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模拟卷(含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里面有故事,有对话,有文章,用种种形式表达思想。在以简、帛作书的时代,书面语言不能不简短。这书又是传闻记录,往往残缺不全;又是传授门人弟子的内部读物,许多口头讲授的话都省略了,因此,书中意义常不明白。自从汉代以来,孔门弟子所传手册《鲁论》《齐论》等被编订成一本书,后又经政府① (bān)布,成为识了字就要读的经书之一。
《论语》中称呼人,除用官名和谥号以外,单称“子”的都被认为是指孔子。
称“子”加娃的除孔子外,有曾子,即曾参;有子,也称有若;冉子,也称冉有。此外,门人都称其“字”(号),如子路、子贡、子夏、子张及颜渊等。对有些人
② 而不加称呼,那是不受重视甚至受轻视的。这些不同称呼区别亲疏、尊石卑、贵贱,正符合中国历来的习惯:不同称呼表示不同关系、对方的不同地位,错不得。
几千年来,《论语》深邃的思想一代又一代影响了中国人的言行风貌、风俗习惯。因此,要充分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就必须读《论语》。
1.文中加点字“谥”的读音正确的是( )(1分)
A.zì B.sì C.shì D.yì
2.在文中横线①处填入汉字,正确的是( )(1分)
A.斑 B.班 C.頒 D.搬
3.在文中横线②处填入词语,恰当的是( )(2分)
A.直呼其名 B.大呼小叫 C.趾高气扬 D.出言不逊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几千年来,《论语》深邃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人一代又一代的言行风貌风俗习惯。
B.几千年来,《论语》深远的思想一代又一代影响了中国人的风俗习惯、言行风貌。
C.几千年来,《论语》深邃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言行风貌、风俗习惯。俗习惯。
D.几千年来,《论语》思想的深邃一代又一代影响了中国人的言行风貌、风
5.下列填入语段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画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 。而这一切,得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暴雨停歇,马群消失,你再也看不见了
A.构成一幅图画
B.这就是暴风雨瞬间的图景
C.不停地往下拉出一条条雨线
D.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
6.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某班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活动,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发言记录,其中偏离主题的一项是( )(2分)
A.红色代表勇敢和勇气,如“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B.红色代表革命,如红军、南湖的红船、井冈山上的红旗等。
C.红色代表绵延不息的精神传承,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
D.红色代表喜庆,如光荣榜又称“红榜”,在一年开始或一项工作开始时就获得显著的成绩叫“开门红”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每小题2分,共4分)
王辰寒食①
[宋]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此诗是王安石为父亲扫墓时写下的。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②冶城:地名,在今南京市附近。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以“客思”起笔,写“客思”如春日里的杨柳,愁绪万千,首联作为全诗情感的铺垫,使全诗笼罩上一层浓重的伤感之气。
B.颔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诗中“雪”“朱”相对,色彩强烈,写出诗人的衰颓老境。
D.尾联中,“轩冕”是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此指官位爵禄;“渔樵”指渔人和樵夫,这里指代隐逸者。
8.概括本诗中诗人抒发的情感。(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10分)
陶潜之略传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日:“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①。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②素琴一张,弦徽③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选自《晋书·陶潜传》,有删改)
[注]①融然:和悦的样子。②:同“着”,③徽:系琴弦的绳子。
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1)善( )(2)愠( )(3)辍( )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11.阅读全文,说说陶潜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三)默写(6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观沧海》中描写草木景色的诗句是: , 。
(2)《峨眉山月歌》中明写月映清江之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诗句是:
, 。
(3)《《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 ,
。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16分)
鸡毛村的外婆
朱成玉
①再次回到鸡毛村,已人过中年。这儿不比城里,变化极缓,如果把城市的变化比作爆炒,那么鸡毛村的变化就如同小火慢烧,在记忆的大锅下面,文火灿灿,儿时的场景依稀可辨,味道依然淳朴。
②20 多年前外婆去世的时候,鸡毛村下了雪,我照着外婆的样子堆了一个大大的雪人。我陪她说话,问她的腰是不是还疼,她虽然不说话,但我觉得她一定听得到,我就不停地说,直到家人们把我抱进屋子里。后来,雪人融化了,外婆的气息也慢慢消退。所以,我一直认为,外婆真正离开我,是从那个雪人融化之后开始的。
③鸡毛村是母亲的老家,几十年来,家家以养鸡为主要营生,故而得名。
时至今日,依旧家家养鸡,且规模越来越大,颜具集团优势。生活是一年比一年富裕了,但乡村建设始终拖着后腿,环境卫生马马虎虎,鸡毛满天飞,精神文明搞得毛躁,邻里之间,常常闹得鸡飞狗跳,鲜有宁日。
④闹过几次鸡盘,肆虐过几次禽流感,但鸡毛村的人一次次挨过来,鸡还是照常养,日子还是继续过。鸡毛照样見风就撒欢儿,鸡犬不宁仍旧是日日上演的剧情。
⑤我的外婆就这样,头冒热气,脚下带风,一生都在小村子里兜圈。
⑥我总和母亲说起,外婆这一辈子太可怜了,一次远门都没出过,都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啥样子的。母亲说,遗憾归遗憾,可是倒也没见她为此有多难过。外婆埋过一只麻雀,她说那只麻雀成天围着她的屋檐转悠,她认得,这只麻雀很特殊,不像其他麻雀那样全身灰突突的,这只麻雀的头顶,有一小块白,像落着一撮雪。她说这麻雀到死都没离开村子半步,它多有福气。
⑦是我不理解老人的心。在外婆看来,老守田园是一种幸福。不像我们,扑闪着翅膀,总想着飞得更远。
⑧当院子里的扫把倒下没人扶起的时候,我就知道,外婆不在了。我们就像她从小养到大的蜜蜂,在院子里飞来飞去。外婆总会给我们买一些小东西,我们听着货的哨子,从一个村子走向另一个村子,走了一段时间,再从另一个村子走回来。货郎走在不冷不热的好天气里,他是幸福的。现在想想,我们听着货郎的哨子渐渐远去,过些时候,又渐渐近了,我们也是幸福的。
⑨外婆年岁越来越大,又长了一个能掐会算的本事,或许是碰巧准了那么一两次,村子里就神乎其神地传开了,说赵老太不是一般人物。谁家有个拿不定主意的事,都纷纷找她来定夺,她自然会给一个其乐融融的建议,不管何时,她都告诉人家要以善为先。人家困惑而来,满意而归,外婆的百宝箱里就多了一些吃食,罐头啊,饼干啊,自然就都进了我们的肚子。
⑩外婆受人敬仰,还在于她独特的处理矛盾的能力。倒没什么可歌可泣的大事,都是邻里之间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些小事,也足够扎一把硕大的鸡毛掸子了,外婆挥舞着它,打扫着落在村人们心里的尘灰。
外婆过世后,我习惯去那棵树下独坐,我总是试图捡拾外婆留下的影子,外婆和村人一样,他们的影子都刻进了村庄里,成为村庄的一部分,永生永世,无法切割开来。
20年了,再一次走在鸡毛村的路上,竟然毫无违和感,仿佛这20年,一直就走在这路上。空气中夹杂着鸡粪味,但我并不反感,我想,这就是久违的乡愁和诗。
下雪了,我想照着外婆的样子堆一个雪人,可是,我已记不起外婆的模样,她留给我的,只有一个佝偻的背影,像她残破又圆满的人生,一个永远拉不直的问号。
(选自《人民周刊》2020年第7期)
13.文章深情回忆了关于外婆的往事,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3分)
14.作者为什么说“外婆真正离开我,是从那个雪人融化之后开始的”?谈谈你的理解。(3分)
15.作者在第⑥段叙写外婆埋麻雀的故事,有什么用意?(3分)
16.你觉得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3分)
17.文章第⑧段中提到了对“幸福”的理解,你觉得怎样才是幸福的?(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14分)
盛夏的蛙鸣
张云广
①盛夏时节的田野里,最不缺的就是音乐了。白日里,知了隐藏在枝叶繁密处放声歌唱,麻雀、喜鹊以及燕子等鸟儿的欢鸣时长,也远胜一年中的其他时日。到了夜间,野草地和庄稼地里,小虫的鸣叫声此起彼伏,竟比蝉鸣还有节奏感。如若近日曾有一场暴风雨过境,池塘里的蛙声也就真的能用“一片来形容了。
②那一片蛙声平铺在村边的池塘里,又扩散到整个村庄的上空,一晚上都没有停歇的迹象。除非有人走近池塘,近到让一池青蛙感觉到危险来临,心们才会暂时噤声。
③我曾经做过这样的事:脚踩一双拖鞋,来到村北四五十米处的池塘,探寻鸣蛙。“青草池塘处处蛙”,诗人赵师秀说得没错,蛙声最大的特点就是“处处”。你走近,它在远处;你走过,它在来处。顺着塘岸慢慢走,蹲下身子聆听,打开手电筒细找,拿着木棍拨弄,费尽周章,终是寻不到一只青蛙的身影。只觉得处处都是,又处处都不是。
④记忆中,我见到正在鸣叫的青蛙,是在童年时代。那是一个暑期,我与小伙伴们在横贯村子的那条小河边見到过许多只鸣蛙。这些鸣蛙脖子下面有一个气囊,一鼓一鼓的,看上去有些滑稽。那时,我们都叫它“气蛤蟆”,名字倒也贴切。同样的鼓气动作,同样的灰绿色皮肤,一时间竟无法评选出它们中的哪一位才是最莫俊的“青蛙王子”。
⑤还有一次,暮春之夜,天上飘着小雨,一阵清亮的蛙鸣吸引了我。走出院子来到大街上,“呱——呱——”“呱——呱——”的声响越来越近,打开手电筒搜寻,果然发现一只跳动的青蛙。那是一只耐不住寂寞的小家伙儿,一点点雨水就把它引了出来,它一跳一“呱”,灵巧轻盈。我没有追赶它,因为它像极了我得了全班第一回家时蹦蹦跳跳、哼着儿歌的样子,就让它享受自己的快乐吧。
⑥印象最深的一次人蛙相遇,发生在一个临近暑假的夏日。那一天,乌云在天空盘踞了一整个上午,终于在中午放学时翻腾出一场滂沱大雨。粗粗的雨线从空中纵身而下,在地上开出一朵朵水花。积水很快就没过了脚踝,我和弟弟索性把鞋子脱下拿在手中,光着脚丫在雨中奔跑。
⑦突然,弟弟停了下来,向着墙边的矮土堆望去。弟弟的耳朵一向很灵,是夹杂在雨声中的几声蛙鸣吸引了他的注意。那是一只背部碧绿,肚皮雪白的青蛙,就停在不远处的矮土堆上。一向默契的兄弟二人把凉鞋就近放在草垛上,然后一步步向着目标靠近。弟弟佯装向前一扑,青蛙本能地向前一跃,再跃,正好跃进我的捕捉范围。凭着平日里在草丛中捕捉蟋蟀、蚱蜢以及螳螂等昆虫练就的绝技,我们到底还是把那只青蛙笼于手掌之下。小家伙儿在我两掌形成的笼子里不安地冲撞,我和弟弟头对头从指缝中欣赏我们的战利品,它鼓鼓的黑眼睛正向外看呢。
⑧手捧战利品,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大雨狂泻的大街上,我们大笑起来。那是一种豪放的笑,很多年后回想起来依旧有着让人浑身舒畅的快感。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谁不是英雄?
⑨拐进一条小路,我们把青蛙放到了离小河近的草丛中。想来那只青蛙一定和它每年在盛夏相聚欢鸣的同类一样,去了该去和想去的地方,不像我和那些早已长大的伙伴,去了该去却未必想去的远方。
18.文章写了“我”与青蛙的哪些故事?请简要概括。(4分)
19.文章的题目是《盛夏的蛙鸣》,为什么第①段用大量笔墨描写各种鸟儿、
虫儿的鸣叫?(3分)
20.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那一片蛙声平铺在村边的池塘里,又扩散到整个村庄的上空,一晚上都没有停歇的迹象。(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2)顺着塘岸慢慢走,蹲下身子聆听,打开手电筒细找,拿着木棍拨弄,费尽周章,终是寻不到一只青蛙的身影。(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21、对于本文的主旨,可以有哪些理解?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分)
四、名著阅读(10分)
22.阅读选段,回答问题。(8分)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问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1)这段文字出自鲁迅《朝花夕拾》中的文章《 》,语段中的“他”是 。(4分)
(2)“我”为什么对背书印象这么深刻?(4分)
23.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二十四孝图>》中,作者列举“郭巨埋儿”“老莱娱亲”等故事,对封建社会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进行批判。
B.《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共十篇。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代求学的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C.《五猖会》中鲁迅想去看“五猖会”,却因父亲的阻止而未去成,因此对父亲产生憎恨之情。
D.《朝花夕拾》中涉及许多人物,这些人物形象个性鲜明。例如:长妈妈是一个勤劳善良但爱唠叨,有些迷信的人;藤野先生是一个治学严谨、为人正直、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人。
五、写作(50分)
24.请以《改变》为题,写一篇作文,讲述自己的故事。
要求:立意自定;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 600 字。
答案
1.C 2.C 3.A 4.C 5.D 6.D
7.B
8.本诗抒发了诗人对父亲的沉痛哀悼之情,以及对自己推行新法处境艰难的慨叹,还有对时光易逝的无奈。(2分)
9.(1)善于,擅长(2)生气(3)停止(每小题1分,共3分)
10.(1)他的亲朋好友非常热心,有时带着酒菜去(找他),他也从不推辞。(2分)
(2)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何必在意琴的声音呢!(2分)
11.陶潜是个品性高尚、洒脱大方、安贫乐道、志趣高雅的人。(3分)
参考译文
陶渊明,字元亮,又叫陶潜。(他)年少时便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善于写文章,聪明洒脱而不拘小节,追求真性率直而自得其乐,被乡里邻居看重。
(他)曾写过《五柳先生传》来说明自己勺的情况:“简陋的居室空空荡荡,不能遮蔽风雨烈日;粗布短衣上打着补丁,饭篮子和瓢常常是空空如也,但依然安然自若。”他自己这么说,当时的人也说确实是这样,他的亲期好友非常热心,有时带着酒菜去(我他),他也从不推辞,每当喝醉的时候,(他)就非常舒适和悦,从没有高兴或生气的样子,只要遇到酒就喝,有时没酒,也照样不停地吟诵。(他)天生不懂音乐,却收藏有一张素琴,琴弦和琴傲都不完备,每当和朋友们相聚喝酒,就弹着琴和他们唱和,说:“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何必在意琴的声音呢!”
12.(1)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2)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3)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13.①外婆埋麻雀;②外婆给“我们”买一些小东西;③外婆给村里人一些建议。(每点1分,共3分)
14.外婆去世后,“我”照着外婆的样子堆了一个大大的雪人,在“我”的眼里,外婆就像那个雪人一样,永远在“我”的身边,所以才有这种错觉,表现了“我”对外婆的依恋和不舍,(意对即可,3分)
15.意在说明外婆虽然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但是她认为固守家园也是一种幸福,(意对即可,3分)
16.从外婆评价麻雀,可见她知足常乐;从外婆经常给“我们”买小东西,可见她慈爱:从外婆给人提建议,告诉人家以善为先,处理邻里的纠纷,可见她善良、助人为乐。(每点1分,共3分)
17,示例:幸福无处不在,只要有爱和温暖的地方,就有幸福,它不只体现在大的事件中,也蕴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能真正地体会到幸福。(言之有理即可,4分)
18.曾经到村北池塘寻蛙未果,却处处可闻蛙鸣;暑期与小伙伴在村里的小河边见到许多鸣蛙;喜春的雨夜,在大街上见到一只边跳边叫的青蛙;临近暑假的夏日,“我”与弟弟合力在雨中捉蛙、放蛙。(每点1分,共4分)
19.描写各种鸟儿、虫儿的鸣叫,表现了盛夏时节田野的生机与活力;自然地引出蛙鸣,为下文写“我”与青蛙的故事做铺垫;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诗意的围,为全文奠定了和谐的基调。(每点1分,共3分)
20.(1)“平铺”“扩散”表明蛙声传播范围很广,与下文写“蛙声最大的特点就是‘处处””相照应。(2分)
(2)运用动作描写,“走”“蹲下”“聆听“打开”“细找”“拨弄”等动词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我”找寻鸣蛙时的细致、认真,体现了蛙声处处是又处处不是的特点。(2分)
21.①表现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作者在文中描述的与“蛙”相关的回忆多发生在童年时期,第③段写到“我”多年后回想起童年的经历依旧有“快感”。②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开头的诗意描写,充满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下文对寻蛙、遇蛙、捉蛙、放蛙的回忆,充满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欣赏之情。③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我”寻蛙、遇蛙、捉蛙都满怀对青蛙的喜爱;最后放蛙,让它与同类“相聚欢鸣”,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每点1分,共3分)
22.(1)五猖会 “我”的父亲
(2)因为父亲丝毫不顾及“我”的感受,对“我”造成了伤害,所以“我”对背书印象很深刻。
23.C
2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