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一滴水经过丽江 同步精选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一滴水经过丽江 同步精选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7 11:05:3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一滴水经过丽江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喧哗(xuān) 融化(lóng) 目眩神迷(xuàn)
B.驿道(yì) 犹豫(yù) 五彩斑斓(lán)
C.矗立(chù) 远眺(tiào) 徘徊不前(huí)
D.蘸水(zhàn) 硕大(shuò) 无病呻吟(yǐ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轻盈 喧哗 闸口 亭台楼阁
B.应照 徘徊 翡翠 目眩神迷
C.犹豫 跳望 擦拭 五彩斑斓
D.硕大 漫溢 照壁 明扬世界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中国旅游和观赏名胜古迹,常常会遇到亭台楼阁等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坐落在奇山秀水间,点缀出一处处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
B.场上陈列着有锦绣的,金银的,五光十色,目眩神迷。
C.首先,他们得开辟草莱,支起篷帐,和遍地蜿蜒爬行的毒蛇和蜈蚣周旋着。
D.运动会上,同学们手持五彩斑斓的红旗,在为运动员们呐喊助威。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B.不知不觉,三年的高中生活转瞬即逝。李萍上了大学,张华当TIA,我进了部队:我们都有美好的前途。
C.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骼。骨骼完整匀称,人才能身姿挺拔;结构井然有序,文章才就立得起来。
D.据王璨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科学家邓稼先的一生中,无处不以务实的作风和非凡的才学震惊于世。
B.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校园欺凌预防、干预和处理机制,保障每个孩子健康成长。
C.国家博物馆最近展出了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新出土的海上丝路文物。
D.海燕队第一仗就以3比0的超大比分淘汰了近两年一直没赢过的飞虎队。
6.下面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处填入的句子,与原文衔接紧密的一项是(  )
大激店村位于古城保定偏西南二十五千米处, 。沿途三里一墩五里一铺,又是当时通讯要镇、保定府西第一驿站。 ,在靠河湾北岸,形成了一个四面环水、风景秀丽的自然村庄。 。 。后人因妲己二字不吉利(败坏朝纲),而改名大激店。烽火台、狐狸窝、瓦渣地等旧遗址,也早都不存在了。
①相传商纣王选妃,选中蓟州侯苏护之女妲己
②发源于西部山区的百草沟河流经此地
③在护送妲己去朝歌途中曾在此地驿宿一夜,故而得名妲己店
④古有南通九省、北贯京都的交通大道穿境而过
A.②①④③ B.④②①③ C.②④①③ D.②③④①
二、语言表达
7.下面文段中第①④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①在丽江玉龙雪山脚下的玉湖村,生活着一群古老的纳西族。②他们用天然的石头建房,村里沟渠遍布,随处可听见潺潺水声。③蓝天与雪山下的石头村庄交相辉映,伴着纳西古乐,村民用颇具特色的舞步抒发着简单的快乐。④相传,村里的玉湖是由土司木氏家族明代以前组织挖的人工湖,从湖中可以看到玉龙雪峰的倒影。⑤湖畔有广袤的牧场,牛群马匹自由漫步,牧人放声歌唱,好不悠闲自在。
Ⅰ第①句修改意见:   。
Ⅱ第④句修改意见:   。
8.《一滴水经过丽江》写得如此生动形象,阅读全文,试着探究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三、填空题
9.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1)秋高气爽,从山顶俯瞰,砚   池如同一块碧绿的璞玉。
(2)牛源的山水画笔墨苍劲   ,浑厚中不乏灵动。
(3)秋天的山林层林尽染,五彩斑斓   ,美极了。
(4)山上的塔静静地矗立   在那里,不知道会不会孤单?
10.填空。
阿来,   族人,当代著名作家,第五届   奖得主。代表作有《   》《空山》《   》等。
11.解释下列词语。
①矗立:   。
②徘徊:   。
③苍劲:   。
④五彩斑斓:   。
⑤目眩神迷:   。
四、问答题
12.阅读全文,概括一下“我”经过了哪些地方。
13.本文是运用第几人称叙述的?全文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五、综合题
14.学校开展了以“亲近黄山,览胜天下”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游览黄山,看到奇美的云海后,张华同学从网上摘抄了一篇赞美黄山云海的文章,但因为他一时粗心大意,将其中部分内容抄错了,请你按提示帮忙修改。
黄山的云真白啊,白得就像一匹白缎,又犹如刚下的白雪,那么洁净,那么润泽,别有一番神采;[A]黄山的云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的晃动;黄山的云真长啊,长得无法望到边际,只让你感觉到它是那样浩瀚,像是一张大幕把大地都罩起来了;黄山的云真妙啊,妙就妙在它缥缈恍惚,给人以充分想象的余地,留下无尽的美感。[B]这真是“绵绵长飘三万尺,疑是银河降人间。”
①[A]处画线句中有词语使用不当的问题,应将“   ”一词改为“   ”。
②[B]处画线句中有标点使用不正确的问题,应    。
(2)[旅游文明看黄山]一花一木皆是景,一言一行要文明;游遍天下山川,只留脚印一串;多看美景,不刻美名。在黄山景区,一位中学生模样的游客准备将喝完的饮料瓶随手扔到山下,作为文明督导员的你准备如何劝说?(80字左右)
六、现代文阅读
1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古城信步
李剑锋
①云南丽江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古城。不久前,我踏上了这片魂牵梦萦的土地。雨后的古城笼罩在幽情逸韵的氛围中,如同一幅中世纪风景油画。
②古城距今已有1 200多年的历史。这座位于云贵高原西部苍凉群山之中的古城,完好地保存了原来的城市架构。古城的一些房屋,经风历雨,千年不衰,古韵犹在,成为建筑活化石。因此,古城又有“活着的古城”之称。在我国所有城镇中,只有丽江古城与山西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③恍如梦境的古城,吸引了海内外游客陶醉在古色古香的街巷间,如痴如醉地呼吸远古空气,聆听纳西古乐,鉴赏东巴文字,领略滇西风情。
④古城依着狮子山、象山、金虹山而建。街道连接小巷,小巷衔着万户门洞。门洞内为“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的纳西宅院。宅院既有北京四合院的韵味,又有江南水乡的情调。这些蕴含纳西传统母房文化的宅院,主要由平房、妹楼、明楼、骑厦楼、古宗楼等组成。望着这些房子,我感觉到纳西民族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民族,她奇迹般地将东巴经书、东巴古典舞蹈、东巴音乐以及当今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东巴象形文字等完整地保存下来。
⑤古城还是一座水中之城。我循着叮叮咚咚的水流声,走进了古城新华街。与江南水乡平静的水不同的是,古城的水是湍急地流着的。尽管水流急,但河岸很低,两岸绿树婆娑,垂柳依依。
⑥古城的河上,有很多桥。桥是古城的神来之笔,它使古城充满灵性。在草丛中,在垂柳间,那一座座桥就像一条条彩虹,把古城连成一个整体,构成了蓝天、白云、绿树、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
⑦到了阿余灿至大石桥一段的街道,我信步走上大石桥的桥头,往南眺望,古城北面的玉龙雪山直指苍穹,发出的炫目银光,折射得古城迷离而神奇。当我调整视线往桥下看时,惊呆了:河水留有雪山的倒影。抬起头,眼前的景色使我又醉了:河道上,一座座古栗木板桥离河面很低,掩藏在绿柳草丛中。河水碰撞岸堤溅起水花,洒在桥板上,增添了桥的鲜活情趣。就在这时,一曲空灵飘逸的纳西古乐,从不远处漫了过来,流遍我全身,沁入我肺腑。
⑧随着音乐,我踅进一间古乐馆,择个临窗见河的位置坐下,一边品着清茶,一边聆听着台上十余位年逾古稀的纳西乐师的演奏。一曲曲古奥的音乐,使我尘念尽除,心静如水。
⑨从古乐馆出来,行到大石桥至百岁坊的小巷时,青石板铺成的路面光滑、陡斜,顺着栗木板桥,望向对岸,纳西民居从河岸砌起,墙上攀满藤本植物,疏影横斜。在白沙铜街至“刮当阁”匀水处街道,水声大了起来。西河水流到这里,变得如野马狂奔向前,溅起了一片片水花。“刮当阁”匀水处两岸,种满粉团花树和柳树。柳条缠花枝,在风中轻轻起舞,微微发出簌簌声,蝴蝶翩翩翻翻,辨不清是花还是柳……这又是古城一处独特的景观。
⑩傍晚时分,我走出古城,来到华灯高照的广场。这时,天又下起雨来,雨点打在身上,既像为我洗尘,又像为我洗礼。对我来说,古城之行,不就是一场文化洗礼吗?
雨中飘来的纳西古乐,显得更加悦耳,更加醉人。
(选自《人民日报》)
(1)本文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云南丽江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古城”,联系全文看,“别具一格”体现在哪些方面?
(3)赏析第⑨段画线的句子。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⑩段画线句的理解。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瓢城古韵
张晓惠
①小雨淅沥,不要雨伞,不邀友伴,拂着如许的春风,静静悠悠地穿行在我们这座小城的老巷中。一条条老巷纵横交错如网络,幽静深邃似清谷。走进小巷,多半是为了这些小巷古朴而又儒雅的巷名:浠沧、集仙、板桥、文曲、纯化、儒学……
②从热闹的剧场路东西分别岔进,有数条小巷,这些三四米宽的小巷,两侧均是黛瓦青砖粉墙,人、车稀少,踏进这些静幽的小巷,就仿佛跨进了历史,踏进了流淌的岁月之河。有一些颓破的围墙上,摇曳着几株城市里罕见的狗尾巴草,旧式的木排门扣得紧紧地,门楣上垂着绿绿的苦艾,墙根暗绿的苔藓斑驳如枚枚古钱,向过往的行人诉说着小巷曾有的故事。任思绪随眼前的苦艾啊,苔藓啊,狗尾巴草流淌,一时就有些恍惚:这一条条古巷,哪一块石板上曾留下建安七子陈琳的足迹,哪一扇木门承接过施耐庵先生的叩击?小巷不语,春风不语,只有紧闭着的院门后传出一阵嬉笑声,一树粉白粉白的繁花从围墙内茂盛出一派明媚,是桃?是李?真想去叩一下那历经百年黑亮亮的木门,那来开门的是千年前扎髻的童子还是身着罗衫的丽娘?
③小巷两边的墙壁由无数的小青砖砌成,纹理整齐有如图书馆的书列,随便抽出一块,怕也是一本泛黄的线装书吧,这书上一定写满了繁体字,是唐诗宋词还是古乐府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春风春雨中,似听得范仲淹先生的吟哦,细若游丝又振聋发聩,这扑面而来的是宋朝的风还是明朝的雨?
④踩着百年的青砖路,抚着千年的汉代瓦,走着思着,一抬头,已到了清初著名书法家、爱国诗人宋曹(号射陵)先生的故居。进得门来,宋曹先生手执书卷,傲傲地立在玲珑古雅的庭院。先生当年读书谈艺的“蔬枰草堂”还在,先生挥毫舞墨的“流觞池”还在,会秋堂、桐引楼还在。小小的庭院雕梁画栋,抱水拥竹,奇石嶙峋,曲折有致。说是宋曹先生多次拒绝了做官,是在哪间屋檐下先生一次又一次冷落着朝廷的征召?自号“耕海潜夫”的射陵先生不语,只用深邃的眼神注视着红尘中来来往往的人们。
⑤顺着儒学街往南走,不多远右拐弯,就是南宋丞相陆秀夫的故居了。陆公祠不大,却是修葺得好。日寇的炮火,“文革”的动乱,小城人一直全心全意护佑着民族英雄的故居。仰止堂、浩然堂,简朴大气,空灵风雅。忠烈公陆秀夫的塑像屹立浩然堂间,七百多年前负幼帝(幼帝指南宋皇帝赵器)从容投海与国家共存亡的壮烈之举早已幻化成故乡人民心中永远的彩虹。祠内团团的绿树如烟弥漫,坪间的小花黄的、蓝的、白的素素地绽放。一枚完全风干了的柳叶盘旋飘落在大门外的石狮边上,在春阳里金亮亮的,泛溢出生命完全的辉煌,一如仰止堂上遒劲的“千载孤忠”四个大字,一如这祠间气节凛然不可侵犯的主人,在小城人的心中,散发着凝固又缕缕不绝的清香。
⑥小城的四周都是水,串场、蟒蛇、小牙河。俯瞰去,小城恰似一只倒扣在水中的瓢,因而小城又有瓢城之称。有了水,也就有了死心塌地的守护者——桥。北有北闸东有建军,南有南门桥西有登瀛。站在登瀛桥上,古传说中的八景之一“登瀛远眺”中的“红杏青帘柳外城”之景色,由于近年来日新月异的建设,已不复存在。只有桥下二千一百多年的串场河水日夜奔流不息。汽笛声声拉起,就在这千年古城泛起遍地新绿,小城更加波光潋滟,风雅灵动起来。
(1)作者为什么说“踏进这些静幽的小巷,就仿佛跨进了历史,踏进了流淌的岁月之河”?
(2)本文作者巧用问句传递出怎样的情感?试举一例分析。
(3)揣摩并理解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春风春雨中,似听得范仲淹先生的吟哦,细若游丝又振聋发聩。
②一枚完全风干了的柳叶盘旋飘落在大门外的石狮边上,在春阳里金亮亮的,泛溢出生命完全的辉煌,一如仰止堂上遒劲的“千载孤忠”四个大字,一如这祠间气节凛然不可侵犯的主人,在小城人的心中,散发着凝固又缕缕不绝的清香。
(4)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从修辞的角度选择你喜欢的句子作简要赏析。
(5)结合全文,就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的句子,谈谈你得到的启示并阐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错误改正为:A项,融化(róng);
C项,徘徊不前(huái);
D项,无病呻吟(yín);
B项正确,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与辨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
2.【答案】A
【解析】注意审题,选择无误的。B项“应照”应为“映照”。
C项“跳望”应为“眺望”。
D项“明扬世界”应为“名扬实际”。
【点评】注意将词意和偏旁部首结合记忆。
3.【答案】D
【解析】A.亭台楼阁:泛指多种供游赏、休息的建筑物。这里使用恰当。
B.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这里使用正确。
C.蜿蜒爬行:弯弯曲曲地爬行。这里使用恰当。
D.五彩斑斓:表示颜色非常好看,色彩相当丰富。与本句中的红旗相矛盾,使用不恰当。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准确运用,注意结合语境考虑成语的词义、词语范围、感彩是否运用恰当,是否有书面语和口语之别,用筛选法或淘汰法得出正确答案。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准确运用,注意结合语境揣摩是否准确。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运用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根据标点符号的用法进行判断。D项这里属于间接引用,句号应在引号外。故答案为D
【点评】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关键是要知道每个标点的作用。平时在阅读时要多注意、多留心、多积累、
5.【答案】B
【解析】A.有误,成分残缺,没有主语,应去掉“在”和“中”。
C.有误,语序不当,应是“新出土的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的海上丝路文物”。
D.有误,“近两年一直没赢过的飞虎队”可以有两种意思:一种是飞虎队一直没赢,另一种是海燕队没赢过飞虎队。这句话有歧义。
故答案为B
【点评】病句辨析,一是要凭语感,平时做的题多了,读的多了,一读就会感觉病句。其次还可以根据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是否成分残缺、是否有歧义、是否语序不当、是否搭配不当等。
6.【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排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抓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要求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④句紧承上文,讲的是大激店村的地理位置;由“在靠河湾北岸”中的“河湾”的提示可知,②句应在此句的前边;①句介绍姐己,③句讲的是“妲已店”的得名,前后衔接自然。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解答语句的衔接题,关键是要抓住对应关系,抓住能体现这种对应关系的语境中的关键词与选项中的关键词。抓住了这个关系,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做好此类题目,要求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话题的统一。2、符合时间、空间或逻辑等顺序。3、考虑语句对应、词语的照应。4、保持情景统一、音节和谐。
7.【答案】用词不当,应把“纳西族”改为“纳西族人”;语序不当,应把“明代以前”放在“由土司木氏家族”之前
【解析】第①句考点:搭配不当。直接抽出句子主干,发现“一群”和“纳西族”,搭配不当。
第②句考点:多重定语的排列顺序,考虑多层定语排列时,范围大放在前面。“土司木氏家族”和“明代以前”排序不当,应为“时间+人”。
【点评】学会分析句子成分。分清枝叶,一般先抓住干,查看有无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倒装等问题。
8.【答案】写作特色如下:①文章运用了第一人称写法,让人觉得亲切自然。②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文中写一滴水经过丽江时详写,而写一滴水的前生和离开丽江则略写,这样有力地突出主题。③大量运用拟人、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传神逼真地再现一滴水的所见所闻。④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充满对丽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探究文章的写作特色,可以从文章的表现手法上赏析;也可以从详略安排上赏析;还可以从修辞手法上赏析;亦可以从情感表达方式上赏析。关键是每种方法都需要结合课文内容,不能脱离原文。
【点评】写作特色赏析,对中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但只要把握着行文详略和修辞方法两点,也就抓住了关键。
9.【答案】(1)yàn
(2)cāng jìng
(3)bān lán
(4)chù lì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第 (1) 题中“ 砚 ”读 ” yàn “。 第 (2) 题中“ 苍劲 ”读 ” cāng jìng “。第 (3) 题中“ 斑斓 ”读 ” bān lán “。第 (4) 题中“ 矗立 ”读 ” chù lì “。
故答案为:⑴ yàn
⑵ cāng jìng
⑶ bān lán
⑷ chù lì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和辨析能力。这类题除平时的积累外,需注意容易混淆的形似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尤其是声调和前后鼻音。
10.【答案】藏;茅盾文学;尘埃落定;格萨尔王
【解析】阿来,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作家,四川省作协主席,主要作品有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散文《大地的阶梯》等。 2000年,其第一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第5届茅盾文学奖, 2018年,作品《蘑菇圈》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故答案为:①藏;②茅盾文学;③尘埃落定;④格萨尔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这类题的判断点是:作者的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的名称、体裁、出处、人物、内容(情节)、主题、风格、流派等。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积累的知识判断正误即可。
11.【答案】高耸直立;在一个地方来回的走;指老练刚劲;指颜色非常好看,色彩相当丰富,多种颜色错杂繁多耀眼;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解析】这几个词语都是《一滴水经过丽江》里面的,先理解句意,再结合句意解释词语意思。根据平时积累及语境可知这几个词语的意思为:①高耸直立;②在一个地方来回的走;③指老练刚劲;④指颜色非常好看,色彩相当丰富,多种颜色错杂繁多耀眼;⑤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12.【答案】玉龙雪山顶——丽江坝——四方街——落水洞——丽江——大海
【解析】作为一片雪落在玉龙雪山顶上——成为玉龙雪山冰川的一部分——被阳光融化成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奔流到丽江坝放牧着牛羊的草甸上——跌落到地底下——从象山脚下的黑龙潭冒出来——顺着玉河,来到四方街前——一架大水车把“我” 扬到高处——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跌进了三条河中的中河——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经过售卖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在又一座桥边,投身到一个浇花人手里的大壶中,被带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落到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之中——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
故答案为:玉龙雪山顶——丽江坝——四方街——落水洞——丽江——大海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在通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段落中关键的句子或重要词语去概括。
13.【答案】第一人称。拟人。
【解析】此题考查人称的辨析。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他、他们、它、它们。第一人称的作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拉进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的作用: 这种写法像是“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读时令人倍感亲切 。 第三人称的作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第一人称的优点是,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读者认为这所描述的一切是作者亲历的。第二人称叙述的好处是,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第三人称叙述则显得比较客观公正,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本文运用第一人称叙述。 如“我”本来是坚硬的冰,“被阳光融化成了一滴水”,才有了这次神奇的旅程;“我”被水车扬到高处,“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美景;“在又一座桥边,一个浇花人把手中的大壶没进了渠中。我立即投身进去”来到纳西人的院子,听到了主人的闲话和主客的话……。文中从一滴水(我)的视角(运用的写作手法是拟人)。描写了丽江,从古代到现代,从白天到夜晚;既有远距离的举目张望,又有近距离的细致观察,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将丽江的美丽的自然景物和独特的人文风情娓娓道来,视角巧妙,构思新颖。
故答案为:第一人称。拟人。
【点评】此题考查人称和写作手法的辨析能力。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他、他们、它、它们。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它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第二这种写法像是“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读时令人倍感亲切 。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显得比较客观公正,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的方法。掌握三种人称的各自特点再结合文章的叙述内容回答即可。一滴水经过丽江全文以第一人“我”的角度来写,把一滴水比作我,运用的写作手法是拟人。
14.【答案】(1)晃动;飘动(或流动);将句号放在引号外面
(2)示例:这位同学,你好!黄山是天下奇山,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我们今天能够观赏到这壮美的景观也得益于游客的文明和景区工作人员的辛劳。你的随手一扔,既破坏了景区的环境,又有损你的形象,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文明旅游,你说对吗?
【解析】(1)【A】晃动: 摇晃;摆动 。 飘动:(随着风等)摆动;飘:白云在天空中~。流动: 是指经常变动;不固定。这里形容黄山的云,应该把“晃动”改为“飘动”或“流动”。
【B】引用的这句话是句子的一个成分,应将句号放在引号外面。
(2) 本题要求劝说游客不要把喝完的垃圾瓶扔到山下,劝说时语气要委婉,要阐明不要把喝完的垃圾瓶扔到山下的原因及把喝完的垃圾瓶扔到山下的后果,语言要连贯、得体、简洁。此题答案不唯一,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如:这位同学,你好!黄山是天下奇山,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我们今天能够观赏到这壮美的景观也得益于游客的文明和景区工作人员的辛劳。你的随手一扔,既破坏了景区的环境,又有损你的形象,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文明旅游,你说对吗?
故答案为:(1)晃动
飘动(或流动)
将句号放在引号外面
(2) 示例:这位同学,你好!黄山是天下奇山,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我们今天能够观赏到这壮美的景观也得益于游客的文明和景区工作人员的辛劳。你的随手一扔,既破坏了景区的环境,又有损你的形象,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文明旅游,你说对吗?
【点评】(1)①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熟知病句的类型,然后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②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当引文的句子是完整的,而且被独立地使用时,句号应放在引号内;当引文是整个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时句号应放在引号外
(2)本题考查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口语交际类试题的解答,关键是说话要符合“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具体说来要做到:①言之有“礼”。说话要注意人物身份、说话对象和交谈场合,要做到文明得体。②言之有“物”。我们说话时要紧扣话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说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要做到清楚、明白。③言之有“序”。说话要注意有条理,注意前后句内在的联系,力求意明句畅。
15.【答案】(1)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先写出对古城的整体感受,然后依次写了纳西宅院、古城新华街、古城的桥、纳西古乐、纳西民居及“刮当阁”,最后走出古城陶醉在纳西古乐之中。
(2)成为建筑活化石的房屋,古色古香的街巷,丽江是水中之城,拥有古老而丰富的民俗文化。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西河水比作野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水的湍急,表达了作者对丽江的喜爱之情。
(4)作者游览了丽江古城,领略了古城保存的原始风貌、古城独特的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的艺术魅力,自己的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所以作者说此次古城之行“是一场文化洗礼”。
【解析】⑴ 全文先写出作者对丽江古城的整体感受,然后依次写了纳西宅院、古城新华街、古城的桥、纳西古乐、纳西民居及“刮当阁”,最后写走出古城陶醉在纳西古乐之中。全文以游踪为序来组织材料,移步换景,线索十分清晰。
⑵ 要借助原文中的关键词句(主要是形容词、动词),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分析。本文采用了“总分”结构。作者的游览对象是“古城”,文章首段开门见山地写出古城总的特点是“别具一格”。下面各段分写“别具一格”的具体体现:是“建筑活化石”,其街巷“古色古香”,是“水中之城”,其民俗文化古老而丰厚。
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西河水比作野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水的湍急,表达了作者对丽江的喜爱之情。
⑷ 阅读本文时,我们要注意写景过程中使用的“魂牵梦萦”“如痴如醉”“神来之笔”“惊呆了”“更加悦耳,更加醉人”等感彩极强的词句,借此可以归纳出作品的主题:本文通过对丽江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古城强烈的热爱之情,表现了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欣赏和尊重。弄清了本文的主题思想,本题就迎刃而解了。
故答案为:⑴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先写出对古城的整体感受,然后依次写了纳西宅院、古城新华街、古城的桥、纳西古乐、纳西民居及“刮当阁”,最后走出古城陶醉在纳西古乐之中。
⑵ 成为建筑活化石的房屋,古色古香的街巷,丽江是水中之城,拥有古老而丰富的民俗文化。
⑶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西河水比作野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水的湍急,表达了作者对丽江的喜爱之情。
⑷ 作者游览了丽江古城,领略了古城保存的原始风貌、古城独特的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的艺术魅力,自己的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所以作者说此次古城之行“是一场文化洗礼”。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散文在组织材料安排上的特点和结构的掌握能力。散文特点: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结构: ① 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 ② 按空间位置安排结构。记游,记事散文多属之。不突出时间因素,或隐没时间因素,只突出空间因素。这种结构方式类似于中国画“移步换形”的表现技法。 ③ 按物事性质、类别组织材料,安排结构。 ④ 以中介物组织材料,安排结构。 ⑤ 以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脉络组织材料,安排结构。  ⑥ 以双线结构(复调)散文,分明线和暗线。暗线,即作家采用的象征手法。掌握散文的这些特点和结构,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回答即可。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即可。
⑶此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重点词语、描写方法、包含的哲理等方面入手。这个句子从修辞角度赏析,答题格式是:用了什么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互文、反复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物或人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或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即可。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要想理解深层含义,需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去分析。
16.【答案】(1)作者行中思,思中行,小巷那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历史氛围、古色古香的建筑、儒雅灵秀的巷名,甚至那颓破的墙壁、斑驳的苔藓、迎风摇摆的狗尾巴草、旧式的木排门等等,无一不把作者的思绪拉回千百年前,“就仿佛跨进了历史,踏进了流淌的岁月之河”。
(2)例句:“这一条条古巷,哪一块石板上曾留下建安七子陈琳的足迹,哪一扇木门承接过施耐庵先生的叩击?”此处问句并非求证答案,作者在探寻和瞻仰建安七子陈琳、施耐庵先生的过程中,抒发了对他们的追念、敬仰之情和对瓢城眷恋热爱的悠悠情思。
(3)①“振聋发聩”写出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对后世的巨大警醒作用。②“缕缕不绝”写出了那种凛然的气节、忠贞的精神对后世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世代传承,经久不息。
(4)例句:“门楣上垂着绿绿的苦艾,墙根暗绿的苔藓斑驳如枚枚古钱,向过往的行人诉说着小巷曾有的故事。”赏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苦艾”“苔藓”以人的情感,细腻生动地写出了小巷古韵,富有情趣。
例句:“小巷两边的墙壁由无数的小青砖砌成,纹理整齐有如图书馆的书列,随便抽出一块,怕也是一本泛黄的线装书吧,这书上一定写满了繁体字,是唐诗宋词还是古乐府诗?”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青砖比喻成泛黄的线装书,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古城小巷的悠久历史及文化韵味,表达了作者对瓢城深厚文化底蕴的赞美。
(5)启示:保护城市历史遗迹,让城市古韵永存。理由:由于日新月异的建设让瓢城“登瀛远眺”中“红杏青帘柳外城”的美景不复存在,若不再珍视,甚至人为破坏,城市将失去宝贵的历史财富和悠悠古韵。
【解析】(1)理解句子含义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踏进这些静幽的小巷,就仿佛跨进了历史,踏进了流淌的岁月之河”,因为小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历史氛围、古色古香的建筑、儒雅灵秀的巷名,一切建筑和物件都经历了历史的熏陶,留下岁月的痕迹,来到这里“就仿佛跨进了历史,踏进了流淌的岁月之河”。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采用依据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感彩强烈的句子等方法设身处地去读、去想,入情入境,能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叙写在小城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对古老沧桑厚重历史赞美和由衷感激之情。典型问句在第2段“哪一块石板上曾留下建安七子陈琳的足迹,哪一扇木门承接过施耐庵先生的叩击?是桃?是李?那来开门的是千年前扎髻的童子还是身着罗衫的丽娘?”抒发了对陈琳、施耐庵先生的追念、敬仰之情和对瓢城眷恋热爱的悠悠情思。
(3)理解词语的含义,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属于哪种刻画方法,如何表现了陈述对象的什么特点,表达了文中人物或作者的什么情感态度。①“振聋发聩”原意是 响声很大,使聋人都能听见。这里写出了范仲淹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对后世的巨大警醒作用。②“缕缕不绝”意思就是连续不断,常用以形容接连出现的细长的东西。这里写出了那种凛然的气节、忠贞的精神对后世潜移默化的影响,世代传承,经久不息。
(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思路:①首先看是不是环境描写,如果是就按环境描写的作用答;②看是否用修辞,如果有修辞就按修辞的作用答(用典、引用这两类修辞不要忘记);③看是否有人物的细节描写,答人物的细节描写的作用。还有从练字的角度回答词的表达效果,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回答,从抒发情感的方式回答。本题要求从修辞的角度回答,找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的句子,结合前后文赏析表达效果。
(5)此题的答案比较开放。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绝对不能离开原文来断定答案。立场要鲜明,根据要真实有效。作者徜徉流连于古城古韵之中,“古传说中的八景之一“登瀛远眺”中的“红杏青帘柳外城”之景色,由于近年来日新月异的建设,已不复存在。只有桥下二千一百多年的串场河水日夜奔流不息”等句子,表明保护城市历史遗迹,让城市古韵永存,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保留古城的宁静和韵致。
故答案为:(1)作者行中思,思中行,小巷那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历史氛围、古色古香的建筑、儒雅灵秀的巷名,甚至那颓破的墙壁、斑驳的苔藓、迎风摇摆的狗尾巴草、旧式的木排门等等,无一不把作者的思绪拉回千百年前,“就仿佛跨进了历史,踏进了流淌的岁月之河”。
(2)例句:“这一条条古巷,哪一块石板上曾留下建安七子陈琳的足迹,哪一扇木门承接过施耐庵先生的叩击?”此处问句并非求证答案,作者在探寻和瞻仰建安七子陈琳、施耐庵先生的过程中,抒发了对他们的追念、敬仰之情和对瓢城眷恋热爱的悠悠情思。
(3)①“振聋发聩”写出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对后世的巨大警醒作用。②“缕缕不绝”写出了那种凛然的气节、忠贞的精神对后世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世代传承,经久不息。
(4)例句:“门楣上垂着绿绿的苦艾,墙根暗绿的苔藓斑驳如枚枚古钱,向过往的行人诉说着小巷曾有的故事。”赏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苦艾”“苔藓”以人的情感,细腻生动地写出了小巷古韵,富有情趣。
例句:“小巷两边的墙壁由无数的小青砖砌成,纹理整齐有如图书馆的书列,随便抽出一块,怕也是一本泛黄的线装书吧,这书上一定写满了繁体字,是唐诗宋词还是古乐府诗?”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青砖比喻成泛黄的线装书,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古城小巷的悠久历史及文化韵味,表达了作者对瓢城深厚文化底蕴的赞美。
(5)启示:保护城市历史遗迹,让城市古韵永存。理由:由于日新月异的建设让瓢城“登瀛远眺”中“红杏青帘柳外城”的美景不复存在,若不再珍视,甚至人为破坏,城市将失去宝贵的历史财富和悠悠古韵。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答题时应注意,考虑是否使用某种修辞手法或者表现手法,具体做法有:思考作者的真正表达意图,即剥去修饰,直达本质义,也可以叫做翻译句意;换种句式,如双否、反问变肯定;突破关键词语指出句子所蕴含的哲理;指出句子体现的作者倾向、态度。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带有感彩的语句,就是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或者能够让你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句子。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因而,抓住了文章中带有感彩的语句,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感情来。
(3)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答题时应注意,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5)本题考查探究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再次,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