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土地的誓言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挚痛(zhí) 胸膛(táng) 喷涌(yǒng)
B.仰望(yǎng) 白桦(huā) 呻吟(yín)
C.斑斓(lán) 召唤(zhào) 缠绕(chán)
D.默契(qiè) 山涧(jiàn) 浆液(jiāng)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汇合 燃烧 族系 田垄
B.谰语 惊醒 跳跃 蚱蜢
C.嗥鸣 泛烂 碧绿 镐头
D.呼唤 皮鞭 土壤 亘古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 我走到哪里, 我睡得很沉, 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 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A.不管 还是 或者 总
B.不管 即使 或者 都
C.不论 或者 还是 都
D.不论 即使 还是 总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无时无刻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B.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
C.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
D.不管我走到哪里,如果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5.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B.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
C.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D.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6.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挚痛:诚恳而深切。)
B.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C.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大熊:狗熊。)
D.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污秽:肮脏的东西。)
7.对课文《土地的誓言》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满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B.文章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C.文章大量选择有东北特色的景物组合在一起,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体现了写景散文的特点。
D.文章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二、填空题
8.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这时我听到故乡在 (召唤 呼唤 呼喊)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
(召唤 呼唤 呼喊)着我。她低低地 (召唤 呼唤 呼喊)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9.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
(2)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
(3)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 )
(4)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
三、语言表达
10.学习了本文《土地的誓言》后,班级拟开展以“爱我家乡,护我土地”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文学性宣传标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四、问答题
11.课文的标题是“土地的誓言”,是不是土地在发出誓言 如果不是,那标题的意思又该如何理解 作者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
12.比较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说说作者为什么用A句而不用B句。
A.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B.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澎湃着一种热情。
13.第1段中作者为什么要选取“白桦林”“马群”“蒙古狗”“红高粱”“黑土地”作为描写对象?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综合题
14.学习了《土地的誓言》一文,我们体会到作者对家乡土地无尽的热爱之情。然而今天,养育我们的土地资源退化日趋严重。6月25日是全国土地日,为此班级开展以“土地”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目前,我国土地资源退化日趋严重,通过这次活动,你调查到我国土地资源退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耕地在减少,生存受挑战。然而,餐桌上的浪费现象却十分惊人。一些有识之士发起了“光盘行动”,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张老师将珍惜土地与“光盘行动”结合起来,拟写了宣传标语,但只写了前半句。请在下列备选词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组成后半句,与前半句相对。
备选词语:光盘行动 开启 践行 勤俭人 收藏 节约风
前半句:珍惜土地资源心怀感恩情
后半句:
(3)请你向有关部门提几点科学用地的建议。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1)我无时无到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吧,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大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深夜蒙古狗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谰语,原野上怪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2)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是我的家乡。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15.作者在这段话里列举了大量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有人说这里列举的景色、物产太多了,有些啰嗦,你认为呢?
16.根据提示,揣摩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唤我回去。(从句式特点角度)
②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从加粗词语角度)
17.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第三人称“她”来称呼,到后来又说“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心中的泥土
①梅雨季节。灰蒙蒙的楼房,灰蒙蒙的马路,灰蒙蒙的广场。仰望天空,也是灰蒙蒙的。雨滴原是晶亮的,但和树叶上的灰垢一混合,便也灰蒙蒙的了。
②在这灰蒙蒙的一片里,我的心里却闪现出一条曲曲弯弯的亮闪闪的小路。布谷鸟在路边的小树上湿漉漉地啼叫着,又飞起来,落在父亲挑着秧苗的扁担上,一不小心又滑落在箩筐里。父亲挑着担子,在泥地上踩出宽大的脚印。我踩着父亲的大脚印,浅黄的泥浆从脚趾缝里挤出来,流满了脚背,沁凉又惬意。小脚印攀着大脚印,大脚印垫着小脚印,一路向前延伸。拿下斗笠,任雨水淋在头上,缓缓地流进嘴巴,那种甘甜,那种清凉,把人和梅雨季节的缠绵温馨糅在一起了。
③跳进秧田,泥浆柔软舒服,两只脚成了两只泥鳅,在泥浆里转动。脚和泥浆轻轻地摩擦着,使人浸润在一种默契的体验里。两只手伸进泥浆里,软软的,凉凉的,很快就创造出快乐的感觉。一只鸟踩在田埂上,脚丫丫印出一串花纹。我也跳上田埂,用手去摁鸟留下的图案。于是,我的手的图案也像一串花纹印在田埂上了,从这端延伸到那端。父亲直起身子,看一眼疯傻一样爱玩泥土的我,再弯下腰去。我的疯傻是父亲心里的踏实,父亲宽宽的后背是我心里的踏实。
④而今在南国的树荫下行走,也是细雨霏霏。但是,我的脚印呢?刚刚在水泥路上踩出一只黑乎乎的脚印,一抬脚,就被雨水冲刷得无影无踪。我知道,一个人只身到了都市,不要问自己的脚印在哪里,也不要问自己的路在何方。你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你踩过的地方,以前许多人踩过,以后还会有许多人去踩。谁还能幻想在灰灰的水泥路上留有自己的一串脚印呢?
⑤故乡的这个季节,孩子们是不穿鞋的。一双双脚丫在小路上拼命地踩着,泥巴溅在身上脸上,没有了男孩子和女孩子,我们都变成了泥孩子。山冈上,有许多鸡冠花,红红的,夹着一条淡黄的纹;有许多打碗碗花,蓝蓝的,镶着一道洁白的边;有许多蝴蝶花,黄黄的,缀着猩红的点……我们赤脚踏上冈,根本顾不上抠去脚背的泥巴,就去采撷鸡冠花吮吸着,甜滋滋的蕊把整个雨季都浸染得甜滋滋的。这时,男孩子变成了女孩子,头上套着花环子,花汁水染红了嘴巴子。跳着,指着,嘲笑着,这时才发现自己是男孩子。然后,我们把泥和花都带回了家,放在桌子上,只要泥土不干,花就不会枯萎,在土屋子里延续着多雨又多情的季节。
⑥南国的街道旁,有许多家花店。玫瑰就有红的、黄的、白的、粉的,百合也有红的和白的,海边鲜艳的郁金香和虞美人,还有我叫不出名字的鲜花。我走过一家又一家花店,去找寻我大脑沟回里沉淀了无数个日子的鸡冠花、打碗碗花和蝴蝶花,连一朵也没找到。那泥土中的花,什么时候我才能在南国的花店里看到你呢?但是,我又想,假若南国的花店里真的有我所渴求的花,那么,我怎样去养护它们呢?
⑦就像脚印一样,它们都是需要泥土的,在这偌大的被包装的都市里,我上哪儿去寻一把温馨、 a 而又 b 的泥土呢?好在那亮晶晶、甜滋滋的小世界,好好地保存在我心灵的一角,哪怕在这灰蒙蒙的世界里,我也永远不会沉沦、迷失。
(根据王俊义《怀念泥土》改写)
18.阅读全文,用文中的词语填入第⑦段的横线处。
a. b.
19.请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
20.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反复使用“灰蒙蒙”一词,突出了城市梅雨季节的沉闷和压抑,和记忆中乡村的梅雨季节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对儿时乡村生活的怀念。
B.作者富有感情地描绘了乡村有泥土的生活画面,希望城市也能像故乡一样有泥土可踩,有自然生长的鲜花可玩赏,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极度厌恶。
C.作者感慨城市里买不到鸡冠花等许多儿时熟悉的花,又感慨即使能买到自己可能也不会买,因为他认为城市里没有适合它们生长的环境。
D.文中描写男孩子女孩子玩泥巴和采花的情景,极富生活气息,写出了乡村孩子亲密无间的纯真。
21.文题《心中的泥土》内涵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
22.“泥”“土”在文人笔下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表达着丰富的情感。结合本文的阅读体验,探究下面的文字,说说你的发现。
①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②——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③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 ——郑愁予《雨说》
④我有时把手放在胸膛上,知道我的心是跳跃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血液吧,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 ——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2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踩着祖国的泥土
陈鲁民
①的确,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祖国的泥土更可贵,孩子一生下来就能踩在祖国的泥土上是无比幸福的,因为这是我们的立足之本、生存之基,离开祖国的泥土,我们就成了无根浮萍。
②因而,屈原无论怎样被贬损、排斥、放逐,都不肯离开祖国的泥土,到别处去“高就”,虽然那个时候,朝秦暮楚是很常见的事,他却下定决心:“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自己生是楚国人,死是楚国鬼,“虽九死其犹未悔”。
③因而,在外漂泊几十年后,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返回湖南湘潭祭祖,在巨鱼村祭拜曾祖父宋文炳的坟墓时,依习俗取下祖坟上的一抔土,作为纪念。
④当然,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也有一些相信外国月亮圆,崇尚外国土地香的人。如今,我们有为报效祖国而出国留学的莘莘学子,也有千方百计想到国外捞金发财的出国迷,还有不少明星、名流争先恐后跑到外国去生孩子,她们除了迷信国外医疗技术、炫耀自己与众不同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出生后踩到的第一脚泥土是外国土地。虽说这也是她们的自由,可是一个连孩子都要跑到外国去生的人,她和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泥土上的父老乡亲还能有什么共同语言吗?
(1)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划线词语。
①高就:
②莘莘学子:
(2)如何理解“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祖国的泥土更可贵”?
(3)选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表明爱国的情怀?你能否再举一例呢?
(4)请概括第④段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其在文中的作用。
(5)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有很多的仁人志士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爱国诗篇,请写出关于爱国的名句。(不少于两句)
七、写作题
24.仿照课文第一段中“当……的时候,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的句式写一段话。抒发对家乡深沉的爱。
要求:运用排比,描述多种具有家乡特征的景物,运用形象的、富有感情的词语修饰它们。字数100左右。
25.请以“梦想”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A项,“挚”应读“zhì”;B项,“桦”应读“huà”;D项,“契”应读“qì”。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对字音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形声字等容易混淆读错,另外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地分类整理。
2.【答案】C
【解析】C“泛烂”应为“泛滥”。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形。写错的原因是由于习惯性误写、多音字误写和形近字误写等。学习和复习时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同时适当做一些强化训练,以便查缺补漏。
3.【答案】B
【解析】“我睡得很沉”与“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是我的两种状态,是并列关系,故第三空应选用“或者”。故排除CD。“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与“我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是假设关系,故第二空应选用“即使”。 故排除AC。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在语境中的运用能力。关联词一般分转折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等。关联词的存在表明了句子与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4.【答案】B
【解析】A.否定不当,应在两个“无时无刻”后加“不”。C.缺少主语,应在“想起”前加上“我”。D.关联词使用不当,应将“如果”改为“即使”。B无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主干,找出病因。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方法的辨析。其中A项为拟人,B项为排比,C项为拟人,D项为拟人
故答案为:B
【点评】做好本题的关键是要准确辨析每个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即为拟人,ACD都符合拟人的特点,所以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6.【答案】C
【解析】C “大熊”在句中指大熊星座。座内的北斗七星被用来作为指示方向的标志。A、B、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7.【答案】C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C项 文章主要通过这些密集的景物,让读者充分体会到东北的地域特征,从而抒发作者对关东原野的热爱之情,并非体现了写景散文的特点。A、B、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8.【答案】召唤;召唤;呼唤
【解析】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 召唤,人们唤来,前两个空格,为同意重复表达一种感情,可同选“召唤”;呼唤,呼叫、召唤的意思;呼喊,指高声的喊出,“呼唤”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召唤;召唤;呼唤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9.【答案】(1)比喻
(2)拟人
(3)排比、比喻
(4)反复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⑴ “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把洪流比作血液,属于比喻。
(2)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呻吟” 写白杨树,是拟人。
(3) 把“高粱”比喻成“红布”.“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排比。
(4) “注视着,注视着”是反复.
故答案为:⑴ 比喻 ⑵ 拟人 ⑶ 排比、比喻 ⑷ 反复
【点评】本题考查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判断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首先要明白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根据这些定义进行判断。
10.【答案】(示例) 土地就是生命线 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土地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解析】这道题重在考查创新能力。题目的思想性、开放性、教育功能都很强,总之答案要扣住“爱我家乡,护我土地”来回答。
【点评】 主要考查学生对语言的运用。
11.【答案】课文重在写誓言,这誓言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是面对上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发出的誓言,作者以此为标题,意在强调“这哲言是有关土地的”这层意思,显得醒日、简洁,突出重点。
【解析】依据课文内容不难理解,课文重在写誓言,课文的标题是“土地的誓言”,不是土地在发出誓言这誓言,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是面对上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发出的誓言,作者以此为标题,意在强调“这哲言是有关土地的”这层意思,显得醒日、简洁,突出重点。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及标题的理解能力。
12.【答案】“泛滥”的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澎湃”的原意是“形容波浪互相撞击”,又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作者用“泛滥”而不用“澎湃”,意在展示此刻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这种激愤狂放的心情比用“澎湃”之类的词语显得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解析】结合课文内容,“泛滥”的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澎湃”的原意是“形容波浪互相撞击”,又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作者用“泛滥”而不用“澎湃”,意在展示此刻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这种激愤狂放的心情比用“澎湃”之类的词语显得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对词语的理解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13.【答案】因为这些景物都是东北所特有的,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包含了作者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感情。
【解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通过人、事、景等外在的事物表达出的内涵,它是文章的核心。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就是分析概括作者对所写的人、事、景、物等表现出的情感倾向,是对文章的核心内容和思想情感的整体把握。
14.【答案】(1)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土壤污染等。
(2)践行光盘行动开启节约风
(3)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生产力;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布局;开展土地整治,改善生态环境。
【解析】(1)了解我国土地资源退化日趋严重的现状,查阅有关资料,结合自己掌握的相关知识阐明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2)注意题中“将珍惜土地与‘光盘行动’结合起来”的内在要求,所拟写的标语的后半句必须以“光盘行动”为关键词。(3)提出的建议要有针对性,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
故答案为:⑴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土壤污染等。 ⑵ 践行光盘行动开启节约风 ⑶ 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生产力;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布局;开展土地整治,改善生态环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依据材料表达感想,作答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材料中的某些关键词语来表达,有必要在答案中出现材料中的一些关键字词,表达时,语意要清晰连贯,不能有语病。
⑵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拟写。宣传标语的拟写要紧扣主题且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⑶本题考查提建议的。作答时,一定要认真读题,明确所提建议针对的问题是什么,所提出的建议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
【答案】15.并不啰嗦,因为这些景物都是东北所特有的,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从而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的强烈感情。
16.①双重否定句加强了肯定的语气,强调了作者那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②“埋葬”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昔日的欢笑早已死去,现实留下的只是悲愤和凄苦。“埋葬”一词准确写出了作者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情绪。
17.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期初比较平稳,但随着情绪逐渐激动,改为第二人称“你”,便于直接抒情,使情感抒发得更加直接、迫切、强烈。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⑶本题考查记叙文中人称的变化。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选择使用哪一种人称完全取决于作者表达感情的需要。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第二人称增加亲切感,第三人称直接、客观。
15.作者这样安排并不啰嗦,作者在文中罗列了大量东北特有的景色与物产,表现了东北物产丰富,景色优美的特点,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联系作者远离家乡的写背景,还包含了作者对家乡强烈的思念之意。
16.本题考查赏析句子。①根据“无时无刻不”可知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无时无刻不”的意思是每一个时刻都。我每一个时刻都会听到家乡呼唤的名字,呼唤的回去。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双重否定句,使作者的感情表达更加的强烈。
②“埋葬”本义为掩埋尸体。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在句中表示我的那些欢笑已经死去,已经没有了,留下的只有忧伤与痛苦。联系日军侵入东北的写作背景可知,这个词语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因为故乡在遭受日军的蹂躏而产生的沉重与悲愤。
17.本题考查赏析人称的变化。本文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此时作者刚刚起笔,感情还比较平稳淡定,但随着文本的展开,回忆的深入,作者的感情越来越强烈。后来改为第二人称“你”,仿佛是与家乡直接对话,这样的变化,更有利于作者感情的抒发,使作者对于家乡的思念,对于家乡的同情,对于日军的仇恨抒发得更加直接,更加迫切。
【答案】18.踏实;多情
19.示例一:“浸染”一词用得精妙,“浸染”原指液体渗入而使染上颜色或被污染,这里生动地写出了孩子们吮吸鸡冠花蕊时甜蜜的感觉和快乐的感受。
20.B
21.表层含义:记忆中儿时故乡雨季的泥土。深层含义:儿时(和父亲及小伙伴们一起)的美好时光是“我”生命中的重要记忆(精神营养),如“泥土”一般滋养“我”的心灵(给“我”力量和勇气)。
22.示例:①龚自珍诗中的“春泥”象征一种奉献精神,表达了诗人愿意继续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的情怀。②艾青笔下的“土地”是祖国的象征,表达的是对经受磨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③《雨说》中的“泥土”是新生(万象更新)的中国(祖国、中华民族)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美好未来的希冀等)。④《土地的誓言》中的“土地”“泥土”是作者故乡的象征,也是受难的祖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祖国、民族)热烈的爱。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及运用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内容理解了,选择哪个词语就水到渠成了。
(2)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词句的赏析能力。解答语言的赏析类题,我们应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平时要掌握一些答题模式,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本题在赏析词句时,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
(3)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4)此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理解标题的含义,要联系文章的内容、中心思想、作者感情等来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5)本题考查分析诗文形象的象征意义,而要把握诗文形象的象征意义,则需要结合诗歌内容主旨和写作背景进行分析思考。
18.根据“温馨的泥土”可以看出是对泥土的拟人化的概括,从文中找表现泥土特点的词语即可,从“心里的踏实、多雨又多情的”中选择词语“踏实 、多情。
故答案为:第1空、踏实
第2空、多情
19.结合语境分析可以看出“甜滋滋的蕊把整个雨季都浸染得甜滋滋的”写的是孩子们吮吸香甜的鸡冠花时的快乐和甜蜜感受。然后从中找出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赏析。本句可以赏析词语“浸染”;可以赏析叠词“甜滋滋”;可以赏析两个“甜滋滋”的反复手法;可以赏析“甜滋滋”一词多义;可以赏析通感手法,从中任选一个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一:“浸染”一词用得精妙,“浸染”原指液体渗入而使染上颜色或被污染,这里生动地写出了孩子们吮吸鸡冠花蕊时甜蜜的感觉和快乐的感受。
20.B.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厌恶“不准确,因为文中并没有明显的表露对城市生活的厌恶,只是隐隐的透露出失落和遗憾。
故答案为:B
21.本文通过回忆小时候跟随父亲走在泥土里插秧,孩子们光着脚在泥土里玩耍采鸡冠花,而如今花儿处处有,泥土却难寻,儿时的美好时光是我生命中的重要记忆,如“泥土”一般滋养我的心灵,给我力量和勇气,表现对故乡和童年时光的怀念。据此分析可以看出“心中的泥土”表层含义从“在泥地上踩出宽大的脚印.我踩着父亲的大脚印,浅黄的泥浆从脚趾缝里挤出来”可以明确记忆中儿时故乡雨季的泥土。
故答案为: 表层含义:记忆中儿时故乡雨季的泥土。深层含义:儿时(和父亲及小伙伴们一起)的美好时光是“我”生命中的重要记忆(精神营养),如“泥土”一般滋养“我”的心灵(给“我”力量和勇气)。
22.紧扣题干中的“象征意义”和“丰富的情感”两个关键点分析四处引文的象征意义和寄托的情感即可。结合语境来分析“土”在不同深意即可.龚自珍诗中的“春泥”是落花变成,保护花,象征了一种奉献精神,表达诗人愿意为培养下一代奉献自己的情怀;艾青笔下的土地是祖国的象征,表达的是对磨难中的祖国(民族)的深沉的爱;《雨说》中的“泥土”是新生(万象更新、苏生等)的中国(祖国、中华民族)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美好未来的希冀等);《土地的誓言》中的“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表现“土地”“泥土”是作者故乡的象征也是受难的国土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烈的爱。
故答案为: 示例:①龚自珍诗中的“春泥”象征一种奉献精神,表达了诗人愿意继续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的情怀。②艾青笔下的“土地”是祖国的象征,表达的是对经受磨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③《雨说》中的“泥土”是新生(万象更新)的中国(祖国、中华民族)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美好未来的希冀等)。④《土地的誓言》中的“土地”“泥土”是作者故乡的象征,也是受难的祖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祖国、民族)热烈的爱。
23.【答案】(1)敬辞。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在本文中具有讽刺意味。;指众多的学生。
(2)因为泥土象征着伟大的祖国,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养育我们的祖国,祖国是哺育我们成长的母亲。这句话蕴涵着热爱祖国是每个人所应有的感情的意思。
(3)事例:有古代的屈原,有当今的宋楚瑜。其他如:时刻惦记着祖国的钱学森。
(4)从反面列举了崇洋媚外的人,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主题。
(5)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词义的理解能力。理解字词的意思,可结合句子来理解。平时要多查工具书,注意分类积累,加强记忆。结合“屈原无论怎样被贬损、排斥、放逐,都不肯离开祖国的泥土”理解“高就”再这里有讽刺意味。
(2)结合重点句子“因为这是我们的立足之本、生存之基,离开祖国的泥土,我们就成了无根浮萍。”理解回答。
(3)抓住关键句子“屈原无论怎样被贬损、排斥、放逐,都不肯离开祖国的泥土”“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返回湖南湘潭祭祖”回答。举例可用“为报效祖国而出国留学的莘莘学子”的例子,如:时刻惦记着祖国的钱学森。
(4)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第④段写“也有一些相信外国月亮圆,崇尚外国土地香的人”从反面列举了崇洋媚外的人,与上文“屈原、宋楚瑜”形成鲜明的对比。
(5)根据自己平时的学习积累,写出爱国名句即可。
故答案为:(1)敬辞。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在本文中具有讽刺意味。指众多的学生。
(2)因为泥土象征着伟大的祖国,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养育我们的祖国,祖国是哺育我们成长的母亲。这句话蕴涵着热爱祖国是每个人所应有的感情的意思。
(3)事例:有古代的屈原,有当今的宋楚瑜。其他如:时刻惦记着祖国的钱学森。
(4)从反面列举了崇洋媚外的人,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主题。
(5)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点评】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24.【答案】示例:当深秋佳节空中高悬一轮圆月的时候,当波涛滚滚望向大海的时候,当夜深人静独自静卧的时候,我想起海岸对面生我养我的小村庄,我看见家门口歪歪的枣树下期盼游子归来的父母,我听见故乡低低的深深地呼唤。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仿写要求句式相同或相似,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仿照课文第一段中“当……的时候,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的句式写一段话。抒发对家乡深沉的爱。如:当深秋佳节空中高悬一轮圆月的时候,当波涛滚滚望向大海的时候,当夜深人静独自静卧的时候,我想起海岸对面生我养我的小村庄,我看见家门口歪歪的枣树下期盼游子归来的父母,我听见故乡低低的深深地呼唤。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模仿时言之有理即可。
25.【答案】略
【解析】以“梦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你的梦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梦想,梦想背后的故事是什么,你将为梦想付出怎样的努力,期待这梦想实现后的心情、辉煌。
【点评】根据所选内容进行写作,注意内容具体,结构清晰,语句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