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1-30 13:0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赫鲁晓夫改革
苏联的解体苏联的改革苏联的解体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开始 )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74岁。 1.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2.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哪些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3.赫鲁晓夫在经济方面的改革为什么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
4.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其后果是什么?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斯大林时代”存在严重弊端,改革势在必行。 2.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哪些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改革内容:工业上,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农业上,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削减农业税、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资、扩大集体农庄经营自主权等。 成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联农业形势有所好转。 3.赫鲁晓夫在经济方面的改革为什么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 原因:改革只是在具体做法上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修补和调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改革缺乏深思熟虑和反复试验;赫鲁晓夫个人性格存在着独断专横、急于求成的毛病。 4.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其后果是什么? 做法: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弊端的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他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后果: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台。赫鲁晓夫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批判个人迷信 平反冤假错案  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20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克服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了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时代,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赫鲁晓夫时代,政治气候空前宽松。  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1964年开始)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是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985年开始)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勃列日涅夫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去世,安德罗波夫上台,但执政 15个月后,就因病离开了他的国家和人民
73岁的契尔年科上台,他的年龄及他的保守思想体系,注定了他是个守摊子的过渡性角色,上任11各月就去世了。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原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总统。1931年出生于俄罗斯的一个农民家庭。1952年加入共产党。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做过多年党务工作。1980年当选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二、苏联的解体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针对苏联经济现状,开始了逐步的改革,但是最终其改革措施也没有改变苏联经济现状和人民困苦的生活现状;之后,戈尔巴乔夫又对政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推行“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行多党制,这些改革不但没有取得成效,反而使苏联社会更加混乱,国家权力分散,各个加盟共和国趋向分离状态,最终导致了“八一九事件”的爆发。八一九事件  1991年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和其他几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并通过电视台和电台向全国宣布苏联进入“紧急状态”,企图夺取苏联最高权力,但在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及其支持者和西方国家的反对下,政变不到三天即宣告失败,此次事变之后,叶利钦迅速掌握了俄罗斯境内所有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八一九事件中的莫斯科有人说: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你怎么看?

“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其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裂主义思潮的乘势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叶利钦  叶利钦1931年2月1日出生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南乌拉尔),俄罗斯族。他自1955年从乌拉尔工学院建筑系毕业后,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工作了30年,曾任该市住房建筑联合公司总工程师、经理,1976年任苏共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委第一书记。叶利钦于1985年调往莫斯科担任党、中央领导人。“独立国家联合体”(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CIS “独联体”)  1990年3月,立陶宛率先宣布脱离苏联。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叶利钦、乌克兰克拉夫丘克、白俄罗斯舒什克维奇三国领导人签署协议,宣布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先报知美国总统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老布什” 1989年至1993年担任美国总统),后才通知戈尔巴乔夫。“独联体”徽标“独联体”的成立
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1991年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叶利钦和末代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  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以独立国家首脑身份在哈萨克斯坦首府阿拉木图举行独立国家联合体首脑会议,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宣告苏联将停止存在。由俄罗斯代替苏联占有联合国安理会席位。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末代苏共中央总书记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从苏联到独联体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飘扬69年的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  1991年12月25日19时25分,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并将核按钮权力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45分,俄罗斯联邦国旗在克里姆林宫升起。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通过宣言,从法律上终止苏联的存在。26日,最高苏维埃自我解散,苏联正式解体。1922年12月30日~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含义
① 苏共丧失执政党地位;
② 15个加盟共和国解体;
③ 加盟共和国都朝着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方向转变;
④ 都放弃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影响
① 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世界两极格局崩溃);
② 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分裂过程(如
  南斯拉夫的分裂);
③ 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约扩大创造了条
  件,也为欧洲摆脱美国而成为独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
④ 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受到严重打击,使得社会主义运动
  面临更大的困难。 由列宁创建的、拥有1900万成员的苏联共产党毁于一旦,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的瓦解,这一现实令世界瞩目和震惊,并引起世人的议论和深思。请同学们想一想: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1.根本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3.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和西方势力的影响
4.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
5.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急剧激化
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应该从苏联的改革和解体中
汲取哪些经验和教训?1.改革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符合国情,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2.在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必须相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要从体制上克服僵化的弊端,必须避免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
尤其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稳妥地推进
4.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警惕西方国家的改革和演变,确保
国内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等。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为什么会
导致不同的结果?1.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2.我们在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具有明确坚定的指导思想。3.我们在改革中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4.我们在改革中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采取了正确的对策,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等等。1.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将改革的重点首先放在了 ( )
A.政治领域 B.经济领域
C.思想领域 D.外交政策
2.1991年8月19日,苏联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八·一九事件”。下列对此事件叙述正确的是 ( )
A.它试图使苏联摆脱危机
B.“八·一九事件”标志着苏联的正式解体
C.通过政变戈尔巴乔夫强化了国家领导权
D.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就不会解体基础知识BA3.对赫鲁晓夫改革评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A.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B.改革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D.改革使苏联由一党制变为多党制
4.对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评价不正确的是
A.使苏联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
B.使国家权力分散
C.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加强
D.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DD5.“九一八事件”的直接影响不包括                  
A. 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
B.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
C.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D.使苏联立即解体
6.首先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加盟共和国不包括 
A.俄罗斯 B.白俄罗斯
C.立陶宛    D.乌克兰     
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