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唐诗三首
一、单选题
1.下面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怒号(háo) 挂罥(juàn) 塘坳(ào) 俄顷(qǐng)
B.布衾(qīn) 丧(sàng)乱 见此屋(xiàn) 大庇(bì)
C.突兀(wù) 广厦(shà) 辗冰辙(niǎn) 两鬓(bīn)
D.口称敕(chì) 两骑(jì) 红绡(xiāo) 系牛头(xì)
2.对下列各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荡胸生/层云,决此进/叫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吏呼/一何怒 D.二男/新战/死
3.下列加下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 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突然)
C.翩翩两骑来是谁(轻快的样子) D.宫使驱将惜不得(吝惜不得)
4.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晓驾炭车辗冰辙 B.系向牛头充炭直
C.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D.秋天漠漠向昏黑
5.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对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悲悯情怀。
D.全诗将记叙、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6.对诗歌《卖炭翁》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朝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B.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诗人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7.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二、填空题
8.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壕( ) 吏( ) 邺( )
逾( ) 戍( ) 妪( )
幽咽( ) 伐薪( ) 两鬓( )
辗冰辙( )( ) 口称敕( ) 一丈绫( )
叱牛( ) 三重茅( ) 挂罥( )
塘坳( ) 大庇( ) 突兀( )
9.文学常识填空。
(1)《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 “三别”之一。“三吏”除《石壕吏》外,还包括 、 ;“三别”包括 、 、 。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零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备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作于安史之乱还未平定之时。作者杜甫,字 ,自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 ”,因其诗多反映当时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所以被称为“ ”。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3)《卖炭翁》是组诗《 》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者 ,字 ,号 ,唐代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 运动,世称“元白”,与 并称“刘白”。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三、默写
10.补充句子
(1)翩翩两骑来是谁? 。
(2)夜来城外一尺雪, 。
(3)半匹红纱一丈绫, 。
(4) ,秋天漠漠向昏黑。
(5)自经丧乱少睡眠, !
(6)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之情的句子是“ , ”。
(7)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词约意丰,概括诗人长期以来贫困生活的句子是 , 。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 , !
(9)《卖炭翁》中饱含怜惜之情,体悟卖炭老人之忧的语句是: , 。
(10)《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肖像的句子是: , 。
四、翻译
11.翻译下列句子。
(1)归来倚杖自叹息。
(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宫使驱将惜不得。
五、问答题
12.“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13.“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14.《卖炭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5.除了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和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古代诗人留下“忧国忧民”的名句?
六、综合题
16.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文学社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请你参加。
(1)【听音台】阅读材料,拟写新闻标题。
5月6日晚,《朗读者》节目第一季在“青春”的致敬中收官。节目历经3个月,12期,12个各具特色的主题词,与观众共同分享了68名嘉宾的人生感悟,60余个故事,60余段朗读。它用优美的文字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以文学之名叩问生命,呈现出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继《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后,《朗读者》节目再次掀起了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
(2)【说话吧】在诵读经典过程中,王波同学表现不佳,请你与他分享至少两种朗读技巧:
① 。
② 。
(3)【读书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诗句出自 。
材料二:“一跑,便喘不过气来,而且嘴唇发焦,明知心里不渴,也见水就想喝,不跑吧,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好歹拉到了地方,他的裤褂全裹在了身上。拿起芭蕉扇扇扇,没用,风是热的。”选段中他是 。
(4)【写作间】依据语境,仿写画线句子。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是一种决定。南飞的大雁是对北方寒冷的告别;秋天的落叶是对夏天炎热的告别; ; 。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
七、诗歌鉴赏
阅读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7.“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本诗是一首叙事诗,诗歌叙写了 的故事,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 的思想感情。
18.宾小阳所在班级打算将本诗改编成一出课本剧。大家讨论剧中人物形象,请你参加讨论,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卖炭老人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芽。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9.诗歌画线部分是怎样描绘风雨肆虐的情景的?
20.“自经丧乱少睡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杜甫的《石壕吏》一诗,完成下题。
石
壕 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1.下面关于这首词的赏析,请选出有误的一项( )
A.这是一首抒情诗,全诗抒发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B.诗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渲染出了差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C.老妪是诗中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主动从军。这种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让人赞赏。
D.全诗最后一节写出了老妇人被抓走后,一家人的凄苦情状,表达出诗人沉重的心情。
22.请谈谈对“独与老翁别”这句诗的理解。
23.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A注音正确;B丧(sāng)乱;C两鬓(bìn);D系牛头(jì)。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汉字读音的能力。做此类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节奏的划分。一般来说,一个单个的词或意思紧密的词组就是一个节奏,所谓意思紧密就是不能拆开来读,如果拆开读听起来就会显得不连贯,缺乏诗的韵律。一个意思相对独立的词或词组就是一个节奏。所谓相对独立,是指在诗句中可以单独拿出来,表示一个意思。
A、应为: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B、应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D、应为:二男新/战死
故答案为:C
【点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准确把握句意是关键。我们在读古诗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或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懂句意,然后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这样,就能基本把握住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3.【答案】B
【解析】B.“现”的意思是“出现”。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4.【答案】D
5.【答案】A
【解析】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歌属于古体诗。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识记作家作品、了解近体诗有关知识的能力。这类题型,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主题思想。《卖炭翁》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肆意剥削的现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A项白居易是唐代诗人;
C项错在“敢于反抗”;
D项“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运用的是描写。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诗,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 A项考查文学常识,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不是宋代;C项考查内容理解,错在“敢于反抗”没有也不能反抗;D项考查表达方式,“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明显运用的是描写,不是说明。
7.【答案】C
【解析】错误项分析:“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无可奈何。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表达技巧、效果的赏析能力。描写方法包括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使句子表达效果生动形象。解答本题,需要理解诗歌大意和主题思想。
8.【答案】háo;lì;yè;yú;shù;yù;yè;xīn;bìn;niǎn;zhé;chì;líng;chì;chóng;juàn;ào;bì;wù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注意容易读错的字,“逾”读作“ yú ”不要误读为“yù”;“戍”读作“ shù ”,不要误读为“xū”;“幽咽”读作“ yè ”,不要误读做“yàn”;“塘坳”不要误读为“niù”.
故答案为:háo;lì;yè;yú;shù;yù;yè;xīn;bìn;niǎn;zhé;chì;líng;chì;chóng;juàn;ào;bì;wù
【点评】本题考查重点词注音。 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要准确辨别读音,并能结合语境使用恰当。此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的读音书写。
9.【答案】(1)《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2)子美;少陵野老;诗圣;诗史
(3)新乐府;白居易;乐天;香山居士;新乐府;刘禹锡
【解析】⑴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 “三别”之一。“三吏”除《石壕吏》外,还包括《新安吏》、《潼关吏》;“三别”包括《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零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备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
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作于安史之乱还未平定之时。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因其诗多反映当时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所以被称为“诗史”。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⑶ 《卖炭翁》是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故答案为:⑴《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⑵子美;少陵野老;诗圣;诗史
⑶新乐府;白居易;乐天;香山居士;新乐府;刘禹锡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10.【答案】(1)黄衣使者白衫儿
(2)晓驾炭车辗冰辙
(3)系向牛头充炭直
(4)俄顷风定云墨色
(5)长夜沾湿何由彻
(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7)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8)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9)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0)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的能力。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第三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写完之后,要重新读一下诗句,看有没有张冠李戴的现象。
【点评】默写时注意句子的对称性、前后关联性,在理解把握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关键词的联想,即可回忆完整的句子,然后进行默写补充即可。
11.【答案】(1)我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2)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
(3)宫市使者们硬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
【解析】对于诗句翻译不能死记硬背,而要准确理解了,才能迎刃而解。
【点评】诗句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不但要忠实于诗句,更要句子通顺,有所发挥。
12.【答案】“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解析】品析语言的角度有种种不同,本题联系人物形象来思考即可。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分析,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点评】 赏析语言首先要明确”语言“主要是指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重点语句。这些语句有助于揭示文本的中心思想,是蕴含着深刻含义的语句和词语。
13.【答案】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解析】赏析语言首先要明确”语言“主要是指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重点语句。这些语句有助于揭示文本的中心思想和人物情感。”惜“可惜”却无奈。
故答案为: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点评】品析语言的角度有种种不同,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分析,得出结论。
14.【答案】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解析】对主旨的把握,一定要建立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体会作者想要说的话。”同情“和”抨击“的对象不同,作者的感情不同。
故答案为: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和主旨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总结中心。
15.【答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等。
【解析】抓住题干中“忧国忧民”这一答点,根据背诵记忆直接写出相关文句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点评】本题是知识迁移题,提醒学生学习古诗文要注意综合同类知识来记忆。
16.【答案】(1)《朗读者》第一季收官
(2)要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要注重停顿,读出节奏
(3)《繁星·春水》(或《繁星》);祥子(或骆驼祥子)
(4)飘飞的雪花是对秋天萧瑟的告别;亭亭的荷叶是对春天落花的告别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1)本题考查学生新闻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一定要找出文段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还要把发生的事情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概括方法是:时间+人物(事物)+地点+事件。具体方法是:1.抓关键词语;2.关注重要句子;3.如果有导语就要抓住导语进行归纳,因为导语是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据导语部分即可拟题为:《朗读者》第一季收官。
(2)此题考查阅读技巧的分析。可以从节奏、重音、语气等几个角度进行指导。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名著故事情节的能力。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情节的辨析能力一定会提高。从材料一的主题可以看出自《繁星 春水》;材料二是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情景。
(4)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方法。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
故答案为:(1)《朗读者》第一季收官
(2)要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要注重停顿,读出节奏
(3)《繁星·春水》(或《繁星》);祥子(或骆驼祥子)
(4)飘飞的雪花是对秋天萧瑟的告别;亭亭的荷叶是对春天落花的告别
【点评】此题考查综合性学习。(1)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本题要注意新闻标题的拟写格式,并且要注意语言的简略,能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2)此题考查朗读技巧的分析,朗读要注意语气语调,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本题可以从这方面来分析。
(3)此题考查文学名著积累。做此类题,要注意平时多阅读名著,识记篇名,作者及作品简介,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写作背景及写作意图等。
(4)此题考查句子仿写。做此类题,要注意仿写句子的结构,修辞相同,内容相关,要注意留的部分和换的部分。51
【答案】17.卖炭翁卖炭(卖炭翁、卖炭翁卖炭炭被夺、炭被夺);同情(怜悯、怜惜、悯惜)
18.示例一:“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把老人年事已高(年老、苍老),常年操劳刻画得生动传神。(或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了卖炭翁生活贫困艰辛、窘迫、艰难。)示例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把老人矛盾的心理刻画出来,读之催人泪下。(或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了卖炭翁生活贫困艰辛、窘迫、艰难。)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意,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
(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概括。解答此题要求学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意,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归纳概括。
17.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本首诗歌所叙述的故事主人公是卖炭翁,故事的经过是卖炭翁烧好了炭,送到城里来卖,结果他辛辛苦苦烧的炭被宫使以极低的价格强行拉走。诗人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阶级给予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表达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概括。解答时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概括。“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把老人年事已高(年老、苍老),常年操劳刻画得生动传神。“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把老人矛盾的心理刻画出来,读之催人泪下。
【答案】19.“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
20.诗人从眼前的处境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表达技巧既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又有借物比兴、摹绘形容、烘托渲染、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技巧。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感情的能力。鉴赏诗歌要求在充分理解诗歌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掌握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以准确的切入角度进行赏析。初中考试以课内诗歌为主,要求学生,提高听课效率,熟练掌握课内诗歌中常见的形象、感情和手法。
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写出了暴风对茅屋的肆虐。
故答案为:“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结合诗歌的内容理解,“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诗人睡眠时间很少,长夜漫漫,他由自己屋漏偏逢连阴雨的糟糕现状联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和流离失所的人民大众,表达了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 诗人从眼前的处境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答案】21.A
22.“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
23.对封建统治者的残暴的痛恨,对劳动人民所受苦难的深切同情,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赏析,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2)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注意结合上文内容,体会“独与老翁别”的暗示内容。
(3)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感情的能力。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21.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A.有误,这是一首叙事诗;
BCD.正确。
22.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独与老翁别”的意思是:只同那个老翁告别。“独”说明只剩下了老翁,老妇人已经被差役捉走了。昨夜里是老翁和老妇人一起接待“我”,而一夜之间,只剩下老翁了。“独”表现了凄苦、悲愤、无奈之情。
23.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