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壶口瀑布 同步精选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7 壶口瀑布 同步精选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0.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7 11:0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7 壶口瀑布
一、单选题
1.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弥漫(mí) 告诫(jiè) 驰骋(chéng) 推推搡搡(sǎng)
B.雾霭(ǎi) 凝重(níng) 寒噤(jīn) 怒不可遏(è)
C.汩汩(gǔ) 潺潺(chán) 龙槽(cáo) 如丝如缕(lǚ)
D.出轧(yà) 打旋(xuán) 浓缩(suō) 湿漉漉(l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驰骋 推推搡搡 震耳欲聋 奋力抗争
B.旋涡 如丝如楼 挟而不服 汩汩如泉
C.雾霭 怒不可遏 窟窟窍窍 搏大宽厚
D.番身 钢板出轧 浪沫横谥 潺潺成溪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敌人的暴行,革命志士怒不可遏。
B.这部电影的场面很壮观,攻击时千军万马一拥而上,真是扣人心弦。
C.他为官清廉,到任何地方调查都不喜欢前呼后拥。
D.自习室非常安静,他不小心把铅笔掉在地上,尽管声音很轻但听得很清楚,震耳欲聋的。
4.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短语,恰当的一项是(  )
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 。
A.一匹宽广的缎子 B.一条咆哮的巨龙
C.一锅正沸着的水 D.一场无比喧嚣的盛宴
5.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B.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
C.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D.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6.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全国各行各业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对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以及培养目标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删掉“在”和“下”)
B.为激发同学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有人提议把校运会可以改为体育节,这样参与的同学或许会多些。(将“或许”移至“这样”后)
C.学霸就是学霸,他稍微思考,就十分自信地说出了这道难题的两种解题方法,使在场的同学都惊叹不已。(将“稍微”改为“稍作”)
D.许多观众看完《战狼Ⅱ》,激情满怀,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使观众不约而同地喊出“厉害了,我的国”。(删掉“使观众”)
7.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培训以后,他思路开阔,大不同于以往,真当另眼相看。
B.美国对别国的人权问题说三道四,横加指责,而对本国侵犯人权的行为却讳莫如深。
C.目前,我们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当其冲要解决产品质量问题。
D.为了逃避公安机关的打击,这个贩黄窝点曾两次停业,待风声一过又东山再起。
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
B.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C.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
D.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9.将下列句子连接成意义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走进一环,回首只见浮云衬着初冬的天空,自由自在地游动。下面众峰峥嵘,各不相让,实在看不出船是怎样硬从群山缝隙里钻过来的。
②天又晓得船将怎样从这些巨汉的腋下钻出去。
③往前看呢,山岚弥漫,重岩叠嶂:有的如笋如柱,直插云霄;有的像彩屏般屹立在前,恰似巨汉挡住去路。
④整个大江有如一环环接起来的银链,每一环四壁都是蔽天翳日的峰峦,中间各自形成一个独特天地,有的椭圆如琵琶,有的修长如梭。
A.④②①③ B.④①③② C.①③②④ D.②④③①
二、填空题
10.填空。
本文的作者是   ,选自《梁衡文集》。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   ,作者运用形象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   的气势,通过写黄河   、   、   的品质,表达了中华民族   、   、   的民族精神。
11.给加下划线的词语注音。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   。
(2)“追梦女孩足球节”的举行,让更多女孩可以驰骋   在绿茵场。
(3)习总书记谆谆告诫   我们:“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
(4)当你遇到一件暂时无法解决的事情时,不妨换个角度去看看,也许迂回   一下事情反而更容易解决。
12.词语解释:
①推推搡搡——   。
②前呼后拥——   。
③寒噤——   。
④驰骋——   。
⑤漩涡——   。
怒不可遏——   。
三、语言表达
13.梁衡的《壶口瀑布》分别描述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细腻的描写,并且融入了感情和思考。请你也结合相关知识,写一段描写黄河景观的文字。(120字左右)
[写法分析] 描写自然景物一般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调动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给读者以立体感受。二是抓住景物的特征,或描写瀑布撼天动地的声音,或描写瀑布勇猛刚烈的气势,或描写瀑布悲壮豪雄的精神。三是巧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四是融入作者的情感,梁衡的《壶口瀑布》就表达了作者对壶口瀑布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四、综合题
14.你,孕育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无论多么壮丽的词汇,都无法表达你的峰回路转,你的豪迈磅礴;无论多么神奇的画笔,都无法描绘你的汹涌澎湃,你的浩浩荡荡。你,一条伟大的河流,流淌出一个不屈的民族;你,一位坚强的母亲,成就了一群勇往直前的中国人。黄河,九曲黄河,让我们走进你璀璨的文化,去感受自豪与伟大吧!
(1)下面是一副关于黄河的对联,请你补充完整。
上联:万里长江潇潇细雨知春暖
下联:千年黄河   
(2)认真观察漫画《黄河纤夫》,描述漫画的内容,然后谈谈你的感受。
五、现代文阅读
15.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作者先后两次观看壶口瀑布,根据文章具体内容,填写下表。
次数 观瀑时间 观瀑角度 描写详略 瀑布共同特点
第一次
 
 
 
 
第二次
 
 
 
(2)“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这句写到“我”观瀑的感受,有何作用?
(3)具体解说“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一句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4)作者在课文最后一段这样写道:“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这伟大”指什么?
1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黄河一掬
余光中
①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车来。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我存和幼珊都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火红的风衣牵动了荒旷的河景。我也戴着扁呢帽,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一行八九个人,跟着永波、建辉、周晖,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②这是临别的前一天上午,山东大学安排带我们来看黄河。车沿着二环东路一路驶来,做主人的见我神情热切,问题不绝,不愿扫客人的兴,也不想纵容我期待太奢,只平实地回答,最后补了一句:“水色有点浑,水势倒还不小。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这些话我也听说过,心里已有准备。现在当场便见分晓,再提警告,就像孩子回家,已到门口,却听邻人说,这些年你妈妈病了,瘦了,几乎要认不得了,总还是难受的。
③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廓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旷远,似乎再也勾不到边。昊天和洪水的接缝处,一线苍苍像是麦田,后面像是新造的白杨树林。此外,除了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
④我回头对建辉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
⑤于是永波和建辉领路,沿着一大片麦苗田,带着众人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⑥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的,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几曾见天下太平啊让河水终于澄清?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的指隙曾流过黄河。
⑦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她不知多少遍,在山大演讲时我朗诵那首《民歌》,等到第二遍五百听众就齐声来和我: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我高呼一声“风”,五百张口的肺活量忽然爆发,合力应一声“也听见”。我再呼“沙”,五百管喉再合应一声“也听见”。全场就在热血的呼应中结束。
⑧中华儿女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不可磨灭。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刘鹗,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黄河断流,就等于中国断奶。山大副校长徐显明在席间痛陈国情,说他每次过黄河大桥都不禁要流泪。这话简直有《世说新语》的慷慨,我完全懂得。龚自珍《己亥杂诗》不也说过么:亦是今生未曾有,满襟清泪渡黄河。他的情人灵箫怕龚自珍耽于儿女情长,甚至用黄河来激励须眉:为恐刘郎英气尽,卷帘梳洗望黄河。
⑨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僭妄的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许笑呼。我存和幼珊也相继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
⑩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翌晨山大的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1)第②段中介绍“水色有点浑,水势倒还不小。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从全文结构来看,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2)赏析下面的句子。
黄河断流,就等于中国断奶。
(3)本文第③段和第⑥段分别写出了黄河怎样的特点?在表达方式上又有何不同?请概括回答。
(4)你怎样看待作者将名片投入黄河这一举动?
(5)文章结尾句“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然而两岸百姓对其近乎漠视的污染和掠夺日日威胁着这条母亲河的健康。保护母亲河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黄河目前存在哪些忧患?请你写出两点建议,来缓解黄河存在的忧患。
忧患:
建议: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观秦兵马俑
①车驶过秦始皇陵,骊山巍峨,扑人眉宇。一个高高的土丘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石榴树。田地里长满了青青的蔬菜,间或能看到青翠茁壮、逗人喜爱的麦苗。
②西安是一个最容易让人发思古之幽情的地方。看到半坡,我自然就想到了蒙昧远古的祖先,想到汉族公认的始祖轩辕黄帝。骊山当然让我想到周幽王和骊姬,始皇陵里埋着妇孺皆知的秦始皇。而茂陵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的陵墓。至于唐代,那遗迹更是到处可见。抬头一看,低头一想,无一不让你想到唐代诗歌的黄金时代,想到那些显赫的诗人与脍炙人口的诗句。走过灞桥,我怎能会不想到当年折柳赠别的名句和真挚不舍的友情呢?一看到终南山,那“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的吟咏之声,就在我耳边响起。一走过渭水,那“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诗句马上把我带到了长安的深秋中,凉意袭人。而“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把春雨中千树万树枝头滴着红雨的杏花带到我眼前,湿意阵阵。大明宫“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我仿佛目睹当年世界的首都长安的情景,大街上熙熙攘攘,在黄皮肤的人群中夹杂着不少皮肤或白或黑、衣着怪异、语言奇特的外国学者、商人、僧侣、外交官……
③总之,在我乘车驶向秦俑馆的路上,我眼前幻影迷离,心头忆念零乱,耳旁响着、嘴里吟着美妙的诗句,纵横八百里,上下数千年,浮想联翩,心潮腾涌。我既愉快,又怅惘;既兴奋,又冷静,中间还掺杂上一点似乎是骄傲的意味。
④就这样,转眼之间,我们已经到了秦兵马俑馆。
⑤我们先参观了大厅旁边的一间小厅,中间陈列着一辆铜车、四匹铜马。四匹铜马神采奕奕,仿佛正在努力拉着铜车奔驰。一个铜军官俑坐在车上,驾着这四匹马。看到这样精致绝伦的艺术国宝,人们都不禁啧啧称叹,我心中那一点骄傲的意味不由得更加浓烈起来了。
⑥走进大厅,那真是硕大无比,目测至少有几个足球场大。站在栏杆旁边向下面的大坑里望去,那兵俑和马俑都成排成行地站在那里。将军俑、铠甲武士俑、
骑马俑等,好像都聚精会神地站在那里,静候命令,一个个秩序井然,纪律严明,身体笔直,一动也不动。兵俑中间间杂着一些马俑,也都严肃整齐,伫立待命。我原以为,这些兵俑都是一个模子里塑制出来的,千篇一律。但是仔细一看才发现,他们的面部表情几乎每一个都不相同:有的像是在微笑,有的像是在说话,有的光着下颌,有的留着胡子。个个栩栩如生,神态各异,没有发现一个愁眉苦脸的。我简直难以想象,当年的艺术家是怎样塑制这些兵马俑的。这不叫它是宇宙间一大奇迹又叫它什么呢?
⑦我的思潮又腾涌起来,眼前幻象浮动,心头波浪翻滚。我仿佛看到坑里的兵俑和马俑一齐跳动起来。兵俑跑在前面,马俑紧紧地跟在后面。有的兵俑骑上马俑,他们都在将军俑的率领下,奋勇前进。后排坑道里那些还没有被完全挖出来的兵俑和马俑,有的只露出了头,有的露出了半身,有的直着身子,有的歪着身子,也都在那里活动起来。那高低不平的地面在我眼中忽然变成了海浪,汹涌澎湃。兵俑和马俑正从海浪中挣扎出来,奋勇地向前。他们一飞出大厅,看到河山大地花团锦簇,人民意气风发,都大为惊诧与兴奋。他们边说边飞,浩浩荡荡,飞向骊山,飞向天空。
⑧这八百里秦川可真是一块宝地啊!在若干年中,我们的先民在这里胼手胝足田,辛勤耕耘,才收拾出来了现在这样的锦绣河山。现在在秦俑馆内,外国朋友,男女老幼,穿着五光十色的衣服,说着稀奇古怪的语言,其数目远远超过国内人民。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那油然而生的骄傲感和幸福感,现在更加浓烈起来了。
⑨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秦俑馆。此时天色已晚,骊山山顶隐入薄薄的暮霭中,周围一片宁静。那浩浩荡荡的兵马俑队伍大概已经飞越了骊山,伴随着我的心飞掠过八百里秦川。
(摘自《季羡林散文选》,有删改)
[注]①冕旒(miǎn liú):这里代指古代帝王。②胼手胝足:手和脚都磨出老茧,形容十分辛勤劳苦。
17.通读全文,依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游踪 所见(所想) 所感
①    丰富的历史遗迹,灿烂的诗歌文化 似乎有一点骄傲的意味
秦兵马俑馆小厅 ②    骄傲的意味浓烈起来
秦兵马俑馆大厅 规模宏大,形态各异,飞奔向前 ③   
18.简要分析第④段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19.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与表达作用。
20.文章标题为“观秦兵马俑”,但作者为何一开始详写了行车途中的所见、所想、所感,而并没有直接写“观秦兵马俑”?请结合文章主旨做简要阐释。
2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的景物描写为全文定下了充满活力、兴奋昂扬的情感基调。
B.第②段末尾的省略号隐含的意思是:在西安,引发思古幽情的历史遗迹与脍炙人口的诗歌还有很多。
C.第⑥段末尾画线句强调的意思是“不知道到底要怎么称呼、评价那些兵马俑才恰当”。
D.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与第②段画线诗句的意境是不同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A骋——chěng
B噤——jìn
D漉——lū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2.【答案】A
【解析】错误改正为:B项,如丝如缕;C项,博大宽厚;D项,翻身。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字形题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3.【答案】D
【解析】D项“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与前面的语境“声音很轻”相矛盾。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4.【答案】C
【解析】本道题考查比喻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根据该句关键词“涛声隐隐如雷”与“雾气弥漫”,将句中的这条“河”比作“一锅正沸着的水”较为合理。即: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道题考查比喻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理解及运用。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乙事物(喻体)给甲事物(本体)作比。
5.【答案】C
【解析】C运用的是排比的修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运用的修辞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平时对修辞知识的掌握,要对常见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病句的修改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选项的相关进行辨析,判断正误。B修改不正确,应该将“可以”调到“把”前面。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7.【答案】B
【解析】A项,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也指不被重视的人得到重视。应改为“刮目相看”。
C项,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不合语境,应改为“重中之重”。
D项,东山再起: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古时,指出山为官,为褒义词。词句使用褒贬不当。
B项 正确,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8.【答案】D
【解析】A项,“丁”字加引号;
B项,“ 汩汩如泉 ”后的句号改为分号,“ 潺潺成溪 ”后的句号改为分号;
C项,“冲进去”后的破折号改为省略号;
D项正确,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要求学生首先要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例句识记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最后结合语境分析标点符号运用是否恰当。准确掌握标号和点号的作用和适用范围,根据句意和词语之间的关系,对使用情况辨析正误。
9.【答案】B
【解析】 ④句总写“ 大江有如一环环接起来的银链 ”,各具特点;①句紧承4句中“ 每一环 ”,具体描写“ 走进一环 ”看到的景象;③句句移步换景,写“ 往前看”到的各具情态的景象;② 句发出赞叹作结。故顺序为 ④①③② ,选择B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排列句子顺序。答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
10.【答案】梁衡;散文;磅礴、雄壮;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
【解析】文学常识是常考考点,学生注意识记,注意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理解。
故答案为:梁衡;散文;磅礴、雄壮;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和文章基本内容的识记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11.【答案】(1)mí màn
(2)chí chěng
(3)gào jiè
(4)yū huí
【解析】本题考查对汉字字音的识记和积累,考生要在平时注意识记,要读准字音,对形近字、形声字、多音字要仔细辨析,弥漫:mí màn 驰骋:chí chěng 告诫:gào jiè 迂回:yū huí 。
故答案为:⑴mí màn ⑵chí chěng ⑶gào jiè ⑷yū huí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的识记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12.【答案】粗暴地、接连不断地猛推;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簇拥护卫。多形容旧时官吏出巡时的声势;身体因受冷、受惊或疾病而微微颤动;寒,寒冷;噤,因严寒,受惊吓等而咬紧牙关或牙齿打颤;骑马奔跑;奔驰;驰骋原野形容瀑布飞流而下的样子;水流遇低洼处所激成的螺旋形水涡;遏:止。愤怒地难以抑制。形容十分愤怒
【解析】本题根据平时积累解释词语,注意不要错别字。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这样的词语在平时学习每篇课文的时候老师都会进行总结,因此一定要牢固记忆,但又不能死记硬背,要在理解地基础上记忆,这样答题的时候就能结合语境准确的解释这类词语了。
13.【答案】示例:春季之壶口瀑布,上游冰雪开始消融,冰凌不时漂浮而下,汇聚在壶口瀑布的上游宽阔的河道里,继而倾泻跌下,声似炮轰雷鸣,如山崩地裂,琼宫惊倾,激起玉屑冰晶,四处抛洒。到了秋天,秋高气爽,登高远望,每当日出,瀑下烟雾折射成道道彩虹,环跨天穹,色彩缤纷,被人们叫作“壶口秋风”。而当大雨滂沱,或阵阵秋雨之后,壶口瀑布若黄龙腾云驾雾而来,只见风雨烟雾,弥漫天空,天地水三体一色。不同的季节,壶口瀑布呈现的景象也各不相同,但同样震撼。千百年来,美丽毫无重复。她知道自己的美吗?我想她是不在乎的。(可参考所给示例,描写某一季节的景观,120字左右即可)
【解析】本道题考查写景作文。要求学生写一段描写黄河景观的文字,突出它的特点。作答时首先要了解黄河的相关知识,把“波涛汹涌”“气势磅礴”“声势浩大”等作为文段的中心内容;然后进行具体描写时要注意从人的不同感官的角度入手,全方面展示黄河的魅力。为增加文采,可以选择恰当的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等,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故答案为:示例:春季之壶口瀑布,上游冰雪开始消融,冰凌不时漂浮而下,汇聚在壶口瀑布的上游宽阔的河道里,继而倾泻跌下,声似炮轰雷鸣,如山崩地裂,琼宫惊倾,激起玉屑冰晶,四处抛洒。到了秋天,秋高气爽,登高远望,每当日出,瀑下烟雾折射成道道彩虹,环跨天穹,色彩缤纷,被人们叫作“壶口秋风”。而当大雨滂沱,或阵阵秋雨之后,壶口瀑布若黄龙腾云驾雾而来,只见风雨烟雾,弥漫天空,天地水三体一色。不同的季节,壶口瀑布呈现的景象也各不相同,但同样震撼。千百年来,美丽毫无重复。她知道自己的美吗?我想她是不在乎的。(可参考所给示例,描写某一季节的景观,120字左右即可)
【点评】本道题考查写景作文。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主要景观的相关知识,把景观特点作为文段的中心内容;然后进行具体描写时要注意从人的不同感官的角度入手,全方面展示该景观的魅力。为增加文采,可以选择恰当的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等,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14.【答案】(1)滚滚惊涛报冬寒
(2)内容:黄河的河床完全干涸龟裂,纤夫们把圆木放在船下,在河床里拉着船前行。感受:漫画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黄河断流的忧思,告诉我们要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解析】⑴本题考查补写对联的能力。对联一般分为上下两联,上下两联字数相同,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语义相关。解答时要紧扣材料的内容、对象、特征等进行作答。如: 滚滚惊涛报冬寒
⑵本题考查考生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认真观察漫画,看漫画上画的都有什么,这是黄河的河床,但里面没有水,而是完全干涸开裂,干涸的河床上有一条大船,但大船下面垫着一些圆木,纤夫们在前面卖劲的往前拉穿。黄河龟裂的样子虽说夸张,但历史上其断流却是事实,这都是我们不注意保护黄河两岸的生态环境造成的,如果现在任由发展,终有一天漫画中的景象会成为事实,因此我们要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故答案为:⑴ 滚滚惊涛报冬寒
⑵ 内容:黄河的河床完全干涸龟裂,纤夫们把圆木放在船下,在河床里拉着船前行。感受:漫画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黄河断流的忧思,告诉我们要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对联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结合材料的内容和上联的结构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漫画的识读和理解的能力。要求考生注意对图画的仔细观察,捕捉信息,提取关键内容,进行概括。
15.【答案】(1)
次数
观瀑时间
观瀑角度
描写详略
瀑布共同特点
第一次
雨季
远眺
略写
气势磅礴、壮丽
第二次
枯水季节
近观
详写
(2)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产生的恐惧,极好地渲染了瀑布的气势,也为第二次描写瀑布作了巧妙的铺垫。
(3)起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问句既是对上文所描写的壶口瀑布所显示出来的磅礴、雄壮的力量的赞美,也巧妙地完成了由写水到写人的过渡。
(4)黄河伟大的性格: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解析】⑴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仔细月文章,结合题干的要求,找准答题范围,提取关键词进行作答,注意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第一次: 雨季 远眺 略写 第二次: 枯水季节 近观 详写 气势磅礴、壮丽 。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语句作用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结合语句的内容,抓关键词进行理解,如“ 可怕 急慌慌 匆匆逃离 心还在不住地跳 ”等词,理解作者的观瀑的感受是“恐惧”由瀑布给与人的的感受推断其气势磅礴,结合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据此进行概括。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作用的理解。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要看语句所处的位置,在开头往往是总领全文、制造悬念、激发兴趣;在文中,则是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用在结尾,总结全文、卒章显志。此句在文中,起过渡的作用。承接上文, 对上文所描写的壶口瀑布所显示出来的磅礴、雄壮的力量的赞美,引出对人的描写。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能力。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结合关键语句进行概括。如: 黄河伟大的性格: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故答案为:⑴ 雨季 远眺 略写 枯水季节 近观 详写 气势磅礴、壮丽
⑵ 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产生的恐惧,极好地渲染了瀑布的气势,也为第二次描写瀑布作了巧妙的铺垫。
⑶ 起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问句既是对上文所描写的壶口瀑布所显示出来的磅礴、雄壮的力量的赞美,也巧妙地完成了由写水到写人的过渡。
⑷ 黄河伟大的性格: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点评】⑴本题考查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整合的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干的要求抓关键词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的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仔细阅读语句,把握语句的特点,结合题干的要求,从内容和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注意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作答。
⑶本题考查语句结构作用的理解。要求考生掌握常见语段在结构上的作用,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主题思想的概括。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意,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归纳概括。
16.【答案】(1)①为下文见到空廓而寂寥的黄河作铺垫;②为下文去伸手探水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③引起下文,引发了作者关于黄河的文化幽思。(写出两点即可)
(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河比作母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像母亲一样孕育了中华文明,如果没有黄河,中华文明的血脉将由此断裂,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第③段所描写的黄河空廓、寂寥,惹人感伤;第⑥段所写的黄河厚重、悠久,是中华儿女的根。第③段是实写眼前所见的黄河(或直接描写黄河),第⑥段虚写历史、人文的黄河(或从议论抒情的角度表达“我”对黄河的感受)。
(4)这一举动写出了投入母亲怀抱的一种急切与虔诚,也流露出因为阻隔而思恋深重的情怀。一个“接”字写出了黄河母亲与自己这个游子之间的亲近会心、和谐美妙、相互认同的关系,是作者情感诗意的表达。
(5)作者时时刻刻都会想起自己见到的黄河,想起那黄河水,说明作者时时刻刻都在眷念着黄河,眷念着祖国。
(6)(示例)忧患:缺水断流、水污染。
建议:植树造林,禁止黄河附近工厂向黄河中排放污水,实现全河道水量统一调度。发展节水型农业,发展节水型产业,保护黄河流域环境。
【解析】⑴本题考查对文段结构作用的理解和分析。前文交代“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下文写到黄河“空廓而寂寥”,此句在之间起到过渡的作用,承接上文,为下文做铺垫。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本句运用比喻,我们都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了中华文明,黄河断流也就等于中华文明从此得不到哺育,血脉就会断裂,就会表达的情感进行作答。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仔细阅读文段,第 ③段 描写作者亲眼所见之黄河,“空廓而寂寥”河面不阔,沙地似乎勾不到边,“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土黄,整体色调暗淡,写出内心的感伤。这是实写;第 ⑥段是虚写,从议论、抒情的角度表达我对黄河的感受。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语句进行分析,作者承接上文,谈到黄河文化底蕴,她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根;“低头默祷一阵”写出作者的虔诚与郑重,“至少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写出由于阻隔自己对黄河思念之深思念之浓,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一个“接”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黄河如慈祥的母亲"亲认"了自己流浪在外的儿子。情感充满诗意。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⑹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结合题干的提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生活体验进行作答。如 忧患:缺水断流、水污染。 建议:植树造林,禁止黄河附近工厂向黄河中排放污水,实现全河道水量统一调度。发展节水型农业,发展节水型产业, 保护黄河流域环境。
故答案为:⑴ ①为下文见到空廓而寂寥的黄河作铺垫;②为下文去伸手探水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③引起下文,引发了作者关于黄河的文化幽思。(写出两点即可)
⑵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河比作母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像母亲一样孕育了中华文明,如果没有黄河,中华文明的血脉将由此断裂,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⑶ 第③段所描写的黄河空廓、寂寥,惹人感伤;第⑥段所写的黄河厚重、悠久,是中华儿女的根。第③段是实写眼前所见的黄河(或直接描写黄河),第⑥段虚写历史、人文的黄河(或从议论抒情的角度表达“我”对黄河的感受)。
⑷ 这一举动写出了投入母亲怀抱的一种急切与虔诚,也流露出因为阻隔而思恋深重的情怀。一个“接”字写出了黄河母亲与自己这个游子之间的亲近会心、和谐美妙、相互认同的关系,是作者情感诗意的表达。
⑸ 建议:植树造林,禁止黄河附近工厂向黄河中排放污水,实现全河道水量统一调度。发展节水型农业,发展节水型产业,
⑹ 建议:植树造林,禁止黄河附近工厂向黄河中排放污水,实现全河道水量统一调度。发展节水型农业,发展节水型产业, 保护黄河流域环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结构做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注意语句所处的位置,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要求考生仔细阅读语句把握语句的特点,选取好赏析的角度,从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入手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考生要结合语句的内容,联系全文的基本内容,注意语言的表达,仔细进行分析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注意语句深层次的含义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我知道内容,抓抒情、议论的语句进行归纳概括。
⑹本题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考生结合文章的内容、联系生活的体验,进行阐述,注意表达要切题,建议要合理。
【答案】17.驶向秦俑馆的路上;精致绝伦的艺术国宝;骄傲感和幸福感更加浓烈起来
18.承上启下的作用(过渡作用)。
19.语言特色:对偶的运用,使句子形式整齐,节奏分明,声音和谐。表达作用:增强了气势和音韵美。
20.文章详写了行车途中的所见、所想、所感,为后文写见到秦兵马俑的骄傲和幸福蓄势,将作者的这种油然而生的骄傲感和幸福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1.C
【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要理解文章内容,对其进行梳理与概述,注意填表格时要简洁,能省略的则略去。
(2)此题考查对句段作用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本题首先可从句段所在位置着手,段落的具体作用需要理解当中的内容,最后根据内容联系文章的主旨进行解答。
(3)此题考查对语言特色及其表达效果的把握。分析句子的语言特色,首先判断句子是否使用了修辞、描写等手法,再结合文章主旨体会其表达作用。
(4)此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答题时,先分析文章主旨,再分析这样写的好处。解答本题的技巧有以下:①认真审读题干,寻找相应区域。②理清作者思路,划分文章层次。③根据实情,准确表述。
(5)本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另外,选择题我们还应通过分析、比较、斟酌、排除的形式去选择最有把握的一个。
17.本道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①处应为地点,结合所见、所感得出。②为作者在小厅的所见,结合第⑤段可以得出。③为作者在大厅的所感,结合前两空和第⑥段可以得出。
故答案为:①驶向秦俑馆的路上
②精致绝伦的艺术国宝
③骄傲感和幸福感更加浓烈起来
18.此题考查对句段作用的理解和把握。
由于该段是出现在文章中间,所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在驶向秦俑馆路上的情形,引出下文对秦兵马俑的所见所感。
故答案为:承上启下的作用(过渡作用)。
19.本道题考查对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品味。
该句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朗朗上口,同时从听觉等多种感官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秦俑馆的期待和即将见到它的激动翻兴奋。
故答案为:语言特色:对偶的运用,使句子形式整齐,节奏分明,声音和谐。表达作用:增强了气势和音韵美。
20.此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
先写车行途中的所见所感,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内心的激动与崇敬,渲染了肃穆、庄严的气氛,由所见所感引出下文对秦俑的描写,能更好地表达作者对秦俑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情感逐步加深。
故答案为:文章详写了行车途中的所见、所想、所感,为后文写见到秦兵马俑的骄傲和幸福蓄势,将作者的这种油然而生的骄傲感和幸福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1.本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A.B.D项的理解和分析均正确。
C:画线句强调的是兵马俑给人的震撼,是宇宙间的一大奇迹。
故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