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包身工
夏衍
近些年来,“弱势群体”这一字眼频现报端。在这个群体中,“农民工、童工、私企小煤窑矿工 ” 常常与“讨薪、挨打、逃跑、惨死”等词汇联系在一起。你知道这类事件吗?你关注过他们的生活吗?
现在就请大家来目睹下——
课文导入
满身伤痕触目惊心
山西洪洞县公安局成功解救31名黑窑厂工人。获救工人大多遍体鳞伤,其中8人神智不清
满身伤痛 精神失常 他们受到的伤害用金钱是无法弥补的
在黑窑厂做苦力时,17岁少年张文龙被严重烫伤
警方在解救孩子的过程中发现当地黑砖场用在童工身上的刑具。
这就是民工的“窝”,腿上的伤是打手打的
在山西万荣县一黑窑场做苦工的孩子最小的8岁,最大的13岁。现在有29名孩子获得解救,还有几百个孩子不知下落。
警方紧急解救被困农民工
这里曾经很热闹 是“奴隶”们劳动的地方
我们无法冷静的面对此情此景!但我们必须面对此情此景!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了?
我们不能不冷静的去思考!
文体知识
文体知识
文体知识
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作家作品
走近作者
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汉族,祖籍河南开封,生于浙江省余杭县。现代剧作家,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创作和电影创作。
代表作品:
报告文学:《包身工》
话剧本:《赛金花》
《考验》
《上海屋檐下》
《法西斯细菌》
电影剧本:《祝福》
《林家铺子》
《革命家庭》
《在烈火中永生》
《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报告文学是新闻的一类,是文艺通讯,特写,速写等的总称。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典型意义是为真人和真事,经过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报告文学基本特征有三: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文体常识
背景简介
《包身工》反映的是“一 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贫困,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又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
作者为了写《包身工》,选择了一家日本工厂“三井系”,当时作者通过厂里的一位朋友帮忙,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工厂,并且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观察。他每天早上四点半左右出发,从上海郊县步行至三井系工厂。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他总是在早工房周转来周转去,引起了带头工人的注意,认为他是来挑乱的,戒备森严,夏衍只好终止对包身工的观察。
写作背景
解题:
“包”——说明工人没有人身自由。这是旧中国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都是青少年,有包工头骗到工厂、矿山做工,他们没有人身自由,工钱归包工头所有。
1、文章一开始就提到了包身工了吗?作者用什么样的称呼来借喻包身工?
2、课文以时间为序,叙述了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劳动的情景。请你找出写包身工一天之中劳动生活的语段,并将其分成四个部分,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
包 身 工
1----6: (四点过一刻)
12---14:(四点半后)
23----32:(五点)
35----47:(十七点)
牛马活,猪狗食,
被践踏,遭蹂躏。
公房里:拥挤恶臭
猪猡们:蓬头垢面
量少:不够一人一碗
质差:两“粥” 一“饭”
工作环境:三大威胁
工作遭遇:三种罚规
段落
时间
场景
内容要点
起身
早餐
上工
放工
2、课文除了描绘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劳动画面,还综述包身工制度各方面的情况,请你也找出这些语段,并将其分成四个部分,概况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包 身 工
7----11:包身工产生
15----22:包身工增加的原因
48----50:包身工制度必然的趋势
33----34:包身工增加的结果
来源手段身份
没有自由与世隔绝工价低廉
日本纱厂飞跃膨大
包身工制度定灭亡
段落
包身工制度
内容要点
这篇报告文学材料丰富,画面广阔,揭示深刻,采用了双线交织的结构形式。
(主线)
以时间为序,描绘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画面: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这四个片段从生活条件恶劣、劳动条件恶劣两方面形象地反映出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和劳动情况。
(副线)
综述包身工制度各方面的情况。
小 结
本文着重描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愤怒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并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斗争,砸烂枷锁,迎来黎明。
(中心)
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年龄: 性别: 绰号:
工作单位:
工作时间:
工作环境:
居住条件:
饮食条件:
劳动待遇:
来历(身份):
女
芦柴棒、猪猡、生物等
上海东洋纱厂
长达12个小时以上
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
三大惩罚(殴打、罚工钱、饿饭,关黑房)
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蜂房般的格子铺,鸽子笼一般,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
两粥一饭(乡下用来喂猪的豆腐渣熬成的稀粥和烂菜叶)
每天三角八分(成年人的三分之一)
贫苦农村少女
十五六岁
劳动强度最重
地位最低
待遇最差
痛苦最深
猪狗般的非人生活
3、从你收集到得信息中,可以看出 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
默读1-6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
(1)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
(2)用扼要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几段中所描写的包身工住宿的环境的特点。
凶恶
地方狭窄、空气污浊
(3)分析描写楼下包身工起床情况的这句话:“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a 试用一个词语概括句中所描写的情况。
( )
b 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
( )
c 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乱哄哄
住的地方太狭窄
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骚乱的情况
(4)分析描写楼上的包身工起床下楼的句子:“蓬头、赤脚······”
①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个句子描写的情况。
狼狈不堪
②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穿拷绸衫的男子的威迫
③“冲”这一动作表现了包身工当时怎样的心态?
害怕
1、包身工们的“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为什么“似乎已经迟钝了”?
现了包身工长期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问题探究
这些都是一些反常的现象,是当时包身工们被压近得麻木不仁的悲惨生活的写照!
前者充分体现了她们已经失去了做人的起码的尊严,后者则表现了她们没有丝毫的社会地位!
所以,这种看似不合情理的地方又完全合乎当时特定的“情理”。
2、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为什么朝夕相处两年多的同伴却“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这合不合情理?
问:前六段写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介绍了恶劣的住宿条件,这是群像的描写,写的是“面”,作者还写到群体中的个体,即“点”,那么这个点是写谁的?
十五六岁,没有名字,手脚瘦的像芦柴棒,被人叫作“芦柴棒”的人
问题探究
内容 时间 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1.早起烧火做稀饭
上班前
2.重病还惨遭毒打
劳动中
3.被搜身
下班离场时
正好反映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过程,她们没有做与不做的自由,表现她们饱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场面描写着笔有轻有重,表现有主有次,16—18段的场面描写重点是“芦柴棒”的惨?还是打杂的“凶”?还是老板娘的“奸”?
打杂的“凶”
分析打杂的是怎样给芦柴棒治病的。把18段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有什么作用?
抓
摔
踢
泼
这三个动词表现了打杂的凶,写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表现了老板娘的残酷,短短的一段文字令人发指。
小结:这一段场面描写用词准确,文字紧凑,主次配合很好。摔、踢、泼三个动作,一个凶似一个。“芦柴棒”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芦柴棒”遭遇的悲惨。短短的一段文字读来催人泪下,使人发指。这一段“点”的描写与“面”的描写相配合,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除了写芦柴棒受虐是用了“点” ,还有描写谁也是用了“点”的手法?
1.小福子为什要受惩罚?
因为它没有把烂纱装起来
2.小福子受到了什么样的惩罚?小福子受到了哪些人的惩罚?多长时间?
拿莫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个小时,有时还要有饿饭、吊起、关黑房等惩罚。
小福子
从小福子受罚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的再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
文章第35自然段,一开头用了6个短语,表述了丰富的内容,试试分析每一个短语所指的内容:
两粥一饭——
十二个小时的工作——
劳动强化——
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务——
猪猡一般的生活——
泥土一般的作践——
恶劣的饮食
长时间的劳动
沉重的工作
超经济剥削
生活条件恶劣
受压迫的惨重
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排比:
反复:
比喻:
加强语气,增强感彩。
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同情。
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更加形象地感受到了包身工悲惨的命运。
用来比喻包身工有:墨鸭、猪猡、懒虫、生物、芦柴棒、机器。
用来比喻日本纱厂的有:红砖头的怪物,红砖罐头。
4、说说文中的比喻手法。用来比喻包身工有哪些?用来比喻日本纱厂的有哪些?并说说其表达作用.
1、日本厂家为何特别愿意大量雇佣包身工?
2、形成包身工制度的根源是什么?
3、从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矛盾?
四、合作交流,问题探究
(1)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得自由)
(2)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
(3)廉价(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1、日本厂家为何特别愿意大量雇佣包身工?
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农村破产,抵抗不了水旱自然灾害;农村破产造成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起来拼命压榨剥削。
总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是使农村少女变成双重奴隶的社会根源。
2、形成包身工制度的根源是什么?
阅读最后三段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这几段中作了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由包身工的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一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用“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修辞方法
2.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
3.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
(4)“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什么?“黎明”象征什么?
黑暗
黎明
:象征旧社会
:象征光明的新世界
包身工制度必将灭亡,且已经灭亡!
黑砖窑事件中人性集体的沉沦必须正视!
2007年7月4上午,山西省临汾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开庭审理山西洪洞县广胜寺镇曹生村王兵兵“黑砖窑”一案。图为山西省临汾市中级人民法院外景。
中新社发 晋汾 摄
警示升华
铭记历史,永不遗忘,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是可以从我们历史上最羞耻的一页中学到很多东西。往事不堪回首,历史的车轮缓缓前行,人性的觉醒、文明的进步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越来越重视人权和人道主义的今天,我们回顾历史,讨论现实,是为了历史的惨剧不再发生,是为了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