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同步精选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同步精选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7 18:3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单选题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暮春的诗,这时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花木像是知道春将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最后的美好时光。
B.诗中的“杨花”是指杨树开的花,“榆荚”是指榆钱。这一句,表面看起来,是诗人对“杨花榆荚’’的揶揄,其实是更深层次的赞许。
C.在诗人笔下,花草树木仿佛都有情思,有个性,成了精灵。连那些“无才思”的杨花榆荚,也都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D.这首诗以拟人化的手法,语言轻灵,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读起来饶有趣味。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B.“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C.展开联想与想象,诗歌描绘了离开长安日久,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的情景。
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仅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就将生活中充满的浓郁边塞生活气息,用朴素的语言真挚的表现出来。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B.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
C.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D.独坐、弹琴、长啸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折柳”是指一种代表风俗的行为,是作者借柳枝表达思乡以及依依不舍之情。
B.”暗”有断续、隐终酌含义琢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C.“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D.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二、填空题
5.文学常识填空。
(1)《竹里馆》选自《   》,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
(2)李白,字   ,唐代诗人,有“   ”的美称。我们曾经学过他的诗歌《   》《   》《   》《   》等。
(3)《逢入京使》是   (朝代)著名   (派别)诗人   的思乡怀亲之作。
(4)《晚春》的作者是   ,字   ,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   ”,   (朝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古文运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为“   ”。
三、默写
6.默写。
(1)深林人不知,   。 (王维《竹里馆》)
(2)谁家玉笛暗飞声,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   ,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4)杨花榆荚无才思,   。 (韩愈《晚春》)
(5)王维的《竹里馆》一诗中,写夜深人静,明月相伴的情景的句子是:   ,   。
(6)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流露出诗人无限沧桑之感,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是:   ,   。
(7)《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的句子是:   ,   。
(8)韩愈在《晚春》中赋予花木以人的情思,表现它们珍惜最后的美好时光,争芳斗艳的句子是:   ,    。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逢入京使
[唐] 岑 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中的“故园”指诗人的故乡长安,“东望”点明故乡的方位。
B.“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样子”的意思,“双袖龙钟”指双袖被泪水沾湿。“龙钟”“泪不干”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
C.第一、二句中“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第三、四句中“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相互矛盾。
D.全诗语言平实,出语自然而又含蓄凝练。
8.请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所展现的画面。
9.看似平淡轻松的一句“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0.“折柳”二字在诗中指   ,又含   之意,代表了古代的一种文化习俗,一种伤感情绪。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句“暗飞声”中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笛声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声之悠扬。
C.此诗着重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笛声的艺术魅力。
D.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和思乡之切。
12.第二句中的“散”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晚 春
[唐] 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3.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手法。
14.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竹里馆
[唐]王 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一个“独”字贯穿全诗,刻画了一个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
B.全诗用字造句、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却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态,达到了“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C.“明月来相照”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D.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弹奏、长啸之状,表达了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惆怅的情感。
16.下列诗句中,和本诗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的一项是 (  )
A.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D.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17.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 ACD赏析正确。B赏析错误,“杨花”指的是柳絮,并不是指杨树开的花。故选B。
【点评】 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想象的能力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2.【答案】D
【解析】ABC赏析正确。D赏析错误,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并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内容、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3.【答案】B
【解析】B赏析有误,这首诗有描写,“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就是描写。ACD赏析正确。故选B。
【点评】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况。
4.【答案】A
【解析】A赏析有误,诗中的“折柳”是指《折杨柳》的笛曲。BCD赏析正确。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以及赏析古诗语言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反复阅读这首诗,通过诗中的描写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然后再此基础上赏析这首诗的语言和表现手法。
5.【答案】(1)王维集校注;王维;唐代
(2)太白;诗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
(3)唐代;边塞;岑参
(4)韩愈;退之;韩昌黎;唐代;文起八代之衰
【解析】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的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故答案为:⑴ 王维集校注 ; 王维 ; 唐代 ⑵ 太白 ; 诗仙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静夜思 ; 望庐山瀑布 ; 赠汪伦 ⑶ 唐代 , 边塞 ; 岑参 ⑷ 韩愈 ; 退之 ; 韩昌黎 ; 唐代 ; 文起八代之衰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6.【答案】(1)明月来相照
(2)散入春风满洛城
(3)马上相逢无纸笔
(4)惟解漫天作雪飞
(5)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6)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7)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8)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解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洛 、 惟 、 园 、 漫 、 菲 ”
故答案为:⑴ 明月来相照 ⑵ 散入春风满洛城 ⑶ 马上相逢无纸笔 ⑷ 惟解漫天作雪飞 ⑸ 深林人不知 , 明月来相照 ⑹ 此夜曲中闻折柳 , 何人不起故园情 ⑺ 故园东望路漫漫 , 双袖龙钟泪不干 ⑻ 草树知春不久归 , 百般红紫斗芳菲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答案】7.C
8.诗人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东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想起家乡和亲人,诗人不禁掩面而泣,泪水很快沾湿了双袖。
9.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又不愿让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情感。
【解析】【点评】⑴-(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7.ABD.正确。
C. 在赶赴安西的途中,诗人遇到入京使者,正因为有浓重的思乡念亲之情,才在无纸笔的情境下,托人捎口信。所以“凭君传语报平安”是把第一、二句中的浓重情感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二者并不矛盾。
故答案为:C.
8.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这里紧扣“泪不干”特点即可。回头向东看家乡长路漫漫,泪水沾湿了衣袖怎么擦也擦不干。
故答案为: 诗人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东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想起家乡和亲人,诗人不禁掩面而泣,泪水很快沾湿了双袖。
9.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由诗意可知,作者与友人于马.上相逢,行色匆匆,只有说几句话时间罢了,就是这一点的时间,作者就托他捎个口信回家,这种行为真切地表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 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又不愿让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情感。
【答案】10.《折杨柳》曲;折柳送别
11.C
12.“散”是飘散、散落的意思,一个“散”字让笛声有了可视可触的形象,使笛声随着春风悄悄地在洛城的夜空飘荡而无所不在。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⑶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10.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把握。指“此夜曲中闻折柳”中《折杨柳》曲调,又含折柳送别之事,代表了古代的一种文化习俗,一种美好的伤感情绪。
故答案为: 《折杨柳》曲 ; 折柳送别
11. 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
ABD.正确;
C.有误,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不是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故答案为:C
12.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意思: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散” 意为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以致“满”洛城,勾起了无数旅人的情思。
故答案为: “散”是飘散、散落的意思,一个“散”字让笛声有了可视可触的形象,使笛声随着春风悄悄地在洛城的夜空飘荡而无所不在。
【答案】13.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草树”写得有思想,知道春天将要归去;百花“斗”艳,写出花儿像人一样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无才思”“惟解”赋予“杨花榆荚”以人的情感。
14.①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②对春天将尽的留恋之情(或“惜春之情”)。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1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斗”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红紫和“芳菲代指花木,此处赋予花木以人的感觉,“百般"说明晚春时节花木的种类繁多,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体现出-种繁花似锦的热闹感觉, 表现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故答案为: 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草树”写得有思想,知道春天将要归去;百花“斗”艳,写出花儿像人一样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无才思”“惟解”赋予“杨花榆荚”以人的情感。
1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故答案为: ①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②对春天将尽的留恋之情(或“惜春之情”)。
【答案】15.D
16.C
17.赞同。理由:①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弹琴”“长啸”,这是以声响衬托静境,即“以声写静”;②以动态的景物“弹琴”“长啸”来渲染、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即“以动衬静”。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⑶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用典、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1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诗中没有表达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无限惆怅之情。
故答案为: D
16.ABD.相同。
C错误,此句出自《木兰诗》,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
故答案为:C.
17.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艺术特点能力,“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前一句写月夜幽林,属于静,第二句写“弹琴”“长啸”,属于声,同时也是属于动态的景物;整理答案时注意先表明自己的态度,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
故答案为: 赞同。理由:①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弹琴”“长啸”,这是以声响衬托静境,即“以声写静”;②以动态的景物“弹琴”“长啸”来渲染、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即“以动衬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