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短诗五首》第2课时 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3《短诗五首》第2课时 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4.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7 17:00:46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 《短诗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学法指导:
这几首短诗,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和多样的思考。阅读时,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意象,比如《月夜》中“顶高的树”,《萧红墓畔口占》中的“红山茶”,《风雨吟》中的“风”“雨”“海”“舟”等,都营造出不同的氛围,传达出独特的诗意。
阅读诗歌,还可以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例如《月夜》中,与大树“并排立着”的“我”,让人感受到一个寂寞而又独立自主的形象;结合“五四运动”这一时代背景,就能进一步体会到,这一形象代表着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独立自由的渴望。同学们不妨采用这种方法,试着自己解读这几首诗。
【课中导读】
断章
一、诵读诗歌(标注节奏)
二、品读诗歌
1.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明确: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看到的风景,进入梦里,将四个画面交叠在一起,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充溢着奇幻色彩、荡漾着温馨情调。
3.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
4.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明确:
5.《断章》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
三、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看”与“被看”、“装饰”与“被装饰”的图景,表达了诗人对主客体相对关系的哲理性思考:宇宙间的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互相依存;这个事物与那个事物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
四、写作特色
学完诗歌,你在写法上获得了怎样的启迪?
诗歌描写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题材十分简单,语言清新平淡,但意蕴含蓄深远。这告诉我们,从这平淡的生活场景中也可以思考出深邃的哲理,营造出无穷的诗意。
本诗运用类似顶真的修辞手法,将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并把两组意象融合为一幅和谐完整的画面,使诗意深奥而不晦涩。这种方法,我们在创作小诗时可以借鉴。
风雨吟
一、诵读诗歌(标注节奏)
二、品读诗歌
1.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明确:
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
(2)“郊原如海,房舍如舟。”写了什么?有什么深层含义?
明确:
(3)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明确: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4)“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年轻舵手”,缺乏出海经验。“年轻舵手的心”既有雄心壮志,又不知道如何把握方向。面对惊涛骇浪很想把握自己的命运,却力不从心,孤立无助,又有些害怕的心理感觉。
三、主题思想
《风雨吟》通过写一场有翻天覆地之势的暴风骤雨,隐喻生活发生重大变故,凸显了在这重大变故面前,年轻人辨不清方向,握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表现出忧惧不安,甚至惊慌失措的情形。同时也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风云诡谲的时代环境与难以预料的未来时,对把握人生方向、确立人生目标具有共通性的茫然、被动、困惑、无助甚至害怕的心理。
四、写作特色
1.用意象勾勒出风雨如磐的画面。
诗歌对“风”的描写是“从大地卷来”,对“雨”的描写是“从大地奔来”,风雨之后,“郊原”化作“海”,“房舍”如“舟”,通过对风、雨、郊原和房舍的描绘,写出了风的奔腾呼啸、摧枯拉朽,雨的滂沱如注的场景,营造出了极具气势的氛围,“卷”和“奔”体现出了强大的自然力,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
2.语言简洁,意蕴深邃。
结合忧怀和写作背景,可见“风雨”这个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自然界”而“人生”而“社会”“民族”,由实而虚,给读者留下了基于自身阅历可以解读、想象的空间。
统 一
一、诵读诗歌(标注节奏)
二、品读诗歌
1.如何理解“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 一朵”?
明确: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3.为什么说“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明确:所有的花、叶、果实的存在都是为了生命的传承,从这点意义上讲,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那就是传承生命,所以作者说“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4.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三、合作探究
1.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
2.阅读聂鲁达的《统一》,你能读出怎样的诗意?结合原诗分析一下吧。
明确:
四、主题思想
全诗紧扣“统一”,表明了世界具有统一性与和谐美,形象地阐明了现象与本质的道理,指出对立之中存在统一,要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不要被众多的表面现象迷惑,要认清事物的本质。
五、写作特色
语言浅显,意蕴深刻。
全诗只有两句话,第一句以“叶”“花”两个意象来说明事物的统一性,第二句以“果实”“树木”为意象,说明世界的统一性,语言浅白平实。第一句中“繁多是个谎言”以精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统一”的深刻理解。而第二句中“整片大地是一朵花”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地比作花,表达了作者对统一的美好世界的向往与期待。
六、对比阅读
1.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确: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2.品味这五首诗的美。
明确:《月夜》:_____________美
《萧红墓畔口占》:___________美
《断章》——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雨》——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统一》——推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随堂练习
1.对《断章》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写了两组意象,第二组意象的意思是:明月的银光装饰了你的窗户,而你的形象或许又进入他人梦中装饰了他人的梦。
B.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的聊天,“你”指的是读者,全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C.诗歌把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
D.诗中主要词语(“你”“看”“风景”“装饰”等)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调。这不使人动情,却令人深思。
2.对《风雨吟》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风雨吟》中“风从大地卷来”一句中,“卷”字生动地描绘出了风呼啸奔腾、摧枯拉朽的气势,突出表现了风之大。
B.《风雨吟》一诗中,“大地风雨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它实际上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
C.《风雨吟》这首诗虽短,但诗意深邃,“风雨”这个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自然界”到“人生”,再到“社会”“民族”,由虚而实,给读者留下了基于自身阅历可以解读、想象的空间。
D.诗中的“我”作为一个有志向、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3.下列对《统一》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与“一”本是对立关系,但诗人用“是”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的物体表达了“统一”的思想。B.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
C.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件很小的东西里可能隐藏着大道理,一件很平凡的事情也可能隐藏着大智慧。
D.花叶虽然有万象姿态,但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因此诗人认为“繁多是个谎言”。
八、作业布置
结合本课学到的知识,尝试着写一首含有意蕴的短诗。
要求:1.运用象征手法;
2.选定几个意象;
3.展开大胆、丰富的想象。
【课后导练】
(一)《月夜》
霜风呼呼地吹着,
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着,
却没有靠着。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却没有靠着”最能表现诗的主旨,试说说你的感悟。
(提示扣住“自由”或“独立”,言之成理即可)
(二)《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寂寞”在诗中有哪些内涵?
2.结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含蕴的感情最丰富。请简要赏析。
(三)《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人,“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
2.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做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 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 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 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四)《风雨吟》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风雨吟》诗的前两行中的“卷”和“奔”,有什么妙处?
2.“郊原如海,房舍如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诗中的“我”是怎样的形象?
(五)《统 一》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1.《统一》一诗,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2.《统一》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 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 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 《短诗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学法指导:
这几首短诗,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和多样的思考。阅读时,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意象,比如《月夜》中“顶高的树”,《萧红墓畔口占》中的“红山茶”,《风雨吟》中的“风”“雨”“海”“舟”等,都营造出不同的氛围,传达出独特的诗意。
阅读诗歌,还可以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例如《月夜》中,与大树“并排立着”的“我”,让人感受到一个寂寞而又独立自主的形象;结合“五四运动”这一时代背景,就能进一步体会到,这一形象代表着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独立自由的渴望。同学们不妨采用这种方法,试着自己解读这几首诗。
【课中导读】
断章
一、诵读诗歌
断章 /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二、品读诗歌
1.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明确: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看到的风景,进入梦里,将四个画面交叠在一起,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充溢着奇幻色彩、荡漾着温馨情调。
3.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4.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明确: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5.《断章》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探究一:物与我、我与他、他与你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在被别人影响,也同样影响着别人。
探究二:静静地看风景,静静地让自己成为别人的风景,不也很快乐吗?
探究三:“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不必追问,无须深究,此时无声胜有声,只是此刻,就很美。
探究四:若能成为你眼中的风景,若能装饰你的梦,也是我小小价值的体现。
三、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看”与“被看”、“装饰”与“被装饰”的图景,表达了诗人对主客体相对关系的哲理性思考:宇宙间的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互相依存;这个事物与那个事物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
四、写作特色
学完诗歌,你在写法上获得了怎样的启迪?
诗歌描写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题材十分简单,语言清新平淡,但意蕴含蓄深远。这告诉我们,从这平淡的生活场景中也可以思考出深邃的哲理,营造出无穷的诗意。
本诗运用类似顶真的修辞手法,将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并把两组意象融合为一幅和谐完整的画面,使诗意深奥而不晦涩。这种方法,我们在创作小诗时可以借鉴。
风雨吟
一、诵读诗歌
风雨吟 / 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941年12月
●舵手:掌舵的人。常用以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二、品读诗歌
1.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明确:“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2)“郊原如海,房舍如舟。”写了什么?有什么深层含义?
明确:用比喻写出了雨中大地景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出风雨之大、之猛,同时也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的飘摇、波动不定甚至是些许的恐惧。
(3)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明确: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4)“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年轻舵手”,缺乏出海经验。“年轻舵手的心”既有雄心壮志,又不知道如何把握方向。面对惊涛骇浪很想把握自己的命运,却力不从心,孤立无助,又有些害怕的心理感觉。
三、主题思想
《风雨吟》通过写一场有翻天覆地之势的暴风骤雨,隐喻生活发生重大变故,凸显了在这重大变故面前,年轻人辨不清方向,握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表现出忧惧不安,甚至惊慌失措的情形。同时也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风云诡谲的时代环境与难以预料的未来时,对把握人生方向、确立人生目标具有共通性的茫然、被动、困惑、无助甚至害怕的心理。
四、写作特色
1.用意象勾勒出风雨如磐的画面。
诗歌对“风”的描写是“从大地卷来”,对“雨”的描写是“从大地奔来”,风雨之后,“郊原”化作“海”,“房舍”如“舟”,通过对风、雨、郊原和房舍的描绘,写出了风的奔腾呼啸、摧枯拉朽,雨的滂沱如注的场景,营造出了极具气势的氛围,“卷”和“奔”体现出了强大的自然力,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
2.语言简洁,意蕴深邃。
结合忧怀和写作背景,可见“风雨”这个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自然界”而“人生”而“社会”“民族”,由实而虚,给读者留下了基于自身阅历可以解读、想象的空间。
统 一
一、诵读诗歌
统一
聂鲁达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二、品读诗歌
1.如何理解“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 一朵”?
明确:叶、花,无论姿态、形状如何,都称其为叶、花。这是作者历经生活磨难之后的感悟,由此引出下文的感悟。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3.为什么说“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明确:所有的花、叶、果实的存在都是为了生命的传承,从这点意义上讲,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那就是传承生命,所以作者说“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4.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三、合作探究
1.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2.阅读聂鲁达的《统一》,你能读出怎样的诗意?结合原诗分析一下吧。
明确:我读出的是诗人宽广的胸怀。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世界争取和平的斗争如火如荼。诗人以自然界中叶、花和树来喻人类,表达自己期盼和平、平等的美好愿望。
我读出的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叶、花、果,千姿百态,然而诗人却透过现象,认识到无论姿态如何,形状怎样,它们都是叶、花、果,从实质上并无二致。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化繁为简,更好地认识世界。
四、主题思想
全诗紧扣“统一”,表明了世界具有统一性与和谐美,形象地阐明了现象与本质的道理,指出对立之中存在统一,要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不要被众多的表面现象迷惑,要认清事物的本质。
五、写作特色
语言浅显,意蕴深刻。
全诗只有两句话,第一句以“叶”“花”两个意象来说明事物的统一性,第二句以“果实”“树木”为意象,说明世界的统一性,语言浅白平实。第一句中“繁多是个谎言”以精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统一”的深刻理解。而第二句中“整片大地是一朵花”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地比作花,表达了作者对统一的美好世界的向往与期待。
六、对比阅读
1.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确: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2.品味这五首诗的美。
明确:《月夜》:意境美
《萧红墓畔口占》:情感美
《断章》——哲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
《风雨》——象征:风雨 大地 我
《统一》——推理: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
七、随堂练习
1.对《断章》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写了两组意象,第二组意象的意思是:明月的银光装饰了你的窗户,而你的形象或许又进入他人梦中装饰了他人的梦。
B.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的聊天,“你”指的是读者,全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C.诗歌把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
D.诗中主要词语(“你”“看”“风景”“装饰”等)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调。这不使人动情,却令人深思。
B项表述错误,“你”指的是读者。
2.对《风雨吟》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风雨吟》中“风从大地卷来”一句中,“卷”字生动地描绘出了风呼啸奔腾、摧枯拉朽的气势,突出表现了风之大。
B.《风雨吟》一诗中,“大地风雨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它实际上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
C.《风雨吟》这首诗虽短,但诗意深邃,“风雨”这个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自然界”到“人生”,再到“社会”“民族”,由虚而实,给读者留下了基于自身阅历可以解读、想象的空间。
D.诗中的“我”作为一个有志向、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C.有误,“由虚而实”应为“由实而虚”。
3.下列对《统一》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与“一”本是对立关系,但诗人用“是”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的物体表达了“统一”的思想。B.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
C.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件很小的东西里可能隐藏着大道理,一件很平凡的事情也可能隐藏着大智慧。
D.花叶虽然有万象姿态,但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因此诗人认为“繁多是个谎言”。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这首《统一》通过写自然界花草树木本质的同一性,从而推理出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世界和平统一的向往和追求。
C.有误,应该是这首诗告诉我们万物皆有共性,和谐统一的道理。
八、作业布置
结合本课学到的知识,尝试着写一首含有意蕴的短诗。
要求:1.运用象征手法;
2.选定几个意象;
3.展开大胆、丰富的想象。
【课后导练】
(一)《月夜》
霜风呼呼地吹着,
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着,
却没有靠着。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却没有靠着”最能表现诗的主旨,试说说你的感悟。
(提示扣住“自由”或“独立”,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很美丽的夜景阿 风很大 晚上的月光明亮照人 多么诗情画意阿 背景很美丽 我和树并驾齐驱
2.表现出环境的萧瑟,人物的孤独.面对处境诗人表现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着。
(二)《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寂寞”在诗中有哪些内涵?
2.结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含蕴的感情最丰富。请简要赏析。
答案:1.①写出了诗人奔赴墓地时的心境——无比孤寂、悲凉;②隐指女 作家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孤独、凄凉。
2.有伤悼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了生命;有惋惜萧红因早逝而 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不能在革命文坛上创作更多更出色 的作品;还有羡慕,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 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解析:一要从诗人的角度体会“寂寞”代表的心境;二是结合对女作家生 平经历的了解,回答“寂寞”一词的隐指内容。 2.要体会“却”字所隐含的伤悼、惋惜、羡慕之情。
(三)《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人,“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
解析:B这种理解,与原诗的意境完全不符。
2.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做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 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 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 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四)《风雨吟》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风雨吟》诗的前两行中的“卷”和“奔”,有什么妙处?
“卷”和“奔”,极为生动、颇有气势地写出了风、雨的动态。
2.“郊原如海,房舍如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郊原”比喻成“海”,把“房舍”比喻成“舟”,不仅写出了无边无际、没有尽头、汹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象征着中国局势的动荡不安。
3.诗中的“我”是怎样的形象?
“我”作为一个有志向、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五)《统 一》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1.《统一》一诗,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2.《统一》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 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 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2.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