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短文两篇 爱莲说 同步精选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7 短文两篇 爱莲说 同步精选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7 18:25:4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7 短文两篇 爱莲说
一、单选题
1.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濯清涟/而不妖 B.可爱者/甚蕃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同予者/何人
2.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B.莲,花之君子者也
C.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C.中通外直 直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蕃(多)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C.不蔓不枝(长枝) D.亭亭净植(种植)
5.《爱莲说》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B.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它们各自的德行品格。
C.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D.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比较效果。
6.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D.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二、填空题
7.给划线字注音:
               
甚蕃 淤泥 濯 清涟
8.解释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①晋陶渊明独爱菊    
②出淤泥而不染   
③濯清涟而不妖    
④香远益清    
⑤亭亭净植   
⑥宜乎众矣    
9.《爱莲说》选自   ,作者   ,字(茂叔)是   时著名的(哲学家)家.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本文文体是(说)。
10.读《爱莲说》,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的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   ,   。
②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主旨句)是   ,   。
③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   !
三、翻译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四、问答题
12.课文《爱莲说》题目为“爱莲说”,为何还写了“菊”和“牡丹”
13.《爱莲说》一文运用是什么写法?
1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句话能看出什么问题?
15.在我们中学生中,” 出淤泥而不染”的学生太少,而随波逐流的人太多,即不明辨是非,跟着厌学,顽皮打仗的同窗厮混在一起,不是喝酒抽烟,就是惹是生非,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谈出你的想法.
五、文言文阅读
16.阅读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自古人知贵兰①,不待楚之逐臣②而后贵之也。兰甚似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③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④,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⑤,不见⑥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⑦与萧艾⑧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⑨,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⑩也。
(节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①贵兰:以兰花为贵。②楚之逐臣:即屈原。③薄丛:贫瘠的丛林。④见杀:被摧残,遭受摧残。⑤闷:烦忧,烦闷。⑥不见:不被人知道。⑦平居:平时。⑧萧艾:也叫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有香气,可入药。⑨蔼然:香气芬芳的样子。⑩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生于深山薄丛之中
B.濯清涟而不妖 康肃笑而遣之
C.可爱者甚蕃 兰甚似君子
D.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和对相关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表明了作者要退隐山林、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才华的人生态度。
B.甲文的莲花和乙文的兰花,生长环境虽有区别,但都有高洁、纯朴的品质。
C.甲文批判了菊和牡丹的傲然超脱;乙文则赞美了萧艾和兰花的清香宜人。
D.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②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17.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周敦颐《爱莲说》。
【乙】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也。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李渔《芙蕖》)
(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C.群葩/当令时 D.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2)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少)
C.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上面)
D.后先相继,自夏徂秋(往,到)
(3)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B.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C.无风亦呈袅娜之姿 D.及花之既谢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同是写莲花,两文在写法和内容上各不相同。【甲】文主要采用   、以花喻人的手法,赞扬了君子   的高尚品质;【乙】文主要采用   的表达方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重点写了芙蕖“   ”的特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句子的停顿要坚持两个原则:A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B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还要坚持五个规律即①主谓之间要停顿②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③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要停顿④发语词和关联词之间要停顿⑤古今异义词之间要停顿。A、B、D朗读节奏划分正确,C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正确应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文停顿的能力。平时注意多读多练,养成熟练地语感。
2.【答案】D
【解析】该项中的“之”没有实在意义,取消句子独立性。其他三项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点评】初中课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其中“之”字,比较常见,也很重要,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它的意思和用法十分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从中找规律进行总结,以更好的掌握虚词“之”的意义及用法。
3.【答案】D
【解析】A鲜:少,鲜美;B清:清香,水清;C通:贯通,通到。D闻:都是听说。
【点评】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此题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
4.【答案】D
【解析】D项“植”是“植立”的意思。故选D。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
5.【答案】A
【解析】用人们熟悉的两种花作对比,更有代表性,更有说服力,更能突出莲花的美好形象。所以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写作特点的分析。
6.【答案】D
【解析】作者喜欢的是“莲”,赞美莲的高洁品质。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
7.【答案】fán;yū;zhuó;lián
【解析】首先要读准拼音,注意“j q c”的区别,“n l”的区别,还要注意声母韵母声调的书写。
【点评】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拼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
8.【答案】仅,只;沾染;洗涤;更(更加);竖立;当然
【解析】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①“晋陶渊明独爱菊”独:仅,只。②“出淤泥而不染 ”染:沾染。③“濯清涟而不妖 ”濯 :洗涤。④“香远益清 ”益:更(更加)。⑤“亭亭净植”植:竖立。⑥“宜乎众矣”宜 :当然。
【点评】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9.【答案】《周元公集》;周敦颐;北宋
【解析】本题文学常识的填空要按课本注释的内容来填空,每个字都不能写错。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关键在学习中强加记忆。文学常识记忆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作品主题及风格等。
10.【答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之君子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析】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的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点评】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掌握情况。
11.【答案】(1)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2)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3)唉!对于菊花的爱好,从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解析】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最后疏通句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①水:水上。陆:地上。之:此处为助词,……的。者:此处为助词,……的。②予:我。者也:是……。③噫:语气词,唉。闻:听到。④同:像。予:我。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12.【答案】运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了莲的高尚情操。
【解析】作者写菊花和牡丹的目的是,通过对三种花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以菊花作陪衬,突出莲的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点评】分析对比衬托的作用。
13.【答案】借物喻人。
【解析】“牡丹”比喻富贵的人。“莲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
【点评】借物喻人就是借写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感情。
14.【答案】揭示了陶渊明以后的社会风气,对社会不满的隐士少了,与世同流合污的人多了。
【解析】此句的意思是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暗示了陶渊明以后的社会风气,对社会不满的隐士少了,与世同流合污的人多了。
【点评】解答此题要先理解句子的意思在解答就容易了。
15.【答案】示例:中学生应该珍惜易逝的青春年华,勤劳研习,不要为将来的遗憾而饮恨终身。
【解析】解答此题注意先表明观点,陈述理由要充分,句子要通顺。
【点评】解答此题观点要正确,理由要充分。
16.【答案】(1)C
(2)B
(3)①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者(或:隐士)。②(兰花)在遭受迅猛的雪霜摧残后,来年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
【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的;B.表转折,却/表修饰;C.很,十分;D.更加/好处,益处;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A.甲文赞美了莲花洁身自好的品质,未曾表明了作者要退隐山林、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才华;选项错误。C.甲文批判牡丹追逐荣华,不是批判牡丹傲然超脱,乙文也没有赞美了萧艾的清香宜人;选项错误。D.乙文画波浪线文字意思是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萧艾没有什么两样,故断句为“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选项错误。故选B。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谓:认为;之:的;隐逸:隐居避世;也:表判断语气。见:被;杀:摧残;来岁:来年。
故答案为:⑴C⑵B
⑶ ①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者(或:隐士)。②(兰花)在遭受迅猛的雪霜摧残后,来年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
【点评】⑴一词多义是文言文阅读的主要考点之一。考查方式为解释或辨析,题型以填空和选择为主。对于这类题目的解答,一要靠平时的积累,将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归纳,并理解记忆。二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判断。
⑵要在翻译文言文的基础上,分析理解甲乙两文,比较两文的异同,对选项一一比对。
⑶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附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乙: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萧艾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他的香气芬芳,远近皆知,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17.【答案】(1)D
(2)C
(3)D
(4)我单单爱莲花从污泥中生出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5)托物言志(咏物抒情、托物寓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胸怀磊落,行为端正);说明;可目(适于观赏)
【解析】(1)正确的朗读停顿划分应为: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2)C此项“上”应为“向上”的意思。(3)D项“之”无实在意义。其他三项均为“助词,的”。(4)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予”“而”“ 濯”,最后疏通句子。(5)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回答此题,要弄明白同是写莲花,两文在写法和内容上各不相同。【甲】文主要采用托物言志(咏物抒情、托物寓意)、以花喻人的手法,赞扬了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胸怀磊落,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乙】文主要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重点写了芙蕖“可目(适于观赏)”的特点。
【乙】【附参考译文】 在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无人问津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叶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这样,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逸致情趣了。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停止。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停顿的能力。平时注意多读多练,养成熟练地语感。(2)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3)初中课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其中“之”字,比较常见,也很重要,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它的意思和用法十分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从中找规律进行总结,以更好的掌握虚词“之”的意义及用法。(4)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5)本题考查文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托物寓意)写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