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5 活版
一、单选题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唐人尚未盛为之 ②火烧令坚 ③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④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A.①崇尚 ②使,让 ③覆盖 ④模子
B.①还 ②使,让 ③覆盖 ④模子
C.①高尚 ②使,让 ③冒犯 ④模子
D.①还 ②命令 ③覆盖 ④典范
二、填空题
2.文学常识填空。
《活板》的作者是 ,字 , (朝代)科学家、政治家。著有《 》等。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毕昇( ) 炀之( )
字平如砥( ) 木格贮之( )
燔土( ) 用讫( )
三、翻译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布衣毕昇
(2)唐人尚未盛为之
(3)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4)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5)有奇字素无备者
(6)更互用之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2)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四、问答题
6.活字印刷术提高工效的具体方法有哪两条?请用课文中最关键的两句话回答。
7.“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这句话交代了哪些内容?
8.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填入括号内,并简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1)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 ( )
(2)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 )
(4)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 )
(5)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
活板
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
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9.运用所提示方法,解决文言疑难字词。
10.《活板》选自沈括写的笔记作品《 》 ,文章逐层说明了活字印刷的程序: 、排版、 。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
② 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12.结合《活板》内容,说一说活字印刷术的“活”体现在哪里?
13.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总结出古代印刷术发展的原因。
链接材料一 印刷是复制术。印刷通过印墨将印版上的图文转移到承印物上。印墨和承印物这些原材料于印刷术是必不可少的。印刷术的承印物主要是织物和纸张。东汉蔡伦对造纸术做重大改良后,才广泛用于书写和印刷,东汉韦诞改良制墨术,为书写、印刷提供了“一点如漆"的理想材料。织物、印墨、纸张的发明和完善,为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链接材料二 笔的发明和发展,于汉字的演进和规范,功不可没。由于有了挥洒自如的毛笔,中国的文字才得以迅速发展,进而演变成颇具艺术欣赏价值而又便于书写、镌刻和印刷的、规范的汉字了。
链接材料三 就中国传统的印刷术而言,印刷必有印版,而印版是手工雕刻的。可见,手工雕刻技术的出现实乃印刷之源。
链接材料四 印刷这种工艺技术,随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需要而萌芽,而发展,而完善。随着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手工雕刻、转印复制、织物印染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促使这些印刷前驱技术不断发展、日趋成熟,直接促成了印刷术的成熟和完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嬴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沈括《活版》)
【乙】
张衡性精微,有巧艺。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其盖穹隆① ,饰以篆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容无际,如一体焉。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所来,未尝有也。
(李昉《太平御览》,有改动)
【注释】①像天空一样中央高高拱起。
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持就火炀之
则字平如砥
用讫再火令药镕
殊不沾污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②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盖穹隆 / 盖以诱敌 B.即省龙机 / 吾日三省吾身
C.合契若神 / 若屈伸呼吸 D.自古所来 / 自李唐来
17.用三条“ / ”给选文【乙】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
18.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①请分别从文中找一个字概括活板印刷术、地动仪的主要特点。
②从活版印刷和地动仪的发明来看,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新精神令人赞叹。活板印刷用胶泥做字印,是考虑到它具有 、 等特点,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①唐人尚未盛为之: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
②火烧令坚:用火烧使它坚硬。
③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
④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2.【答案】沈括;存中;北宋;梦溪笔谈
【解析】《活板》的作者是沈括,字存中,号梦溪。杭州钱塘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外交家。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此书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活板》选自《梦溪笔谈—技艺》。
故答案为:沈括;存中;北宋;梦溪笔谈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著名作家和相应作品的了解。做本道题需要学生了解作家与其作品的相关信息。
3.【答案】shēng;yáng;dǐ;zhù;fán;qì
【解析】出自宋代沈括的《活板》
毕昇(shēng):为北宋发明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
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炀,烤。
字平如砥(dǐ):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
木格贮(zhù)之:用木格储存它们。
燔(fán)土: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燔:烧。
用讫:用完。讫(qì):终了,完毕。
故答案为:shēng;yáng;dǐ;zhù;fán;qì
【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读音掌握程度。此类题的答题关键是平时读课文时要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并积累词语,尤其是课文后面“读读写写”中要求掌握的,或是课文注解中出现的。
4.【答案】(1)平民
(2)大规模地
(3)同“以”
(4)混合
(5)生僻字
(6)交替,轮流
【解析】(1)有布衣毕昇 :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布衣:平民。
(2)唐人尚未盛为之: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盛:大规模地。
(3)已后典籍皆为板本: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已:同“以”。
(4)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和:混合。
(5)有奇字素无备者: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奇字:生僻字。
(6)更互用之:两块相互交替使用。更互:交替,轮流。
故答案为:(1)平民
(2)大规模地
(3)同“以”
(4)混合
(5)生僻字
(6)交替,轮流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思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确定这个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考查范围往往锁定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方面。
5.【答案】(1)这一块板刚刚印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板)交替使用,极短时间就可以完成。
(2)不用时,就用纸来标记活字,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
【解析】(1)具:准备好。更(gēng)互:交替、轮流。句意为:这一块板刚刚印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板)交替使用,极短时间就可以完成。
(2)帖:用标签标出。韵:指韵部。帖:标签,名词。句意为:不用时,就用纸来标记活字,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
故答案为:(1)这一块板刚刚印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板)交替使用,极短时间就可以完成。
(2) 不用时,就用纸来标记活字,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的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解答本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翻译的方法谨记“六字诀”:留、换、调、删、补、变。
6.【答案】①更互用之;②每一字皆有数印。
【解析】本道题考查文言文重要信息的提取。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活版印刷提高工效的具体方法可分别提取“更互用之”和“每一字皆有数印”作为答案。
故答案为:①更互用之;②每一字皆有数印。
【点评】本道题考查文言文重要信息的提取。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7.【答案】①“庆历”交代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时间;②“毕昇”交代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布衣”交代了毕昇的身份。
【解析】“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句中的“庆历”写明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时间;“毕昇”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布衣”是毕昇的身份。
故答案为:①“庆历”交代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时间;②“毕昇”交代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布衣”交代了毕昇的身份。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的上下文来思考。
8.【答案】(1)打比方 形象地说明了刻字的厚度。
(2)打比方 形象地说明了活版字面平整的程度。
(3)列数字、作比较 突出活版印刷能提高印刷速度的优点,即印得越多速度越快。
(4)作比较 突出用胶泥印字模的优越性。
(5)举例子、列数字 具体说明了字印数目的灵活性,突出了活版印刷的“活”。
【解析】1.“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钱唇”比喻刻字的硬度。2.“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突出了字印用平板按压后十分平整的特点。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活板能提高印刷速度的优点,印得越多越快。4、“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胶泥字模的优越性。5、“每—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字印树目是活的,突出了活板的“活”。
故答案为:(1)打比方 形象地说明了刻字的厚度。
(2)打比方 形象地说明了活版字面平整的程度。
(3)列数字、作比较 突出活版印刷能提高印刷速度的优点,即印得越多速度越快。
(4)作比较 突出用胶泥印字模的优越性。
(5)举例子、列数字 具体说明了字印数目的灵活性,突出了活版印刷的“活”。
【点评】本道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准确、更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答案】9.完毕、完结、终了;磨刀石 ;靠近
10.《梦溪笔谈》;制字(刻字、刻字印);印刷
11.①用胶泥刻字印,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
②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
12.①从“每字为一印”,可以看出字印“活”;②从“密布字印”, 可以看出排版“活”;③从“一板……一板 ……”“更互用之”, 可以看出印刷“活”;④从“每一字皆有数印”,可以看出字印数目“活”; ⑤从“木格贮之”, 可以看出选用“活”;⑥从奇字“旋刻之”,可以看出做法“活”;⑦从“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可以看出拆版“活”。
13.①织物、印墨和纸张的发明和完善,为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②笔的发明和发展,以及汉字演进和规范,促进了印刷术的发展;③手工雕刻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印刷术的发展;④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成了印刷术的成熟和完善。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文学常识和内容的掌握。解答时要求学生注意平时的识记和积累,注意读文本的阅读理解。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从文本中的语句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信息,并且加以概括。
(5)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筛选信息有三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③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
9.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意思的理解。第一句句意: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根据“讫”的释义可知,有“终了、完结”的意思,结合句意可知“讫”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完毕”。第二题:“坦荡如砥”的意思是:平坦得像磨刀石。“砥”的意思是磨刀石,把这个意思迁移到“字平如砥”可知,字平如砥: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砥:磨刀石。第三句:句意是把它靠近火上烘烤。结合字典山疙瘩意思,“就”应为“靠近”的意思。
10.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掌握。《活板》是选自于沈括的《梦溪笔谈》,这是关于背诵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最早记录,详细记载了活板制作与印刷的过程。结合文段二“ 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可知,先制字;结合“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可知,第二步:排版。结合“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可知,第三步:印刷。
1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要求做到“信、达、雅”,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翻译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①重点词语:如:好像。钱唇:铜钱的边缘。②重点词语:韵:韵部。帖:标签。贮:贮存。
12.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提取。解答时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语句,筛选并且提取出信息。 ①从“每字为一印”,可以看出字印“活”;②从“密布字印”, 可以看出排版“活”;③从“一板……一板 ……”“更互用之”, 可以看出印刷“活”;④从“每一字皆有数印”,可以看出字印数目“活”; ⑤从“木格贮之”, 可以看出选用“活”;⑥从奇字“旋刻之”,可以看出做法“活”;⑦从“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可以看出拆版“活”。
13.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筛选。从材料一“东汉蔡伦对造纸术做重大改良后,才广泛用于书写和印刷,东汉韦诞改良制墨术,为书写、印刷提供了“一点如漆"的理想材料。织物、印墨、纸张的发明和完善,为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可知,织物、印墨和纸张的发明和完善,为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从材料二“笔的发明和发展,于汉字的演进和规范,功不可没。由于有了挥洒自如的毛笔,中国的文字才得以迅速发展,进而演变成颇具艺术欣赏价值而又便于书写、镌刻和印刷的、规范的汉字了”可知,笔的发明和发展,以及汉字演进和规范,促进了印刷术的发展。从材料三“就中国传统的印刷术而言,印刷必有印版,而印版是手工雕刻的。可见,手工雕刻技术的出现实乃印刷之源”可知, 手工雕刻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印刷术的发展;从材料四“随着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手工雕刻、转印复制、织物印染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促使这些印刷前驱技术不断发展、日趋成熟,直接促成了印刷术的成熟和完善。”可知,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成了印刷术的成熟和完善。
【答案】14.烘烤;磨刀石;完毕;根本
15.①先设置一块铁板,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在上面覆盖。
②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印完。
16.D
17.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
18.①活、 巧/奇; ②不易变形;便于取用;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龙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⑷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⑸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甲文:(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的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便在铁框子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个铁框子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 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已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字印,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来标记活字,(按字的韵部分 类)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沾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乙文:张衡性情谨慎,有精巧的技艺。(他)制作的地动仪,用精铜制成,直径八尺,样子像倾斜的酒杯;它的盖子像天空一样中央高高拱起,. 上面用篆文作装饰;外面刻有八条龙, (龙首)的下面有铜铸的蟾蜍张着嘴(准备)接铜丸。它的发动机关都隐藏在形似酒杯的容器中,周边看不出边际,就像一个整体。地动仪的机关一发,龙就突出铜丸,蟾蜍张开口接住铜丸,声音于是振动传播,工作人员发觉后,立即观察机器,其余的七条龙头没 有吐出铜丸,就知道地震从哪边发出,配合默契就像神仙一样,观看的人没有一个不叹服地动仪的神奇美丽。从古代以来,不曾有过。
1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
①句意为:把它拿到火上烘烤。
②句意为: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
③句意为: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
④句意为: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故答案为:第1空、烘烤
第2空、磨刀石
第3空、完毕
第4空、根本
1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句中重要的词语为:以 ,用; 冒 , 覆盖 ; 更互 ,交替; 就 ,完成
故答案为: ①先设置一块铁板,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在上面覆盖。
②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印完
1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屋顶/大概
B.观察/反省
C.好像/如果
D.从
故答案为:D.
1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这句话的意思为:(他)制作的地动仪,用精铜制成,直径八尺,样子像倾斜的酒杯。
故答案为: 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
18.① 根据甲文对印刷过程的介绍来看,活板之“活” 在于:一个个字模是活的,排版也是活的,都很方便更换,且可以重复使用。乙文中,根据“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一句可知其优点为:能准确判断地震方向。
②依据 甲文中的“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可知胶泥具有不易变形,易于取用的特点。根据乙文中的“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馀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可知地动仪地动机发,能准确判断地震方向。
故答案为:
①活、 巧/奇;
②不易变形、便于取用、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龙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