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你眼中的秋是什么样的
导入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检查预习
一椽( ) 嘶叫( ) 潭柘寺( ) 房檩( ) 混沌( ) 廿四桥( )
譬如( ) 着衣( ) 落蕊 ( )
检查预习
一椽( chuán ) 嘶叫( sī ) 潭柘寺( zhè ) 房檩( lǐn ) 混沌( dùn ) 廿四桥( niàn )
譬如( pì ) 着衣( zhuó ) 落蕊 ( ruǐ )
走进作者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曾化名赵廉,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抗日时期文艺界抗敌御侮斗争中的翘楚,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民族解放殉难烈士”,代表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
整体感知
故都是什么地方?为何要以”故都的秋”为题?
“故都”指北平。“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故都”与“秋”所组合,既让人肃然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和向往。
故都: (1)故居、故乡 (2)原来的、过去的国都
整体感知
深受作者眷恋的北国的秋有什么特点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文眼
整体感知
作者写故都的秋,为什么在开头和结尾都写南国之秋
情感上
对比烘托,突出作者对北国的秋的眷恋之情。
结构上
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作者在3-11段分别描写了五幅故都秋天的画面,请同学们用四字短语分别为这几幅秋景取个诗意的名字。
深入品读
段落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10段
第11段
描写对象
名字
秋院
秋晨小院
秋槐
秋槐落蕊
秋蝉
秋蝉残鸣
秋雨
秋雨话凉
秋果
秋日胜果
深入品读
秋晨小院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秋日奇果图
合作探究:
在这五幅图中,作者选取了哪些平常的景物 它们是如何体现清、静和悲凉的?
深入品读
秋晨小院图
碧绿的天色、青天、牵牛花的蓝朵、白朵
视觉,冷色调
驯鸽的飞声
听觉,以动衬静
一椽破屋、破壁腰、几根疏疏落落的秋草
视觉,破败景象
清
静
悲凉
深入品读
秋槐落蕊图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其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静
听觉、嗅觉、触觉
“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清
视觉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悲凉
深入品读
秋蝉残鸣图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听觉
这里用反衬的手法,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
静
“残”表达伤感情绪,秋蝉生命最后的吟唱,往往引发人们迟暮之感。
悲凉
深入品读
秋雨话凉图
“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快,利索,不拖泥带水,清爽;
声音“息列索落”:形容细小琐碎的雨声,拟声词。
听觉
清
静
“都市闲人”指普通百姓,他们的形象更具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惬意。
作者向往这种悠闲,希望保住这悠闲,反衬出时局的危急,更突出悲凉之意。
悲凉
视觉
深入品读
秋日奇果图
枣子淡绿微黄
冷色调,清、静的淡色
淡绿微黄的颜色是典型的秋的衰败的颜色,
全盛之后便是衰,折射出作者悲凉的心境。
西北风、尘沙灰土的世界
清、静、悲凉
作者所写的景似乎是信手拈来,无序,这正是散文形散的特点,这些景虽散,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清、静、悲凉。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本文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小结
思考探究
作者为何能写出如此清、静、悲凉之秋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
悲秋情怀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