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同步精选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同步精选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4.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7 18:3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一、单选题
1.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函寄(hán) 硕果(shuò) 锲而不舍(qì)
B.弥高(ní) 校补(xiào) 迥乎不同(jiǒng)
C.潜心(qián) 迭起(dié) 沥尽心血(lì)
D.赫然(hè) 凝结(níng) 气冲斗牛(dòu)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独裁 高标 心会神疑 潜心惯注
B.游行 慨书 视死如归 一反即往
C.凝结 救济 迥乎不同 群蚁排衙
D.典藉 疏赖 仰之弥高 望闻问切
3.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引用)
B.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借代)
C.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排比)
D.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对偶)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原创节目能否获得市场成功和良好反响,关键是能从观众观看愿望中寻找到契合点。
B.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C.在国人的期待中,国产大型客机C919圆满完成了第一趟蓝天首飞之旅。
D.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后,可以捕捉到用户心情、体温的变化,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5.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一多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激起群众对特务的强烈愤慨。
B.全县教学教研大会召开以后,各学校发扬愚公移山精神,锲而不舍地推进各项工作。
C.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凭着三十年的开车经验,果断采取措施,避免了一场车祸的发生。
D.“吃水不忘挖井人”,生活在幸福和平年代的我们不能忘本,不能忘记那兀兀穷年里发生的感人故事。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国近期的各类口罩生产量,除了满足中国市场以外,还销往海外各国。
B.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
C.有无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很多现代作家文学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D.从无数的事实中告诉我们,要想取得优秀成绩,最好每天都进行训练。
7.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那些杀身成仁的志士将生命视作敝履,他们并非对于生已感到厌倦,相反,他们倒是乐生的人。
②这是“生”的美丽之最高的体现。
③他们是为了保持“生”的美丽,维持多数人的生存,而毅然献出自己的生命的。
④这样深的爱!甚至那躯壳化为泥土,这爱也还笼罩世间,跟着太阳和明星永久闪耀。
⑤“生”的确是美丽的,乐“生”是人的本分。
A.①③④②⑤ B.①③②④⑤ C.⑤①③④② D.⑤②①③④
二、填空题
8.文学常识填空。
(1)臧克家(1905﹣2004),诗人,代表作有诗集《   》等。
(2)闻一多(1899﹣1946),诗人、   、   。代表作有诗集《   》《   》。
9.给下列一段话中划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jí   钻探,有如向地壳   寻求宝藏。仰之mí   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   而不舍。
10.解释下列词语。
①兀兀穷年:   
②迥乎不同:   
③潜心贯注:   
④一反既往:   
11.指出下面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②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③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三、语言表达
12.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往今来,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崇拜龙凤,造就了丰富的龙凤文化。龙以腾云驾雾、遨游在天的形象和蓬勃向上的气势,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凤以展翅翘尾、五色备举的形象和高雅美善的气质,成为世间祥瑞的象征。
材料二:闻一多先生在《龙凤》一文中写道:“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zhào,开始)端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
材料三:龙凤文化发展到现代,既是一种民俗文化的继续表达,也是每一位华夏儿女对祖国拳拳深沉的情感认知,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动写照。
——《文史中国》
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13.对于是先言后行,还是先行后言,你是如何看的?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14.文章的标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何作用?
四、问答题
15.你平时在说和做方面有不恰当的事吗 学了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今后如何做得更好。
五、综合题
16.学习了《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后,学校开展以“说和做”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请你参照下面的示例,为本次活动设计两个活动形式。
示例:举办以“说和做”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活动一:   
活动二:   
(2)请选取一个你熟悉的名人,仿照下面的句式赞美他。
示例: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闻一多)
(3)有人认为闻一多的“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的做法已经过时了。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学会“推销”自己,争取为社会做贡献的机会。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结构完整)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鱼雷”闻一多
叶兆言
①郭沫若对闻一多先生有个很新奇的比喻,说他虽然在古典文献里游泳,但不是作为一条鱼,而是作为一枚鱼雷,目的是批判“古代”,钻进“古代”的肚子,将“古代”炸个稀巴烂。
②闻一多的著名,是因为写新诗,因为被特务暗杀,这两件事都具有轰动效应。而容易被人忽视的,却是他的做学问,是他对古典文献所做的考订工作。
③闻一多的有趣,在于他做学问的极端。大多数的时间里,他都是个地道的书虫,是在“故纸堆里讨生活”。抗战期间,西南联大的文学院落脚蒙自,闻一多在哥胪士洋行楼上埋头做学问,除了上课、吃饭,几乎不下楼,同事因此给他取名为“何妨一下楼主人”。按照我的想法,闻一多之所以会走做死学问这条路,多少和他赌气有关。
④闻一多显然想让那些老派的教授明白,新派出身的人研究古典文献不仅可能,而且会做得更出色。他身上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他认为中国的旧书中,压根儿就没有一点儿值得保留的东西,声称自己深入古典,是为了和革命的人里应外合,把传统杀个人仰马翻。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是那样让他如痴如醉,其痴迷程度和任何有考据癖的学者相比毫不逊色。他走的是最正统的学术道路,从训诂和史料考订下手,为一个字、一个词大坐冷板凳。
⑤认真研究闻一多学术思想的人并不是很多,首先是个难度问题,没有点儿学问基础,根本不明白他说了些什么,考据文章对于外行来说犹如天书。今天的人性情大都浮躁,不可能像他那样陷进去。今天从事古典文献研究的人并不在少数,以研究条件而论,要比闻一多时代不知强多少倍。可惜多数人只是为研究而研究,为当教授而刻苦,学问成了吃饭的本钱,成了谋生的手段。
⑥闻一多对神话的研究,对《诗经》《楚辞》的研究,对唐诗尤其是杜甫诗的研究,都达到了前人所未至的境界。这也许和他曾留学接受西方教育有关。他似乎一直在努力寻找蕴藏在传统中的现代根源。他计划写一本具有独到见解的《中国文学史稿》,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留下了许多未完稿的笔记。文学发展中的民间影响和外来影响,是闻一多关注的焦点,他不但研究文化人类学,而且还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原始社会。在方法上,既有最地道的朴学传统,又不缺乏世界最新的人文研究成果。朱自清先生对闻一多的评价很高,认为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年龄相仿的专家学者,很少有人能与之相匹敌,可惜英年早逝,被暗杀时才48岁,正是最应该出成绩的年龄。
⑦说闻一多是一名学者,应该没有问题,但他同时也是一名斗士。他似乎对“死”有特殊的兴趣,做的是死学问,下的是死功夫,面对的是永恒的死亡。
⑧闻一多一定非常喜欢“涅槃”这个词,在此境界,贪、嗔、痴,与以经验为根据的自我,都已灭尽,不复存在,于是达到了寂静、安稳和常在的状态。正因为如此,他才能一头扎进古典文献,在绝望中获得永生,在枯燥里获得快乐。他写诗、做学问,后来投身民主运动,都是为了获得爆发的能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闻一多始终是一名斗士,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⑨李公朴被暗杀以后,很多人告诉闻一多,他已经被列入黑名单,形迹可疑的特务就在他家门前闲逛,而且派人送了恐吓信进来。闻一多如果理智些,就不会出席李公朴的追悼大会。但是他并不承认这就是中国的铁定现实,不愿意在独裁者面前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在李公朴的追悼大会上,闻一多定有一种寂寞之感,他没有料到偌大的昆明,只有他一个教授来出席这样的纪念活动。
⑩闻一多在会上的演讲成为民主的绝唱,他离开会场不久,就被暗杀在大街上。
17.闻一多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年龄相仿的专家学者不能与之匹敌的成就,其成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18.结合全文,说说第⑦段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19.本文标题具有怎样的含义?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0.在谈及今天“认真研究闻一多学术思想的人并不是很多”时,作者深有感触:“今天的人性情大都浮躁,不可能像他那样陷进去。”请联系现实,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答问题。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臧克家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⑧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⑨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⑩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21.文章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有何作用?
22.联系文章内容,分析加粗词在句中的含义。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23.从描写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24.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说”和“做”了哪几件事情?
25.阅读选文
闻一多先生上课
汪曾祺
①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②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待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③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④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⑤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⑥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的、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⑦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
⑧我颇具歪才,善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
(选自《人间草木》)
(1)选文①②段用了两个事例来体现“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请简要概括这两个事例。
(2)结合文意说说第⑥段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
(3)汪曾祺为同学代笔写的读书报告为什么会受到闻先生的赞赏?
(4)请你发挥想象,把闻一多先生教古代神话时学生听课的情景描写出来。(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和一个成语,60字左右)
七、写作题
26.本课语言生动形象,用词精妙。请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赞颂某人对工作、学习的热爱,注意用词的精妙。(150字左右)
27.好奇,指的是对不了解的事物感到新奇,发生兴趣。有人对星空的奥秘感到好奇,于是就去观察探究;有人对“小人国”的故事感到好奇,于是就去读《格列佛游记》;有人对身边的变化感到好奇,于是就去了解:这变化的原因……好奇,会使你有很多新的发现,会使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请以“好奇”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200--3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考查学生对本课我会认的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
A.锲qiè。B.弥mí,校是多音字 jiào。C. 正确 D.斗dǒu。
故答案为:C
【点评】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答案】C
【解析】此题是考查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改正错别字。认真分析词语中哪个字用错了,应该怎样改正。成语的用字都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随便改动。A.疑→凝,惯→贯。B.慨→楷,即→既。C 正确 D.藉→籍,赖→懒。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3.【答案】B
【解析】B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药方”比喻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A、C、D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答案】B
【解析】A前后不一致,前面“能否”是两个方面,后面“关键是能从观众观看愿望中寻找到契合点”是一个方面,可以去掉“否”。C语意重复,“第一趟”“首飞”意义重复,应删去一个。D成分残缺,这句话缺少主语 ,可以删去“在”“后”。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答题时应注意,辨析语病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语感审读法,筋脉梳理法。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分法,即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
5.【答案】D
【解析】A 慷慨淋漓: 形容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B 锲而不舍: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C千钧一发: 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D“兀兀穷年”的意思是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6.【答案】B
【解析】A.搭配不当,可将“我国近期的各类口罩生产量”改为“我国近期生产的各类口罩”。C.两面对一面,可在“取得”前添加“能否”,或是将句首的“有无”删去。D.有误,成分残缺,可将“从……中”删去。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主干,找出病因。
7.【答案】C
【解析】第①句中的“他们倒是乐生的人”承接第⑤句中的“乐‘生’是人的本分”,并且第⑤句概括了整个语段的内容,其中有两个关键词“美丽”“乐生”,故第⑤句在第①句之前;第③句中的“他们”指的是“那些杀身成仁的志土”,故第③句紧承第①句;第④句中的“这样深的爱!”是对第③句中的那些杀身成仁的志士行为的评价,故紧承第③句;第②句是总结句。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句子的排序题,第一,要明确中心话题。第二要理清句子的思路。第三,组合、整合句子单元。将初步排成的语段连起来读一读,看语意是否连贯。如有不对的地方,再进行调整,直到感觉流畅为止。
8.【答案】(1)有的人
(2)学者;民主斗士;红烛;死水
【解析】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本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知识积累判断作品,了解作品有关知识和内容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1)有的人;
(2)学者;民主斗士;红烛;死水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识记能力。学生要在平时勤于背诵,一册课本学完就可把文学常识整理归类,以便于记忆。每部名著的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都要熟知。学生要在平时勤于背诵,加强积累整理。
9.【答案】籍;qiào;弥;qiè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汉字和给汉字注音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平时多读课文,多积累词语,多查工具书。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注意此题中的“典籍”的“籍”不要写成“藉”,“锲而不舍”的“锲”读音为“qiè”。
故答案为:籍、qiào、弥、qiè。
【点评】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10.【答案】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形容差别很大,完全不一样。;形容做事用心专注。;已经与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解析】要求学生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①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②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完全不一样。③潜心贯注:形容做事用心专注。④一反既往:已经与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熟读课文,根据词语所在具体语境来理解它的含义。
11.【答案】比喻;比拟;比喻;反复
【解析】(1)比喻(2)比拟(3)比喻(4)反复。
【点评】 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方法的掌握。
12.【答案】中华龙凤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探究。 材料一主要讲从古至今,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崇拜龙凤,造就了丰富的龙风文化。 材料二主要讲龙凤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发祥和开端。材料三主要讲龙凤文化是一种民俗文化,也是情感认知。综上所述,可知中华龙凤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故答案为:中华龙凤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多则材料内容的探究:①要概括出每则材料的大意,分条阐述;②分析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中心话题,找出各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③围绕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
13.【答案】哪先哪后,可还要具体看是怎样的“言”和“行”,有的是发自内心的豪言壮语,就可以先说,而一般情况下是做了再说好。
【解析】哪先哪后,可还要具体看是怎样的“言”和“行”,有的是发自内心的豪言壮语,就可以先说,而一般情况下是做了再说好。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文章后获得的感悟和切合实际的拓展。这是中考试题中常见的一种题型。结合实际简述即可。
14.【答案】这个题目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解析】这个题目总领全文。
【点评】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标题的能力。
15.【答案】只要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平时在说和做方而有哪些不恰当的事以及自己今后的打算就可以了。
【解析】只要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平时在说和做方而有哪些不恰当的事以及自己今后的打算就可以了。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文章后获得的感悟和切合实际的拓展。这是中考试题中常见的一种题型。结合实际简述即可。
16.【答案】(1)活动一:举办以“说和做”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活动二:举办以“说和做”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
(2)(示例)他,是音乐的先锋。他,是灵魂的先驱。(贝多芬)
(3)(示例)“做了也不一定说”体现的是闻一多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这种精神和美德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现在的年轻人“推销”自己,也应在“做”的基础上再“说”;否则就是吹嘘,这样的人是不可能为社会做多大贡献的。
【解析】(1)本题考查设计活动形式。遇到这种类型题,可以从演讲比赛、辩论会、朗诵会、故事会、知识讲座、猜灯谜、读书报告会、征文比赛、名著推荐会等中选择合适的写上去即可。(2)本题考查仿写句子。选择自己熟悉的名人,按照“他,是……的……。他,是……的……”的句式仿写,内容一定要是赞美性质的。(3)本题考查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应围绕“为社会做贡献”这一中心,从辩证的角度谈自己的看法,观点明确,论证合理,结构完整即可。
故答案为:⑴1、活动一:举办以“说和做”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
2、活动二:举办以“说和做”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
⑵ 他,是音乐的先锋。他,是灵魂的先驱。(贝多芬)
⑶ “做了也不一定说”体现的是闻一多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这种精神和美德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现在的年轻人“推销”自己,也应在“做”的基础上再“说”;否则就是吹嘘,这样的人是不可能为社会做多大贡献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活动环节的设计。为某个主题设计环节时,环节内容一定要与主题紧密相关,环节名称要简洁明了,易于识记。
⑵仿写句式指在一定的语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提供的句式,另造一个或多个结构相似、修辞相同、内容衔接的句子。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比较突出对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考查。其基本原则为:话题一致、结构一致、修辞一致、格调一致。
⑶本题考查了学生发表见解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明确主题,围绕主题发表见解。要把自己的看法表达清楚,还要有理有据,表达看法时要有条理。
【答案】17.①对神话和《诗经》《楚辞》的研究,对唐诗尤其是杜甫诗的研究,都达到了前人所未至的境界;②关注文学发展中的民间影响和外来影响;③不但研究文化人类学,还能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原始社会。
18.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9.含义:既点明了闻一多先生做学问是为了深入古典,和革命的人里应外合,把传统杀个人仰马翻,又揭示了闻一多是一个革命斗士。作用:总领全文,揭示主旨;概括了闻一多的精神品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0.示例:闻一多先生最初研究古典文献是为了推翻传统,开展革命,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让他如痴如醉,所以他为了研究古典文献甘坐冷板凳,进而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是一个真正的学问家。而当今社会,由于受到名利的诱惑和大环境的影响,浮躁之风盛行,像闻一多这样真正的学问家非常少,大多数人只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但同时,我们又能从众多投身航天事业、国防事业的科学家身上看到希望,相信有了他们的引领,浮躁之风会逐渐减弱,真正的学问家会越来越多。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提取并概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内容的范围;②有些内容,直接在提取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内容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中间段作用的能力。文章中间段落的作用是:①承上启下;②照应开头 ;③做铺垫; ④埋伏笔; ⑤对比等。注意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标题的能力。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品味,主要从风格、特点、作用三个方面来考虑。标题的风格大致有四类:准确鲜明、新颖生动、简洁凝练、含蓄隽永;标题的特点要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标题的作用主要有:吸引读者;点明文章主旨;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文章的线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等。
(4)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从文章中获得什么启示或感悟这样的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扣住人物、内容和主旨从一两个侧面谈自己的感悟或启示即可,切忌脱离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空谈。
17.阅读文章,可以看出第⑥写闻一多先生在古典文学领域取得的成就,从中筛选出关键句“闻一多对神话的研究,对《诗经》《楚辞》的研究,对唐诗尤其是杜甫诗的研究,都达到了前人所未至的境界”“文学发展中的民间影响和外来影响,是闻一多关注的焦点,他不但研究文化人类学,而且还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原始社会”,然后分别列举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 ①对神话和《诗经》《楚辞》的研究,对唐诗尤其是杜甫诗的研究,都达到了前人所未至的境界;②关注文学发展中的民间影响和外来影响;③不但研究文化人类学,还能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原始社会。
18.结合第⑦段上下文进行分析,第①——⑥段写闻一多作为学者的一方面,第⑧⑨⑩段写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而第⑦段“说闻一多是一名学者,应该没有问题”承接上文,“但他同时也是一名斗士”开启下文。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9.题目把闻一多比作“鱼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读者不明白为什么把闻一多比作鱼雷,因此题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①段“郭沫若对闻一多先生有个很新奇的比喻,说他虽然在古典文献里游泳,但不是作为一条鱼,而是作为一枚鱼雷,目的是批判“古代”,钻进“古代”的肚子,将“古代”炸个稀巴烂”解释了这个比喻的含义,既点明了闻一多先生做学问是为了深入古典,和革命的人里应外合,把传统杀个人仰马翻,又揭示了闻一多是一个革命斗士。再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这篇文章依次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情况,表达了对闻一多先生的崇敬和赞美。因此,这个题目总领全文内容,暗示文章主旨。
故答案为: 含义:既点明了闻一多先生做学问是为了深入古典,和革命的人里应外合,把传统杀个人仰马翻,又揭示了闻一多是一个革命斗士。作用:总领全文,揭示主旨;概括了闻一多的精神品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0.作者感慨说“今天的人性情大都浮躁,不可能像他那样陷进去” ,那么,闻一多先生是如何研究学术的呢?结合文中闻一多先生研究学术的目的及态度来看,根据第①段“郭沫若对闻一多先生有个很新奇的比喻,说他虽然在古典文献里游泳,但不是作为一条鱼,而是作为一枚鱼雷,目的是批判“古代”,钻进“古代”的肚子,将“古代”炸个稀巴烂”,第③段“闻一多的有趣,在于他做学问的极端。大多数的时间里,他都是个地道的书虫,是在“故纸堆里讨生活”。抗战期间,西南联大的文学院落脚蒙自,闻一多在哥胪士洋行楼上埋头做学问,除了上课、吃饭,几乎不下楼,同事因此给他取名为“何妨一下楼主人””第④段“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是那样让他如痴如醉,其痴迷程度和任何有考据癖的学者相比毫不逊色。他走的是最正统的学术道路,从训诂和史料考订下手,为一个字、一个词大坐冷板凳”及第⑥段可以看出: 闻一多先生最初研究古典文献是为了推翻传统,开展革命,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让他如痴如醉,所以他为了研究古典文献甘坐冷板凳,进而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是一个真正的学问家。而当今社会,由于受到名利的诱惑和大环境的影响,浮躁之风盛行,像闻一多这样真正的学问家非常少,大多数人只是为了研究而研究。据此分析再联系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做学问的目的和态度来谈自己的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闻一多先生最初研究古典文献是为了推翻传统,开展革命,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让他如痴如醉,所以他为了研究古典文献甘坐冷板凳,进而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是一个真正的学问家。而当今社会,由于受到名利的诱惑和大环境的影响,浮躁之风盛行,像闻一多这样真正的学问家非常少,大多数人只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但同时,我们又能从众多投身航天事业、国防事业的科学家身上看到希望,相信有了他们的引领,浮躁之风会逐渐减弱,真正的学问家会越来越多。
【答案】21.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将闻一多先生的言行和别人的言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闻一多先生崇高的品格。
22.“钻探”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全身心投入古代典籍的钻研中,突出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意对即可)。
23.细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写出了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者面对危险时的从容不迫,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24.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⑵ 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⑶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⑷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1.本题考查句段作用。在此篇议论文中可从表现人物形象或表达观点思想所起的作用来分析,同时根据句段位置总结概述作用。手法:引用,对比;内容: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通过对比的手法直接点明自己与他人的不同,突出闻一多先生重实干实事的崇高品格;作用:与题目“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相照应,引出下文闻一多先生所做的事,点名文章中心;引发疑问(闻一多先生和别人有什么不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2.本题考查语句理解。理解语句一定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把句子放到语段中,把语段放到原文,结合上下文内容,结合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及作用,做出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出语段的意思。本题已经给出赏析角度(用词角度),应从内容、作用、情感方面入手分析。手法:将“闻一多先生研究估计的状态”比作“向地壳寻求宝藏”,运用比喻;含义:“钻探”有钻研探究之意;内容: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在研究古代典籍时专心认真的状态,不为他事所扰;作用: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专一的态度;情感: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钦佩。
23.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先要明确人物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分析描写的作用时要围绕它对表现人物形象或表达主题思想所起的作用来回答。描写方法:根据“走到、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等词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内容:表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者,面对敌人,面对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不退缩,不畏惧的精神,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誓死与敌人抗争的精神;情感:表现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精神的敬佩,赞美。
24.本题考查关键内容的寻找。题干要求找到关于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言行一致的事件(从第⑩段到第 段),需找到具体段落语句,进行概括。根据文中第 段中“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可概括出:起草政治传单,进行传阅,宣扬革命;根据文中第 段中“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可概括出:闻一多先生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宣传革命;大骂特务;根据文中第 段中“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可概括出:闻一多先生参加游行示威,献出生命。
25.【答案】(1)事例一:抗战期间蓄须明志。 事例二:不离图书馆专心治学。
(2)叫座:指闻先生讲课非常有吸引力,来听课的学生很多。
(3)因为汪曾祺对李贺诗歌特点的分析准确形象,说法新颖有创意,没有人云亦云,闻先生等许多西南联大的教授就赏识这样的学生。
(4)学生们一个个坐得端端正正,目不转睛地看着闻一多先生。闻一多先生也是全神贯注,在教室里踱着步子,慢慢品读着课文。学生们认认真真得听讲,仔仔细细得做笔记,就像春起的小苗,接受着闻一多先生知识的灌溉。
【解析】(1)从本文第一段句子“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可以概括出一件事例:就是抗战期间,蓄须明志。从第二段句子“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可以概括第二件事例,闻先生专心治学,不离开图书馆。
(2)阅读原文可知,叫座:原指(戏剧、影片或演员)能吸引观众,看的人多。这里指闻先生讲课非常有吸引力,来听课的学生很多。表现了闻一多讲课之精彩。从“不单是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能看出“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
(3)阅读原文最后一点,有句子体现,“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这是汪曾祺对李贺的评价,可见这评价很新奇,有创新,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的评价受到了闻先生的赞赏。
(4)解答本题,注意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和一个成语,60字左右。本题 符合要求,合乎场景及情理即可。
故答案为:(1)事例一:抗战期间蓄须明志。 事例二:不离图书馆专心治学。
(2)叫座:指闻先生讲课非常有吸引力,来听课的学生很多。
(3)因为汪曾祺对李贺诗歌特点的分析准确形象,说法新颖有创意,没有人云亦云,闻先生等许多西南联大的教授就赏识这样的学生。
(4)学生们一个个坐得端端正正,目不转睛地看着闻一多先生。闻一多先生也是全神贯注,在教室里踱着步子,慢慢品读着课文。学生们认认真真得听讲,仔仔细细得做笔记,就像春起的小苗,接受着闻一多先生知识的灌溉。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要通读文章,从故事情节入手,根据情节的发展,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抓住“谁做了什么事”的形式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文章内容,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然后按照题目要求,再细读相关语段,抓住相关语句进行分析概括即可。理解词语的含义,主要看平时的积累情况。学习与复习中,要注意总结平常容易用错的词语,重点标记或抄在小本子上,多加复习。若对某个词语有疑问,要及时翻阅字典,以便准确记忆并且加强记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线索;然后按照题干中的内容,确定答题范围,细读相关语段,从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词语,或根据相关语句进行分析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方法的理解与运用能力。首先要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选取合适的描写方法进行描写。
26.【答案】示例:我们的老师,把教育事业当成热土,不断耕耘,用豪情挥洒青春,汗水满面。他们甘愿寂寞,潜心研究,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把教育我们当成最大的幸福,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是的,他们的激情在燃烧,他们的信念依存心底,我们又怎么会不努力拼搏、奋力迸取呢 我们一定会用累累硕果回报我们敬爱的老师。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本课语言生动形象,用词精妙。请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赞颂某人对工作、学习的热爱,注意用词的精妙。示例:我们的老师,把教育事业当成热土,不断耕耘,用豪情挥洒青春,汗水满面。他们甘愿寂寞,潜心研究,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把教育我们当成最大的幸福,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是的,他们的激情在燃烧,他们的信念依存心底,我们又怎么会不努力拼搏、奋力迸取呢 我们一定会用累累硕果回报我们敬爱的老师。
【分析】开放性语言运用,没有统一答案。写要求描述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对工作、学习的热爱,注意用词的精妙。
27.【答案】略
【解析】审题解题:(1)理解题意:提示语中第一句话解释“好奇”这个动词的含义,选材上要扣住好奇的对象是“不了解的事物”,即“我对什么好奇”或“什么引起了我的好奇”;(2)选材角度:“有人对星空的奥秘感到好奇,于是就去观察探究;有人对“小人国”的故事感到好奇,于是就去读《格列佛游记》;有人对身边的变化感到好奇,于是就去了解这变化的原因……”这三个分句提示我们可以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这三个角度写自己的探究和感悟。并且要求以“好奇”为起点,写出自己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3)立意:“好奇,会使你有很多新的发现,会使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句提示我们立意上一定要体现“好奇”的结果,表现出探索的收获,生活的感悟,人生的深刻体验。
【点评】根据所选内容进行写作,注意内容具体,结构清晰,语句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