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2013·试题调研)下列对于NaHSO4的分类中不正确的是( )
A.NaHSO4是盐 B.NaHSO4是酸式盐
C.NaHSO4是钠盐 D.NaHSO4是酸
【答案】 D
【点拨】 NaHSO4是酸式盐、钠盐、盐,但不是酸。
2.(2012·四川成都石室中学上学期期中考试)想一想:Ba(OH)2(固态)、CuSO4(固态)、CH3COOH(液态)这些物质为什么可归为一类,下列哪个物质还可以和它们归为一类( )
A.75%的酒精溶液 B.淀粉溶液
C.Fe(OH)3胶体 D.硝酸钠
【答案】 D
【点拨】 三种物质都是纯净物,而选项中只有D为纯净物。
3.(2013·经典习题选萃)某元素氯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是m,相同价态的该元素硝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对该元素此种化合价的数值是( )
A.(n-m)/3 B.(n-m)/(n+m)
C.(m-n)/36.25 D.(n-m)/26.5
【答案】 D
4.下列物质不可能由一种元素组成的是( )
A.单质 B.混合物
C.氧化物 D.纯净物
【答案】 C
5.(2013·试题调研)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分类合理的是( )
A.K2CO3和K2O都属于盐
B.KOH和Na2CO3都属于碱
C.H2SO4和HNO3都属于酸
D.Na2O和Na2SiO3都属于氧化物
【答案】 C
6.物质的分类法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化学工作者经常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研究。近年来发现在金星大气层中存在三氧化二碳。下列物质与它属于同类的是( )
A.H2、O3 B.H2SO4、H2CO3
C.SO2、NO D.Na2SO3、KClO3
【答案】 C
【点拨】 本题以材料为背景来考查物质分类法的应用,解决此类问题先要弄清分类的标准,根据标准将物质进行归类,而找出某一系列物质属于一类的标准,关键在于找出各物质具有的共性或属性。C2O3属于氧化物,而A项中都属于单质,B项中都属于含氧酸,D项中都属于含氧酸盐,故选C。
7.小美在奥运五连环中填入了5种物质(如图所示),相连环的物质间所发生的反应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A.分解反应 C.化合反应
B.复分解反应 D.置换反应
【答案】 A
【点拨】 题目中涉及的反应类型分别为Fe+2HCl===FeCl2+H2↑置换反应;HCl+NaOH===NaCl+H2O复分解反应;CO2+H2O===H2CO3化合反应。
8.(2013·试题调研)奥运五环代表着全世界五大洲的人民团结在一起。下列各项中的物质,能满足如图中阴影部分关系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
NaCl
K2SO4
KCl
(NH4)2SO4
B
Na2SO4
K2SO4
KCl
NH4Cl
C
NaCl
K2SO4
KCl
NH4Cl
D
Na2SO4
K2SO4
KCl
(NH4)2SO4
【答案】 B
【点拨】 ①中此盐既属于钠盐又属于硫酸盐。则可排除A、C两选项,④中此盐既属于铵盐又属于盐酸盐,则B项中的NH4Cl正确,排除了D项。
9.
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应,“―→”表示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乙。下面四组选项中,符合图示要求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
H2SO4
Na2SO4
NaOH
NaCl
B
KCl
K2CO3
KOH
HCl
C
O2
CO
CuO
C
D
Fe
CuCl2
Zn
HCl
【答案】 CD
【点拨】 该题要求学生熟悉元素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同时注意题目叙述的关键信息,即“—”表示相连的物质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应,“―→”表示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乙,对各选项中的物质逐个分析。A中的甲和乙、乙和丙、丙和丁、丁和甲均不能反应;B中甲和乙、乙和丙、丁和甲不能反应;C中各反应分别是:甲和乙O2+2CO2CO2、乙和丙CO+CuOCu+CO2、丙和丁2CuO+C2Cu+CO2↑、丁和甲C+O2CO2、丁→乙2C+O22CO;D中的各反应分别是:甲和乙Fe+2CuCl2===FeCl2+Cu、乙和丙Zn+CuCl2===ZnCl2+Cu、丙和丁Zn+2HCl===ZnCl2+H2↑、丁和甲Fe+2HCl===FeCl2+H2↑、丁→乙CuO+2HCl===CuCl2+H2O。
10.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 )
A.一定是纯净物
B.一定是一种单质
C.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D.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答案】 D
【点拨】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因此,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可能是化合物。由于单质是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因此,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但有些元素能同时形成多种单质,如氧元素能形成氧气和臭氧、磷元素能形成红磷和白磷。
二、非选择题
11.纯净物根据其组成和性质可进行如下分类。
(1)如图所示的分类方法属于________(填字母)。
A.交叉分类法 B.树状分类法
(2)以H、O、S、N、K、Ba六种元素中任意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合适的常见物质,分别将其中一种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填在下表相应类别中:
物质类别
酸
碱
盐
氧化物
化学式
(3)从上表中选出一种酸和一种氧化物,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H2SO4 KOH KNO3 K2O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以)
(3)H2SO4+K2O===K2SO4+H2O
【点拨】 (1)图中是对同类事物按照某种属性进行再分类的分类法,属于树状分类法。(2)题干中的六种元素可以形成H2SO4、HNO3、H2S等酸;可以形成KOH、Ba(OH)2、NH3·H2O等碱;可以形成Ba(NO3)2、KNO3、K2SO4、BaSO4、NH4NO3等盐;可以形成的氧化物有H2O、SO3、SO2、NO、NO2、K2O、BaO等。(3)能够与酸反应的氧化物一般为金属氧化物,如K2O+H2SO4===K2SO4+H2O。
12.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相互关系,可以用图简单表示,限选择铁、碳、氧气、盐酸、氧化钙、二氧化碳、水、氢氧化钙8种物质作为反应物,将图中指定序号的转变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所写化学方程式不得重复)。
①C+O2CO2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②CO2+H2O===H2CO3
③CO2+Ca(OH)2===CaCO3↓+H2O
④Fe+2HCl===FeCl2+H2↑
⑤CaO+2HCl===CaCl2+H2O
⑥Ca(OH)2+2HCl===CaCl2+2H2O
⑦CaO+H2O===Ca(OH)2
13.“探险队员”——盐酸,不小心走进了化学迷宫,不知怎样走出来,因为迷宫有许多“吃人的野兽”(即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盐酸必须避开它们,否则就无法通过。
(1)请你帮助它走出迷宫(请用图中物质前的序号连接起来表示所走的路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能“吃掉”盐酸的化学反应中,属于酸和碱中和反应的有________个,其中能“吃掉”盐酸的盐是___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不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填写物质序号,下同),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
(4)如果将盐酸换成氧气,它能沿着盐酸走出的路线“走出”这个迷宫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该题考查盐酸的化学性质。盐酸能与①②④⑤⑧⑨发生反应,与③⑥⑦⑩??不能反应。
【答案】 (1)③⑥⑩⑦??
(2)2 Na2CO3
Na2CO3+2HCl===2NaCl+H2O+CO2↑
(3)③⑩ ⑦?
(4)不能,因为氧气遇到CO等物质会被“吃掉”
【点拨】 (1)图中物质③、⑥、⑩、⑦、?、?均不与盐酸反应,沿该路线可走出迷宫。
(2)盐酸与NaOH、Ca(OH)2的反应属于酸和碱中和反应,能“吃掉”盐酸的盐是Na2CO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CO2↑+H2O+2NaCl。
(3)在不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CO2、CO,属于单质的是Cu、Ag。
(4)如果将盐酸换成氧气,它不能沿着盐酸走出的路线“走出”这个迷宫,因为氧气遇到一氧化碳、铜、银等物质时会发生反应也会被“吃掉”。
14.(2011·吉林延边检测)有下列物质:空气、(NH4)2SO4、乙醇(C2H5OH)、Cu、I2、H2、金刚石、NaCl。请你将上述物质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
【答案】 (1)从物质的组成分类
(2)从状态分类
(3)从水溶性分类
【点拨】 先仔细分析所给物质的组成特点(如物质是单质还是化合物、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物理特征(如熔点、沸点、密度等),找出其相似性,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
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同一物质可能归属于不同的类别,此类题目综合性强,答案不唯一。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牙膏成分的探究
对牙膏的探究要用到许多化学知识
(1)下表列出了三种牙膏中的摩擦剂,请在表中填写三种摩擦剂所属的物质类别:
X牙膏
Y牙膏
Z牙膏
摩擦剂
氢氧化铝
碳酸钙
二氧化硅
摩擦剂的物质类别
(指酸、碱、盐、氧化物)
(2)根据你的推测,牙膏摩擦剂在水中的溶解性是________(填“易溶”或“难溶”)。
(3)Y牙膏中的摩擦剂——碳酸钙可以用石灰石来制备。某学生设计了一种实验室制备碳酸钙的实验方案,其流程如图所示:
请写出上述方案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仍用石灰石做原料(其他试剂自选),设计实验室制备碳酸钙的另一种实验方案,依照(3)所示的方式,将你的实验方案用流程图表示出来:
―→
你设计的方案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检验牙膏中是否含有碳酸钙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从物质的类别出发研究各类物质的性质和相互转化关系。(1)中氢氧化铝属于碱,碳酸钙属于盐,二氧化硅属于氧化物。(2)摩擦剂的作用是除去牙齿上残留的食物,联系日常生活中用砂纸来摩擦金属以除去金属表面的锈迹的事实,可知摩擦剂应为坚硬难溶的物质。(3)中所发生的反应依次为:CaCO3CaO+CO2↑,CaO+H2O===Ca(OH)2,Ca(OH)2+Na2CO3===CaCO3↓+2NaOH。(4)是从碳酸钙的其他性质去认识物质的转化关系,方案有多种。例如:。这种制法的优点是反应条件简单、易于操作(实验室中)、所得碳酸钙的纯度高等。(5)检验碳酸钙的存在,可利用碳酸钙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原理进行。
【答案】 (1)碱 盐 氧化物 (2)难溶
(3)①CaCO3CaO+CO2↑
②CaO+H2O===Ca(OH)2
③Ca(OH)2+Na2CO3===CaCO3↓+2NaOH
(4) 反应条件简单,不需要高温,易于操作,所得碳酸钙纯度高等
(5)取少量牙膏于试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再加入少量稀盐酸,若有气体产生且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牙膏中含有碳酸钙。
课件69张PPT。成才之路·化学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 必修1 新情境·激趣入题 方法警示探究 新知识·预习探究 新思维·名师讲堂 新提升·达标作业 新考题·随堂自测
一、选择题
1.(2013·试题调研)“纳米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1纳米(nm)=10-9 m,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催化及军事科学中。“纳米材料”是指研究、开发出的直径从几纳米至几十纳米的材料。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得混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A.能全部透过半透膜
B.有丁达尔效应
C.不能透过滤纸
D.所得分散系一定是浊液
【答案】 B
【点拨】 “纳米材料”分散到蒸馏水中形成的是胶体,故有丁达尔效应。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但能透过滤纸。
2.(2013·试题调研)纳米碳是一种重要的“纳米材料”,其粒子直径为1~100 nm之间。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分散系是:①溶液 ②胶体 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④能透过滤纸 ⑤悬浊液 ⑥静置会析出黑色沉淀
其中正确的是( )
A.⑤⑥ B.③⑤⑥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C
3.(2013·试题调研)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沿江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中小水滴直径范围是( )
A.小于1 nm B.在1~100 nm间
C.大于100 nm D.无法确定
【答案】 B
4.(2013·试题调研)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红色激光束能透过小烧杯中的氢氧化铁胶体,但不能透过小烧杯中较浓的硫酸铜溶液
B.胶体的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粒子对可见光散射而形成的
C.胶体化学是随20世纪末纳米科技兴起而产生的
D.纳米粒子的大小与胶体粒子相当,但纳米粒子的体系不一定是胶体
【答案】 C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有氯化钠溶液、水等
B.将1 L 2 mol/L的FeCl3溶液制成胶体后,其中含有氢氧化铁胶粒数为2NA
C.黄河入海口处三角洲的形成与胶体性质有关
D.电泳现象说明胶体带电
【答案】 C
6.(2013·经典习题选萃)在10-9~10-7 m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操纵的纳米超分子技术往往能实现意想不到的变化。如纳米铜颗粒一遇到空气就会剧烈燃烧,甚至发生爆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纳米铜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B.纳米铜颗粒比普通铜更易与氧气发生反应
C.纳米铜与普通铜所含铜原子的种类不同
D.纳米铜无需密封保存
【答案】 B
7.(2013·试题调研)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利用丁达尔现象区别溶液和胶体
B.用滤纸过滤可以除去溶液中的胶体粒子
C.向氢氧化钠溶液中边滴加饱和FeCl3溶液边振荡制备Fe(OH)3胶体
D.向Fe(OH)3胶体加入足量稀盐酸后,依然有丁达尔现象
【答案】 A
8.(2013·试题调研)下列存在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是( )
A.Fe(OH)3胶体 B.酒精溶液
C.食盐水 D.盐酸
【答案】 A
9.(2013·试题调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根本原因是胶体有丁达尔效应
B.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直径由小到大的正确顺序是:溶液<胶体<浊液
C.氯化铁溶液加入到冷水中可以制得氢氧化铁胶体
D.胶体的分散质可以通过过滤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
【答案】 B
10.(2013·试题调研)下列现象与胶体知识无关的是( )
A.夏日的傍晚常常看到万丈霞光穿云而过美不胜收
B.向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时溶液没有浑浊
C.食品加工厂利用豆浆中加入盐卤做豆腐
D.某化工厂利用静电除尘技术去除废气中的固体悬浮物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1.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备Fe(OH)3胶体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备过程中使用沸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 nm~100 nm之间
FeCl3+3H2O(沸水)===Fe(OH)3(胶体)+3HCl
使用沸水可促进Fe3+水解,迅速生成Fe(OH)3胶体
【点拨】 错解:丁达尔效应;FeCl3+3H2OFe(OH)3↓+3H+;FeCl3在冷水中不反应
错解分析: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本题易把胶体的特征现象——丁达尔效应当做胶体的本质,丁达尔效应只有胶体才有,但不是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在书写制备Fe(OH)3胶体的化学方程式时,不用可逆符号,生成稳定的Fe(OH)3胶体,不标“↓”应标“胶体”。
12.(2013·经典习题选萃)
上图是我们清晨进入森林后看到的美丽景象,请认真观察右图,分析其隐含的化学道理,然后完成(1)~(3)小题:
(1)右图中的现象在化学上称作________,这说明森林中的空气具有________的性质。
(2)产生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现象在化学上可用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丁达尔效应 胶体
(2)空气中含有的胶体粒子大小介于1~100 nm的颗粒,能使光产生散射
(3)确定一种分散系是不是胶体
【点拨】 从图片上的现象可知:森林中的空气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产生了明亮的光路,这是胶体的特性,它可以用来区分胶体与其他分散系,也可以用来检验一种分散系是不是胶体。
13.有甲、乙、丙三种液体,它们分别为Fe(OH)3胶体、硅酸胶体、NaOH溶液。现将有关实验现象记录如下:①将一束光通过乙液体,无丁达尔现象;②将乙慢慢加入到丙中,先出现浑浊,后液体变清。
(1)则甲为________,乙为________,丙为________。
(2)若要由Fe(OH)3胶体得到Fe(OH)3沉淀,可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Fe(OH)3胶体 NaOH溶液 硅酸胶体
(2)将NaOH溶液或硅酸胶体加入Fe(OH)3胶体中或直接加热Fe(OH)3胶体
【点拨】 (1)三种液体中只有NaOH溶液不是胶体,无丁达尔现象,故乙为NaOH溶液。硅酸胶体遇NaOH溶液发生凝聚,且硅酸属于酸,又能溶于过量的碱,由此确定丙为硅酸胶体。故甲为Fe(OH)3胶体。
(2)使胶体沉淀通常有三种方法:加入可溶性电解质、加入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加热。
14.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
甲同学:向1 mol·L-1的FeCl3溶液中加少量NaOH溶液。
乙同学: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
丙同学:向25 mL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
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其中操作正确的同学是________。
(2)证明有Fe(OH)3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用的胶体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胶体中加入电解质溶液或带有相反电荷的胶体微粒能使胶体微粒沉淀出来。丁同学利用所制得的Fe(OH)3胶体进行实验:①将其装入U形管内,用石墨作电极,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区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表明Fe(OH)3胶体微粒带________(带“正”或“负”)电荷。②向其中加入饱和Na2SO4溶液,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丙
(2)用一束光照射得到的液体,从侧面观察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丁达尔效应
(3)①正 ②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点拨】 有关胶体的制备,中学阶段只要求掌握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其考查内容一般是所用试剂(沸水、饱和FeCl3溶液)、用量、加热程度等。
FeCl3溶液与NaOH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Fe(OH)3沉淀;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只会使之沸腾;获得Fe(OH)3胶体的正确方法即是丙同学的操作。验证胶体的最简单的操作是采用丁达尔效应。由于Fe(OH)3胶体粒子带正电,因此通电后,带正电的Fe(OH)3胶体粒子向阴极区靠近,导致阴极区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由于加入的Na2SO4中的SO带有负电荷,易中和Fe(OH)3胶体粒子表面的正电荷,而使之发生聚沉。
胶体的应用
胶体在自然界尤其是在生物界普遍存在,它与人类的生活及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在金属、陶瓷、聚合物等材料中加入固态胶体粒子,不仅可以改进材料的耐冲击、耐断裂、抗拉强度等机械性能,也可以改进材料的光学性质,有色玻璃就是由某些胶态金属氧化物分散于玻璃中制成的。在医学上,越来越多地利用高度分散的胶体来检验或治疗疾病,如胶态磁流体治癌术就是将磁性物质制成胶体粒子,作为药物的载体,在磁场作用下将药物送达病灶,从而提高疗效。另外,血液本身就是胶体分散系,与血液有关的一些疾病的治疗、诊断方法就利用了胶体的性质,如血液透析、血清纸上电泳等。土壤里许多物质如黏土、腐殖质等常以胶体形式存在,所以土壤里发生的一些化学过程也与胶体有关。在日常生活里,也会经常接触并应用到胶体知识,如食品中的牛奶、豆浆、粥等都与胶体有关。
课件69张PPT。成才之路·化学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 必修1 新情境·激趣入题 方法警示探究 新知识·预习探究 新思维·名师讲堂 新提升·达标作业 新考题·随堂自测
一、选择题
1.(2012·武汉高一检测)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
①氢氧化钠 ②硫酸钡 ③铜 ④蔗糖 ⑤二氧化硫
A.①②⑤ B.①②
C.③④ D.①⑤
【答案】 B
【点拨】 NaOH(碱)、BaSO4(盐)属于电解质,①②正确;铜(单质)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③错误;蔗糖、SO2属于非电解质,④⑤错误。
2.(2012·厦门高一检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纯碱和烧碱都属于碱
B.氨水能导电,所以NH3是电解质
C.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与胶体
D.凡是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都叫做酸
【答案】 C
【点拨】 纯碱是Na2CO3,属于盐;NH3是非电解质;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性,因此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与胶体;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
3.(2013·试题调研)今有一种固体化合物X,X本身不导电,但熔化状态或溶于水中能够电离,下列关于该化合物X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X一定是电解质
B.X可能为非电解质
C.X只能是盐类
D.X可以是任意化合物
【答案】 A
4.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全部电离的是( )
A.H2O B.NH3·H2O
C.CH3COONH4 D.CH3COOH
【答案】 C
5.(2013·经典习题选萃)有一种用实际参加化学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在离子方程式中,反应前后电荷是守恒的。如下离子方程式:RO+F2+2OH-===RO+2F-+H2O,由此可知在RO中,元素R的化合价是( )
A.+4 B.+5
C.+6 D.+7
【答案】 B
6.NaOH、Na2CO3、NaCl、Na2SO4可按某种标准划分为一类物质,下列分类标准不正确的是( )
A.钠的化合物 B.可与硝酸反应
C.可溶于水 D.电解质
【答案】 B
【点拨】 NaCl、Na2SO4与HNO3不反应。
7.(2013·经典习题选萃)用20 mL 0.1 mol/L的含氧酸HxRO4溶液与15 mL 0.2 mol/L的某碱M(OH)a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全部生成正盐,则R元素的化合价是( )
A.+(8-) B.+(8-2a)
C.+(8-) D.+(8-3a)
【答案】 C
8.下列各组物质,前者属于电解质,后者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A.NaCl晶体、BaSO4 B.铜、二氧化硫
C.液态的醋酸、酒精 D.熔融的KNO3、硫酸溶液
【答案】 C
【点拨】 A项均为电解质;B项Cu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C项CH3COOH为电解质,酒精为非电解质;D项前者为电解质,后者为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选C。
9.下列关于电解质说法正确的是( )
A.能导电的物质叫电解质
B.电解质在通电时发生电离
C.NaCl晶体不导电,所以NaCl不是电解质
D.熔融的KOH导电,所以KOH是电解质
【答案】 D
【点拨】 溶于水或熔融状态时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A、B错误,D正确。NaCl晶体不导电,但溶于水或熔融状态均导电,C错误。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导电性很差,所以水是非电解质
B.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本质区别是在一定条件下能否电离
C.酸、碱和盐类都属于电解质,其他化合物都是非电解质
D.NaCl和HCl都是电解质,所以它们熔融状态下都能导电
【答案】 B
【点拨】 A项,水能电离出OH-与H+,所以水是电解质;C项,部分氧化物也属于电解质,如Na2O、CaO;D项,HCl在熔融状态下不导电。
二、非选择题
11.在如图所示的串联装置中,发现灯泡不亮,但若向其中一个烧杯中加水,则灯泡会亮起来:
则:(1)加水的烧杯为________。
(2)将烧杯B和________混合后溶液的导电性会减弱。
(3)写出D烧杯中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四个烧杯中只有C中没有发生电解质电离,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当加水时,H3PO4电离而导电;当CuSO4溶液与Ba(OH)2溶液混合后,由于发生反应:CuSO4+Ba(OH)2===BaSO4↓+Cu(OH)2↓,从而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小,混合后溶液体积增大,导电能力减弱。
【答案】 (1)C (2)D
(3)Ba(OH)2===Ba2++2OH-
【点拨】 溶液导电,则肯定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溶液不导电,则一定无自由移动的离子。
12.掌握电解质的概念,能够熟练判断一种物质是否属于电解质,是认识电解质的性质,研究离子反应的前提。
以下有10种物质:①铜 ②稀硫酸 ③氯化氢 ④氨气 ⑤空气 ⑥二氧化碳 ⑦金属汞(俗称水银) ⑧氯化钠 ⑨硫酸钡 ⑩氯气
按照表中提示的信息,把符合左栏条件的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填入右栏相应的位置。
序号
符合的条件
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
(1)
混合物
(2)
电解质,但熔融状态下并不导电
(3)
电解质,但难溶于水
(4)
化合物,但不是电解质
(5)
不是电解质,但本身能导电
【答案】
序号
符合的条件
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
(1)
混合物
②稀硫酸 ⑤空气
(2)
电解质,但熔融状态下并不导电
③氯化氢
(3)
电解质,但难溶于水
⑨BaSO4
(4)
化合物,但不是电解质
④NH3 ⑥CO2
(5)
不是电解质,但本身能导电
①铜 ②金属汞
【点拨】 10种物质中稀硫酸和空气属于混合物。HCl溶于水可电离出H+、Cl-,能导电,但熔融状态下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不导电,故HCl属于电解质。BaSO4是难溶性电解质。而NH3、CO2的水溶液虽然能导电,但不是它们本身发生了电离,而是它们与水发生了反应,生成了电解质NH3·H2O和H2CO3,故它们不属于电解质。铜和金属汞属于单质,不是化合物,故不是电解质,但能导电。
13.(2013·试题调研)松花蛋于明朝初年问世,其腌制配方有多种,但主要配料为生石灰、纯碱和食盐。将一定比例的配料用水和黏土调成糊状,敷于蛋上,密封保存,数日后可食用。
(1)腌制松花蛋的配料用水调制时,主要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有(不考虑黏土中物质可能参与的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松花蛋外的糊状物经溶解、过滤后,滤液中肯定含有的溶质为________和________,可能含有的溶质为Ca(OH)2或Na2CO3。
(3)某同学设计下表的实验方案,探究(2)所得滤液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否存在,请你帮他完善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滤液,滴加适量K2CO3溶液
若出现白色沉淀
滤液中含Ca(OH)2
若无白色沉淀
滤液中无Ca(OH)2
②取少量滤液,____
若出现________
滤液中含Na2CO3
(4)写出碳酸钠的电离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aO+H2O===Ca(OH)2
Ca(OH)2+Na2CO3===CaCO3↓+2NaOH
(2)NaCl NaOH
(3)加入足量的盐酸 气泡
(4)Na2CO3===2Na++CO
14.已知Fe2(SO4)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3 mol/L,写出Fe2(SO4)3的电离方程式,并求Fe3+和SO的物质的量浓度。
【答案】 Fe2(SO4)3===2Fe3++3SO
c(Fe3+)=6 mol/L c(SO)=9 mol/L
【点拨】 Fe2(SO4)3在溶液中电离,电离方程式为:
Fe2(SO4)3===2Fe3++3SO
1 2 3
3 mol/L c(Fe3+) c(SO)
解之,c(Fe3+)=6 mol/L,c(SO)=9 mol/L。
电离学说的诞生
1884年,年仅25岁的瑞典化学家阿伦纽斯(1859-1927)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进行溶液导电性研究提出了电离学说,用崭新的思想揭示了电解质溶液的本质。
论文公开发表后,遭到了英、德、法、俄等许多国家化学家的猛烈攻击,其中包括因发现元素周期律而享誉全球的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以研究溶液理论而著称于世的英国化学家阿姆斯特朗,以研究溶液电泳现象受到人们尊敬的德国化学家魏德曼,等等。他们认为,电离学说违背了戴维和法拉第所建立的经典的电化学理论,因而是“奇谈怪论”。门捷列夫曾预言说:“这个假说随着时间的转移将如燃素论所早已占有的那种地位而必然失败”。
年轻的阿伦纽斯在权威们的攻击面前没有表现出怯懦、动摇和丧失信心。为了寻求知音的支持,他在那次论文答辩后的第二天,就把论文分别寄给了另外几位著名的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范特霍夫、克劳胥斯和梅耶尔等,征求他们的意见。与门捷列夫等人的态度相反,这些化学家都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尤其是奥斯特瓦尔德,不远千里亲自找阿伦纽斯,同他一起讨论。范特霍夫称赞他的学说是“物理化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支持派与保守派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电离学说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的支持,电离学说终于用大量的无可辩驳的科学事实,征服了一个个艰难险阻,取得最后胜利。
1903年,阿伦纽斯荣获英国皇家学会的戴维勋章。同年他又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课件68张PPT。成才之路·化学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 必修1 新情境·激趣入题 方法警示探究 新知识·预习探究 新思维·名师讲堂 新提升·达标作业 新考题·随堂自测
一、选择题
1.(2013·试题调研)下列各组物质相互混合后,不会发生离子反应的是( )
A.Na2SO4溶液和MgCl2溶液
B.Na2CO3溶液和稀硫酸
C.NaOH溶液和Fe2(SO4)3溶液
D.Ca(OH)2和盐酸
【答案】 A
2.(2013·经典习题选萃)某地甲、乙两厂排放的污水中各含有下列8种离子中的4种(两厂废水所含离子不同):Ag+、Ba2+、Fe2+、Na+、Cl-、SO、NO、OH-。若两厂单独排放污水都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如将两厂的污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沉淀后污水便能变得无色澄清,溶质主要含硝酸钠,污染程度大大降低。根据所给信息有以下几种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Na+和NO来自同一工厂
B.Cl-和NO一定来自同一工厂
C.Ag+和Na+可能来自同一工厂
D.SO和OH-一定来自同一工厂
【答案】 D
3.(2013·试题调研)和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相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Cu2++2OH-===Cu(OH)2
CuCO3+2NaOH===Cu(OH)2↓+Na2CO3
B.Ba2++SO===BaSO4↓
Ba(OH)2+H2SO4===BaSO4↓+2H2O
C.Ag++Cl-===AgCl↓
AgNO3+NaCl===AgCl↓+NaNO3
D.Cu+2Ag+===Cu2++2Ag
Cu+2AgCl===2Ag+CuCl2
【答案】 C
4.某无色透明的溶液,在pH=0和pH=14的条件下都能大量共存的是( )
A.Fe2+ K+ SO NO
B.Mg2+ NH SO Cl-
C.Na+ K+ SO NO
D.Ba2+ Na+ MnO SO
【答案】 C
5.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不可以用H++OH-===H2O表示的是( )
A.2NaOH+H2SO4===Na2SO4+2H2O
B.Ba(OH)2+2HCl===BaCl2+2H2O
C.Cu(OH)2+2HNO3===Cu(NO3)2+2H2O
D.KOH+HCl===KCl+H2O
【答案】 C
【点拨】 H++OH-===H2O代表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H2O的反应,A、B、D均符合,而C项中Cu(OH)2为难溶性弱碱,应写成Cu(OH)2形式,故选C。
6.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石灰水与过量碳酸氢钠溶液反应:
HCO+Ca2++OH-===CaCO3↓+H2O
B.硫酸氢钠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中性:
H++SO+Ba2++OH-===BaSO4↓+H2O
C.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
2H++O2-===H2O
D.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盐酸:
CO+2H+===CO2↑+H2O
【答案】 B
7.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加入OH-有沉淀生成,加入H+有气体生成的一组离子是( )
A.K+、Mg2+、Cl-、HCO
B.K+、Cu2+、SO、Na+
C.NH、CO、NO、Na+
D.NH、Cl-、HCO、K+
【答案】 A
【点拨】 解答离子共存题的关键,是要看清楚题目,审准题意,挖出隐含条件。有的离子虽然在选项中没有出现,但在条件中已隐蔽出现。
解题流程:
―→
―→
―→
8.铁、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铜溶液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四种物质间的反应关系如图所示。图中两圆相交部分(A、B、C、D)表示物质间的反应,其中对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OH-+HCl===H2O+Cl-
B.Ca(OH)2+Cu2+===Ca2++Cu(OH)2
C.Fe+Cu2+===Cu+Fe2+
D.Fe+2H+===Fe3++H2↑
【答案】 C
【点拨】
选项
内容指向·联系分析
结论
A
应为OH-+H+===H2O
错误
B
应为2OH-+Cu2+===Cu(OH)2↓
错误
C
铁置换铜,原子、电荷均守恒
正确
D
应为Fe+2H+===Fe2++H2↑
错误
【特别提示】 涉及“微溶物”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②常见的微溶物有4种:Ca(OH)2、CaSO4、Ag2SO4和MgCO3。
9.下列反应能用H++OH-===H2O表示的是( )
A.醋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B.氢氧化镁和盐酸
C.氢氧化钡和稀硫酸
D.澄清石灰水和硝酸
【答案】 D
【点拨】 醋酸是弱酸,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应写成CH3COOH;氢氧化镁难溶于水,应写其化学式Mg(OH)2;C项反应生成的硫酸钡难溶于水,漏掉了另一个离子反应Ba2++SO===BaSO4↓,只有D项符合题意。
10.(2013·经典习题选萃)某同学在实验室中进行如下实验:
编号
Ⅰ
Ⅱ
Ⅲ
实验
现象
没有明显变化,溶液仍为无色
有沉淀生成,溶液为蓝色
有无色气体放出
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Ⅰ中无明显变化,说明两溶液不反应
B.Ⅱ中的白色沉淀为CuCl2
C.Ⅲ中的离子方程式为2H++Zn===Zn2++H2↑
D.Ⅲ中发生的反应不是离子反应
【答案】 C
【点拨】 A中虽无明显变化,但两溶液发生了反应:H++OH-===H2O。B中,白色沉淀是BaSO4而不是CuCl2,D中发生的是离子反应:Zn+2H+===Zn2++H2↑。
二、非选择题
11.人体胃液中含有胃酸(0.2%~0.4%的盐酸),起杀菌、帮助消化等作用,但胃酸的量不能过多或过少,它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当胃酸过多时,医生通常用“小苏打片”或“胃舒平”给病人治疗。
(1)用小苏打片(NaHCO3)治疗胃酸过多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病人同时患有胃溃疡,此时最好服用胃舒平[主要成分是Al(OH)3],反应的离子方程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HCO+H+===CO2↑+H2O
(2)Al(OH)3+3H+===Al3++3H2O
12.(2013·经典习题选萃)某河道两旁有甲、乙两厂。它们排放的工业废水中,共含K+、Ag+、Fe3+、Cl-、OH-、NO六种离子。
(1)甲厂的废水明显呈碱性,故甲厂废水中所含的三种离子是__________。
(2)乙厂的废水中含有另外三种离子。如果加一定量________(填“活性炭”或“铁粉”),可以回收其中的________(填写金属元素符号)。
(3)另一种设想是将甲厂和乙厂的废水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可以使废水中的________(填写离子符号)转化为沉淀。经过滤后的废水主要含________,可用来浇灌农田。
【答案】 (1)K+、OH-、Cl-
(2)铁粉 Ag
(3)Ag+与Cl-、Fe3+与OH- K+、NO
13.(2012·大庆高一检测)某溶液有Cl-、CO、SO,要求依次检验出这三种离子,请完成下列实验设计:
检验离子
所加试剂
实验现象
离子方程式
(1)CO
稀硝酸
(2) SO
产生白色沉淀
(3) Cl-
产生白色沉淀
【答案】 (1)无色气泡 CO+2H+===CO2↑+H2O
(2)硝酸钡 Ba2++SO===BaSO4↓
(3)硝酸银 Ag++Cl-===AlgCl↓
【点拨】 滴加稀硝酸产生无色气泡,证明含CO,离子方程式CO+2H+===CO2↑+H2O;检验SO用可溶性钡试剂,因还要检验Cl-,故应用硝酸钡,离子方程式Ba2++SO===BaSO4↓;检验Cl-应用硝酸银,离子方程式Ag++Cl-===AgCl↓。
解答本该题要注意以下三点:先加入的试剂对后续实验不能造成干扰;(2)结合给出的试剂或实验现象进行作答;(3)检验离子及检验试剂:SO~Ba2+;Cl-~Ag+。
14.(2013·经典习题选萃)
(1)同CuCl2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现象:________,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NaHCO3溶液中滴加稀硫酸,现象:________,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稀硝酸和KOH溶液混合,现象:________,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三个反应均属于_________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反应发生的条件的不同点是第一个生成________,第二个生成________,第三个生成________;相同点是________。
【答案】 (1)生成蓝色沉淀
Cu2++2OH-===Cu(OH)2↓
(2)生成无色无味气体 HCO+H+===CO2↑+H2O
(3)无明显现象 H++OH-===H2O
(4)复分解 沉淀 气体和H2O H2O 都使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减小
【点拨】 CuCl2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因生成蓝色沉淀而发生反应,离子反应是Cu2++2OH-===Cu(OH)2↓;向NaHCO3溶液中滴加稀硫酸,会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而发生反应,离子反应是HCO+H+===CO2↑+H2O;稀硝酸和KOH溶液混合,会发生中和反应,离子反应是H++OH-===H2O。这三个均是复分解反应,但条件不同:第一个生成沉淀,第二个生成气体和水,第三个生成水;相同点是都使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减小。
胃酸失衡怎么办
胃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关键部位,它容纳了我们吃下的一切食物,肩负着重要的消化任务。胃通过两种途径来完成对食物的消化任务:一是利用胃黏膜分泌出的胃液(其中含有胃蛋白酶)将食物消化,使蛋白质降解为易于吸收的物质;二是利用胃液中的胃酸(相当于0.2%~0.4%的盐酸),杀死食物里的细菌,确保胃和肠道的安全,同时增加胃蛋白酶的活性,帮助消化。可见胃酸对于人体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人体中胃酸的量不能过多或过少,它必须控制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即0.2%~0.4%)。否则,当胃酸过多时就会出现“咯酸水”、“烧心”、“胃部隐隐作痛”等症状,严重的会降低食欲,消化不良,进而引发胃溃疡等多种形式的胃病。胃酸过少时,会使消化作用减退,从而导致营养不良或恶性贫血。当胃酸过多时能否吃一些氢氧化钠进行中和呢?不能!因为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作用,服用时会严重损伤消化道,造成不良后果。医生通常是用“小苏打片”、“胃舒平”等药物进行治疗。小苏打片的成分是碳酸氢钠,胃舒平中则含有氢氧化铝,它们都能跟胃液中的酸发生离子反应,从而中和过多的胃酸。
当胃酸过少时,医生通常可给病人服用适量的酵母片促进胃液的分泌,增进食欲;也可服用适量的稀盐酸(0.3%左右),调节胃液的pH到正常范围(0.9~1.5),恢复胃的正常消化功能。
课件95张PPT。成才之路·化学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 必修1 新情境·激趣入题 方法警示探究 新知识·预习探究 新思维·名师讲堂 新提升·达标作业 新考题·随堂自测
一、选择题
1.(2013·试题调研)下列反应中,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3Fe+4H2O===Fe3O4+4H2
B.2Na+2H2O===2NaOH+H2↑
C.SnCl4+2H2O===SnO2+4HCl
D.2Na2O2+2CO2===2Na2CO3+O2
【答案】 C
【点拨】 C中无元素化合价的升降。
2.(2013·试题调研)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凡是氧化还原反应,都不可能是复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C.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D.分解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 B
3.(2013·经典习题选萃)对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下列说法:①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②只能是复分解反应 ③可能是置换反应 ④不能有分子参加。
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 B
4.(2012·长沙高一检测)某金属元素由氧化物转变为单质,则该金属元素( )
A.一定被氧化
B.一定被还原
C.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
D.既不被氧化,也不被还原
【答案】 B
【点拨】 金属元素在氧化物中显正化合价,转变成单质变为0价,得电子被还原。
5.(2013·试题调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是( )
A.CaCO3+2H+===Ca2++CO2↑+H2O
B.HCO+OH-===CO+H2O
C.HCO+H+===CO2↑+H2O
D.2Na+2H2O===2Na++2OH-+H2↑
【答案】 D
6.(2013·试题调研)下列对盐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酸性
B.只有氧化性
C.只有还原性
D.既有酸性,又有氧化性和还原性
【答案】 D
7.(2013·经典习题选萃)已知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都没有改变的反应叫做非氧化还原反应,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图正确的是( )
【答案】 C
【点拨】 根据反应中有无电子的得失或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我们可以得出: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有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也有可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8.从反应Ca(ClO)2+4HCl(浓)===CaCl2+2H2O+2Cl2↑中可以看出,盐酸具有的性质是( )
①酸性 ②氧化性 ③还原性
A.只有③ B.只有①
C.①② D.①③
【答案】 D
【点拨】 在题给反应中4 mol HCl参加反应,只有一半(即2mol)HCl被氧化生成Cl2,此时体现还原性,另一半HCl中氯元素化合价没有变化,该部分HCl体现酸性,故选D。
9.下列实验现象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是( )
A.碳酸钠加入C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物
B.硫酸铜溶液中插入铁片,铁片上出现红色沉淀物
C.石灰石溶于盐酸并产生气泡
D.铁在氧气中燃烧,剧烈反应火星四射
【答案】 BD
【点拨】 A、B、C、D四项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A项:Na2CO3+CaCl2===CaCO3↓+2NaCl
B项:CuSO4+Fe===FeSO4+Cu
C项:CaCO3+2HCl===CaCl2+CO2↑+H2O
D项:3Fe+2O2Fe3O4
通过分析元素化合价升降结果可知A、C项中无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B、D项中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10.下列化学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
【答案】 BC
【点拨】 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解题时首先找出变价元素确定其升降规律,然后依据得失电子数目相等的规律,标出电子转移的数目。
解题流程:
二、非选择题
11.(2013·兴仁高一检测)有以下反应方程式:
A.CuO+H2Cu+H2O
B.2KClO32KCl+3O2↑
C.Cl2+2NaOH===NaCl+NaClO+H2O
D.2FeBr2+3Cl2===2FeCl3+2Br2
E.MnO2+4HCl(浓)MnCl2+Cl2↑+2H2O
F.2NaBr+Cl2===2NaCl+Br2
G.KClO3+6HCl===KCl+3Cl2↑+3H2O
H.HgS+O2===Hg+SO2
按要求将上述化学方程式序号填入相应括号内:
(1)一种单质使一种化合物中的一种元素被还原( )
(2)一种单质使一种化合物中的一种元素被氧化( )
(3)同一种物质中一种元素氧化另一种元素( )
(4)同一种物质中,同种元素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
(5)不同物质的同种元素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
(6)发生在不同物质间,只有部分元素被氧化或只有部分元素被还原的反应( )
(7)所有元素均参加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答案】 (1)A (2)F (3)B (4)C (5)G (6)E、G (7)D、H
12.实验室制取H2的反应方程式为:
Zn+H2SO4===ZnSO4+H2↑。
(1)该反应中________被氧化,________发生还原反应。
(2)反应过程中转移2 mol电子,生成标准状况下的H2________ L。
(3)用双线桥法表示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Zn H2SO4 (2)22.4
【点拨】 该反应中Zn由0价升高到+2价,失电子,被氧化,H2SO4中氢元素由+1价降低到0价,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每生成1 mol H2(标准状况下22.4 L)时转移2 mol电子,用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时,要注明电子得失及被氧化,被还原字样。
13.(2013·试题调研)
(1)A图是课本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图,请在A图中用阴影部分表示反应:
H2+CuOCu+H2O所属的区域。
(2)“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也可用B图表达。其中①为化合反应,则②为______________反应。写出有水生成的符合反应类型③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有水参加的符合反应类型④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分解 NaOH+HCl===NaCl+H2O
C+H2O(g)CO+H2
【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所以反应H2+CuOCu+H2O应全部在大圆之内。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还原反应,有单质参与的化合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2)由反应类型③是非氧化还原反应知反应③是复分解反应;反应类型④是置换反应。
14.(1)分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用双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指出被氧化和被还原的元素。
①2Na+Cl22NaCl;
②NaOH+HCl===NaCl+H2O。
(2)分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用单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①BaCl2+Na2SO4===BaSO4↓+2NaCl;
②Fe+2HCl===FeCl2+H2↑。
【答案】
【点拨】 首先分析各个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的变化,根据化合价升高的元素,失去电子,被氧化;化合价降低的元素,得到电子,被还原;用箭头标出电子转移的情况时,要注意单、双线桥的表示方法的特点及各自的注意事项。
砖瓦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当你看到楼房有的是用红砖砌成的,有的则是青砖砌成的,可曾想过为什么同样的砖坯有的能烧成红砖?有的能烧成青砖呢?
说来也简单,这是我们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起了重要作用。烧制砖瓦的黏土中含有二价铁盐,黏土作成砖坯,送到窑内大火烘烧,然后熄灭,自然冷却。此时窑内空气流畅,氧气充足,二价铁盐被氧化成三氧化二铁(Fe2O3),由于三氧化二铁是红色,所以得到的就是红砖瓦。
青砖瓦是怎样烧制的呢?实际上,青砖瓦的生产只是比红砖瓦的生产多了一道工序。待砖坯烧透后,从窑顶向下不断淋水,当水遇到红热砖瓦变成水蒸气,碳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氢气和一氧化碳。这些还原性气体能把砖瓦中红色的氧化铁还原成黑色氧化亚铁或四氧化三铁。同时,没有燃烧的黑色碳颗粒也渗入砖瓦黏土颗粒间隔之中,结果烧出来的砖瓦就呈青灰色。
课件87张PPT。成才之路·化学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 必修1 新情境·激趣入题 方法警示探究 新知识·预习探究 新思维·名师讲堂 新提升·达标作业 新考题·随堂自测 【答案】 C 【答案】 A 【答案】 AC
一、选择题
1.(2012·福州高一检测)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
B.氧化剂被氧化,还原剂被还原
C.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一定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D.氧化还原反应中,金属单质只作还原剂,非金属单质只作氧化剂
【答案】 A
【点拨】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还原剂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A正确,B错误;氧化剂与还原剂可能是不同的物质,也可能是同一物质,C错误,金属无负价,故反应中化合价只能升高,所以金属单质只作还原剂,但非金属既有正价,也有负价,故非金属单质既可作氧化剂,也可作还原剂,D错误。
2.(2013·经典习题选萃)已知有如下反应:
①2BrO+Cl2===Br2+2ClO;
②ClO+5Cl-+6H+===3Cl2+3H2O;
③2FeCl3+2KI===2FeCl2+2KCl+I2;
④2FeCl2+Cl2===2FeCl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氧化能力:ClO>BrO>Cl2>Fe3+>I2
B.还原能力:Fe2+>I->Cl-
C.反应ClO+Br-===Cl-+BrO能顺利进行
D.氧化能力:BrO>ClO>Cl2>Fe3+>I2
【答案】 D
3.(2013·经典习题选萃)在一定条件下,RO和F2可发生如下反应:RO+F2+2OH-===RO+2F-+H2O,从而可知在RO中,元素R的化合价是( )
A.+4价 B.+5价
C.+6价 D.+7价
【答案】 B
【点拨】 此类题考查守恒规律的应用。所有的离子反应均遵循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反应,还遵循得失电子守恒。往往可以根据这三个守恒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或进行有关化合价的计算。
方法1:根据电荷守恒有n+1×2=1+1×2,n=1。
设元素R在RO中的化合价为x,则x-2×3=-1,x=+5价。
方法2:设元素R在RO中的化合价为x。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守恒有(7-x)×1=[0-(-1)]×2,所以x=+5价。
4.(2013·试题调研)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有关物质的还原性强弱顺序是( )
I2+SO2+2H2O===H2SO4+2HI;
2FeCl2+Cl2===2FeCl3
2FeCl3+3HI===2FeCl2+2HCl+I2
A.I->Fe2+>Cl->SO2
B.Cl->Fe2+>SO2>I-
C.Fe2+>I->Cl->SO2
D.SO2>I->Fe2+>Cl-
【答案】 D
5.(2013·经典习题选萃)下面三种方法都可以制得Cl2:
①MnO2+4HCl(浓)MnCl2+2H2O+Cl2↑
②2KMnO4+16HCl(浓)===2KCl+2MnCl2+8H2O+5Cl2↑
③O2+4HCl(g)2H2O+2Cl2
这三种氧化剂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O2>MnO2>KMnO4 B.KMnO4>MnO2>O2
C.MnO2>KMnO4>O2 D.O2>KMnO4>MnO2
【答案】 B
【点拨】 由三个反应知,同样将HCl氧化为Cl2,KMnO4、MnO2、O2分别与其反应的反应条件依次升高,由此可知氧化性:KMnO4>MnO2>O2。
6.(2013·试题调研)已知①N2+3H2??2NH3
②3Cl2+8NH3===N2+6NH4Cl
判断下列物质的还原性从强到弱的顺序是( )
A.NH4Cl>NH3>H2 B.H2>NH3>NH4Cl
C.NH3>NH4Cl>H2 D.H2>NH4Cl>NH3
【答案】 B
【点拨】 在反应①中还原性为:H2(还原剂)>NH3(还原产物),在反应②中还原性:NH3(还原剂)>NH4Cl(还原产物),故选B。
7.已经X和Y是两种单质,它们之间的反应是X+Y―→X2++Y2-。现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X被氧化 ②X是氧化剂 ③Y2-是还原产物 ④X2+具有氧化性 ⑤Y2-具有还原性
⑥Y单质氧化性比X2+氧化性强
A.①②③ B.①②⑥
C.①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⑤
【答案】 C
8.(2013·试题调研)在下列变化中,需要加入合适的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 )
A.H2―→HCl B.CO―→CO2
C.FeCl3―→FeCl2 D.SO2―→SO3
【答案】 C
9.已知I-、Fe2+、SO2、Cl-和H2O2均有还原性,它们在酸性溶液中还原性的强弱顺序为Cl-A.2Fe3++SO2+2H2O===2Fe2++SO+4H+
B.I2+SO2+2H2O===H2SO4+2HI
C.H2O2+H2SO4===SO2↑+O2↑+2H2O
D.2Fe2++I2===2Fe3++2I-
【答案】 CD
【点拨】 根据还原剂的还原性>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可得C项中H2O2的还原性>SO2的还原性,D项中Fe2+的还原性>I-的还原性,这与题干不相符。
10.氢化钠(NaH)是一种生氢剂,可发生反应:NaH+H2O===NaOH+H2↑,对这一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NaH是氧化剂
B.生成1 mol H2转移2 mol电子
C.NaOH是还原产物
D.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质量比是1:1
【答案】 D
【点拨】 标出反应情况:
再由各反应物及生成物价态可知,氢由反应前NaH中的-1价升为反应后H2中的0价,化合价升高,被氧化,相应生成物为氧化产物,H2O中的一个氢由反应前的+1价变为反应后H2中的0价,化合价降低,被还原,相应生成物为还原产物。从图示很明显看出生成1 mol H2应转移1 mol电子。
二、非选择题
11.(2013·经典习题选萃)在Fe+CuSO4===FeSO4+Cu反应中,________是还原剂,________是氧化剂,________被氧化,________被还原,Cu是________产物,FeSO4是________产物。
【答案】 Fe CuSO4 Fe CuSO4 还原 氧化
【点拨】 根据化合价变化情况分析:
+SO4===SO4+,Fe的化合价由0价升为+2价,所以Fe是还原剂,被氧化,生成氧化产物FeSO4;Cu的化合价由+2价降为0价,所以CuSO4是氧化剂,被还原,生成还原产物Cu。
12.(2013·经典习题选萃)一个体重50 kg的健康人体内含铁元素2 g,这2 g铁元素以Fe2+和Fe3+的形式存在。Fe2+易被吸收。所以给贫血者补充铁时,应补充含Fe2+的亚铁盐(如FeSO4)。服用维生素C可使食物中的Fe3+转化成Fe2+,有利于人体对铁的吸收。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维生素C可使食物中的Fe3+转化成Fe2+,在此过程中________是氧化剂,说明维生素C具有________性。
(2)已知下列反应:①H2O2+2Fe3+===2Fe2++O2↑+2H+,②2Fe2++H2O2+2H+===2Fe3++2H2O。
反应①中生成1 mol O2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反应①、②的总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该反应中Fe3+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Fe3+ 还原
(2)2 mol 2H2O2===2H2O+O2↑ 催化剂
【点拨】 (1)Fe3+―→Fe2+被还原,故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2)反应①中氧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变为0价,故每生成1 mol O2转移2 mol e-。
13.实验室为监测空气中汞蒸气的含量,往往悬挂涂有CuI的滤纸,根据滤纸是否变色或颜色发生变化所用去的时间来判断空气中的含汞量,其反应为4CuI+Hg===Cu2HgI4+2Cu(反应前后的I均为-1价)。
(1)上述反应产物Cu2HgI4中,Cu元素显________价。
(2)以上反应中的氧化剂为______,氧化产物是______,当有2 mol CuI参与反应时,转移电子________mol。
【答案】 (1)+1 (2)CuI Cu2HgI4 1
14.(2013·试题调研)按要求填空。
(1)在Fe、Fe2+、Fe3+、H+中,
①只有氧化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只有还原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写出以下三个化学方程式(未配平):
①NO+HNO3―→N2O3+H2O
②NH3+NO―→HNO2+H2O
③N2O4+H2O―→HNO3+HNO2
在②、③反应中一定不可能实现的是________;在反应①中氧化剂是________,还原性最强的是________,若该物质消耗30 g,转移电子________mol。
【答案】 (1)①Fe3+、H+ ②Fe ③Fe2+
(2)② HNO3 NO 1
【点拨】 (1)元素处于最高价态时,只能得电子而只具有氧化性;当元素处于最低价态时,只能失电子而只具有还原性;而当该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既可以得电子又可以失电子,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2)若含有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两种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生成物中该元素的价态应介于两种反应物价态之间。②式反应物中的氮元素为-3价和+2价,生成物中为+3价,-3与+2之间的价态应为0价或+1价,不可能出现+3价的氮,所以②式不能实现。在反应①O+HO3―→2O3+H2O中,据化合价变化可知HNO3为氧化剂,NO为还原剂(还原性最强),当有30 g NO(即1 mol)消耗时,转移电子数为1 mol×1=1 mol。
酒精检测剂
自2009年8月15日开始,我国开展了“禁止酒后驾车”专项治理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K2Cr2O7是一种橙红色具有强氧化性的化合物,当它在酸性条件下其中的铬被还原成三价铬时,颜色变为绿色。据此,当交警发现汽车行驶不正常时,就可上前阻拦,并让司机进行酒精检测。司机向填充了吸附有K2Cr2O7的硅胶颗粒的装置吹气,如发现硅胶变色达到一定程度,即可判断司机是酒后驾车。这里酒精(CH3CH2OH)被氧化为醋酸(CH3COOH)。该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2Cr2O7+3CH3CH2OH+8H2SO4===2K2SO4+2Cr2(SO4)3+3CH3COOH+11H2O。
课件73张PPT。成才之路·化学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 必修1 新情境·激趣入题 方法警示探究 新知识·预习探究 新思维·名师讲堂 新提升·达标作业 新考题·随堂自测 【答案】 A【答案】 D 【答案】 B 【答案】 D 【答案】 B 【答案】 A 【答案】 A 【答案】 B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