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综合期末试题科学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综合期末试题科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5.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12-27 15:30:30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综合期末试题科学
一、选择题,选出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6分)
1.(2021五上·平昌期末)下列动物中,习惯于在白天休息、夜晚活动的是(  )
A.公鸡 B.蝴蝶
C.蝙蝠 D.家兔
2.(2021五上·平昌期末)下列属于人造光的是(  )
A.萤火 B.闪电
C.路灯 D.太阳
3.(2021五上·平昌期末)下列关于水的三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蒸气变成水滴时要吸收周围的热
B.雪融化成水时要吸收大量的热
C.水蒸气变成霜时要吸收周围的热
D.三态变化都要放热
4.(2021五上·平昌期末)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  )
A.运动器官 B.呼吸器官
C.消化器官 D.血液循环器官
5.(2021五上·平昌期末)以下关于模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三球仪是模型 B.数学公式不是模型
C.图形是模型 D.红绿灯模拟装置是模型
6.(2021五上·平昌期末)如图所示,飞行员在跳伞时,降落伞下降速度主要与(  )有关。
A.伞绳的长短 B.伞面的大小
C.伞绳的数量 D.飞行员的重量
二、填空题(18分)
7.(2021五上·平昌期末)我们既要善于观察,又要勤于思考。   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8.(2021五上·平昌期末)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   提出了“日心说”——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9.(2021五上·平昌期末)小华一边烤火一边用热水壶烧开水
A.壶中的水整个变热的传热方式是   。
B.炉内的热沿着传到了炉子表面,传热方式是   。
C.坐在炉子或取暖器旁边,脸上立刻感到热,传热方式是   。
10.(2021五上·平昌期末)利用图形表征是建立知识网络的有效方法,如   、   、   等。
11.(2021五上·平昌期末)吸烟有害健康!吸烟会严重危害人体的脑、心脏、胃、肝脏等器官,尤其是   。
12.(2021五上·平昌期末)小星和小月想知道人体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有没有发生变化,设计并完成了下面的实验。
(1)用塑料袋收集空气(即人体吸入的气体),向袋中倒入10毫升澄清石灰水,摇晃几下,静置一会,观察到澄清石灰水   。
(2)用塑料袋收集人体呼出的气体,向袋中倒入10毫升澄清石灰水,摇晃几下,静置一会,观察到澄清石灰水。
(3)由以上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与吸入的气体相比,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
13.(2021五上·平昌期末)小猪乐乐在家画画时,一不小心把颜料弄到了脸上,他赶紧跑去照镜子,看到了镜子中的景象。由此可以判断出他的   边脸上沾到了颜料。
通过这一现象,让我们知道了物体自身和平面镜成的像是   的。
14.(2021五上·平昌期末)为了探究光的传播路径的特点,小林做了下面的实验。观察图片,完成后面的题目。
A.如图1所示,三张硬卡纸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的光照射第1张硬卡纸的小孔,从第3张硬卡纸小孔所在的方向   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选填“能”或“不能”)
B.如图2所示,将第2张硬卡纸稍稍向右移动,再用手电筒光照射第1张硬卡纸的小孔,从第3张硬卡纸小孔所在的方向   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选填“能”或“不能”)。
15.(2021五上·平昌期末)如图是用一根铜丝围成的“星形”,分别在B、C、D、E、F、G、H七处用同样多的黄油各粘上一根火柴棒,在A处用酒精灯加热。
第一个掉落的是 火柴棒,最后一个掉落的是 火柴棒。
A.B处、E处 B.H处、B处 C.D处、E处 D.C处、E处
16.(2021五上·平昌期末)模拟雨的形成:加热烧杯里的水时,一部分液态水会变成   ,当遇到冷的培养皿时,会在底部凝结成   。在培养皿中加冰块,是为了使温度   ,这样培养皿底部的小水珠会   ,一旦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会掉下来。这是模拟   的形成。
三、连线
17.(2021五上·平昌期末)连线
空间站的建造与使用需要不同领域的工程师通力合作,请将下面各领域的工程师与其负责的工作进行连线。
四、实验题17.实验
18.(2021五上·平昌期末)(一)人造雾
实验过程:①往量筒内倒入适量温水,放入点燃的线香。②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观察量筒内的现象。③用冷水代替温水,重复,再观察量筒内的现象。
①放入线香的目的:   
②在量筒中倒入温水的目的:   
③用冰袋的目的:   
19.(2021五上·平昌期末)(二)人造露
实验过程:①在杯中放入碎冰,杯下垫一块湿毛巾。②将冷水倒入碎冰中,测量冰水的温度。③观察杯子的外壁。
⑴垫湿毛巾的目的是:   
⑵电子温度计比一般玻璃温度计:   
20.(2021五上·平昌期末)(三)人造霜
实验过程:①在杯中放入碎冰和冷水,杯下垫一块湿毛巾。②在冰水中加盐,测量冰水的温度。③观察杯子的外壁。
⑴加盐前后杯子外壁的不同:   
⑵将杯中的冰水倒掉,过一会杯子外壁出现的现象:   
21.(2021五上·平昌期末)比较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
问题:   
设计:   
现象:   
结论:   
五、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6分)
22.(2021五上·平昌期末)水利部发布的2019年度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显示,2019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271.08万平方千米,与2011年第一次全国普查数据相比,减少23.83万平方千米,总体减幅为8.08%,流失面积以平均每年近3万平方千米的速度减少。我国水土流失状况持续好转,生态环境整体进一步向好态势发展。
(1)由此材料可以看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  )。
A.呈上升趋势 B.呈下降趋势 C.保持不变
(2)如果要研究植被覆盖对侵蚀的影响,可以选择的实验组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①和③
(3)通过(2)的实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作为小学生,我们可以为防治水土流失做些什么?至少写出两条。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动物的行为
【解析】【分析】考查动物的习性,蝙蝠是昼伏夜出的生物, 习惯于在白天休息、夜晚活动 。
2.【答案】C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考查光源的常识,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路灯属于人造光源,萤火、路灯、太阳都属于自然光源。
3.【答案】B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考查水在三种形态变化时的现象,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水蒸气是放热的;雪融化成水时要吸热,周围环境温度是下降的;水蒸气变成霜时需要放热。
4.【答案】D
【知识点】心脏的运动
【解析】【分析】考查人体的系统,心脏和血管都是人体血液循环器官的一部分,维持着人体的血液循环。
5.【答案】B
【知识点】设计、制作模型
【解析】【分析】 考查模型的定义,模型是指通过主观意识借助实体或者虚拟表现、构成客观阐述形态、结构的一种表达目的的物件, 数学模型就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它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不等式以及图表、图象、框图等描述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的数学结构表达式,所以,数学公式是一种模型。
6.【答案】C
【知识点】降落伞
【解析】【分析】降落伞下降速度与伞面的大小、悬吊物的重量、伞面的透气性伞绳的长短有关,与伞绳的数量无关。
7.【答案】解释
【知识点】观察、比较
【解析】【分析】 能够用多种方法对事物进行观察, 并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思考分析,会根据观察的事实提出自己的解释,解释就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
8.【答案】哥白尼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 日心说,也称为地动说,是关于天体运动的和地心说相对立的学说,它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地球。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有力地打破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
9.【答案】热对流;热传导;热辐射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考查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这三种方式来实现。 壶中的水整个变热的传热方式是热对流,炉内的热沿着传到了炉子表面,传热方式是热传导,坐在炉子或取暖器旁边,脸上立刻感到热,传热方式是热辐射。
10.【答案】气泡图;概念图;鱼骨图
【知识点】设计、制作模型
【解析】【分析】 考查图形表征的利用,利用图形表征是建立知识网络的有效方法,如气泡图、概念图、鱼骨图等。
11.【答案】肺
【知识点】呼吸系统
【解析】【分析】考查吸烟的危害,吸烟主要危害的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尤其是肺。
12.【答案】(1)没有变化
(2)变浑浊
(3)二氧化碳
【知识点】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
【解析】【分析】
考查人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的差别。
(1)澄清的石灰水与空气不会产生变化。
(2)澄清的石灰水与二氧化碳会产生新的物质,会让石灰水变浑浊。
(3)通过两个实验可以判断出呼出气体中含有更多的二氧化碳。
13.【答案】右;平行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一种物理现象。指的是太阳或者灯的光照射到人的身上,被反射到镜面上平面镜又将光反射到人的眼睛里,因此我们看到了自己在平面镜中的虚像。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14.【答案】能;不能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考查光的传播特点,光是沿直线进行传播的。
15.【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考查热的传递,热量从A传递到B,依次向外传播,第一个掉落的是B,最后一个掉落的是E。
16.【答案】水蒸气;水滴;更低;快速凝结;雨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水不断的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又凝结成水,自然界中通过温度的改变水会不断的三态循环。
17.【答案】
【知识点】探索宇宙
【解析】【分析】考查不同领域工程师与其负责工作。
18.【答案】放入线香,空气流动明显,有利于观察;倒入温水和冷水进行对比;加冰袋是为了创设一个低温环境,这样水蒸气遇冷会迅速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雾。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雾是由于水蒸气遇冷凝结的液态水。
19.【答案】增加杯子周围的水蒸气的含量;更灵敏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 露是指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结在地物上的液态水。
20.【答案】加盐后温度降低;杯子外壁的小冰晶融化成小水滴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霜是指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 ( 指露点低于 0 ) 以下,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模拟霜的形成过程,加盐可以降低温度。
21.【答案】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相同;用大小相同的金属、塑料、橡胶、木头等物体的一端分别粘上豆子,把这些物体的另一端同时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不同材料上的豆子掉落的顺序;金属物体上粘的豆子先掉下来,塑料、橡胶、木头上粘的豆子后掉下来;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相同,金属、陶瓷等物体传热能力强;塑料、橡胶、木头等物体传热能力弱。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不同材料传递热的快慢的实验,可以用对比实验的方式,金属、陶瓷等物体传热能力强;塑料、橡胶、木头等物体传热能力弱。
22.【答案】(1)B
(2)C
(3)植被覆盖会减少土壤的侵蚀 。
(4)以植树造林,少砍伐,不踏草坪不摘花
【知识点】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措施。
(1) 2019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271.08万平方千米,与2011年第一次全国普查数据相比,减少23.83万平方千米,总体减幅为8.08%,流失面积以平均每年近3万平方千米的速度减少。 由此可以看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是下降的。
(2)研究植被被覆盖对侵蚀的影响,变量是是否有植被覆盖,其他条件是相同的,可以选择的是①和③。
(3)有植被的土壤水土流失的现象相对较轻,可以减少对土壤的侵蚀。
(4) 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如下:1、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并尽可能抬高侵蚀基准面;2、合理安排生产生活;采取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等工程措施,减少水土流失;3、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恢复地表植被;合理放牧。水土流失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雨水不能就地消纳、顺势下流、冲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地面坡度大、土地利用不当、地面植被遭破坏、耕作技术不合理、土质松散、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等。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土壤耕作层被侵蚀、破坏,使土地肥力日趋衰竭;淤塞河流、渠道、水库,降低水利工程效益,甚至导致水旱灾害发生,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水土流失对山区农业生产及下游河道带来严重威胁。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综合期末试题科学
一、选择题,选出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6分)
1.(2021五上·平昌期末)下列动物中,习惯于在白天休息、夜晚活动的是(  )
A.公鸡 B.蝴蝶
C.蝙蝠 D.家兔
【答案】C
【知识点】动物的行为
【解析】【分析】考查动物的习性,蝙蝠是昼伏夜出的生物, 习惯于在白天休息、夜晚活动 。
2.(2021五上·平昌期末)下列属于人造光的是(  )
A.萤火 B.闪电
C.路灯 D.太阳
【答案】C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考查光源的常识,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路灯属于人造光源,萤火、路灯、太阳都属于自然光源。
3.(2021五上·平昌期末)下列关于水的三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蒸气变成水滴时要吸收周围的热
B.雪融化成水时要吸收大量的热
C.水蒸气变成霜时要吸收周围的热
D.三态变化都要放热
【答案】B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考查水在三种形态变化时的现象,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水蒸气是放热的;雪融化成水时要吸热,周围环境温度是下降的;水蒸气变成霜时需要放热。
4.(2021五上·平昌期末)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  )
A.运动器官 B.呼吸器官
C.消化器官 D.血液循环器官
【答案】D
【知识点】心脏的运动
【解析】【分析】考查人体的系统,心脏和血管都是人体血液循环器官的一部分,维持着人体的血液循环。
5.(2021五上·平昌期末)以下关于模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三球仪是模型 B.数学公式不是模型
C.图形是模型 D.红绿灯模拟装置是模型
【答案】B
【知识点】设计、制作模型
【解析】【分析】 考查模型的定义,模型是指通过主观意识借助实体或者虚拟表现、构成客观阐述形态、结构的一种表达目的的物件, 数学模型就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它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不等式以及图表、图象、框图等描述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的数学结构表达式,所以,数学公式是一种模型。
6.(2021五上·平昌期末)如图所示,飞行员在跳伞时,降落伞下降速度主要与(  )有关。
A.伞绳的长短 B.伞面的大小
C.伞绳的数量 D.飞行员的重量
【答案】C
【知识点】降落伞
【解析】【分析】降落伞下降速度与伞面的大小、悬吊物的重量、伞面的透气性伞绳的长短有关,与伞绳的数量无关。
二、填空题(18分)
7.(2021五上·平昌期末)我们既要善于观察,又要勤于思考。   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答案】解释
【知识点】观察、比较
【解析】【分析】 能够用多种方法对事物进行观察, 并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思考分析,会根据观察的事实提出自己的解释,解释就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
8.(2021五上·平昌期末)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   提出了“日心说”——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答案】哥白尼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 日心说,也称为地动说,是关于天体运动的和地心说相对立的学说,它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地球。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有力地打破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
9.(2021五上·平昌期末)小华一边烤火一边用热水壶烧开水
A.壶中的水整个变热的传热方式是   。
B.炉内的热沿着传到了炉子表面,传热方式是   。
C.坐在炉子或取暖器旁边,脸上立刻感到热,传热方式是   。
【答案】热对流;热传导;热辐射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考查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这三种方式来实现。 壶中的水整个变热的传热方式是热对流,炉内的热沿着传到了炉子表面,传热方式是热传导,坐在炉子或取暖器旁边,脸上立刻感到热,传热方式是热辐射。
10.(2021五上·平昌期末)利用图形表征是建立知识网络的有效方法,如   、   、   等。
【答案】气泡图;概念图;鱼骨图
【知识点】设计、制作模型
【解析】【分析】 考查图形表征的利用,利用图形表征是建立知识网络的有效方法,如气泡图、概念图、鱼骨图等。
11.(2021五上·平昌期末)吸烟有害健康!吸烟会严重危害人体的脑、心脏、胃、肝脏等器官,尤其是   。
【答案】肺
【知识点】呼吸系统
【解析】【分析】考查吸烟的危害,吸烟主要危害的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尤其是肺。
12.(2021五上·平昌期末)小星和小月想知道人体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有没有发生变化,设计并完成了下面的实验。
(1)用塑料袋收集空气(即人体吸入的气体),向袋中倒入10毫升澄清石灰水,摇晃几下,静置一会,观察到澄清石灰水   。
(2)用塑料袋收集人体呼出的气体,向袋中倒入10毫升澄清石灰水,摇晃几下,静置一会,观察到澄清石灰水。
(3)由以上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与吸入的气体相比,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
【答案】(1)没有变化
(2)变浑浊
(3)二氧化碳
【知识点】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
【解析】【分析】
考查人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的差别。
(1)澄清的石灰水与空气不会产生变化。
(2)澄清的石灰水与二氧化碳会产生新的物质,会让石灰水变浑浊。
(3)通过两个实验可以判断出呼出气体中含有更多的二氧化碳。
13.(2021五上·平昌期末)小猪乐乐在家画画时,一不小心把颜料弄到了脸上,他赶紧跑去照镜子,看到了镜子中的景象。由此可以判断出他的   边脸上沾到了颜料。
通过这一现象,让我们知道了物体自身和平面镜成的像是   的。
【答案】右;平行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一种物理现象。指的是太阳或者灯的光照射到人的身上,被反射到镜面上平面镜又将光反射到人的眼睛里,因此我们看到了自己在平面镜中的虚像。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14.(2021五上·平昌期末)为了探究光的传播路径的特点,小林做了下面的实验。观察图片,完成后面的题目。
A.如图1所示,三张硬卡纸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的光照射第1张硬卡纸的小孔,从第3张硬卡纸小孔所在的方向   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选填“能”或“不能”)
B.如图2所示,将第2张硬卡纸稍稍向右移动,再用手电筒光照射第1张硬卡纸的小孔,从第3张硬卡纸小孔所在的方向   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选填“能”或“不能”)。
【答案】能;不能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考查光的传播特点,光是沿直线进行传播的。
15.(2021五上·平昌期末)如图是用一根铜丝围成的“星形”,分别在B、C、D、E、F、G、H七处用同样多的黄油各粘上一根火柴棒,在A处用酒精灯加热。
第一个掉落的是 火柴棒,最后一个掉落的是 火柴棒。
A.B处、E处 B.H处、B处 C.D处、E处 D.C处、E处
【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考查热的传递,热量从A传递到B,依次向外传播,第一个掉落的是B,最后一个掉落的是E。
16.(2021五上·平昌期末)模拟雨的形成:加热烧杯里的水时,一部分液态水会变成   ,当遇到冷的培养皿时,会在底部凝结成   。在培养皿中加冰块,是为了使温度   ,这样培养皿底部的小水珠会   ,一旦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会掉下来。这是模拟   的形成。
【答案】水蒸气;水滴;更低;快速凝结;雨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水不断的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又凝结成水,自然界中通过温度的改变水会不断的三态循环。
三、连线
17.(2021五上·平昌期末)连线
空间站的建造与使用需要不同领域的工程师通力合作,请将下面各领域的工程师与其负责的工作进行连线。
【答案】
【知识点】探索宇宙
【解析】【分析】考查不同领域工程师与其负责工作。
四、实验题17.实验
18.(2021五上·平昌期末)(一)人造雾
实验过程:①往量筒内倒入适量温水,放入点燃的线香。②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观察量筒内的现象。③用冷水代替温水,重复,再观察量筒内的现象。
①放入线香的目的:   
②在量筒中倒入温水的目的:   
③用冰袋的目的:   
【答案】放入线香,空气流动明显,有利于观察;倒入温水和冷水进行对比;加冰袋是为了创设一个低温环境,这样水蒸气遇冷会迅速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雾。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雾是由于水蒸气遇冷凝结的液态水。
19.(2021五上·平昌期末)(二)人造露
实验过程:①在杯中放入碎冰,杯下垫一块湿毛巾。②将冷水倒入碎冰中,测量冰水的温度。③观察杯子的外壁。
⑴垫湿毛巾的目的是:   
⑵电子温度计比一般玻璃温度计:   
【答案】增加杯子周围的水蒸气的含量;更灵敏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 露是指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结在地物上的液态水。
20.(2021五上·平昌期末)(三)人造霜
实验过程:①在杯中放入碎冰和冷水,杯下垫一块湿毛巾。②在冰水中加盐,测量冰水的温度。③观察杯子的外壁。
⑴加盐前后杯子外壁的不同:   
⑵将杯中的冰水倒掉,过一会杯子外壁出现的现象:   
【答案】加盐后温度降低;杯子外壁的小冰晶融化成小水滴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霜是指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 ( 指露点低于 0 ) 以下,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模拟霜的形成过程,加盐可以降低温度。
21.(2021五上·平昌期末)比较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
问题:   
设计:   
现象:   
结论:   
【答案】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相同;用大小相同的金属、塑料、橡胶、木头等物体的一端分别粘上豆子,把这些物体的另一端同时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不同材料上的豆子掉落的顺序;金属物体上粘的豆子先掉下来,塑料、橡胶、木头上粘的豆子后掉下来;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相同,金属、陶瓷等物体传热能力强;塑料、橡胶、木头等物体传热能力弱。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不同材料传递热的快慢的实验,可以用对比实验的方式,金属、陶瓷等物体传热能力强;塑料、橡胶、木头等物体传热能力弱。
五、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6分)
22.(2021五上·平昌期末)水利部发布的2019年度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显示,2019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271.08万平方千米,与2011年第一次全国普查数据相比,减少23.83万平方千米,总体减幅为8.08%,流失面积以平均每年近3万平方千米的速度减少。我国水土流失状况持续好转,生态环境整体进一步向好态势发展。
(1)由此材料可以看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  )。
A.呈上升趋势 B.呈下降趋势 C.保持不变
(2)如果要研究植被覆盖对侵蚀的影响,可以选择的实验组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①和③
(3)通过(2)的实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作为小学生,我们可以为防治水土流失做些什么?至少写出两条。
【答案】(1)B
(2)C
(3)植被覆盖会减少土壤的侵蚀 。
(4)以植树造林,少砍伐,不踏草坪不摘花
【知识点】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措施。
(1) 2019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271.08万平方千米,与2011年第一次全国普查数据相比,减少23.83万平方千米,总体减幅为8.08%,流失面积以平均每年近3万平方千米的速度减少。 由此可以看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是下降的。
(2)研究植被被覆盖对侵蚀的影响,变量是是否有植被覆盖,其他条件是相同的,可以选择的是①和③。
(3)有植被的土壤水土流失的现象相对较轻,可以减少对土壤的侵蚀。
(4) 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如下:1、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并尽可能抬高侵蚀基准面;2、合理安排生产生活;采取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等工程措施,减少水土流失;3、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恢复地表植被;合理放牧。水土流失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雨水不能就地消纳、顺势下流、冲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地面坡度大、土地利用不当、地面植被遭破坏、耕作技术不合理、土质松散、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等。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土壤耕作层被侵蚀、破坏,使土地肥力日趋衰竭;淤塞河流、渠道、水库,降低水利工程效益,甚至导致水旱灾害发生,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水土流失对山区农业生产及下游河道带来严重威胁。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