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机体稳态的神经调节
章末检测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在牛蛙的脊髓反射实验中,将牛蛙皮肤完整的左后脚趾浸入0.5%HCl溶液时有屈腿反射,而破坏其脊髓后重复上述实验无屈腿反射,最可能的原因是破坏了反射弧中的( )
A.感受器 B.效应器 C.神经中枢 D.传出神经
2.当快速牵拉下图所示的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当兴奋到达b点时,膜内为负电位
C.牵拉骨骼肌时,c处组织液中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D.刺激骨骼肌产生的信号传到c处就会形成痛觉
3.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前角的传出神经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据此分析,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
A.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 B.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
C.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 D.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
4.下图表示蛙坐骨神经的膜电位变化与对应的膜内外离子变化,据图分析,离子Ⅰ、Ⅱ分别是( )
A.K+、Na+ B.H+、K+ C.Na+、K+ D.Na+、H+
5.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
A.图中兴奋部位是B和C
B.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C.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C→A→B
D.图中兴奋部位是A,产生兴奋的原因是K+外流
6.将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a、c两点,c点所在部位的膜已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如图为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兴奋传到b点时电流计的指针将向左侧偏转
B.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
C.兴奋的产生与质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
D.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7.高钾血症是一种主要由于肾脏功能受损、钾过量摄入等导致的血清钾浓度高于5.5 mmol·L-1的病理状态。患者主要表现为肌肉无力、心肌收缩功能降低,严重者可导致心脏骤停。高血钾导致上述症状的可能原因是( )
A.静息电位值减小 B.兴奋时膜电位峰值升高
C.静息电位值增大 D.兴奋时膜电位峰值降低
8.在反射弧中,刺激传入神经末梢,兴奋能传到效应器,而刺激传出神经末梢,兴奋却不能传到感受器,原因是兴奋在下图所示结构上的传导(或传递)方向不能由( )
A.①→② B.②→① C.③→④ D.④→③
9.如图表示一个完整反射弧结构,其中腓肠肌既与传入神经相连,又与传出神经相连,且传出神经末梢与腓肠肌细胞接触部分类似突触称为“神经—肌肉接头”。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大脑既能接受兴奋,又能传递兴奋,故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是双向的
B.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刺激腓肠肌,电流表指针将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
D.刺激M点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相同方向的偏转
10.兴奋性神经递质多巴胺参与奖赏、学习、情绪等大脑功能的调控,毒品可卡因能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下图是突触间隙中的可卡因作用于多巴胺转运体后干扰人脑兴奋传递的示意图(箭头越粗表示转运速率越快,反之则慢)。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多巴胺通过多巴胺转运体的协助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B.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其对Na+的通透性增强
C.多巴胺发挥作用后被多巴胺转运体回收到突触小体
D.可卡因阻碍多巴胺回收,使大脑有关中枢持续兴奋
11.下图是人体神经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如果传入神经受损,其他结构正常,刺激感受器,大脑皮层依然有感觉
B. 如果传入神经受损,其他结构正常,刺激感受器,效应器依然有反应
C. 如果传出神经受损,其他结构正常,刺激感受器,大脑皮层依然有感觉
D. 如果传出神经受损,其他结构正常,刺激感受器,效应器依然有反应
12.某人不小心从高处摔下,到医院检查,下列与确定此人神经中枢受损无关的检查是( )
A.针刺双脚观察是否有反应 B.要求此人复述医生的一段话
C.检查膝跳反射是否正常 D.检查血细胞的数量是否有变化
13.为研究动物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利用脊蛙(剪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1:将浸有0.5%硫酸溶液的小纸片贴在脊蛙腹部的皮肤上,蛙出现搔扒反射;
实验2:去除脊蛙腹部皮肤,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
实验3:另取一脊蛙,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
下列有关本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剪除脑的目的是为了排除脑对脊髓的影响
B.在实验1的搔扒反射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
C.实验2不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效应器被破坏
D.实验3证明了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
14.下列实例不能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A.尿检时,没有尿意也能取到尿液
B.针刺指尖时,忍着不缩手
C.紧张时,深呼吸平复快速的心跳
D.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15.人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心跳加速、汗腺分泌增加,是由于( )
A. 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
B. 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C. 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D. 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
16.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它们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它们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B. 它们都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系统
C. 它们通常共同调节同一器官,且作用相反
D. 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
17.损伤大脑皮层的S区,病人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谈话,但却不会讲话;损伤H区时,病人看不懂文字、听不懂别人的谈话,但却能讲话写字。这表明( )
A. 语言功能与语言中枢之外的中枢有关
B. 语言中枢位于大脑左半球外侧面
C. 语言功能在语言中枢也有细致分工
D. 语言中枢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
18.正常情况下,到达大脑左右半球的信息会很快通过胼胝体(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由两个半球共享,临床上可通过切断胼胝体来治疗某些脑部疾病。将某患者脑中胼胝体切断后,患者大脑左右半球的视觉功能正常,患者能说出出现在右侧视野中的物体(视觉投射到左半球)的名称,但不能说出出现在左侧视野中的物体(视觉投射到右半球)的名称(手术前能够说出)。下列有关大脑左右半球功能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语言中枢位于左半球 B. 视觉中枢仅位于左半球
C. 大脑左右半球存在功能联系 D. 大脑左右半球存在功能差异
19.图为小鼠T型迷宫学习模型。实验时打开电刺激,并将小鼠放入“开始臂”中,经过连续数天的反复操作后,发现小鼠进入A端次数的百分比由 45%增加到95%。下列属于小鼠由该实验建立的条件反射是( )
A.在“开始臂”中向前走
B.进入迷宫后选择走向A端
C.进入迷宫后选择走向B端
D.闻到食物的香气后走向A端
20.研究人员用狗做了三个实验,实验Ⅰ:狗吃食物能自然地分泌唾液;实验Ⅱ:在发出一些铃声的同时给狗提供食物,狗也能分泌唾液;实验Ⅲ:在发出一些铃声的同时给狗提供食物,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即使在只有上述铃声的情况下狗也能分泌唾液。下列对上述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传出神经末梢及支配的唾液腺是上述反射弧的效应器
B.实验Ⅰ、Ⅱ和Ⅲ中,刺激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反射弧是相同的
C.脑内神经递质参与了实验Ⅲ条件下狗分泌唾液的过程
D.唾液分泌过程中,突触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16分)大鼠神经元单独培养时,其轴突侧支返回细胞体,形成自突触(图1)。电刺激这些形成了自突触的神经元细胞体引起兴奋,测定细胞体上某点电位变化结果如图2。部分神经元电位变化为曲线①,其余神经元为曲线②。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处理上述所有神经元后,再进行相同刺激,测定结果为曲线③。请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元产生和维持-68mV膜电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此时膜内的K+浓度比膜外的______________(填“高”或“低)。
(2)细胞体受刺激后,电位变化出现第一个峰值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此时的膜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若提高培养液中的相应离子浓度,该电位将______________。
(3)曲线①的a峰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图2可知,谷氨酸可以使突触后膜发生______________(填“阳”或“阴”)离子内流。发生曲线②变化的神经元自突触处_______(填“有”或“没有”)谷氨酸受体。
22.(10分)甘氨酸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以甘氨酸为递质的突触主要分布在脊髓中,下图为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突触是由图中[a]_____________、[b]突触间隙和[c]_____________组成。
(2)甘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一种最简单的氨基酸,其分子式为_____________,过程①中,结构a释放甘氨酸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
(3)过程②表示Cl-通道打开,Cl-进入神经细胞内,该过程将会导致结构c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产生膜电位变化,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4)过程③表示摄取、回收甘氨酸,该过程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
(5)排尿中枢位于脊髓腰骶段,正常情况下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请根据图示信息,从产生中枢抑制效应角度分析人能有意识抑制排尿的可能机理是_____________。
23.(14分)人和动物的躯体运动和姿势维持受神经系统的调控,其基本机制之一就是牵张反射,它是指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牵张反射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上图可知,该牵张反射结构的感受器位于______________,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_。
(2)刺激感觉神经纤维,α神经元的胞体膜内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若某种药物能阻断突触处兴奋的传递,使用该药物后,检测发现突触间隙内神经递质的含量不变,则该药物阻断兴奋传递的机理可能是______________。
(3)兴奋由α传出神经传至肌肉,引起收缩,同时,兴奋也经γ传出神经引起肌梭再兴奋。这种调节方式的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骨骼肌被过度牵拉时,会引起骨骼肌的另一种感受器兴奋,通过脊髓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作用,抑制α运动神经的活动,使相应肌肉______________,其生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GE
第6页第2章 机体稳态的神经调节
章末检测题
1.C [解析]脊髓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将脊蛙皮肤完整的左后肢脚趾浸入0.5% HC1溶液时有屈腿反射,说明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结构、功能完整;如果破坏其脊髓后重复上述实验无屈腿反射,说明破坏了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
2.C [解析]从a到d没有效应器,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图中b为传入神经,当兴奋到达b点时,膜内为正电位;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说明有神经兴奋的传递,c处组织液中可检测到神经递质;刺激骨骼肌产生的信号传到大脑皮层会形成痛觉,而c处位于脊髓,不是痛觉形成的部位。
3.B [解析]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说明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刺激产生的兴奋能传到神经中枢(大脑皮层)处理,对刺激有感觉;而传出神经元受损,效应器(肌肉)没有应答,运动障碍。
4.A [解析]离子Ⅰ是由膜内向膜外运输,膜电位为内负外正,所以离子Ⅰ是K+;离子Ⅱ是由膜外向膜内运输,膜电位为内正外负,所以离子Ⅱ是Na+。
5.B [解析]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表现为外负内正,据此可推知:未兴奋部位是B和C,兴奋部位是A,产生兴奋的原因是Na+内流;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的移动,形成局部电流,电流流动的方向是由正电位→负电位,所以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兴奋传导方向是A→B、A→C。
6.A [解析]当兴奋传至a点时,a点电位为外负内正,此时电流计指针不偏转,表明a、c两点膜外不存在电位差,均为负电位。当兴奋传到b点时电流仪的指针将向右侧偏转;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大量内流,产生兴奋;根据刺激前后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可推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7.A [解析]静息电位主要由K+维持的,而大小取决于内外K+的浓度差,若细胞外K+浓度升高,细胞内外K+的浓度差减小,静息电位值减小。
8.C [解析]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根据图示,③是突触后膜,④是突触前膜,因此,兴奋只能由④传递到③,不能由③传递到④。
9.C [解析]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兴奋传到突触前膜时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到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电信号;刺激腓肠肌兴奋传入神经→大脑(神经中枢)→M点→电流计左电极(指针偏转一次)→电流计右电极(指针又发生一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腓肠肌,因此该过程中电流表指针将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
10.A [解析]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突触小泡利用膜的流动性,通过胞吐的方式将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去。
11.C [解析]传入神经受损,则兴奋无法传到大脑皮层,没有感觉,兴奋也无法传到效应器,效应器没有反应;传出神经受损,则兴奋可通过脊髓传到大脑皮层,有感觉;但兴奋不能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效应器没有反应。
12.D [解析]针刺双脚若能有反应,说明神经中枢正常;复述医生的话可以判断语言中枢是否正常;检查膝跳反射是否正常可以判断神经中枢脊髓是否正常;检查血细胞的数量不能判断神经中枢是否正常。
13.C [解析]搔扒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去掉脑的目的是排除脑对脊髓的控制;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实验2不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实验3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说明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14.D [解析]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的部位(如脊髓),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的活动。尿检时,没有尿意也能取到尿液、针刺指尖时,忍着不缩手、紧张时,深呼吸平复快速的心跳,都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
15.A [解析]人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心跳加速、汗腺分泌增加,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
16.C [解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传出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通常共同调节同一内脏器官,且功能相反;分布于不同部位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作用不同,分布于心脏的交感神经能使心跳加快,分布于心脏的副交感神经能使心跳减慢,而分布于肠胃的交感神经使肠胃蠕动减慢,分布于肠胃的副交感神经使肠胃蠕动加快。
17.C [解析]损伤大脑皮层的S区,病人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谈话,但却不会讲话,说明S区为与说话有关的语言中枢;损伤H区时,病人看不懂文字、听不懂别人的谈话,但却能讲话写字,说明H区为与听觉性有关的语言中枢;故该实例说明语言功能在语言中枢也有细致分工.
18.B [解析]将患者脑中连接两半球的胼胝体切断后,左右半球的视觉功能正常,说明左右半球都存在视觉中枢。
19.B [解析]实验时打开电刺激,并将小鼠放入“开始臂”中,经过连续数天的反复操作后,发现小鼠进入A端次数的百分比由45%增加到95%,说明经过多次训练,小鼠进入T 型迷宫后,选择走向有食物的A端。
20.B [解析]唾液是由唾液腺分泌的,在上述反射的反射弧中,传出神经末梢及支配的唾液腺是效应器;实验Ⅰ和Ⅱ中,刺激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反射弧是相同的,两者都属于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但实验Ⅲ的反射弧与前两者不同,这是一个条件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21.(每空2分,共16分)
(1)K+外流 高
(2)Na+内流 外负内正 增大
(3)兴奋沿轴突侧支传导,经突触结构,引发细胞体产生新的神经冲动,产生第二个峰值(a峰)
(4)阳 有
[解析](1)图中-68mV电位是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K+外流是神经元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原因,此时膜内K+的浓度比膜外高。(2)胞体受刺激后,Na+内流,使细胞膜内阳离子的浓度高于膜外侧,形成动作电位,此时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若提高培养液中的相应离子浓度,该电位将增大。(3)兴奋传至轴突侧支的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与胞体膜(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新的神经冲动,产生第二个峰值。(4)谷氨酸作为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正常情况下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谷氨酸可以使突触后膜发生阳离子内流。发生曲线②变化电位要高于③,表明神经元自突触处有谷氨酸受体,会引起Na+内流。
22.(除标外,每空1分,共10分)
(1)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2) C2H5O2N 胞吐
(3)能 不能
(4)解除了甘氨酸对突触后膜的抑制(2分)
(5)大脑皮层通过神经释放了甘氨酸抑制了传出神经的兴奋,使其处于抑制状态 (2分)
[解析]图中①表示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并以胞吐的方式将甘氨酸释放出去;②表示甘氨酸促进氯离子内流,使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③表示摄取回收甘氨酸。(1)a是突触前膜,c是突触后膜。(2)甘氨酸的R基是-H,所以其分子式是C2H5O2N,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作用。(3)Cl-进入神经细胞内,导致细胞内的负电荷增多,外正内负的电位差进一步增大,发生了膜电位的变化;但动作电位的产生是Na+内流在成外负内正的电位,所以Cl-进入神经细胞内不能产生动作电位。(4)甘氨酸是抑制性递质,所以摄取回收甘氨酸,这解除了甘氨酸对突触后膜的抑制。(5)从图中看出,甘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对兴奋的产生有抑制作用,所以人能有意识抑制排尿的可能机理是大脑皮层通过神经释放了甘氨酸抑制了传出神经的兴奋,使其处于抑制状态。
23.(每空2分,共14分)
(1)肌梭 脊髓
(2)负电位变为正电位(再变为负电位) 药物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阻碍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
(3)正反馈
(4)舒张 防止肌肉受到损伤
[解析](1)依题意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牵张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肌梭;神经中枢位于脊髓。(2)刺激感觉神经纤维,产生兴奋(后再恢复静息),α神经元的胞体膜内的电位变化为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再变为负电位);据信息“用该药物后,检测发现突触间隙内神经递质的含量不变,但药物能阻断突触处兴奋的传递”,根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可推知该药物阻断兴奋传递的机理可能是药物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阻碍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3)兴奋由α传出神经传至肌肉,引起收缩,同时,兴奋也经γ传出神经引起肌梭再兴奋,从而提高肌梭的敏感性,使肌肉收缩更有力。(4)在骨骼肌被过度牵拉时,α传出神经的活动受到抑制,导致相应肌肉舒张;以防止肌肉受到损伤。
PAGE
3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