 ——伟大的构想
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光明的前景
香港、澳门的回归 ——成功的实践
课堂小结
1.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人认为,责任制只是包干到户一种形式,包干到户就是“土地还家”、平分集体财产、分田单干。这一看法(  )
A.肯定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
B.主张恢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C.否定了农村经济改革的必要性
D.忽视了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的事实
D
课堂演练
2.1984年11月,邓小平会见外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使我们对进行全面改革增加了信心,也给我们进行全面改革创造了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A.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性质
B.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C.奠定了城市改革的基础
D.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C




thank you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