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同步精选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同步精选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7 11:0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单选题
1.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rǔ) 清谈(tán) 实践(jiàn) 格物致知(zhì)
B.埋没(mò) 检讨(tǎo) 彷徨(fáng) 一帆风顺(fān)
C.探讨(tàn) 哲理(zhé) 遵照(zūn) 袖手旁观(xiǜ)
D.领悟(wù) 测量(cè) 恐慌(huāng) 不知所措(cuò)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B.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C.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D.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3.下列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B.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措。
C.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充满荆棘才充满挑战。
D.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②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④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⑤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A.①④⑤②③ B.③②①⑤④ C.④⑤③①② D.④③①⑤②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首批征集选拔的摄影“发烧友”,兴高采烈地登上武汉第一高楼,抢先拍摄正在建设中的“长江主轴”。
B.武汉市新一轮的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然存在产业项目不多、项目转化速度不快。
C.2017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各地纷纷开展了与此相关的宣传活动。
D.“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各国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中国和这些国家之间的交流领域不断扩大。
6.下列对课文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把握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自然段概括地引述《大学》里格物致知的目的作为论据,用道理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
B.第四自然段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
C.第七自然段以“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为论据,举例论证“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的观点。
D.第十一自然段作者以自身的经验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的观点。
二、填空题
7.给加着重号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埋没   彷徨   缅怀   
探chá    xuān   告 jiǎn   讨
8.文学常识填空。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作者   是美籍华裔   家,   奖获得者。“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   》中的《   》篇。宋代朱熹抽取《   》中的《   》《中庸》两篇,和《   》《   》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9.对现代汉语中的近义词,我们不但要能辨析其不同意义,还要会运用它们。请你辨析下面句子中括号里的近义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   (探寻 探讨 探询 探问)自己。
(2)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   (探索 探察 探究 探求),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3)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   (实验 实践 实习 试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4)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   (领会 领略 领悟 领取)的。
10.解释下列词语。
①格物:   。
②致知:   。
③缅怀:   。
④袖手旁观:   。
三、问答题
11.中国传统教育里“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作者所体会到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12.请结合课文内容,以学习实际为例,说说我们为什么需要格物致知精神?
四、综合题
13.学完本文后,有人认为“格物致知是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也有人不以为然,请你参与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1)【格物致知否】观察下面的漫画,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感想。
(2)【格物致知真】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点。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名陶知行,因为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所以改名陶行知。一天,他去修理母亲的表时,向修表匠提出,修表时要带学生在一旁观看。次日下午,他和学生们仔细地观看了修表匠把表拆了又装的全过程。当晚,他在亨达利表店买了修表工具,和几名学生一起动手拆装一只旧表,直到午夜才成功。为此,他和学生们都高兴得不亦乐乎。
五、现代文阅读
14.阅读“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作者认为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做法对吗?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什么?
(3)结合选文,说说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4)选文最后一段,“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一句中“实验的精神”具体指什么?
1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谈独立思考
茅盾
①有人问:如何而能独立思考?
②我想:这个答案可以很多,其中之一也许是洋洋万言,引经据典,而效果等于不着一字。但是,也还有另一方式的答案:不读书者不一定就不能独立思考;然而,读死书、死读书、只读一面的书而不读反面的和其他多方面的书,却往往会养成思考时的“扶杖而行”,以致最后弄到独立思考能力的萎缩。
③眼睛只看上边、不看下边的人,耳朵只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批评的人,常常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的人,他们面前的可能的危险是:让“独自”思考顶替了独立思考。
④如果广博的知识是孕育独立思考的,那么,哺养独立思考的便应是民主的精神。
⑤井底之蛙恐怕很难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应声虫大概从没有感到有独立思考之必要。而日驰数百里的驿马虽然见多识广,也未必善于独立思考。
⑥人类的头脑,本来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如果没有,人类就不能从“蠢如鹿豕”进化到文明。
⑦儿童的知识初开,常常模仿大人。这时的模仿,就是吸收前一代的经验和知识,为后来的独立思考准备条件。做大人的,看见幼儿模仿自己,便赞一声“聪明”,可是到后来看见渐臻成熟的少年不再满足于模仿自己,却又骂他“不肖”;这真是可笑的矛盾。
⑧前人的经验和独立思考的成果,应当是后人所借以进行独立思考的资本,而不是窒息独立思考的偶像。
⑨从前有些“诗礼之家”,有一套教养子女的规矩:自孩提以至成长,必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是把儿童放在抽出了空气的玻璃罩内的办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如果不是书呆子,是犬儒,便是精神上失去平衡的畸形人,是经不起风霜的软体人,当然也不会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⑩“诗礼之家”现在没有了,我盼望这样的教养方法也和它一同地永远消逝。
(1)全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
(2)第⑤段中的“井底之蛙”“应声虫”“日驰数百里的驿马”分别指哪种人?
(3)第⑦段作者说“这真是可笑的矛盾”,请用简洁的语言谈谈你对“矛盾”的理解。
(4)请用一句话写出第⑨段的主要观点。
(5)结合全文,说说要成为独立思考的人需具备哪些条件。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做好本题需要熟悉常用词语成语的读音。 A错在 儒家 ,应为第二声;B错在 彷徨,正确应读(páng) ;C项错在 袖手旁观 的“袖”的拼音书写,正确应为 [xiù] 。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所考查的字音是初中阶段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要做好这类题,在平时要养成朗读、诵读和多做拼音练习的学习习惯,坚持“多朗读、多练习、多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还可以注意将形近字、音近字放在一起辨析记忆,加强思维刺激。
2.【答案】A
【解析】A “查”应为“察”。
故答案为:A
【点评】 “探查”和“探察”,都是动词,都指试图发现某种隐蔽的事物或情况,但进行的方式各有侧重。 “探查”指通过各种调查手段深人检查或暗中查看。“探察”,指探听侦察,着重在仔细观察,涉及对象多为具体可见的事物。”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正确使用成语,要透彻了解成语的含义掌握成语的含义是正确使用成语的先决条件。成语的含包括字面义、整体义、比喻义、褒贬义、特定义。要注意使用范围。明确对象,注意区别。用语得体,敬谦有别。A项“袖手旁观”的意思是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与句子意思不符。故答案为:A。
故答案为:A
【点评】成语辨析,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袖手旁观”应该改为等待观望一类表示态度消极的成语。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序的能力。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一个语句,把握语句特点,明确体裁。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语句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抓住了中心,就抓住了要害。然后我们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然后再依据各句之间的关系,注意其中的关联词、衔接语。依次排序即可。3句“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提出话题,2句“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紧承第一句,递进复句强调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作用。以此判断分析,顺序为③、②、①、⑤、④,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2、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3、是否协调。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此题注意③是总提,②解释强调,①、⑤培养实验的精神,④收束语段。因此选B。
5.【答案】B
【解析】此题意在考查病旬的辨析能力。B项缺少宾语中心语,句末应加“的问题”。故答案为B
【点评】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首先要阅读句子,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作分析。
6.【答案】D
【解析】第十一自然段作者以自身的经验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观点。
【点评】概括论点时要注意论点的完整性,应该用一个能简明地表明态度的完整陈述句来表述。
7.【答案】mái;pang;miǎn;察;宣;检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拼读能力和汉字的识记书写能力。这类题除平时的积累外,需注意容易混淆的形似字和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形近字和易错字的写法 。 埋没( mái); 彷徨( pang); 缅怀(miǎn);探(chá ); xuān(宣)告; jiǎn(检 )讨
故答案为:mái; pang; miǎn;察;宣;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仔细把握句子的意思,根据前后内容和拼音确定词语,仔细区别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字形,正确规范地写出词语。
8.【答案】丁肇中;物理学;诺贝尔物理学;礼记;大学;礼记;大学;论语;孟子
【解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丁肇中先生的文章,也是课内必学课文。四书五经,是指“四书”与“五经”的合称,是历代儒客学子研学的核心书经。四书五经详细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
故答案为:丁肇中;物理学;诺贝尔物理学;礼记;大学;礼记;大学;论语;孟子
【点评】要做到“知人论世”,通过学习文章了解其人,领悟和感受名人的成就、精神和风骨。此外“四书五经”是必须掌握的文学常识,需要牢记其基本内容,包括主要内容、作者、历史地位和相关评价。
9.【答案】(1)探讨
(2)探察
(3)实验
(4)领悟
【解析】探寻侧重于寻找,探讨侧重于讨论,探问是问明情况,多指情况底细、动机意图以及消息来源等,如探问真相,探问目的,探问原因等。探询指征求意见,多指征求处理问题的意见,如探询起因,探询消息,探询意图等。探察侧重于观察,探求的意义范围更大,探索指多方寻求答案真理、知识等。实验名词指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可以用为动词。 实践指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的活动、实际去做;履行。实习是专门名词,在实践中学习。 领会指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 领略指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领悟通常指认识到了某个经验道理,领取指拿取某物。
故答案为:⑴ 探讨 ⑵ 探察 ⑶ 实验 ⑷ 领悟
【点评】近义词辨析要坚持“求同存异”的法则,一是词义轻重不同:有些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表现词义的轻重不同。二是范围大小不同:词义涵盖范围大小不同。三是适用对象不同:有些近义词所表示的概念相同,但适用对象不同,有上下、内外等不同。四是语体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体现出的庄严或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不同色彩,适用于不同的场合。五是情感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义附带情感上的某种倾向、情调不同。六是搭配关系不同:有些近义词基本义相同,但搭配关系不同,不能混用。七是语法功能不同:有些近义词的差别表现在句法功能的不同上。八是词义侧重点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侧重点不同。九是主动和被动不同:有些近义词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事者和受事者不同。十是整体概念和个体概念有别。
10.【答案】推究事物的道理;求知,获得知识;指遥想;追念;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解析】结合文章内容可以得出词义。
【点评】较为基础,需注意词语是否有特殊使用语境,如缅怀和袖手旁观。
11.【答案】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解析】第一问,根据“中国传统教育”在原文中锁定答题范围,可得2段: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第二问,根据问题“作者所体会到的‘格物致知’”锁定答题范围为13段“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答案为: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点评】1.仔细审题,本题共两问。第一天问“意思”,第二问问“意义”,注意不要把第二问的“意义”答成“意思”。2.抓取关键词,回原文圈定答题范围。
12.【答案】略
【解析】抓取关键词“以学习为例”可知必须有与学习相关的具体事例、“为什么需要格物致知”可先转化为标准问题。为什么需要格物致知→因为格物致知的有好处,所以我需要它→格物致知的作用+所以我们需要有这样的精神。
【点评】注意答题思路要清晰,抓取关键词进行分析,同时遇到询问原因理由态度类的问题,可以先转化为我们熟知的标准问法,在进行解答。
13.【答案】(1)做任何事都不能只谈理论,而不注重实效,要敢于实践,大胆创新。
(2)实践出真知,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漫画信息提取和概括能力。认真观察漫画,把漫画蕴含的道理表达出来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材料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能力。需注意的是本材料是一个小议论文,提炼中心论点,只要再文段的开头或结尾寻找关键语句,再加以概括就可以了。
【点评】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后,把最核心的信息提取出来,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进行有机组合。
14.【答案】(1)不能,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没有说服力。
(2)不对,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4)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
【解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说说加点词语的语境意义,然后说删去后的变化,最后指出这个词体现出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根据第二段”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可知错误是什么;结合上文可以明确是为了论证第一段”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细读第三段,可知利用”实验的精神“后面的内容”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即可解答。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的理解能力。根据最后一段“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可以提取关键信息组成“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故答案为:⑴ 不能,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没有说服力。
⑵ 不对,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⑶ 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⑷ 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分析能力。解答时,先要表明不能删,再分析理由,思路是:该词表示什么,句中什么意思,去掉后会怎么样,与原文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结合具体句子加以分析即可。
⑵此题主要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及提取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找到答题区域仔细阅读,提取相关信息答题即可。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做题时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到依据和理由。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的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一种深刻的内涵。
15.【答案】(1)对比论证
(2)“井底之蛙”比喻孤陋寡闻的人,“应声虫”比喻人云亦云的人,“日驰数百里的驿马”比喻只知埋头苦干的人。
(3)①赞扬模仿自己的幼儿与批评日臻成熟少年的矛盾。②少年能够独立思考时,大人应该表扬与骂他们之间的矛盾。
(4)“诗礼之家”的培养方法培养不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5)拥有广博的知识、民主的精神、良好的外部环境。
【解析】(1)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眼睛只看上边、不看下边的人,耳朵只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批评的人,常常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的人,他们面前的可能的危险是:让“独自”思考顶替了独立思考。”“如果广博的知识是孕育独立思考的,那么,哺养独立思考的便应是民主的精神。”等语句表明,全文主要运用正反对比论证。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信息筛选。要理解词语本身的意义,还要结合文意判断在文中的含义。第⑤段中的“井底之蛙”比喻孤陋寡闻的人,“应声虫”比喻人云亦云的人,“日驰数百里的驿马”比喻只知埋头苦干的人。
(3)本题考查词语含义。“儿童的知识初开,常常模仿大人。这时的模仿,就是吸收前一代的经验和知识,为后来的独立思考准备条件。做大人的,看见幼儿模仿自己,便赞一声“聪明”,可是到后来看见渐臻成熟的少年不再满足于模仿自己,却又骂他“不肖”;这真是可笑的矛盾。”大人对待孩子的态度,差别巨大。“可笑的矛盾”含义是①赞扬模仿自己的幼儿与批评日臻成熟少年的矛盾。②少年能够独立思考时,大人应该表扬与骂他们之间的矛盾。
(4)本题考查提炼论点。第9段批判把儿童放在抽出了空气的玻璃罩内的办法,指出这样培养出来的,如果不是书呆子,是犬儒,便是精神上失去平衡的畸形人,是经不起风霜的软体人,当然也不会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据此可以归纳为:“诗礼之家”的培养方法培养不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5)本题考查概括内容和观点。必须通读全文,概括归纳,既要准确又要抓住要点。要成为独立思考的人需具备的条件:拥有广博的知识、民主的精神、良好的外部环境。
故答案为:(1)对比论证
(2)“井底之蛙”比喻孤陋寡闻的人,“应声虫”比喻人云亦云的人,“日驰数百里的驿马”比喻只知埋头苦干的人。
(3)①赞扬模仿自己的幼儿与批评日臻成熟少年的矛盾。②少年能够独立思考时,大人应该表扬与骂他们之间的矛盾。
(4)“诗礼之家”的培养方法培养不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5)拥有广博的知识、民主的精神、良好的外部环境。
【点评】(1)对比论证。作用就是突出强调,作用给人鲜明的印象,加强对是非的认识。除去大量的事例论据之外,文段对比的词句很多,容易判断。
(2)井底之蛙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井底的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比喻那些见识短浅的人。
应声是在中国与日本的随笔集可以见到的一种怪病,应声虫被认为是引起这种怪病的寄生虫,栖息在人的肚子里。宿主每当发出声音时,肚子里就会有很小的声音效仿,且会越来越大声。用雷丸就可以治疗。 在成语中是用来比喻自己胸无主张,随声附和他人的人。“日驰数百里的驿马”不是千里马,但是成绩也不错,比喻只知埋头苦干的人。
(3)本题较困难,需要仔细辨析,准确把握作答、小孩模仿大人受表扬,长大后再一味模仿,遭到耻笑。作者说“这真是可笑的矛盾”,一方面是赞扬模仿自己的幼儿与批评日臻成熟少年的矛盾。另一方面少年能够独立思考时,大人应该表扬与骂他们之间的矛盾。
(4)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是明确的判断(包括肯定和否定),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陈述句。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内容上:具有判断性,能够明确地表示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观点、态度。本题需要自己概括:“诗礼之家”的培养方法培养不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5)这一道题要综合判断,拥有广博的知识——不做井底之蛙和应声虫、民主的精神——“前人的经验和独立思考的成果,应当是后人所借以进行独立思考的资本”、良好的外部环境——“诗礼之家”现在没有了,我盼望这样的教养方法也和它一同地永远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