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屈原列传 课件(10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 屈原列传 课件(10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7 15:5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08张PPT)
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
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
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
他纵身一跃,定格成永远的风景。
其热血化作滔滔波浪,滋润了整个民族的灵魂!
——他,就是屈原
司马迁
掌握本课常见文言实词,熟记通假字,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
了解“楚辞”及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学目标
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报任安书》
“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
导入
古时候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无法完整地记录,只有那些卓越洒脱不平常的人才被称颂。(那就是:)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被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到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经》三百篇,大致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慨而写作的。这些人都是(因为)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使将来的人深思。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我之所以含垢忍辱,苟且偷生,情愿被囚禁在粪土一般的牢狱中,是对我的心愿尚未完全实现感到遗憾,耻于默默无闻而死,而文采不能显露给后世的人们.
一个受到小人的排挤,被君主疏远;一个因为替人说了几句公道话,而被捕下狱,遭受宫刑。
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第一部分:文学知识
作者简介
政论文
字______,______时期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________,后因替______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
▲司马迁
子长
西汉
太史令
李陵
作品简介
政论文
《史记》全书______篇,包括______本纪、______世家、______列传、____表、____书,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__________________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________通史。被鲁迅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史记》
▲《史记》
130
12
30
70
10
8
自黄帝至汉武帝
纪传体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作品简介
政论文
《史记》
本纪 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全书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世家 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 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 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 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③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④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因为屈原作品中的《离骚》一篇最著名,。因此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楚辞”
3.“楚辞”的特点
(1)形式特点
①句式不整齐,每句字数可多可少,以六言、七言为主
②每首诗的句数不受限制,可多可少
③用韵不严格
④句中或句末加语助词“兮”“些”或“只”这一类字
(2)照一般的说法,凡是诗句加有“兮”“些”语助词的作品,不分写作时间先后,不论作品内容,以及作者是否楚国人,都称“骚体”。
怀念屈原
屈原墓
屈原祠
屈原庙
在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有一副著名的对联: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 屈原放逐,彷徨山泽。见 楚 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愤懣。”后因以“呵壁”为失意者发泄胸中愤懑之典实。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楚之同姓:楚王族本姓芈(mǐ 周时楚国贵族的祖姓),氏是“熊”,屈原的祖先熊瑕(楚武王熊通之子)封在“屈”,就以封邑“屈”为氏,屈原担任的“三闾大夫”就是管理“屈、景、昭”这三个氏的官职。
左徒:战国时楚国特有的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史记载春申君与屈原曾任左徒。
●“屈、景、昭”都是氏,除了以封邑为氏外,氏的来源还有官职(如司马、尹、史)、职业(如巫、卜、陶)、居住地(如西门、东郭、百里)、景物(如柳、云、杨)、动物(如马、牛、熊)、国号(如鲁、赵、秦)、祖先的谥号(如文、武、景)、祖先的爵位(如王、侯、公孙)、祖先的字(如孟孙、叔孙、季孙)、祖先的号(如轩辕氏、高阳氏)等。
●姓:人出生了就有,用来“别婚姻”;
氏:姓的分支,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用来“明贵贱”。
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贵族有氏,平民则无。
贵族出身
史上最强“美强惨”
他是个一个落寞的贵族,他是被祖国遗弃的孤儿,是怀才不遇的才子,常怀悲愤,又常有希望。
长相俊美
才华横溢
遭人妒忌
忧国忧民
两次流放
自投汨罗而死
积极变法、志在强国
第一,奖励耕战, 农耕。
第二,举贤能,唯才是举。
第三,命赏罚。
第四,反壅蔽。
第五,禁朋党。
第六,移风易俗。
自投汨罗,以身殉国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哀郢》
司马迁《史记》: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其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于日月争光可也。
日月同辉,光照千古
李白《江上吟》:“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苏轼:“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
鲁迅“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梁启超:屈原是“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 。
香草(椒、桂、蕙、芷)隐喻贤臣,
“美人”则是以男女之爱来象征君臣朋友之谊。《离骚》与《九章》中多次提到“美人”,有时是指君主,有时也可能指诗人自己。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同被视为中国诗歌发展的源流。对后世中国文学影响深远。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
解 题
后代用风骚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
为何将屈原与贾生合传?
1、两人遭遇相似,引起司马迁的同情和不平。
2、两人都在逆境中郁结不快,但又不屈其志,退而发愤著书,立言于后世。
3、两人文学创作在文风上相似,又因贾谊的《吊屈原赋》使两人有了联系。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治安策》),经天行地大文章。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后张仪由秦至楚,以重全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
背景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人格力量的垂范
中国人爱讲调和,屈原不然,他只有极端:“我决定要打胜他们,打不胜我就死。”这是屈原人格的立脚点。
——梁启超《屈原研究》
第二部分:内容梳理
明线:屈原的命运
见任——见疏——见绌——见迁——自沉
暗线:楚国的命运
被骗——被袭——客死——灭亡
听读课文https://www./sound/273346718
圈划出标志屈原生平事迹与司马迁评论屈原的关键语句,理清课文层次。找出文章的线索
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3):屈原由“王甚任之”到“王怒而疏”。
第一层(1-2):因才而被“任”,因“谗”而被“疏”(记叙)。
第二层(3):创作《离骚》的缘由,对屈原志向和人格的评价(议论抒情)。
第二部分(4-9):屈原由见“绌”到见“迁”。
第一层(4-7):屈原被“绌”后,楚怀王三次被骗,最终客死于秦(记叙)。
第二层(8):批评楚怀王“不知人之祸”(议论抒情)。
第三层(9):顷襄王昏庸,对屈原“怒而迁之”(记叙)。
第三部分(10-11):屈原自沉汨罗,以身殉国的经过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叙议结合)。
第四部分(12):司马迁的评价(议论抒情)。





属( )草稿 相随属(( )) 惨怛(( ) 帝喾( )
举类迩( ) 见( )义远 濯( )淖( ) 滋垢( )
皭( )然 绌( ) 详( ) 离( )忧
屈匄( ) 靳( )尚 被( )发 枯槁( )
哀郢( ) 赵不内( ) 三闾( )大夫 温蠖( )
汨( )罗 汶汶( ) 餔( )其糟 啜( ) 其醨
啜其醨( ) 皓皓( ) 渔父( ) 泥( )而不滓
zhǔ
zhǔ


ěr
xiàn
zhuó
nào
gòu
gài
jiào
黜chù
佯yáng
罹lí
jìn
披pī
gǎo
yǐng
纳nà

huò

mén

chuò

hào


朗读《屈原列传》
预习检测-字音
谗谄 博闻强志
枯槁 屈平不与
蝉蜕 疾痛惨怛
滋垢 属草稿
濯淖 靡不毕见
不滓 谗人间之
chǎn
gǎo
tuì
gòu
zhuó nào

qiáng


zhǔ
mǐ xiàn
jiàn
预习检测-字音
渔父 怀瑾握瑜
娴于辞令 啜其醨
冠 弹冠 温蠖
冠军 汨罗

xián
guān
guàn

chuò lí
huò

这段介绍了什么?王为何甚任之?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①。为②楚怀王左徒③。博闻④强志⑤,明⑥于治乱,娴⑦于辞令。入⑧则与王图议⑨国事,以⑩出号令;出则接遇 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①也:表判断
②为:担任
③左徒:官名
④闻:学识 ⑤志:记⑥明:明晓⑦娴:熟练、熟悉⑧入:对内
⑨图议:谋划计议
⑩以:用来 接待
第1段:因才能卓越被重用
被信任原因
楚王同姓(身份)
杰出才能
(才识)
博闻强志
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
王甚任之
遭嫉妒原因
司马迁对屈原的赞美之情 溢于言表
文化素养
政治才干
外交才干
本段写了什么?结合上一段,你能看到楚怀王和屈原出过什么样的状况?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①,争宠而心害②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③宪令,屈平属④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⑤之,屈平不与⑥。因谗⑦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⑧其功,曰以为⑨‘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⑩屈平。
①同列:地位相同
②害:嫉妒
③造为:制定
④属:撰写
⑤夺:强取为己有
⑥与:同意/给
⑦因谗:于是;谗毁,诋毁
⑧伐:自夸、炫耀
⑨曰以为:“曰”和“以为”是同义连用,认为
⑩疏:疏远
思考: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直接原因
怀王不再信任屈原
上官大夫“谗之”,根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根本原因
【合作探讨】
——(小人的嫉妒)
——(楚王的昏庸)
政论文
▲屈原
对比
甚任
怒而疏
怀王反复无常,昏聩无能
一二段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怀王的什么形象
翻译理解文本
屈平疾①王听②之不聪③也,谗谄④之蔽明⑤也,邪曲⑥之害公⑦也,方正⑧之不容⑨也,故忧愁幽⑩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 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 也。人穷 则反 本,故劳苦倦极 ,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
①痛心;②听信小人的谗言
③明察,明辨是非;
④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
⑤混淆黑白,蒙蔽;
⑥品行不正的小人;
⑦损害国家;
⑧端方正直的人
⑨被容纳;兵挫城削 ⑩深;
“离”同“罹”,遭受忧患
根本; 困窘没有出路;
同“返”返回; 疲困;
忧伤,悲痛
翻译理解文本
屈平正道直行①,竭忠尽智以事②其君,谗人间③之,可谓穷④矣。信而见⑤疑,忠而被谤⑥,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⑦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⑧,《小雅》怨诽⑨而不乱。若⑩ 《离骚》者,可谓兼 之矣。
①坚持正道,遵照道义行事,正、直可看成使动
②侍奉
③离间 四声
④处于困境
⑤被
⑥毁谤
⑦大概
⑧过度,无节制 加翻译
⑨怨愤发牢骚不坏乱礼法
⑩像 兼有
国风好描写男女恋情而不过分
小雅怨愤发牢骚而不坏乱礼法
上①称帝喾②,下③道齐桓,中④述汤、武,以刺⑤世事。明⑥道德之广崇⑦,治乱⑧之条贯⑨,靡⑩不毕见 。其文约 ,其辞微 ,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 而其指 极大 ,举类迩 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正直),故死而不容20。
①名作状往远处;
②传说中的五帝之一;
③往近处;④在中间;⑤讥刺讽喻; ⑥阐明;⑦广大崇高;
⑧国家治乱兴亡;⑨条理;
⑩没有; 同“现”显现;
文章简约; 文辞含蓄隐晦; 行为端正; 述说;叙述 小的事情,寻常事物; 同“旨”旨趣; 博大; 列举事物近; 称物芳:称述的事物是芬芳的,20.被容纳
对比:“帝喾、齐桓、汤武”和楚国黑暗政治对比,讽刺反抗和控诉
三皇分别指的是:羲皇、燧皇、炎皇。
而五帝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
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指的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
自疏濯淖①污泥之中,蝉蜕②于浊秽hui,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③泥④而不滓⑤者也。推⑥此志⑦也,虽⑧与日月争光可也。
①疏濯淖zhuó nào:远离污泥浊水;
②像蝉脱壳一样摆脱;
③清白、洁净的样子;
④泥同“涅”,染黑
⑤滓:污染;
⑥推:赞许,推许;
⑦志向;
⑧虽:即使;
污泥浊秽尘埃滋垢
比喻:以此喻邪恶
比喻:以此喻屈原的高洁品质
第三段
(1)《离骚》创作的缘由
第1——7句
(2)对《离骚》的评价
第8——13句
(3)对屈原的高度评价
第14——17句
正道直行
竭忠尽智
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王听之不聪
谗谄之蔽明
邪曲之害公
方正之不容
忧愁

能无怨乎
盖自怨生也
【合作探讨】
1.屈原为什么创作《离骚》?
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
下道齐桓
中述汤武
明道德之广崇
治乱之条贯
以刺世事
2.《离骚》写了些什么?创作的动机是什么?
《离骚》的风格与屈原的人格是一脉相传的: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真可谓文如其人。
3.《离骚》的创作风格是怎样的?
极度同情
极度悲愤极度敬仰
高度评价: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4.你从此段文字读出了司马迁的什么情感?司马迁对屈原是如何评价的?
政论文
1.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找原话)
2.本段每层都写了什么?
外因:王听之不聪、馋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
内因:劳苦倦极、疾痛惨怛、忧愁幽思。
创作论(自怨生也):为何而作。
作品论(见义远):风格“兼之”;宗旨“以刺世事”;特点“文约、词微、志洁、行廉”。
作者论(至段末):与日月争光也可。
千古忠贤,途竟一辙
自况
5.读完课文的这一部分后,你懂得了司马迁为何替屈原作传了吗?
极度同情
极度悲愤
极度敬仰
高度评价: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合作探讨】
你从此段文字读出了司马迁的什么情感?司马迁对屈原是如何评价的?
小结——第一部分(1--3):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离骚》。1、简介屈原,王甚任之2、屈原被疏3、述评《离骚》身份+才能臣佞+君昏创作缘由——内容特色——伟大人格理解性默写
政论文
(1)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骚”者,犹离忧也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屈原“___________________”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4)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有着形象的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理解性默写
政论文
(5)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6)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7)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方面。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8)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语精到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
其文约,其辞微
(9)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所作的《离骚》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为宏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理解性默写
政论文
(10)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做出了自己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1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运用比喻手法对屈原的为人做出了高度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做充分反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13)屈原将自身被放逐的原因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理解性默写
政论文
(14)渔父指出圣人不应拘泥于外物,而应灵活处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的做法是: “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何不随其流而扬起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举世混浊,
(15)屈原采取由浅入深的方式,借世间常理: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来表明自身对理想志向的态度。并运用反问表示不愿为世俗所沾染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6)屈原宁愿葬身鱼腹也要保持高洁的品德,文中用反问表示不愿让纯洁的品德受世俗玷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第四段
屈原既绌①,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②亲,惠王患③之,乃令张仪佯去④秦,厚币⑤委质⑥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⑦能绝齐⑧,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⑨如⑩秦受地。张仪诈 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①同“黜”,被罢免官职;
②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③担忧;
④同“佯”假装 离开;
⑤状语,用丰厚的礼物;
⑥委:呈献,质:同“贽”,见面礼;⑦果真,确实;
⑧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
⑨派遣使者;⑩往,到;
欺骗
当时秦国兵力最强,楚国国土最大,齐国最富,齐楚联合,还可以抵挡强秦。“惠王患之”可见齐楚联合的作用和必要性。
怀王第一次被骗——绝齐。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①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gài,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②悉③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④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⑤怒不救楚,楚大困⑥ 。
①发动军队;
②于是;
③全,尽;
④袭击;
⑤终究;
⑥处境艰难
▲张仪
第四段



巧设骗局
自毁联盟
见死不救
伐秦大败


自秦归
大困
①受骗绝齐  
②兵败丹、淅  
③蓝田退兵(自秦归) 楚大困 
明年(第二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来)和。楚王曰:“不愿①得地,愿②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张仪闻,乃曰:“以④一仪而当⑤汉中地,臣请⑥往如(去)楚。”如楚,又因⑦厚币用事者⑧臣靳尚,而设诡辩⑨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⑩,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
①愿意;
②希望;
③语气“了”;
④用;
⑤抵当;
⑥请求;
⑦趁机;
⑧当权者;
⑨说假话;
⑩回来;
追上,赶上;
对比:屈原之谏、怀王之悔——写屈原之明,怀王之昏。
对比:宠妾近臣藏私欲、少谋略 与屈原对比
怀王第二次被骗——放走张仪。

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第五、六段

楚怀王
割汉中地
愿得张仪
厚币靳尚
设诡辩郑袖
释去

屈原
贪婪——听信张仪,
为得地而绝齐。
昏庸无能——两次被张仪欺骗;
听信郑袖,宠信奸臣。
意气用事——怒而发兵攻秦;
要张仪不要土地,却轻易放他走。
怀王第三次被骗——客死他乡。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①之,杀其将唐眜mò 。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②。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③行。”怀王稚子④子兰劝王行:“奈何⑤绝秦欢⑥?”怀王卒⑦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⑧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⑨。亡走赵,赵不内⑩。复之 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①败,打败;
②会晤;
③不要;
④小儿子;
⑤为什么;
⑥友好关系;
⑦最终;
⑧于是扣留;
⑨答应;
⑩同“纳”接纳; 到
对比:屈原子兰对比,写出屈原的政治远见。
结为婚姻。
第三次受骗(第6、7段) :
楚怀王听信子兰之言而入秦,秦设骗局绝其后援扣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最终客死于秦,为天下耻笑。
围绕楚怀王第二、三次受骗共记叙了几件事?
④复释张仪
⑤诸侯击楚
⑥赴秦身死
长子顷襄王立①,以②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③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④也。屈平既嫉⑤之,虽(被)放流,眷顾(眷恋)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⑥君之一悟⑦,俗之一改⑧也。其存⑨君兴国而欲反覆⑩之,一篇之中三致志 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终于)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①即位;
②任用;
③怪罪,责怪;
④同“返”返回;
⑤已经 痛恨;
⑥希望期望;
⑦一:全 一悟:彻底悔悟;
⑧完全改变;
⑨思念,保全;
⑩回归;
再三表达意愿;
放流:被动句
侧面描写——国人共咎,体现子兰无才无知,却做了高官,侧面表现屈原的远见。
这一段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手法?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①,而圣君治国累世②而不见者,其所谓③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④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⑤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⑥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⑦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无:无论
肖:贤能
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
①接连出现;
②连续几世;
③(这是因为)他认为;
④因为;
⑤被;
兵挫地削:被动
⑥失去;
⑦被;
怀王
死于秦
欲行
秦昭王与楚婚
屈平
毋行
秦,虎狼之国
子兰
劝王行
奈何绝秦欢
卒行
第七段
政论文
写出屈原对楚国的忠诚。分析楚国军事、外交连连失败的原因——终不悟、不知人。
▲楚怀王
抒情——赞屈原之忠诚,叹楚王之不悟。
寓议于叙——写屈原被流放既是叙,又议其“忠”与“贤”。
议论——怀王“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原因是“不知人”。
突出了屈原对楚国(兴盛衰亡)举足轻重的作用。
思考:屈原被“绌”以后写了楚怀王三次受骗其用意何在
(3)既呼应前面《离骚》创作盖自怨生,也为后面的议论抒情及对话作铺垫。
(1)揭露楚王的昏聩和用人不当造成国家的衰败,忠臣的重要性
(2)用楚国外交上的一系列失败印证屈原外交上的远见卓识(力主联齐抗秦)、爱国,说明屈原被排斥给楚国造成的巨大影响,表现出屈原这样的优秀人物在历史车轮中的无力感。
【合作探讨】
内容 结构
思考:在国家危难之际,屈原虽然被流放,但内心仍然有着某种信念,这种信念是什么?这表现了什么精神?
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
精神:忠贞不渝的忠君爱国精神
【合作探讨】
4.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
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对楚国(兴盛衰亡)举足轻重的作用。
令尹子兰闻之①,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②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③之。
①屈原怨恨他这件事;
②形作动,诋毁;
③放逐;
疏——绌——迁:屈原一步步远离权力中心,楚国离灭亡越来越近。政治黑暗无法改变,屈原的悲剧也无法避免。(埋伏笔)
第二部分(4-9)
写屈原由“绌”到“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
小结——
第1层(4-7):屈原被“绌”后,楚怀王三次被骗,最终客死于秦(记叙)。
第2层(8):批评楚怀王“不知人之祸”(议论抒情)。
第3层(9):顷襄王昏庸,对屈原“怒而迁之”(记叙)
屈原至于江滨,被④发行吟泽畔,颜色⑤憔悴,形容⑥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⑦。”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⑧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④同“披”披散;
⑤脸色;
⑥身形容貌;
⑦因此被放逐;
⑧拘泥,执着;被动
⑨随世道变化而变化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①?众人皆醉,何不餔②其糟而啜③其醨?何故怀瑾握瑜④,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⑤者必弹冠,新浴⑥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⑦,受物之(汶汶)⑧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⑨,而蒙世之温蠖⑩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①随从世俗,与之同流;
②吃;③喝;
④美玉,比喻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
⑤洗头;
⑥洗澡;
⑦洁净的样子;
⑧浑浊的样子;
⑨品德高尚纯洁;
⑩尘垢
彻底绝望和以死捍卫“皓皓之白”的决心。
为什么写屈原要写渔父呢?
文中两个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此来凸现屈原崇高的人格。
疑问:屈原真的遇到了渔父吗?
化用《楚辞》中的《渔父》篇写成。
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
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
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
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
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
生追求。
思考: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1、第一次对话揭示了屈原的悲剧的原因是时代的悲剧,“举世混浊”“众人皆醉”,“清”者“醒”者必然遭到厄运
2、第二次对话突出了屈原的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操守,表现了他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品质。
屈原:
忠君爱国,坚持理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渔父:
随波逐流 怀瑾握瑜
与世推移,随遇而安,超然物外,平和恬然。
对比
衬托
突出了屈原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操守,表现了他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品质。
表达了作者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以及同情惋惜之情,其中也表现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文化符号
鱼樵:古代文人的理想化身
明确:
楚怀王屡次疏远及小人使奸是屈原自沉的客观原因,他实在幽愤难解,所以自沉以求解脱。
其次,屈原自沉也有他主观原因,他太热爱楚国,所以他不能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他留恋生命,但当生命之中不可能得到香草美人之时,惟有死亡。死亡是对无意义生命的强烈否定,是对无聊生存的冷漠与藐视,惟有“自沉”才可以实现人生价值的肯定,达到对生存意义的高扬。
讨论:
屈原为何选择“自沉”的解脱方式?
屈原是楚文化精神的象征。在战国七雄中, 北方诸国的纷争尚属于同一文化系统内的政治军事较量。而楚则因其独异的文化特质, 在这种政治军事较量之外, 又多了一重文化对抗的意味。从这一意义上说, 楚之成败与否, 关系到楚文化的兴亡大义。正因如此, 一曲悲壮的”国殇”出自于南楚大地, 绝非是一种偶然。作为楚文化的代言人, 屈原不可能象北方士人那样周游列国以求一用。对他来说, 去国远游自是一种精神的背叛、 文化的背叛。根源于楚之文化的独异性, 秦灭天下最痛楚的是楚人。”楚虽三户, 亡秦必楚”, 正道出了楚人坚毅刚戾的文化复仇心理。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
①屈原的这种反抗终究是消极的。
②同时他这种孤芳自赏,傲世疾俗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他轻视群众,脱离人民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表现了他的“国无人莫我知兮”(《离骚》)的孤独感。
生与死
有一种死,是懦弱,是糊涂;
有一种死,是勇敢,是清醒。
有一种死,殉了自己的国家、信念、理想与尊严……
屈原是否可以选择
——像司马迁那样隐忍苟活,在自己的后半生实现他的理想?
——像渔父那样超然物外,放浪行骸,享受山水田园之乐?
——或者选择离开这个令他伤心的楚国,另谋高就,另栖高枝,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深入探究
提示——
屈原是不可能有其他的选择的,我们与其把屈原的死看作是生命的终结,不如把它看作是屈原与黑暗社会的抗争,与楚国腐朽的贵族集团彻底的决裂,他以死来捍卫自己崇高的爱国理想,坚守自己的高洁情怀,以死来保持自己生命永恒的纯洁,所以,他的死不是怯懦,不是脆弱,不是轻生,是以死明志,是崇高而有尊严的选择!
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屈原既①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②者,皆好辞③而以赋见称④ ;然皆祖⑤屈原之从容辞令⑥,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⑦,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①已经;
②这类人;
③文辞,这里指“文学”
④被称赞;
⑤效法,继承;
⑥委婉得体文辞,语言;
⑦一天天被削弱;
对比——突出屈原精神的可贵。
太史公曰:“余①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②其志。适③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④,想见其为人⑤。及见贾生吊之,又怪⑥屈原以彼其材⑦,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⑧,轻去就⑨,又爽然自失⑩矣。”
①我;
②哀怜;为……悲伤
③到;④眼泪;
⑤推想 品行、品性;
⑥怪:奇怪;
⑦才能;
⑧将生死同等对待;
⑨看轻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
⑩茫然若有所失
忠君爱国、理想追求、高洁不屈
层层转折,欲扬先抑,写内心跌宕起伏的情感波澜——同情、悲切、追怀、不解、理解及赞叹、释然。
疾王听之不聪……方正之不容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现
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冀幸……其存……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
坚持理想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蝉蜕……浮游……泥而不滓
举世混浊……众人皆醉……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
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思考】
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屈原的“志”
第四部分(12段)写作者的赞词
忠 君 爱 国
明确:司马迁与屈原有相似的身世 :一样的怀才,正直,忠君爱国,有志向;
一样的受谗被疏,面临生死抉择。
唯一不同的是屈原是以死明“志”,司马迁是以生践“志” 。所以司马迁是借写屈原的身世在抒发自己的感愤。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合作探讨】
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第12段
忠君爱国,志洁行廉
——司马迁与屈原的“实有同心”
在这样的悲叹中寄寓了司马迁什么样的感情?
1、是对屈原才能、品格的崇敬。
2、是对屈原遭遇的同情(可谓穷矣 ,能无怨乎,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怪其自令若是……)
3、是对腐败的政治(君昏、臣佞)的控诉(谗人间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怀王不知忠臣之分,此不知人之祸也,爽然自失 ……)
2.从传文来看,对于屈原至死不离楚国的行为,司马迁是同情和肯定的,但“评议”又说屈原如果“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屈原又何必“而自令若是”。你怎么看待司马迁这种矛盾的说法
参考:司马迁的这一矛盾反映了写史和评史的不同出发点。
写史,他是从人物的客观实际出发的。屈原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他在楚国的地位决定了他不可能离开楚国,司马迁肯定这一点,是尊重客观事实。
评史则是从作者所处时代的思想高度出发。司马迁从汉初“大一统”的观点看待战国历史,便觉得屈原事秦或事楚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要让贤才发挥作用。

本文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的密切关系,赞扬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本文主旨
主旨总结





出身贵族才华出众
小人进谗言
怀王昏聩
自疏濯淖
楚国日渐衰落
怀王走向死亡
上官诋毁
怀王不知人
眷顾楚国
举世混浊众人皆醉保持高洁
再读课文,请用关键词概括屈原一生经历的不同阶段,并结合文本深入思考原因,归纳其形象特征。
  屈原形象就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这个“道”就是理想和信仰,就是祖国和人民,就是人格的神圣与精神的绝对纯净。
感受屈原
屈原是一位才华出众、忠诚正直、志向高洁、心系国君、眷顾国家、坚守理想的爱国志士形象。
物质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荫庇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1.试简要分析屈原的主要性格特征。
忠君、爱国是屈原性格的主要特征。
作者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
(1)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其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2)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他的“存君兴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3)屈原的正直集中体现在他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屈原是一位才华出众、忠诚正直、志向高洁、心系国君、眷顾国家、坚守理想的爱国志士形象。
诗人形象
2.司马迁、屈原、渔父面临困顿,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一个忍辱而生,一个毅然赴死,一个超然而活,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呢?说出你的理由。
屈 原——壮烈的死,以死明志——不屈的气节
司马迁——勇敢的生,以生践志——坚韧的意志
渔 父——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自由的灵魂
用心感悟一下
他们的抉择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文天祥、闻一多、老舍用他们的生命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坚贞不屈;
韩信、勾践、鲁迅用他们的行动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坚韧执著;
陶渊明,张志和,柳宗元用他们的诗篇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潇洒豁达。
联系现实: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屈原?试谈谈你的看法。
(1)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感召。今天我们纪念屈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弘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形成的对祖国、对人民的最深厚的情感态度,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所在。而屈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面伟大旗帜。
(2)求索精神应为全社会弘扬。屈原坚持真理、不畏艰辛的人格精神值得今人效仿和学习,其勇于求索的精神更值得当代人继承和弘扬。
联系现实: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屈原?试谈谈你的看法。
(3)屈原留下的精神遗产与日月同辉。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更是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伟人。
(4)屈原的人格范式具有当代意义。屈原的人格精神,主要表现在政治理性、道德精神、诗性智慧上。他是楚文化土壤孕育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伟人,其精神已融会到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等各个方面,对于后世有重要的意义。
面对生命中的苦难我们该如何选择?
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照看命运,但不强求;接受命运,但不卑怯。
如果我们面对的是无法避免的苦难,那么请选择主动的受难,在苦难中了解生存真相,分析苦难的根源,发掘苦难的深层原因,以不懈的斗争改变命运,守住做人的尊严,选择不与命运和逆境抗争的主动意识 。
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
合作探究
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人所传颂。
结语:
让我们珍爱生命,用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气节提升生命的价值。在生命的得失中,不忘拥有一份超然豁达,享受生命的魅力。
成语典故
怀瑾握瑜:语出《楚辞·九音·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王逸注:“在衣为怀,在乎为握;瑾、瑜,美玉也。”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博闻强志:语出本文。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礼记·典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
随波逐流:语出本文。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弹冠振衣: 语出本文。整洁衣冠。
与世推移: 语出《楚辞·渔父》。随着世道的变化
而变化以合时宜。
赏析艺术特色
合作探究
赏析艺术特色
请从选材、写法、语言等角度,说一说《屈原列传》不同于一般传记的特点。
参考:
(1)选材上,《屈原列传》没有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2)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价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3)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多种修辞,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
赏析艺术特色
本文是为屈原作传,但作者却用大量笔墨写了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把屈原个人的命运同楚国的命运连在一起,如此爱国,如此抗争,却无法抵抗地离希望越来越远,表现出屈原在历史滚滚车轮中的无力感,寄寓着浓重的悲剧意味。
与造成楚国困窘局面的其他人进行对比,侧面烘托了屈原的才能、智慧和高尚的节操。
一次次被贬谪、疏远、怀疑、辱没,却一直心系怀王,眷顾国家,表现出他深深的爱国精神。
技法迁移——夹叙夹议
本文作为一篇传记,成功地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评传结合,既塑造了传主鲜明的个性特征,又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做到夹叙夹议要注意三点:
(1)以“叙”为基础。夹叙夹议的基础是记叙。因此,要在记叙中把事件的过程写清楚,把人物或场景写具体,为下文的议论做好充分的铺垫。
(2)以“议”为统帅。议论,是夹叙夹议中的关键,是所记事件、人物或场景的意义之所在。要在议论中揭示出事件的内涵,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3)灵活安排“叙”和“议”的位置。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边叙边议,还可以先议后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