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伟大的悲剧 同步精选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2 伟大的悲剧 同步精选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7 18:33:0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伟大的悲剧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拽出来(zhuài)    毋宁(wú) 坚持不懈(xiè) 毛骨悚然(sǒng)
B.威尔逊(xùn) 贮藏(zhù) 怏怏不乐(yàng) 广阔无垠(yín)
C.战栗(lì) 胆怯(què) 风餐露宿(lòu) 寒风凛冽(liè)
D.厄运(è) 吞噬(shì) 羸弱(léi) 告罄(qìng)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徒劳无获   夺眶而出   精疲力竭
B.喂缩不前   耀武扬威    姗姗来迟
C.疲惫不堪   鲁莽大胆   踉踉跄跄
D.步履蹒跚   白雪皑皑   闷闷不乐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有关领导在会议上明确要求,各部门必须尽快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
B.通过学习《伟大的悲剧》,我对斯科特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C.随着部分地区高大树木的减少,使某些珍稀鸟类只能选择在高压电塔上筑巢。
D.在巡检排查过程中,我市供电部门解决并发现了居民用电方面的问题。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他今年刚参加工作,毫无社会经验,工作起来常常是语无伦次。
B.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智能手机无处不在,而移动终端藏污纳垢,也让家长忧心忡忡。
C.假使我们不修这么多水利工程,遇到严重的水旱灾害,其后果是不可思议的。
D.“神舟”系列飞船成功发射,安全返回,无疑是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建立了一座巍峨的海市蜃楼。
5.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失败的下一站是“痛苦”,但不是终点站,而是岔道口。 因此,一个人遭到了失败,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最终的结果。
①一条是心灰意冷、一蹶不振的路。
②另一条是汲取教训、奋起拼搏的路。
③这路通向失败或失败的反面——成功。
④这时的失败才是真正的失败。
⑤这岔道口分岔出两条路。
⑥但只有踏上这条路,才有成功的希望。
⑦这路通向彻底的失败。
A.⑤①②③⑦④⑥ B.①⑦④②③⑥⑤
C.⑤①⑦④②③⑥ D.①②③⑦④⑥⑤
6.读《伟大的悲剧》回答: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一方面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不仅注重典型环境的描写,同时也注重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B.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C.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奔向南极点,却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死去。全文重在记述过程,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
D.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是: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7.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没有一棵树、一道篱笆、一块石头可以容我藏身。(排比)
B.他头晕眼花,腰酸背痛,两腿千斤重。(夸张)
C.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己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比喻)
D.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拟人)
8.下列关于《伟大的悲剧》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一方面写了气候的恶劣、探险队员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不仅注重对典型环境的描写,同时也注重对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刻画。
B.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C.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奔向南极点,却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死去。全文重在记述过程,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
D.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是: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二、填空题
9.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无垠   遗孀   
夜不成眠   毛骨悚   然
凛冽   zhuài   出来
diān   狂步lǚ   
鲁mǎng   忧心chōng chōng   
10.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①癫狂 消蚀 风餐露宿 畏缩不前    
②贮藏 呼啸 跚跚来迟 鲁莽大胆    
③遗孀 烦恼 忧心仲仲 念念有词    
④拖拽 帐蓬 精疲力竭 疲惫不堪    
三、语言表达
11.根据例句,仿写句子。
例句:探险是勇敢者的游戏,只有不畏艰险,才能赢得胜利。
仿句:探险是
12.【写法借鉴】《伟大的悲剧》中的细节描写为文章增色不少。使用细节描写时,要抓住人物的核心品质,用典型的行动、语言、肖像、心理描写来加以表现。如历尽艰险到达南极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的业绩作证,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这个细节描写表现了作者非凡的文学想象力,更重要的是感动了所有的读者。
【片段仿写】请你认真观察一位老师的神态,运用细节描写写一个片段。(100字左右)
四、问答题
13.运用你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说说探险者为什么选在1月进行南极活动,而不是7月?
五、综合题
14.学习了《伟大的悲剧》后,某校七年级(1)班开展了以“我说探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伟大的悲剧”发生后,美国把设立于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你知道这样命名的意图吗?
(2)斯科特一行的故事确实令人感动,无情的暴风雪吞噬了五位探险者的生命,然而,他们面对厄运、面对死亡的悲壮场面却让人久久难以忘却。说说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是哪个人物,说说感动你的理由,并且仿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的形式,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六、现代文阅读
15.阅读《伟大的悲剧》选段,回答问题。
①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点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来。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可是突然之间,伙伴之一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逊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其实,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了。
②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 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 福尔肯 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
③现在只有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他们疲倦已极,已不再抱任何希望,只是靠着迷迷糊糊的直觉支撑着身体,迈着蹒跚的步履。天气变得愈来愈可怕,每到一个贮藏点,迎接他们的是新的绝望,好像故意捉弄他们似的,只留下极少的煤油,即热能。3月21日,他们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20公里了。但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使他们无法离开帐篷。每天晚上他们都希望第二天能到达目的地,可是到了第二天,除了吃掉一天的口粮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第二个明天。他们的燃料已经告罄,而温度计却指在零下40摄氏度。任何希望都破灭了。他们现在只能在两种死法中间进行选择:是饿死还是冻死。四周是白茫茫的原始世界,三个人在小小的帐篷里同注定的死亡进行了八天的斗争。3月29日,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他们爬进各自的睡袋,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1)请简要概括选文内容。
(2)联系上下文,赏析划线语句。
(3)“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划线的“这”具体指代什么?
(4)选文写出斯科特等人什么样的伟大精神?请结合选文内容回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两极徒步
我拖着雪橇车,以每小时3公里的速度徒步穿行于极端严寒、荒无人烟的“白色沙漠”。
这是我在南极徒步的第56天,海拔3 000米偏高,走起来有点气喘。地平线完全没有起伏,天是湛蓝的,严丝合缝地扣在地面上。太阳悬挂在天空45°角的位置,在头顶转一圈就是一天。呼出的热气钻进雪镜,结了一层薄霜,眼前的世界渐渐变成了模糊一片,只看到前面有一个蠕动的小黑点,那是我的同伴。徒步过程中,我每天都跟随着这个黑点。这是一个被完全隔绝的世界,纯净、孤独,除了呼呼的风声什么都听不到,最近的人类文明也在四五千公里以外。
当身体的运动进入了一种韵律,便与静坐或冥想颇为相似。徒步南极的过程中,我常常感觉思想占据了一切,前世今生,与我有关的一切都翻涌而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浸后,身体基本已经不存在,连思想也会渐渐消失,似乎自己就浮在空中,灵肉皆无,双腿似是我的,又似不是我的,我是自己,也是一切。
作为最后一个被发现的大陆,直到18世纪,南极的神秘面纱才被人类揭开,然而,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让人望而却步,至今这里依然没有常住人口。它是一个寒冷严酷的冰雪世界,也是一个神秘、梦幻的大陆,远离人类文明,有这个星球上最令人惊异的绝美景色和最不可思议的神奇动物。在南极徒步,最强烈的体验是冰火两重天:寒冷无处不在,-60℃的气温迅速把身上的热量全部带走,稍微裸露一点皮肤就有冻伤的危险,遇到大风天气,天地间完全白化,3米外什么都看不到;而一旦钻进帐篷,温暖就扑面而来。抵达南极点后,我曾受邀参观了美国阿蒙森—斯科特考察站。进入庞大的考察站,热风扑面而来,我换上短袖T恤,吃着考察站工作人员提供的小吃,喝着饮料,看着窗外皑皑的白雪,幸福得有些不真实。
除了两次徒步南极,我也在北极徒步过两周时间。无论南极还是北极,最后一个纬度都是徒步旅行中最极致的体验。严寒,孤独、漫长而重复的行走,是极点徒步的共同特点。比较而言,我更喜欢南极,虽然两个极点的徒步路段都比较平坦,但南极更为干燥;而且北极点徒步只能在4月进行,虽然海拔不高,但是湿度很大,感觉尤其寒冷。南极点徒步时间是12月到次年1月,整体来说比北极要暖和、舒适。
南极点是距离海边1 000多公里的内陆,没有任何生物,企鹅、海豹都只在海边才能看到。而北极是开放海面,常有动物出没,四五月的时候,冰面还未裂开,徒步过程中,我看到冰面上有非常大的新鲜脚印,我要双脚并着站进去才能填满——那是成年北极熊的脚印。我们的领队Jack很紧张,端着枪,警惕地张望周围,因为冰盖没完全裂开,北极熊很难寻觅到食物,现在正是它们倍感饥饿而具有攻击性的时候。
南北极的环境非常特殊,在严寒的环境中,微生物缺乏且丧失活性,导致垃圾很难降解,生态十分脆弱,人类轻微的活动就有可能对这里的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因此,人们在极地活动要遵守比其他目的地更为严格的要求,比如所有排泄物都必须带回基地并通过飞机运回南美。在文森峰徒步时,向导总会提醒大家把小便壶放在方便拿取的地方,如在途中需要小便,需要自己收集并带到指定的位置处理。
16.读完本文,联系课文《伟大的悲剧》,说说南极大陆有哪些特点。
17.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浸后,身体基本已经不存在,连思想也会渐渐消失,似乎自己就浮在空中,灵肉皆无。
②在南极徒步,最强烈的体验是冰火两重天。
18.作者在南极点徒步和北极点徒步的感受有何异同?
19.文中画线的句子为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0.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大雪封不住希望的心
①有一年冬天,我和表弟徒步去离村几十里外的荒野中抓兔子。在白茫茫的雪野中走了许久,也不见那一行令我们欣喜的印迹。中午的时候,起了暴风雪,漫天的狂风,无边的大雪,甸子上的积雪被风吹得像波涛一样滚动,我和表弟躲在树下,满心的恐慌。
②过了近两个小时,风停了,雪也小了,我和表弟忙着往回赶。可走了好一会儿,发现周围仍是无边的雪原,雪虽然没有刚才下得大,可我们的足迹还是很快被湮灭。我们心里一惊,知道是迷了路。本来在冬天很少能在野外迷路,至少有来时的脚印能引领我们回家。可是现在,周围除了雪还是雪,没有路。那些站着的身影,是荒原上稀稀疏疏的树。
③每走到一棵树下,表弟便爬上树去向远处张望,可是这么大的暴风雪过后,很难见到村庄的影子,仿佛大地上的印迹都被大雪埋没。就这样一路走着,心里焦急万分,如果不能找到村庄,到天黑下来,等着我们的就是黑暗与寒冷,无疑是死路一条。我们一边走一边纳闷,平时没觉得甸子这么大,怎么周围的村庄一个都看不见呢?我们本想朝着一个方向走,可是满天风雪,根本无从辨别方向,只好凭着感觉朝某个方向不停地走。
④当表弟再一次爬 上一棵树时,他大声喊道:“哥,前边的雪地.上有个黑点!”我们精神一振,奋力迈着疲惫的双腿向前方走去。有的地方雪极深,一脚踩下去能没掉整条腿,这让我们提心吊胆,怕掉进一些被雪填平的深坑里,这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速度。表弟一次次地上树,我们离着那个黑点也越来越近,这是我们唯一的希望了。
⑤终于走到了那个黑点所处的位置,却原来是一口极深的水井。表弟失望至极,我心里忽然一动,说:“既然这里有井,附近一定有村子!”表弟闻言又来了精神,飞快地爬上一棵最高的树,观望良久,忽然大喊:“哥,我看见那边有一缕缕的烟,可能是个村子!”我们立刻向那边出发。当时已是傍晚,表弟看到的烟定是村庄的炊烟。又走了近一个小时,一个村子真的出现在视野里。天已擦黑,那一刻,我们都躺倒在雪地上,大口地喘着气,放下了心中的巨石。
⑥到了那个村子,我们在老乡家休息了一会儿,便抄近路回到了家,才几里路的距离。想起来真是后怕,如果没有那眼水井,我们也许真的会把命丢在无边的雪野之上。当然内心也很震惊,那么猛烈的暴风雪,竟然封不住一个小小的井口!
⑦许多年以后,当我再次回想往事,心中忽然就多了一份感悟。如果把人心当成一眼水井,那么就算生命中的风雪再大,也无法锁住心里的热情。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能给迷路的人指引方向、带来希望!
(选自《联谊报》,有改动)
21.结合全文,说说以“大雪封不住希望的心”为题的妙处。
22.根据提示,补充横线处内容。
情节:突遇暴雪→   →发现黑点→   →发现村庄。
心理:   →焦急万分→   →失望之极→放下心来。
23.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①表弟一次次地上树,我们离着那个黑点也越来越近,这是我们唯一的希望了。(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那些站着的身影,是荒原上稀稀疏疏的树。(从修辞的角度说说这句话的妙处)
24.即使有再大的困难,只要心中有希望,脚下不停步,就可能实现人生的目标。你有类似的感悟吗?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
七、写作题
25.根据所给开头续写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定;②与开头衔接自然连贯;③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④用现代规范的汉语言文字表达;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200-300字。
题目:
开头:语文学习不只是在课堂上,它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A.B.D项均正确。
C:“怯”应读“qiè”,“露”应读“l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读音掌握程度。此类题的答题关键是平时读课文时要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并积累词语,尤其是课文后面“读读写写”中要求掌握的,或是课文注解中出现的。
2.【答案】B
【解析】A.C.D均正确。
B:“喂缩不前”应为“畏缩不前”。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词的能力。辨析的字词均来源于成语,这些错别字多为容易混淆的同音字、形近字、音近形异字。
3.【答案】B
【解析】A项,“提高”和“工作”搭配不当,可将“提高”改为“开展”;
B.正确。
C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去掉“随着”或“使”;
D项,语序不当,应将“解决”与“发现”互换位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4.【答案】B
【解析】A项,“语无伦次”指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层次。用在此处不恰当。
B.正确。
C项,“不可思议”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原来是佛教用语,含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用在此处不恰当。
D项,“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用在此处不恰当。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 这几句话主要是说失败的结果的.前面一句说失败的下一站是岔道口,接着交代岔道口有两条路,这两条路其中一条是什么,走这条路的后果是什么;另一条路是什么,走这条路后果是什么。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6.【答案】C
【解析】本题对课文的描述选项C中“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错误。细节描写是记叙文最出彩的地方,本文有较多精美的细节描写。选项C说法有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学生对于课本上的课文,不能偏颇,大致内容、主题,涉及到的文学常识要掌握,不能放弃课内只顾课外,要从课内学到语文的基础知识及赏析文章的方法,并和课外的拓展阅读结合起来,做到课内外结合,使语文能力和素养得到提高。
7.【答案】C
【解析】考查修辞方法。C项没有用比喻的修辞手法。A、B、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8.【答案】C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情节,比较判断正误。
C项错在“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实际上,本文有多处细节描写,充满了感情,令人难忘。A、B、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9.【答案】yín;shuāng;mián;sǒng;lǐn liè;拽;癫;履;莽;忡忡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汉字及给汉字注音的能力。给汉字注音,要注意字母的拼写、声调符号及标注位置、多音字的区别等。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字、易错字,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故答案为:yín;shuāng;mián;sǒng;lǐn liè;拽;癫;履;莽;忡忡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辨识汉字字形和字音的能力,解题时要多联系平时的积累,特别是易错字、同音字。
10.【答案】消—销;跚跚—姗姗;仲仲—忡忡;蓬—篷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书写正误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本题“消蚀”应为“销蚀”;“跚跚来迟 ”应为“姗姗来迟”;“ 忧心仲仲 ”应为“忧心忡忡”;“帐蓬”应为“帐篷”。
【点评】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尤其是四字词语(成语),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
11.【答案】示例:智慧者的远航,只有发挥才智,才能到达彼岸。
【解析】本道题考查仿写语句。仿写句子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修辞运用、风格谐调等许多方面,也间接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及文化修养,反映出理解、表达运用等多层级的能力要求。可按照例句“探险是……(两个字)者的……(两个字),只有……(四个字),才能……(四个字)”的格式进行仿写,如:探险是科学家的足迹,只有身历其境,才能解开奥秘。
故答案为:示例:智慧者的远航,只有发挥才智,才能到达彼岸。
【点评】本道题考查仿写语句。仿写句子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修辞运用、风格谐调等许多方面,也间接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及文化修养,反映出理解、表达运用等多层级的能力要求。
12.【答案】示例:数学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同学,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讲台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倘若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
【解析】要求仿写时使用细节描写,要抓住人物的核心品质,用典型的行动、语言、肖像、心理描写来加以表现。如:数学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同学,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讲台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倘若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
【点评】此题考查对细节描写的运用能力。
13.【答案】南极位于南半球,他们的冬夏季刚好与北半球相反。因此,1月恰好是南极大陆的夏季,是那里一年中气候最好的时候。只不过由于南极大陆号称“风极”,那儿的风雪一年四季都相当惊人。所以,斯科特他们才会接连遭遇狂风暴雪的袭击。
【解析】南极位于南半球,1月恰好是南极大陆的夏季,是那里一年中气候最好的时候。而北极刚好相反。
14.【答案】(1)为了纪念举队登上南极极点的两个勇士,斯科特虽然归途死亡,但精神永存。
(2)人物:斯科特
理由:他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即使死亡与恐惧把他包围,他也没有放弃希望。在令人心痛的结局面前,他毅然接受了对手给他的任务。
颁奖词:集伟大与悲剧于一身,在面临胜利只有一步之遥时,他失败了,这一次失败让他跌倒再也爬不起来,但他始终坚持,在生命的尽头与命运做着殊死抗争。
【解析】(1)本题考查综合性学习中的主题活动。回答时首先要了解阿蒙森‘斯科特的事迹,围绕及人们为纪两人的精神回答即可。(2)考查颁奖词的拟写,结合人物事迹,语言简明、富有表现力即可。
故答案为:(1)为了纪念举队登上南极极点的两个勇士,斯科特虽然归途死亡,但精神永存。
(2)人物:斯科特
理由:他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即使死亡与恐惧把他包围,他也没有放弃希望。在令人心痛的结局面前,他毅然接受了对手给他的任务。
颁奖词:集伟大与悲剧于一身,在面临胜利只有一步之遥时,他失败了,这一次失败让他跌倒再也爬不起来,但他始终坚持,在生命的尽头与命运做着殊死抗争。
【点评】颁奖词是在某一主题的颁奖典礼上,对获奖对象的事迹所作的一种陈述评价性的礼仪文稿。通过这种宣读颁奖词的方式,让大众了解获奖对象的事迹以及所体现的一种超乎寻常的人格精神,从而取得一种教育的效果。
颁奖词的特点:
(一)情感性 饱含情感,真挚赞美人物的事迹与精神,以达到以情感人的艺术效果。
(二)深刻性 对人物事迹的评价,必须体现一定的深度,触及人物的精神内核,将人物的壮举提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
(三)简洁性 颁奖词非常精练简洁。为适应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要求,寥寥数句,即见人物的 神韵与风采。
(四)系列性 在颁奖典礼上,授奖对象一般不是单个的,因此,这类文稿的写作往往是一个系列。尽管主题相同,但是具体人物对象的事迹不同。这就要求写作时必须做到因人定论、因事定调,有针对性地表达出每个人的个性特点。
颁奖词的写法 :
要大笔写意,点明人物的事迹。 写意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在这里,引申为一种叙事方法,是指从大处着眼,抓住人物最主要的令人钦敬的事迹,简要概述,如同画写意画,力求用最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丰满的笔下之物。因此,颁奖词不要求详尽地交代人物事迹的来龙去脉或是细枝末节。在新闻传媒非常发达的时代,人物事迹点到为止,人们自然心领神会。
15.【答案】(1)斯科特等一行五人历尽艰难到达南极点,悲哀地发现别人已捷足先登,在归途中悲壮地死去。
(2)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挪威国旗代表胜利者阿蒙森,在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在写出了斯科特和伙伴们角逐失败后的沮丧痛苦的心情。
(3)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
(4)忠实地为对手阿蒙森业绩作证,表现了他们诚实守信,坦然面对失败的高尚品质;悲壮地死去,但是无怨无悔,表现了他们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解析】(1)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事件的内容
(2)语言赏析主要从词语运用和修辞两个角度去鉴赏如:先说出修辞,再答出修辞效果即可。学会结合语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从原文中找出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要求意思正确,文句通顺。
(4)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概括合理即可。
【答案】16.①极端严寒,荒无人烟;②到处是冰天雪地;③有这个星球上最令人惊异的绝美景色和最不可思议的神奇动物;④生态十分脆弱。
17.①“灵肉皆无”指“我”在南极徒步的过程中,感觉身体基本已经不存在,连思想也会渐渐消失,似乎自己就浮在空中。②“冰火两重天”指在南极徒步,寒冷无处不在,-60℃的气温迅速把身上的热量全部带走;而一旦钻进帐篷,温暖就扑面而来。
18.共同点:严寒,孤独、漫长而重复的行走。不同点:①南极更为干燥。②北极点徒步只能在4月进行,湿度很大,感觉尤其寒冷;南极点徒步时间是12月到次年1月,整体来说比北极要暖和、舒适。
19.运用环境描写,描绘了南极独特的自然环境,突出了这是一个被完全隔绝的纯净的世界,烘托了作者徒步时的孤独。
20.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在两极徒步的独特感受,表达了他对极地美景的赞美和身处这种纯粹环境中的孤独之感,并号召人们保护两极脆弱的生态环境,表现了对极地生态环境的爱护。
【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并筛选信息。
(2)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
(3)本道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与归纳能力。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加以概括即可。
(4)本道题考查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的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答题时,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5)本题考查梳理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文章线索按从前往后的顺序从文章中提取关键语句,就能原文的就用原文回答,不能用的就用简洁、恰当的语言归纳概括作者的情感态度。
16.结合文章第①段“以每小时3公里的速度徒步穿行于极端严寒、荒无人烟的‘白色沙漠’”第②段“这是一个被完全隔绝的世界,纯净、孤独,除了呼呼的风声什么都听不到,最近的人类文明也在四五千公里以外”第④段“它是一个寒冷严酷的冰雪世界,也是一个神秘、梦幻的大陆,远离人类文明,有这个星球上最令人惊异的绝美景色和最不可思议的神奇动物”第⑦段“南北极的环境非常特殊,在严寒的环境中,微生物缺乏且丧失活性,导致垃圾很难降解,生态十分脆弱,人类轻微的活动就有可能对这里的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内容可知,南极大陆有:极端严寒,荒无人烟、到处是冰天雪地、有这个星球上最令人惊异的绝美景色和最不可思议的神奇动物、生态十分脆弱等特点。
故答案为:①极端严寒,荒无人烟;②到处是冰天雪地;③有这个星球上最令人惊异的绝美景色和最不可思议的神奇动物;④生态十分脆弱。
17.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①“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浸后,身体基本已经不存在,连思想也会渐渐消失,似乎自己就浮在空中,灵肉皆无。”句中的“灵肉皆无”指“我”在南极徒步的过程中,感觉身体基本已经不存在,连思想也会渐渐消失,似乎自己就浮在空中。②“在南极徒步,最强烈的体验是冰火两重天。”句中的“冰火两重天”指在南极徒步,寒冷无处不在,-60℃的气温迅速把身上的热量全部带走;而一旦钻进帐篷,温暖就扑面而来。
故答案为:①“灵肉皆无”指“我”在南极徒步的过程中,感觉身体基本已经不存在,连思想也会渐渐消失,似乎自己就浮在空中。
②“冰火两重天”指在南极徒步,寒冷无处不在,-60℃的气温迅速把身上的热量全部带走;而一旦钻进帐篷,温暖就扑面而来。
18.阅读文中第⑤段“无论南极还是北极,最后一个纬度都是徒步旅行中最极致的体验。严寒,孤独、漫长而重复的行走,是极点徒步的共同特点。”可知,作者在南极点徒步和北极点徒步的感受共同点:严寒,孤独、漫长而重复的行走。阅读文中第⑤段“比较而言,我更喜欢南极,虽然两个极点的徒步路段都比较平坦,但南极更为干燥;而且北极点徒步只能在4月进行,虽然海拔不高,但是湿度很大,感觉尤其寒冷。南极点徒步时间是12月到次年1月,整体来说比北极要暖和、舒适。”可知,南极点徒步和北极点徒步的不同点:①南极更为干燥。②北极点徒步只能在4月进行,湿度很大,感觉尤其寒冷;南极点徒步时间是12月到次年1月,整体来说比北极要暖和、舒适。
故答案为:共同点:严寒,孤独、漫长而重复的行走。不同点:①南极更为干燥。②北极点徒步只能在4月进行,湿度很大,感觉尤其寒冷;南极点徒步时间是12月到次年1月,整体来说比北极要暖和、舒适。
19.本道题考查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的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答题时,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地平线完全没有起伏,天是湛蓝的,严丝合缝地扣在地面上。太阳悬挂在天空45°角的位置,在头顶转一圈就是一天。呼出的热气钻进雪镜,结了一层薄霜,眼前的世界渐渐变成了模糊一片,只看到前面有一个蠕动的小黑点,那是我的同伴。”该句运用环境描写,描绘了南极独特的自然环境,突出了这是一个被完全隔绝的纯净的世界,烘托了作者徒步时的孤独。
故答案为:运用环境描写,描绘了南极独特的自然环境,突出了这是一个被完全隔绝的纯净的世界,烘托了作者徒步时的孤独。
20.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结合最后一段的议论句“南北极的环境非常特殊”“生态十分脆弱,人类轻微的活动就有可能对这里的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来分析。
故答案为: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在两极徒步的独特感受,表达了他对极地美景的赞美和身处这种纯粹环境中的孤独之感,并号召人们保护两极脆弱的生态环境,表现了对极地生态环境的爱护。
【答案】21.“大雪”一词既指自然界的雪,又虚指人生的困难;“封”字将人心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整句话写出困难掩藏、阻挡不了希望,具体生动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22.雪地迷路;看到水井;满心恐慌;精神一振(意近即可)
23.①“一次次”,是写次数多,表明寻找村庄的急切心理和艰难过程。
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身处雪原难见人踪的失望和惊慌心理。
24.略。提示:能扣住“困难”“希望”“行动”三个关键词,结合自身经历谈论即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标题的修辞义。2、分析标题的象征义。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4把握作者的情感出发点。
⑵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⑶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⑷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21.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 题目中的“大雪”语带双关。一是指我和表弟去离村几十里外的荒野中抓兔子遇到暴风雪;结合“那么就算生命中的风雪再大,也无法锁住心里的热情。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能给迷路的人指引方向、带来希.望!”还指人生中遇到的困难;“封不住希望的心”中“封”字将人心化抽象为具体。人心是一眼水井,风雪再大,也无法锁住心里的热情,阻挡不了希望。点明文章的主旨。
故答案为: “大雪”一词既指自然界的雪,又虚指人生的困难;“封”字将人心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整句话写出困难掩藏、阻挡不了希望,具体生动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2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突遇暴雪”对应的是第一段,第三空可以很容易提取到人物的心理“满心的恐慌”;根据第二段所写“过了近两个小时,风停了,雪也小了,我和表弟忙着往回赶。...我们心里一-惊,知道是迷了路。”第一空可概括为“雪地迷路”心里焦急万分;“发现黑 点”对应的是第四段,找到“我们精神一振”,第四空提取四字短语“精神一振”。第五段“终于走到了那个黑点所处的位置,却原来是一口极深的水井。”第二空概括为“看到水井”。
故答案为:雪地迷路;看到水井;满心恐慌;精神一振
23.本题考查语句的赏析。
① “一次次”,是写表弟上树次数多,上树是为了寻找村庄,表明寻找村庄的急切心理和艰难过程。“唯一 ”,本义是仅有的、别无其他。这里写出了那个黑点是“我”和表弟走出去的关键,因此我们对那个黑点寄寓了很大的希望。 ②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 “站着的身影是树”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我们迷路后,心理恐慌着急,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身处雪原难见人踪的失望和惊慌心理。
故答案为: ①“一次次”,是写次数多,表明寻找村庄的急切心理和艰难过程。
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身处雪原难见人踪的失望和惊慌心理。
2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 能扣住“困难”“希望” “行动” 三个关键词,结合自身经历谈论即可。 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故答案为: 我以前学习成绩不好、但是我并没有放弃,努力学习、认真听课,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成绩终于提上来了。所以说即使遇到再大的困境,只要心中充满希望,刻苦努力,就一定可以摆脱!
25.【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篇给开头的续写作文。读所给的开头,可发现“语文学习不只是在课堂上,它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作文实际是要求我们写出语文学习的天地之广,表达对语文学习的感悟。那么,我们首先要想一想,语文学习的天地有哪些,即在哪些地方可学到语文。发散思维,可知,除课堂外,只要能学到语文的地方均可。如家里,操场上,电脑上,大街上等。然后想一想,为什么在这些地方能学到语文,学到了什么样的语文,感受如何,有什么样的收获等等。把符合要求的素材从头脑中的信息库中提取出来,选取其中的一件或几件构思成文即可。可以主要写一件事,也可以运用小标题,写几件事情。在选材构思时,一定要遵循“熟”的原则。从众多的素材中,把你印象最深,最易于驾驭,写出来最具有真情实感的材料选择出来,完成写作。
【点评】根据所选内容进行写作,注意内容具体,结构清晰,语句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