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曾留学日本,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1年参与组建了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活动,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走进郁达夫
郁达夫代表作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写作背景
活动二 整体感知
1.解读标题
故都的秋
地点
时间 对象
为什么是“故都的秋”,而不是“北平的秋”“北京的秋”?
思考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作者深切的眷恋之情。
情
景
情景交融
活动二 整体感知
2.划分结构
文章结构如何划分?
思考
故都的秋
(1~2)
对比北国秋与南国秋
(13~14)
再次对比北国秋与南国秋
(3~11)
写故都之秋
赞北国之秋
(12)
总
分
总
,抒发对北国秋的向往之情
,抒发对北国秋的眷恋之情
活动二 整体感知
3.寻找文眼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及确定文章的中心。
回顾
故都秋天的总特点
故都秋景图
秋院晨景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声图
秋果奇景图
秋雨话凉图
请选择最有感触的一幅赏析。
赏析提示:色彩、动静、感官、手法、意象、炼字等角度。
活动三 文本探究,鉴赏北国秋景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
颜色
视觉、听觉
物象组合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一椽破屋
破壁腰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秋草
品秋味
清澈
清闲
“清”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静谧
宁静
“静”
衰败
萧索
“悲凉”
秋槐落蕊图
“静”
“铺得满地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感觉”
“清”
“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悲凉”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
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听觉形象、嗅觉形象;寂静无人,独自徘徊,只有与自然交融;给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寂寞、凄凉感觉,也流露了眷恋古都之秋的情怀。
秋蝉残声图
“静”
“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悲凉”
秋蝉衰弱的蝉声、嘶叫 [来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雨霖铃》
几声秋虫的哀鸣,以动衬静,渲染了故都之秋冷落、悲凉的气氛,牵动作者心魂,加“浓”了秋味。
秋雨话凉图
“静”
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
“清”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悲凉”
“那灰沉沉的天底下”
“忽而来一阵凉风”
“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
“都市闲人”( 这里指的是平民),他们的形象更具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也流露出了作者对“都市闲人”过着那样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秋日奇景图
“清”
“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悲凉”
“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
总结:五幅秋景图
故都秋景图 描写景物 描写角度 作者感受
庭院清秋图 破屋、天色、驯鸽、牵牛花、秋草 视听结合、远近结合、以动衬静 冷清、宁静、悲凉
秋槐落蕊图 槐树、落蕊、扫帚的丝纹 视觉、触觉 细腻、清闲、落寞
秋蝉残声图 衰弱的残声、嘶叫的秋蝉 听觉 悲凉
秋雨话凉图 灰沉沉的天、凉风、雨 视觉、听觉 悠闲、悲凉、落寞
秋果奇景图 枣子树、枣子颗 视觉 清、静
描写角度
观察角度
远近高低(远近结合、高低结合)
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或化静为动)
正侧面结合(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结合)
虚实结合(现实之景与想象之景结合)
描写手法
点面结合(粗线条勾勒多为面,细笔描写多为点)
描写景物的常见角度和手法
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定点观察(在某一固定点观察景物)
移步换景(景物描写随着观察点的变换而变换)
工笔描写(对事物进行雕刻的描写)
白描(用朴素、简练的文笔描摹事物)
活动四 文本探究,体会“特别”之情
文中有多处南北之秋的对比,请找出来,并分析思考为什么作者觉得北国的秋“特别”?
北国的秋,却特别清,静,悲凉。
聚焦第2段和第7~10段:
对比南北之人 ,完成表格,理解“特别”之情。
南国的人 北国的人
称呼
动词
形容词
市民
都市闲人
夹在、过去
咬着、立、遇见、微叹、
混混沌沌
缓慢悠闲
聚焦第13段:
对比南北之秋,完成表格,理解“特别”之情。
本体 南国的秋 特点 北国的秋 特点
喻体 黄酒 白干
稀饭 馍馍
鲈鱼 大蟹
黄犬 骆驼
作者以排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 。南国的秋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味,直抒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浅淡
浓烈
稀薄
厚实
细腻
粗犷
机灵轻佻
沉稳厚重
活动五 文本探究,感悟“来得”之“悲凉”
为什么原句效果更好?
原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
北国的秋,却特别清,静,悲凉。
“来得”更多了中悠长绵延的韵味,更能感受到量与质的变化的过程性。
活动五 文本探究,感悟“来得”之“悲凉”
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为什么郁达夫“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而想留住的北国的秋天是“来得悲凉”的?(可以从主客观角度分析)
郁达夫大事记(部分)
1896年出生;1908年就读于富阳县立高等小学。
1910年考入杭州府中学堂,与徐志摩同学;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开除。
1913年去日本留学;1914年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1916年改读法学部政治学科;1917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学习。
1921年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同年出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沉沦 。
1926年返沪与成仿吾、冯乃起等年轻孤傲的作家创刊 创造 。
1927年与孙荃的爱子龙儿因脑膜炎早夭。
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 大众文艺 。
1930年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小说 迟桂花 发表。
1933年由上海移居杭州。此间,是他思想的低潮期,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追求“名士”风度,流连于山林江湖,写下大量的山水游记。
1934年“不远千里”经青岛去北平,写下 故都的秋 。
思考:你从这份年表中读出了什么?和郁达夫的悲秋有何关联?
郁达夫大事记(部分)
1896年出生;1908年就读于富阳县立高等小学。
1910年考入杭州府中学堂,与徐志摩同学;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开除。
1913年去日本留学;1914年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1916年改读法学部政治学科;1917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学习。
1921年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同年出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沉沦 。
1926年返沪与成仿吾、冯乃起等年轻孤傲的作家创刊 创造 。
1927年与孙荃的爱子龙儿因脑膜炎早夭。
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 大众文艺 。
1930年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小说 迟桂花 发表。
1933年由上海移居杭州。此间,是他思想的低潮期,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追求“名士”风度,流连于山林江湖,写下大量的山水游记。
1934年“不远千里”经青岛去北平,写下 故都的秋 。
报国无门,考试落榜,儿子夭折,郁达夫在北平留下许多悲伤的回忆。从过程性的角度来看,正如他笔下的事物(牵牛花、落蕊、果实、蝉鸣)一般,他自己也经历了从有到无,从满怀热情到热情熄灭,从家人团聚到儿子离去的由盛转衰的过程。悲凉之感,一点点“来得”。
活动五 文本探究,感悟“来得”之“悲凉”
①与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有关。当时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为了谋生,作者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
②与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这也影响了他的个性。
③与作者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过着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④与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夫并未完全摆脱传统文人的积习,所以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
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为什么郁达夫“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而想留住的北国的秋天却是“来得悲凉”的?(可以从主客观角度分析)
“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五幅画面都染了冷色调,表现作者心中的悲凉,也体现了作者对整个人生和时代的感悟。
郁达夫将个人的不幸遭际、动荡的现实及腐败的当局都融入到故都的秋姿、秋色、秋味中去了。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作者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赞美及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对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在旧社会颠沛流离、饱尝人间愁苦的忧郁、孤独的心情。
课后小结
故都的秋
总写(1~2段)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江南的秋:慢、润、淡
分写(3~12段)
记叙
议论
人皆感秋
品秋非到北方不可
中国文人尤甚
总写(13~14段)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向往
品味
赞美
眷恋
五幅秋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