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原因:
(1)北宋初年,政府对_________采取放任态度,土地兼并严
重,导致沦为_____的自耕农深受地主地租和高利贷剥削,生
活十分困苦。
(2)为解决财政困难,政府不断增加赋税,导致_________赋税
沉重。
(3)_________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2.表现: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威胁北宋王朝统治。兼并土地佃农中小农户连年战事【合作探究】
1.以往的农民起义主要发生在王朝的后期,如两汉、唐朝,而北宋则在一开始时阶级对立就十分突出,这又是什么原因?
提示:(1)汉唐是在农民起义之后建立起来的王朝,统治者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着手调整统治政策,使当时的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2)北宋是在兵变的基础上建立的,统治者为吸取五代频繁军事政变的教训,只注意调整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作为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小农经济没有得到较大的恢复和发展,再加上纵容土地兼并的发展,阶级矛盾在北宋初年就十分尖锐。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1)集中军权:
①杯酒释兵权。
②设立不同的机构_________,互相牵制。
③经常换防___________。
(2)集中行政权:
①设立几位宰相和_________。
②_____管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管辖军队驻屯的军队参知政事三司2.强化皇权的负面影响:
(1)过度集中军权,削弱军队战斗力,形成_____局面。签订屈
辱的澶渊之盟,换来暂时的苟安。
(2)导致冗官、冗兵和冗费,北宋财政日益入不敷出,形成
“_____”局面。
①冗官局面的形成,降低了_________,增加了政府_______
___。
②军队数量不断增加,军费开支高涨,导致冗兵、冗费出现。积弱积贫政府效率财政负担【合作探究】
2.北宋建国后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何利弊?
提示:(1)利:①使中唐以来重臣专权、武将拥兵和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中央集权的统一。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持社会稳定。③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弊:①机构重叠,官员数量庞杂,财政开支巨大。②调兵权与统兵权相互牵制,使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③地方上财政困难,地方工作难以开展。
这些因素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1.时代背景:社会矛盾尖锐,北宋统治岌岌可危。
2.核心措施:针对_______________。
3.具体措施:
(1)改革_____三年一次循资升迁办法,定期考核政绩,淘汰老
病愚昧等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
(2)严格“_____”制度。
(3)改革_____制。
(4)慎选_________。
(5)减轻徭役。
(6)重视_____。腐败的官僚制度文官恩荫贡举地方官吏农桑4.新政结果:范仲淹被迫离职,庆历新政仅推行一年多夭折。
5.积极影响: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合作探究】
3.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阶级矛盾尖锐,积贫积弱现象严重。
(2)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3)措施“太猛”“更张无渐”。
(4)思想动员不足,配套措施不到位(罢官无安置)。
(5)农民没有获得明显好处。恩荫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恩荫制度指官宦子弟、亲属及门客不必通过科举即可做官。其影响是使官员人数增加,出现冗官现象;造成政府工作效率低下,加重财政负担,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 一、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原因
1.根本原因: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弊端。
2.积贫原因:
(1)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的统治政策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官俸、军费开支越来越大,政府财政困难。
(2)封建制度的弊端,土地兼并严重,一些官员地主为了逃避赋税,纷纷隐瞒土地数目,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损失;封建制度下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享有很多特权,他们奢侈挥霍浪费大量的财富。 3.积弱原因:
(1)皇帝对军队的严密控制造成了兵将分离和军事实力下降。
(2)统治者腐败无能,对辽和西夏一味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统治者对老百姓肆意盘剥,农民起义不断,这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
【名师指津】冗官、冗兵、冗费现象,最终导致了北宋中期的积贫积弱局面,而王安石变法就是在庆历新政以后积贫积弱现象日趋严重的情况下采取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次改革自救。 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及影响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皇帝从直接控制军权入手,把地方军政、财政和司法大权收归中央。它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国家的统一,但造成军队战斗力下降。
2.分割地方权,高度集权于中央:
这有利于国家统一、防止分裂,但也导致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造成了财政负担。 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镇压地方的分裂势力和农民的反抗,但导致了边境空虚,是受辽、西夏侵扰的重要原因。
【名师指津】对中央集权的理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防止地方的分裂和农民起义的发生。但过度的中央集权会导致机构臃肿,边疆防备空虚,不利于国防安全。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2012·吉安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承平日久,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
——《宋史》卷173
材料二 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强于一伙,天下祸患,岂可不忧?
——《欧阳文忠公全集》卷100材料三 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
——《欧阳文忠公文集》卷59
材料四 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恐财匮力殚,虏乘吾敝,将无从而制也。
——《张载集·丈集佚存·边议》请回答:
(1)材料二中的“盗贼”指什么人?试从材料一中找出盗贼日多的原因。
(2)材料三中北宋政府为预防“盗贼”产生采取了什么措施?所采取的措施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什么?
(3)结合材料四,分析这种政策会导致什么后果。【解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回答时需要密切结合材料。在回答第(1)题时,由材料引文的出处,可知材料一、二、三都是从统治者的角度论述问题。所以材料二中表述的“盗贼”是统治者对人民起义的一
种蔑称。出现很多盗贼的原因,从材料一“占田无限”可知这是由土地兼并引起的。回答第(2)题第一问,从材料关键信息“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可知,北宋政府的措施是“募兵”。第二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这种募兵政策没有从导致“盗贼”产生的根本原因即土地兼并方面入手,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3)题可根据关键信息“恐财匮力殚,虏乘吾敝,将无从而制也”得出军费开支大,国家财政困难,无力抵御少数民族进攻。答案:(1)揭竿而起的人民群众。“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即官僚地主兼并土地。
(2)“荒年募兵”政策。不能。因为农民奋起反抗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被兼并,失去生活来源,募兵养兵只能暂时缓和一下矛盾。
(3)军费开支庞大,国家财政困难,无力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课件22张PPT。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一、起用王安石
1.原因:
(1)庆历新政失败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又起。
(2)王安石给宋仁宗呈送了长达万言的《_______》,提出了变
法主张。
(3)宋神宗希望改变_________的局面。
2.标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言事书积贫积弱二、富国之法
1.目的:_________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
系,发展生产。
2.内容:
(1)青苗法:每年_________青黄不接时,政府___________给
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2)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_________和_________工程,工程
所需费用由当地住户依户等高下出资。被豪强垄断的公用水
渠,须重新“疏通均济”。改变积贫春夏两季贷款或谷物开垦荒地兴修水利(3)免役法(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
富等第收取_______,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4)市易法:政府在东京设置_______,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
场短缺时再卖出。
(5)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田亩多少、好坏征税。
(6)均输法:规定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
物资。免役钱市易务【合作探究】
1.“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是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试结合变法的内容分析这一思想,哪些措施有利于增加政府的收入,哪些措施有利于节约政府的开支,哪些措施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发展生产。
提示:(1)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开源。
(2)均输法——节流。
(3)农田水利法——发展生产。三、强兵之法
1.目的:改变积弱局面。
2.内容:
(1)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_____,十户为一保。
保丁农闲时练兵,战时编入军队作战。同时实行_______,同
保之人相互监督、检举。
(2)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
(3)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
领军队。
(4)设军器监:监督_________。保甲连坐法制造兵器四、取士之法
1.目的:选拔和培养_____,为变法造舆论。
2.内容:
(1)改革科举制度:废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_____________,
设明法科。
(2)整顿太学,设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3)惟才用人:重用有志于_____的官员,打破按资升迁的成
规。人才经义和时务策改革【合作探究】
2.王安石实施取士之法的目的何在?他提出什么样的用人原则?结合当今的教育改革谈谈有哪些是可以借鉴和肯定的?
提示:(1)目的:培养和选拔人才,充实改革力量,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以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
(2)原则:惟才用人。
(3)借鉴:①改革考试的内容,废除明经诸科,取消华而不实的诗赋,考查学生是否领悟经义。②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考时务策,以考核士子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处理能力。③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取消富贵豪门子弟的特权。【合作探究】
3.王安石变法针对士、农、兵、商的改革措施各有哪些?
提示:(1)士:改革科举制度。
(2)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3)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
(4)商:市易法、均输法。阅读P53“学思之窗”:上述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提示:(1)士兵素质低下,战斗力不强,形成“积弱”局面。
(2)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齐;集中军权、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将不识兵、将无常兵、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士兵经常换防,缺乏训练,素质低下。 一、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1.相同点:(1)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2)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3)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4)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5)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1)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2)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
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3)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名师指津】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次变法。商鞅变法之际,诸国并立,一国国君若能大行革新即可图强并打倒敌国,可谓变法成则国存、变法败则国亡,大有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之势。而王安石时代,北宋实行了高度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改革仅为挽救时弊、富国强兵,其迫切性大大不如战国,况且全国吏治败坏、积重难返,保守势力又过于顽强,终于落得失败的结局。 二、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背景为解决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目的解决社会危机(直接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根本目的)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改革特点在当时皇帝支持下自上而下进行的,有曲折
性、复杂性结果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而失败中心内容整顿吏治富国(理财)改革程度局部改革经济、军事、教育全面改革历史地位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和影响更大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名师指津】(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改革成败的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4)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2010·山东文综·T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题需要仔细阅读材料,注意“记诵求天下之士”和“科名资历”等有效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不难得出答案。第(2)题通过材料可知,这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具体措施需结合教材内容回答。答案:(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课件22张PPT。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一、变法的命运
1.激烈斗争:
(1)_______的激烈反对,采用各种方式阻碍变法。
(2)王安石坚持“_______”精神,坚持变法。
(3)宋神宗开始支持,后来有所动摇。
2.斗争结果:宋神宗死后,_______任宰相,最终废除新法,
王安石变法失败。守旧派三不足司马光【合作探究】
1.从王安石变法看,我们应该学习王安石的什么精神?
提示:(1)不拘泥于传统,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的精神。
(2)敢于和旧势力斗争的精神。
(3)关心国计民生,以天下安危为己任的精神。二、积贫局面的改变免除赋税高利贷劳动时间增加三、积弱局面的改善社会治安节省四、变法的评价
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_________进行
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2.进步性: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_________,增强了国家的
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
进步。
(3)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
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生产关系财政收入3.局限性:
(1)王安石变法是_____________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良
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2)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
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封建地主阶级【合作探究】
2.王安石变法的启示有哪些?
提示:(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3)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P55“学思之窗”:从上述意见,你能看出他们对变法的不同态度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宋神宗的态度怎样?
提示:(1)文彦博反对变法;王安石主张变法。
(2)变法会涉及许多人的利益,会对他们产生不同的影响。阶级不同(或集团利益不同),对变法就会有不同看法和态度。文彦博代表了守旧保守势力,变法必然会危及其自身利益;王安石代表了锐意改革的革新派,主张变法,富国强兵;宋神宗作为最高统治者,希望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巩固统治。
(3)宋神宗支持变法。 一、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1.改革的实质是对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再分配的调节,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2.改革自身缺陷:变法的理念和措施脱离实际(理念违背经济规律,措施实施时过于激进)。
3.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
4.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5.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动摇。【名师指津】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的利益,所以,不可避免地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不满和反对。 二、全面评价王安石变法
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全面认识王安石变法。
1.应该充分肯定变法的进步意义,这主要表现在: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变法的不足和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
(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2)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地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名师指津】对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2012·唐山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1)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进行评述。【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材料和知识迁移的能力,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和认识。第(1)题根据材料结合变法内容和作用解答即可,失败原因由材料二中的“夺富民之利”“公私皆病矣”即可了解。第(2)题为观点评述题,肯定说重点阐述变法的积极影响;否定说则重点阐述变法与当时封建统治之间的矛盾,如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和百姓的利益,注意观点要明确,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成效: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
(2)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状况起到一定作用。
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