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他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哈姆雷特》)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史铁生,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2.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本文的哲理性思考,培养学生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3.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理解母亲的困难与伟大。
作者简介
史铁生,北京人,中国著名作家。他1969年去陕西插队,后因病返回北京住进医院。他在做了几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1983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
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
瘫痪之前:他就读于清华附中,成绩优异,体育特好,曾是学校80米跨栏冠军,是名副实的“小飞人”。他最爱的是田径,其次才是文学。
瘫痪原因:1969年,18岁响应号召,插队务农,一次放牛时,因淋了暴雨受了风寒,发起了高烧。在21 岁的时候瘫痪,坐上了轮椅,从此就再也没有站起来。
瘫痪之后:1974 年起,他每天摇着轮椅到街道工厂去上班。1981年,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相养。1998年,被确诊为尿毒症,需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每天插着尿管,带着尿壶2010 年年初,史铁生因肺炎进医院抢救,延续三年后因突发脑溢血去世。根据遗愿,捐献器官。
作品简介
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一举成名,后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务虚笔记》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景点作品”。
作者简介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他的作品是对生存意义的探求,能清醒地正视生命存在本身的矛盾、困境。
主要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我与地坛》《命若琴弦》《务虚笔记》《奶奶的星星》等。
史铁生
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
作者语录
“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
——史铁生解释他的名字
明确字音
剥蚀(bō shí) 坍圮(tān pǐ) 恪守(kè)
亘古不变(gèn) 撅(juē) 肆意(sì)
譬如(pì) 熨帖(yù tiē) 猝然(cù)
步履(lǚ) 倔强(jué) 隽永(juàn)捋着
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亘古不变: 从古到今,没有变化。
窸窸窣窣: 拟声词,形容摩擦等轻微细小的声音。
急于求成: 形容急着要取得成功。
心神不定: 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坐卧难宁: 指人坐着躺着都不安宁,常形容心绪烦乱,又表示翻来覆去去难以入眠。
声名狼藉: 形容声望和名誉败坏到极点,不可收拾。
整体感知
文章节选了两部分,通过预习,这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我与地坛
我与母亲
“我与地坛”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一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探明缘由
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和心境下去的地坛?
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什么都找不到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作者在孤独忧郁、颓废迷惘、痛苦自伤的心境下,走进了地坛。
初读感知: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与第五段,说一说作者与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
我…… 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 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我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
地坛被人遗忘
作者被社会抛弃
同病相怜
结合第一部分中对地坛景物的描写,思考地坛具有怎样的特点?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荒芜但并不衰败,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实际包含了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
运用捋着、升空、滚动、聚集、压弯、摔开等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写出了地坛的宁静,充满活力、生气,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特点;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赏析第七段的景物描写,分析所体现的情感。
灿烂的落日
雨燕高歌
孩子的脚印
苍黑的古柏
草木泥土的气味
落叶的味道
生命的永恒
分析第一部分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衬托作者的心境;
②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③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的解读。
文本研读:关注地坛
段落 内容简述 特点概括 对于“我”的意义
第三段
第五段
第七段
琉璃剥蚀 朱红淡褪
高墙坍圮 栏砌散落
老柏苍幽 草藤遍地
浮华消散
荒芜冷落
沧桑沉寂
慰藉
思考
蜂儿 蚂蚁
瓢虫 蝉蜕
露水
弱小卑微
生机盎然
珍爱生命
热爱生活
落日灿烂 雨燕高歌
孩童玩耍 古柏静立
气味灼烈清纯
落叶歌舞或安卧
环境恶劣
生命顽强
顽强坚韧
实现价值
(1)思考:“我”为什么出生?“我”该不该去死? “我”该怎样活?
(2)结果想明白了:人的出生是上天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
“难题”是自己不为母亲考虑,脾气暴躁无常,常常独自去地坛,也不与母亲沟通,让母亲为自己的心理和安全担忧。
一
走近母亲
二
意识到自己当年只沉溺于瘫痪的痛苦中,忽视母亲的关心,不顾及母亲的感受,让母亲也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如今回想起来感到愧疚。
母亲是怎样解决这个“难题”的?
母亲知道和理解“我”的苦难,从不给“我”压力,独自默默忍受“我”的喜怒无常和孤僻行为。
一
走近母亲
二
母亲一直用无私的爱、理解和宽容帮助我、等待“我”走出阴影,找到生活的希望。
我的每一步精神跋涉,都是母亲陪着完成的,那么,母亲对我的爱是怎么表现的?而我是否又懂得了母亲的这种爱呢?
找出文章中直接描写母亲的段落,归纳作者是如何把深沉的母爱描写在默默无言中?
(一)用无声的动作描写展示对母爱的理解;
1.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睛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身影。
2.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二)用直接的心理描写表现母爱的深度;
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三)从“我”的角度,侧面烘托,写出母爱的力量。
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母亲为我做的事 母爱表现 母亲形象
送我去地坛
到地坛找我
在家担忧我
五“知道”,一“不知道”,一“担心”,无言目送。
看见:悄悄缓缓;
看不见:茫然急迫。
心神不宁,坐卧难安,
做过最坏的准备。
关爱心疼,
理解体贴,
坚忍无私,
理解我的无常,
呵护我的自尊。
后来儿子理解母亲了吗?文章中作者是如何说的?
理解了母亲、想报答母亲、告慰母亲、深深地怀念母亲。
“她的儿子还太年轻……他被命运击昏了头”
“我想,他比我幸福,因为他的母亲还活着。”
“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
“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
“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这么大一座的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
探究:请谈谈你对第二部分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如果说,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那么,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也使地坛与母亲融为一体。
一写地坛,一写母亲,二者究竟有什么关联?
二者都对作者活下去起了很大作用,地坛让作者感悟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达;母亲用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受到爱并鼓起生活的勇气。
这些都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的地方,也是他感受到理智而深沉的母爱的地方。
对象 特点 作用
地坛
母亲
荒芜但并不衰败
生命感悟
爱坚忍宽容理解
生存启发
我
我与地坛
母亲
精神支柱
地坛
精神家园
对生命的诠释
对母爱的解读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词: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史铁生,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一个活到最疯狂的年龄而突然被截去了双腿的人,像一头突然被关进笼子里的狮子,焦躁、暴怒、绝望,甚至想到自杀。在走投无路、失魂落魄时走进了地坛,从那里寻求到了生命的真谛,重新找回了自我。
史铁生的事迹对我们当代中学生有什么启迪?(200字左右)
我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