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六国论 课件(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6.2 *六国论 课件(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8 16:4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苏洵、苏轼、苏辙
六国论
忆一忆
请回忆作者作品并完成下列填空。
苏洵,字 ,号 ,眉州眉山人, 著名散文家,与其子合称“三苏”,均列为“ ”。著有, 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
明允
北宋
老泉
唐宋八大家
《嘉祐集》
一读课文:夯实基础,加强积累
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清句读
3、读出情感
文言知识点归类:
通假字
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 一词多义(包括实词和虚词)偏义复词
判断句
省略句
倒装句
被动句
固定句式
主谓倒装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译一译
通假字
当与秦相较
当——倘,如果
词类活用
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李牧连却之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5、日削月割
6、下而从六国灭亡之故事
形容词作动词
形容词作名词
动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状语
名词用作动词
古今异义
1、其实百倍
2、思厥先祖父
3、后秦击赵者再
4、可谓智力孤危
译一译
那实际情况
祖辈与父辈
智谋力量
两次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以荆卿为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一词多义
译一译
损失
灭亡
作为
治理

非兵不利
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兵器,武器
军队
军事、武力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暴露
残暴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之外
(3)以地事秦
(4)洎牧以谗诛
(5)至丹以荆卿为计
由于,介词
凭借,介词
用,介词
因为,介词
用,把,介词
特殊句式
辨一辨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赵尝五战于秦
6、其势弱于秦
7、举以予人
判断句
被动句
状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
被动句
省略句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鉴赏结构
请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总论点)和分论点。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破
灭之道也
(2)不赂者以赂者丧


历史的回声
通过历史文本,我们进入当时的语境,抵达历史的现场。同时,我们还应立足当代,寻找历史的当今的意义。只有这样,才是真正读懂了、读活了历史。
专题语
请阅读第5、6段,
思考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时代背景
北宋中叶以来,辽和西夏逐渐强大,成为北宋王朝的严重威胁。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1004年与辽订立“澶渊之盟” 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1042年,宋又在辽要挟下,应允每年增纳白银10万两,绢10万匹;1044年,宋又与西夏签约,每年纳白银7万两、绢15万匹,茶叶3万斤。
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明】何仲默
老泉论六国之弊在赂秦,盖借以规宋也,故激切而淋漓。
——【清】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
请以第三段为例,从论证方法、语言的形象性等角度体会。
三读课文:鉴赏品析,体会语言风格
第三段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①秦所得与战胜所得,诸侯所亡与战败而亡;
②祖父创业之难与子孙毁业之易;
③六国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
对比论证
楚国、魏国、韩国
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
火不灭
引证法
引用名言更有
说服力;喻证
使说理更形象
生动
喻证法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注释:1、族秦:灭秦;2、使:假使;3、递:传
《阿房宫赋》表面上写秦因营造阿房宫,挥霍奢靡,劳民伤财,终至亡国,提出了“秦爱纷奢”而亡国。它的写作背景:当时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而唐敬宗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
四读课文: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注释:1、族秦:灭秦;2、使:假使;3、递:传递
思考:
1、《六国论》中六国灭亡的原因和《阿房宫赋》中六国(包括秦)灭亡的原因一致吗?
2、这两篇文章在写作目的上存在什么共同点?
四读课文: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意大利】克罗齐
1、不一致。前者是贿赂秦国;后者是不爱其民。
2、借古讽今
《六国论》借六国灭亡的旧事,劝诫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贿赂的方式而重蹈六国的覆辙。
《阿房宫赋》借古讽今,要唐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向他们提出委婉的警告。
《阿房宫赋》表面上写秦因营造阿房宫,挥霍奢靡,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借古讽今,意在规劝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极欲,重蹈秦亡的覆辙。
迁移提升:
阅读苏辙的《六国论》节选,回答后边的问题: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将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父子两文的共同点是:
2.父子两文的不同点是:
(1)洵文的中心论点是:
辙文的中心论点是:
认为六国没有团结一致抗秦
弊在赂秦
背盟败约,自相屠灭
洵重:
史实,
辙重:
假设.
3.有人说苏氏父子都认识不到秦统一六国是历史趋势,不过是借题发挥;而从论古讽今的贴切来说,还是苏洵的文章有意义,所以洵文得以流传,而辙文则知者甚少。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同意。因为宋对西夏有贿赂退让,与六国赂秦土地相似。
4.解释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词:
(1).藉之以(蔽)其西:
(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3).以(阴)助其急:
(4).(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
遮挡
挺身而出
暗中
发展到… ...
迁移提升
如果你是宋朝的统治者,看到这篇文章后,你会怎么想,会采取那些措施挽救国家命运?
比较阅读《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从论点、论证方法、写作意图等方面加以分析。
迁移提升
《六国论》《阿房宫赋》相同点
评论的内容
写作的意图
论证的方法
都涉及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
语言的运用
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
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三文都是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六国论》《阿房宫赋》 不同点
《阿房宫赋》是为帝而作,意在戒唐。杜牧写此赋,借秦统治者荒淫奢侈、自取灭亡的史实,讽喻敬帝应当节俭爱民。
《六国论》是缘事而作,意在鉴宋。作者写此文是要告诉宋仁宗,应该以六国破灭为鉴,不要对契丹和西夏屈膝求和,以免像六国那样“为积威之所劫”。
主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