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精品课件: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精品课件: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1-30 08:00:46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第1课 19世纪中叶的俄国一、俄国的农奴制
1.开始形成:15世纪末16世纪初。
2.正式确立:___世纪中期。
3.逐步发展:18世纪以后历代沙皇强化_______。
(1)_________:允许私营企业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2)18世纪中后期的沙皇:赏赐贵族宠臣、扩展农奴制。
(3)19世纪中叶:俄国9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一半以
上人口是_____。17农奴制彼得一世农奴4.主要内容:地主占有土地和农奴,农奴是_________。
5.面临危机:19世纪上半期_____骚动越来越多。
二、步履维艰的俄国工业发展
1.状况:19世纪40年代出现机器工厂,但仍处于___________
阶段,明显落后于西欧其他国家。
2.原因:_______的严重阻碍。
3.后果:废除农奴制的呼声高涨。私有财产农民工场手工业农奴制【合作探究】
1.俄国农奴制的特点是什么?它的存在给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提示:(1)特点:农奴是地主的私有财产,没有人身自由,地位低下,生活贫困。
(2)影响:造成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缺乏自由劳动力、工业资金、国内市场、政治环境等条件。三、新思潮的涌动
1.背景:
(1)19世纪初,青年军官受西欧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影响。
(2)19世纪四五十年代,知识分子对国家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忧
患。
2.内涵:推翻_____________,废除农奴制。
3.表现:十二月党人起义,知识分子(派别:守旧派、改革
派、激进派。代表人物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展开激烈争
论。沙皇封建专制【合作探究】
2.先进知识分子引领时代潮流,结合新思潮的涌动谈谈认识。
提示:十二月党人起义是俄国历史上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第一次公开武装起义,标志着俄国革命运动史的开端,知识分子激进派对促进人民的觉醒和以后俄国革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四、克里米亚战争
1.交战双方:俄国——英、法、___________。
2.战争起因:
俄国侵入奥斯曼帝国,侵犯了英法在奥斯曼帝国的利益。
3.俄国战败原因:
(1)根本原因:落后的农奴制。
(2)具体原因:武器装备匮乏陈旧;交通运输原始落后;指挥
系统腐败无能;后勤供应严重不足;农奴士兵减员严重。奥斯曼帝国4.历史影响:
(1)导致俄国_________急剧下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
(2)充分暴露了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的腐朽,推动了俄国农奴制改革。
【合作探究】
3.为什么说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的一场绝望的搏斗?
提示:因为社会制度和经济水平的落后使俄国全无获胜的希望。国际地位19世纪俄国一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它的死刑。”他为什么这样评论农奴制,你对农奴制有什么看法?
提示:(1)因为他已经认识到农奴制是一种腐朽、落后的制度,已成为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会被历史所淘汰。(2)只有废除农奴制,尽快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俄国才有出路。 一、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原因
农奴制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可以从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市场、原料、资金和技术等方面来掌握。具体表现在: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明显看出,俄国农奴制已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名师指津】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各个方面,农奴制是导致这一改革的制度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二、比较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激进派的异同点
1.相同点:(1)基本主张:都反对沙皇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2)产生背景:受西方社会进步思想的影响。
2.不同点:主要活动内容不同。(1)十二月党人为推翻沙皇封建专制统治、废除农奴制而发动了武装起义。(2)知识分子激进派的主要活动包括:与保守派展开激烈争论;创办报刊宣传自己的主张,鼓吹农民的解放。他们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对革命思想的宣传上。
【名师指津】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激进派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他们的基本主张和产生背景是相同的,不同点主要集中在活动内容上。对不同点的掌握是学习的重点。 分析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2012·湛江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俄国与英国生铁产量对比表
1861年俄国、英国铁路里程对比表材料二 到19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法国和德国也开始了工业化的急行军。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罗斯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机……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人又一次体会到自己同欧洲列强之间的差异。知识界、工商界甚至包括一些身居要职的官员,都纷纷起来指责影响工业化进程的封建农奴制度。在社会巨大的压力下,1861年,在俄罗斯实行了近五个世纪的农奴制被废除了。
——《大国崛起》材料三 俄国财政大臣塞奇·维特伯爵1900年在写给沙皇的信中说:“国际竞争并不等我们。如果我们不采取有力的、决定性的措施,以便使我们能在以后十年间满足俄国以及处于俄国影响之下——或者应该在俄国影响之下的亚洲国家的需要,那么,正在迅速发展中的外国工业就会突破我们的关税壁垒,在我们的祖国和以上提到的亚洲国家中立足,并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经济……我们的经济上的落后也可能会导致政治和文化上的落后。”(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国际环境对一个国家的变革的影响。
【解题分析】第(1)题,由材料中关键信息“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罗斯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机”、“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都纷纷起来指责影响工业化进程的封建农奴制度”等可以概括其历史背景。第(2)题,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国际环境稳定与否,对国家的变革带来不同的影响,但要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答案:(1)沙皇专制与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工业化进程远远落后于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激化了国内社会矛盾,加速了改革的步伐。
(2)国际竞争环境推动国家变革来跟上世界发展潮流,否则将会被动挨打,甚至被淘汰。国际环境的变化为国家的变革与发展提供机遇与挑战。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国家变革的开展,激烈动荡的国际环境也可能推动国家变革的发生。国际竞争也可能导致国家作出错误的改革决策。课件19张PPT。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改革的酝酿
1.背景:内忧外患。
(1)国内: 局势动荡。
(2)国外: 地位下降。
2.目的:化解矛盾、_________、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巩固统治3.酝酿:
(1)思想:舆论(_____)宣传,化解阻力。
(2)组织:成立专门委员会(秘密委员会——_____________
___),讨论草拟改革方案。
4.草案:
(1)农业地区:地主不愿意解放农奴,更不愿把土地分给农
奴,还希望增加土地和加强对农奴的控制。
(2)工商业地区:解放_____,但农奴要交_____。
(3)草原地区:逐步分给农民土地,但农民要服劳役。
5.结果:拟订了改革法案。农民事务委员会农奴赎金报纸【合作探究】
1.根据当时俄国的发展形势,判断亚历山大二世会选择哪一种方案?为什么?
提示:第二种方案。
当时俄国远远落后于西欧地区,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使俄国国内弥漫着一种失败感;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制下,农民纷纷暴动。二、“二一九法令”
1.签署:俄历二月十九日签署,又称_________。
2.内容:
(1)政治上: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_________。
(2)经济上:
①农民可以赎买一块_____并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②份地的多少、贫瘠和义务由地主决定。
③以现金形式支付土地赎金的20%~25%;其余款项由政府以有
息债券代付,农民在___年内逐步还本付息;男劳动力前两年
每年服40天劳役,之后缴代役租;当本息都付清后,农民才拥
有土地的合法权利。解放法令公民权利份地49(3)组织上:由_____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付清赎
金后,经村社同意可脱离村社。
【合作探究】
2.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维护封建地主的利益和统治,防止农民起义。村社三、进步与局限
1.进步性:
(1)性质:是封建地主主持下的_____________的改革。
(2)作用:
①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②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③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资产阶级性质2.局限性:
(1)不彻底性:农民仍受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管理,仍被束缚在
土地上。
(2)掠夺性:高额赎金实际是对农民一次大规模的掠夺。
(3)欺骗性:改革后农民的土地贫瘠且数量少,不得不重新受地主盘剥和奴役。【合作探究】
3.有人说“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你同意吗?
提示:同意。因为封建残余严重存在;私有农民改革后生活状况仍然恶劣,引发新的频繁起义;赎金远高于当时的地价。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你怎么样理解农民的这种变化?
提示:(1)从背景上看:改革是人民革命斗争的副产品,农民对改革抱有极大的期望。
(2)从内容上看:农民在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可以获得一块份地。
(3)从过程上看:农民对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深刻;对农奴主的阶级本质认识不透彻。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目的、性质及依据
1.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由沙皇主持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其主观目的是维护沙皇专制和贵族地主的统治,挽救统治危机,并不是在主观上发展资本主义。
2.1861年改革从根本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从背景上看,改革是由于受到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和工业革命的影响,在本国的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发生的。 (2)从内容上看,改革在法律上废除了农奴制,农民成为自由人,封建的人身关系得以废除;改革还使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了一块份地,部分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这均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变革。
(3)从作用上看,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名师指津】“二一九法令”是沙皇在形势所迫的情况下,不得已进行的改革,它既对农民做出了一些让步,也在最大程度上维护了地主的利益。 通过史料考查对农奴制改革的理解
(2011·山东文综)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图14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图14②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
③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
(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解题分析】 解答本题应再现俄国1861年改革的历史背景,在对材料解读的基础上,分析1861年改革带来的不同影响。第(1)题再现教材所学回答;第(2)题,产生不同描述的原因是立场不同,可选择其中一方面回答,理由应从废除农奴制的影响分析。答案:(1)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农奴制造成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
(2)描述者的立场不同。
若认为①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
动接受等角度来回答(若回答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民,使农民获得了“自由”,农民对此表示感激也可)。
若认为②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农民依然受到奴役和剥削,农民对此表示不满等角度回答。
若认为③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等角度回答。课件26张PPT。第3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1.原因:1861年改革的推动。
2.表现:
(1)农业:
①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②农村_________加剧。
③富农和部分地主开始经营资本主义农业,到19世纪80年代,
_____________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社会分化资本主义农业【合作探究】
1.1861年改革在哪些方面有利于提高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提示:农民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享有公民的权利;通过缴纳赎金而得到了自己的土地,拥有土地的合法权利。(2)工业:
①19世纪后期,主要工业部门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_________
的过渡。
②石油、机器制造等新兴_________兴起。
【合作探究】
2.简析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工业发展的原因。
提示:农奴制改革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扩大了国
内销售市场;沙皇政府制定了一些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
扶植工业的发展。机器工厂工业部门3.存在的问题:
(1)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总体水平仍然落后于_____
和西欧国家。
(2)对外国资本尤其是_____资本依赖严重。
(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非常_______。美国法国不平衡二、政治的缓慢变革
1.目的:为了使_____________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内容:
(1)政治体制: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城市和地
方的_________,但实权仍掌握在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手里。
(2)司法制度:废除按照等级审判的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
师制度,实行_________。沙皇专制制度自治机构公开审判(3)军事改革:实行普遍___________,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
体系。
(4)教育改革:鼓励社会和_____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
许引进西方书籍。
3.影响:
(1)仍然是_____________的国家,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2)客观上促进了西方_____________在俄国的传播。义务兵役制个人封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思想【合作探究】
3.俄国1861年改革是否使俄国的政治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
提示:(1)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2)原因:沙皇仍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挑战都要受到严惩。 三、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1.背景:
(1)社会矛盾激化:
①农奴制改革保留了大量的___________,阻碍资本主义的进
一步发展。
②农民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2)反沙皇专制的斗争:
①农民生活贫困,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②平民知识分子形成_______,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但没有
得到农民的响应。农奴制残余民粹派2.遇刺:_____年3月,亚历山大二世遭暗杀身亡。
3.影响:
(1)新沙皇终止了很多改革措施,加强了_________。
(2)俄国_______进程并没有终止。
(3)_____在所难免。1881专制统治近代化革命【合作探究】
4.想一想俄国1861年改革的实质及局限性是什么?
提示:(1)实质:维护沙皇专制统治,保护贵族地主的利益。
(2)局限:沙皇专制制度仍然存在,这种落后的政治体制严重地阻挠着封建经济体制的彻底解体和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改革后俄国的近代化进程面临着深刻的危机。P102“学思之窗”:结合你所知道的历史知识,谈谈你对列宁这段话的理解。
提示:列宁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农奴制改革虽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使农民仍受地主的剥削和奴役,但终究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壮大,也导致了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 一、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对其近代化的影响
1.经济: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和市场,使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2.政治: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3.军事: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5.思想: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名师指津】近代化是指以近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推动力,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等各个方面。俄国的近代化是指俄国由封建农奴制社会向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大转变。 二、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的原因
从政治、经济和阶级关系等角度来掌握,具体表现如下:
1.政治:沙皇专制制度仍然统治着俄国,落后的政治体制严重阻碍着旧的经济体制的彻底解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
2.经济:大土地所有制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农民生活困苦,国内市场狭小,所有这些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和传统农业的发展不断失衡,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矛盾不断深化,使改革后俄国的近代化进程面临着深刻的危机。 3.阶级关系: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沙皇专制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最终酿成了1905年革命。
【名师指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严重的掠夺性和欺骗性,尤其是利用牺牲农民利益的方式来发展资本主义,造成了人民购买力的降低,国内市场不能充分活跃,广大农民对改革的不满,必然给正在发展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 中俄农奴制改革之比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1年3月亚历山大二世颁布的废除奴隶制度的法令共包括一系列文件……它的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农奴的人身解放。从法令颁布时,农民获得自由处理个人和家庭的人身自由权。此后,地主不得再把农民当做牲畜和器物任意买卖和交换,但地主对农民经济以外的强制并未完全消灭……二、关于份地和农民因使用份地而须负担的义务。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同时负担一定的义务。……地主利用这些规定,割去农民份地中最肥沃、收益最大的部分……授予农民的份地,在法律上仍是地主的财产,农民只有“永久使用权”,在农民和地主订立赎取份地的契约以前,必须对地主尽一定的义务。
三、关于赎取份地手续。……在赎地时,农民必须先付赎金的20%~25%,其余75%~80%由政府从国库拨款垫付给地主,农民在以后四十九年内每年以赎地费形式偿还。……赎金大大高出了当时的实际地价……四、关于改革后农民的管理组织。为了管理改革后的农民,政府利用旧的村社组织。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近代部分》
材料二 1959年9月21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通过《关于废除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决议》,决定对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一律没收,分配给农奴和奴隶;对未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由国家出钱赎买后,分配给农奴和奴隶。
——梁俊艳、张云《中国西藏与欧美主要国
家废除农奴制(奴隶制)比较》材料三 1961年,西藏各地开始实行普选。昔日的农奴和奴隶破天荒第一次获得当家作主的权利。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成功召开,西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出席大会的301名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80%以上,藏族代表中绝大多数是翻身的农奴和奴隶。
——《热地:我亲身经历了西藏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改革后俄国农奴的政治、经济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列宁为什么说这次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结合材料对此观点加以论证。
(2)据材料二、三,指出西藏废除农奴制后,农奴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就上述材料,说明这两次改革性质的不同。【解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及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注意结合材料内容归纳出农奴虽获得人身自由,但还要受村社的限制;在解放的同时遭受无情的掠夺。第(2)题材料二反映了农奴获得土地;材料三反映农奴获得政治权利。第(3)题俄国农奴制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而中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答案:(1)获得人身自由,可以得到一块份地。地主对农民仍有一些限制,地主趁机割去农民最好的土地,农民必须负担义务,农民必须支付高额赎金,利用旧的村社组织对农民进行管理。
(2)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奴无偿获得土地;政治上获得真正的自由并拥有民主权利,成为国家的主人。
(3)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性质;俄国: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