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 《短诗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学法指导:
这几首短诗,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和多样的思考。阅读时,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意象,比如《月夜》中“顶高的树”,《萧红墓畔口占》中的“红山茶”,《风雨吟》中的“风”“雨”“海”“舟”等,都营造出不同的氛围,传达出独特的诗意。
阅读诗歌,还可以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例如《月夜》中,与大树“并排立着”的“我”,让人感受到一个寂寞而又独立自主的形象;结合“五四运动”这一时代背景,就能进一步体会到,这一形象代表着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独立自由的渴望。同学们不妨采用这种方法,试着自己解读这几首诗。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新诗简介
新诗,五四运动前后产生,有别于古典诗歌,它是以白话文为基本语言的。新诗主张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内容上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的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二、预习任务
1.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熟记作者及新诗的知识,积累重点词语。
2.反复诵读五首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找出诗中典型的意象,借助意象的特点体会蕴含其中的诗人的情怀及哲理。
3.勾画出你感兴趣的句子或有疑难的句子。
三、预习检测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shuāng fēng( )呼呼的吹着。
(2)你zhuāng shì( )了别人的梦。
(3)jiāo yuán( )如海,房舍如舟,
2.选词填空。
(1)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______(A站着B立着C.站立),却没有靠着。( )
(2)你却卧听着海涛______(A.闲话B.说话C.闲聊)。( )
(3)你______(A.装扮B.装饰C.装修)了别人的梦。( )
(4)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______(A.袭来B.冲来C.奔来)。( )
(5)因为一切果实并无______(A.差别B.差异C.差距)。( )
3.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B )
A.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B.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C.房舍如舟。 D.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4.名句默写。
(1)我等待着,长夜漫漫,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
(2)你站在桥上看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_____________________。(卞之琳《断章》)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大地风雨的海上。(芦荻《风雨吟》)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有树木无非一棵,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聂鲁达《统一》)
5.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统一》——诗的作者是匈牙利诗人聂鲁达,他曾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B.《萧红墓畔口占》——诗的作者戴望舒被称为“雨巷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C.《风雨吟》——诗的作者芦荻,原名陈培迪,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D.卡之琳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与李广田、何其芳合称“汉园三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等。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B.《萧红墓畔口占》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
C.《断章》中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聊天,“你”指的是读者。全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D.《风雨吟》中“大地风雨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这个意象使我们知道诗人的人生坐标发生了动摇,其对未来感到茫然。
【课中导读】
月夜
一、文题解读
文题《月夜》有何作用?
明确:
二、朗读诗歌(标注节奏)
三、品读诗歌
1.《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
2.赏析“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明确:写动态的“霜风”,静态的“月光”,一动景,一静景,渲染了月夜的萧瑟、清冷。“霜风”本来常给人冷寂之感,诗中却用“呼呼的”修饰,让人感到一种生机;“月光”本来也常给人清冷之感,诗中也并未描摹月光的“冷”,而是用“明明的”修饰,为夜晚的景色增添了一抹亮色。
四句诗均以“着”收束,营造出很强的画面感。
3.《月夜》中使用了哪些意象?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
4.“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明确: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是__________________
却没有靠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合作探究
1.诗中的“我”是一个什么形象?
2.“五四运动”时期的新诗具有“新中有旧”的特点,结合《月夜》这首诗做简要说明。
明确:从题目到诗中出现的意象,如“霜”“风”“月”“树”,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
从形式上看,《月夜》这首诗一共四行,前两行为七字句,后两行略有变化,但相对来说整体形式依然较为整齐。
从风格上来说,这首诗歌使用的是传统的咏物寄怀的手法。
3.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主旨的理解。
明确:这首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五、探究写法
1.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体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氛围。
2.白描手法的运用,又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萧红墓畔口占
一、朗读诗歌(标注节奏)
二、品读诗歌
1.从诗人的哪些行为可以体会到其对萧红的哀思?
明确: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第一句: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
“寂寞”,既写诗人奔赴墓地时的心境,更借此形成此诗之中心意象。“寂寞”是诗人自己的强烈感受。“寂寞”同时也隐指女作家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半生遭白眼冷遇”,“我的心情永远是如此抑郁”,“如今我只感到寂寞!”(萧红自述。)
二者融而为一,构成了诗篇的基点和最主要的感调。
2.第二句诗为什么不说“墓畔”而说“头边”? 作者为什么要送给她一束“红山茶”?
明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而且,还表示萧红长眠地下,已无法慰解自己的寂寞。
“放一束红山茶”,山茶花凌寒高洁、冷艳不群、坚忍不屈、执着奔放,以一束红艳如火的山茶花,寄托对她的深情悼念,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
3.第三句诗中诗人在等待什么?“长夜漫漫”有什么含义?
明确:
4.如何理解“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所表达的情感?
明确:
三、合作探究
回顾全诗,诗歌描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
四、主题思想
《萧红墓畔口占》写诗人长途跋涉来到萧红墓前祭奠亡友的所行所思,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沉的哀思,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以及险境中的坚守等复杂情感。
五、写作特色
请简要分析《萧红墓畔口占》中的对比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表明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长度”,又包含着一种“重”,这与“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一动作的短促与轻逸形成了对比。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却”凸显出“我”远道而来,满含热情来送花的行为,和“你”闲适平和,没有热切回应的表现之间的对比,透露出诗人心中的无奈和寂寞之情。
“我”与“你”也构成了对比:“我”生“你”死,“我”动“你”静,“我”等待“你”卧听。
六、随堂练习
1.阅读《月夜》,回答问题。
(1)这首诗形象鲜明,意境 ,写的是 季节的一个夜晚,北风呼啸,寒霜浓重,明月高照,寒气袭人。诗人在严寒中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显示出“五四”前夕一代青年___________ 的精神和 _______________ 的思想。
(2)《月夜》中“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这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阅读《萧红墓畔口占》,回答问题。
(1)首句强调“走六小时”“长途”表明了什么?
(2)谈谈你对“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一句含意的理解。
(3)赏析结尾句中“却”字的表达效果。
3.下列关于《月夜》和《萧红墓畔口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月夜》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B.根据《萧红墓畔口占》中的“口占”可知,这是即兴所作,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的。
C.《萧红墓畔口占》第三句中的“长夜漫漫”写出了“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D.《月夜》运用铺陈渲染的手法,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月光”的“吹”“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 《短诗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学法指导:
这几首短诗,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和多样的思考。阅读时,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意象,比如《月夜》中“顶高的树”,《萧红墓畔口占》中的“红山茶”,《风雨吟》中的“风”“雨”“海”“舟”等,都营造出不同的氛围,传达出独特的诗意。
阅读诗歌,还可以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例如《月夜》中,与大树“并排立着”的“我”,让人感受到一个寂寞而又独立自主的形象;结合“五四运动”这一时代背景,就能进一步体会到,这一形象代表着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独立自由的渴望。同学们不妨采用这种方法,试着自己解读这几首诗。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新诗简介
新诗,五四运动前后产生,有别于古典诗歌,它是以白话文为基本语言的。新诗主张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内容上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的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二、预习任务
1.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熟记作者及新诗的知识,积累重点词语。
2.反复诵读五首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找出诗中典型的意象,借助意象的特点体会蕴含其中的诗人的情怀及哲理。
3.勾画出你感兴趣的句子或有疑难的句子。
三、预习检测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shuāng fēng( )呼呼的吹着。
(2)你zhuāng shì( )了别人的梦。
(3)jiāo yuán( )如海,房舍如舟,
2.选词填空。
(1)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______(A站着B立着C.站立),却没有靠着。( )
(2)你却卧听着海涛______(A.闲话B.说话C.闲聊)。( )
(3)你______(A.装扮B.装饰C.装修)了别人的梦。( )
(4)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______(A.袭来B.冲来C.奔来)。( )
(5)因为一切果实并无______(A.差别B.差异C.差距)。( )
3.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B )
A.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B.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C.房舍如舟。 D.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4.名句默写。
(1)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
(2)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3)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芦荻《风雨吟》)
(4)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所有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聂鲁达《统一》)
5.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A.《统一》——诗的作者是匈牙利诗人聂鲁达,他曾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B.《萧红墓畔口占》——诗的作者戴望舒被称为“雨巷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C.《风雨吟》——诗的作者芦荻,原名陈培迪,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D.卡之琳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与李广田、何其芳合称“汉园三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等。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月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B.《萧红墓畔口占》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
C.《断章》中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聊天,“你”指的是读者。全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D.《风雨吟》中“大地风雨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这个意象使我们知道诗人的人生坐标发生了动摇,其对未来感到茫然。
解析:“你”是一个泛指,可指任何人,不仅仅是读者。
【课中导读】
月夜
一、文题解读
文题《月夜》有何作用?
明确:“月夜”二字言简意赅,点明了全诗描绘的主要内容——一个“月光朗照”的“夜晚”的景象,既富有朦胧美,又引人遐想。
二、朗读诗歌(标注节奏)
月夜 /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三、品读诗歌
1.《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2.赏析“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明确:写动态的“霜风”,静态的“月光”,一动景,一静景,渲染了月夜的萧瑟、清冷。“霜风”本来常给人冷寂之感,诗中却用“呼呼的”修饰,让人感到一种生机;“月光”本来也常给人清冷之感,诗中也并未描摹月光的“冷”,而是用“明明的”修饰,为夜晚的景色增添了一抹亮色。
四句诗均以“着”收束,营造出很强的画面感。
3.《月夜》中使用了哪些意象?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霜风、月光”象征着萧索的、等待变革的社会环境。“顶高的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我”既指诗人自己,也泛指具有独立精神和自我意识的新青年。
4.“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明确: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却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四、合作探究
1.诗中的“我”是一个什么形象?
探究一:“我”是一个身处“五四运动”前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探究二:“我”不畏惧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强大的独立自主意识,追求人格独立、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探究三:“我”期待通过诗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
2.“五四运动”时期的新诗具有“新中有旧”的特点,结合《月夜》这首诗做简要说明。
明确:从题目到诗中出现的意象,如“霜”“风”“月”“树”,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
从形式上看,《月夜》这首诗一共四行,前两行为七字句,后两行略有变化,但相对来说整体形式依然较为整齐。
从风格上来说,这首诗歌使用的是传统的咏物寄怀的手法。
3.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主旨的理解。
明确:这首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五、探究写法
1.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体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氛围。
2.白描手法的运用,又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萧红墓畔口占
一、朗读诗歌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11月20日
二、品读诗歌
1.从诗人的哪些行为可以体会到其对萧红的哀思?
明确: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第一句: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
“寂寞”,既写诗人奔赴墓地时的心境,更借此形成此诗之中心意象。“寂寞”是诗人自己的强烈感受。“寂寞”同时也隐指女作家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半生遭白眼冷遇”,“我的心情永远是如此抑郁”,“如今我只感到寂寞!”(萧红自述。)
二者融而为一,构成了诗篇的基点和最主要的感调。
2.第二句诗为什么不说“墓畔”而说“头边”? 作者为什么要送给她一束“红山茶”?
明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而且,还表示萧红长眠地下,已无法慰解自己的寂寞。
“放一束红山茶”,山茶花凌寒高洁、冷艳不群、坚忍不屈、执着奔放,以一束红艳如火的山茶花,寄托对她的深情悼念,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
3.第三句诗中诗人在等待什么?“长夜漫漫”有什么含义?
明确:“我等待着”等待的是革命曙光的涌现,民族解放斗争取得胜利。
“长夜漫漫”,写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4.如何理解“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所表达的情感?
明确:①有伤悼之情,感伤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生命;
②有惋惜之情,叹惋萧红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
③有羡慕之情,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三、合作探究
回顾全诗,诗歌描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探究一:因悼念而感到悲伤、寂寞。
探究二:面对险境的坚忍和不屈。
探究三:深沉的怀念,庄严的哀思,对抗战胜利的期盼。
探究四:镇静、坚守和自勉。
四、主题思想
《萧红墓畔口占》写诗人长途跋涉来到萧红墓前祭奠亡友的所行所思,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沉的哀思,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以及险境中的坚守等复杂情感。
五、写作特色
请简要分析《萧红墓畔口占》中的对比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表明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长度”,又包含着一种“重”,这与“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一动作的短促与轻逸形成了对比。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却”凸显出“我”远道而来,满含热情来送花的行为,和“你”闲适平和,没有热切回应的表现之间的对比,透露出诗人心中的无奈和寂寞之情。
“我”与“你”也构成了对比:“我”生“你”死,“我”动“你”静,“我”等待“你”卧听。
六、随堂练习
1.阅读《月夜》,回答问题。
(1)这首诗形象鲜明,意境 含蓄 ,写的是 深秋 季节的一个夜晚,北风呼啸,寒霜浓重,明月高照,寒气袭人。诗人在严寒中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显示出“五四”前夕一代青年独立奋进 的精神和 个性解放 的思想。
(2)《月夜》中“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这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作用:交代了季节及寒冷恶劣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环境的冷酷。
2.阅读《萧红墓畔口占》,回答问题。
(1)首句强调“走六小时”“长途”表明了什么?
强调“走六小时”“长途”既是写实,更隐含着诗人对已故者友情的深厚与诚挚。
(2)谈谈你对“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一句含意的理解。
此句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含着对萧红早逝的痛惜。“茶花”一直被赋予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放一束红山茶”,以寄托对她的深情悼念,也象征她山茶花般热烈、红艳的生命,传达了诗人对萧红的赞美与欣赏。
(3)赏析结尾句中“却”字的表达效果。
一个“却”字表示天人永隔,表达了诗人的伤悼之情,也表明诗人体悟到了逝者自有其看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3.下列关于《月夜》和《萧红墓畔口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月夜》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B.根据《萧红墓畔口占》中的“口占”可知,这是即兴所作,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的。
C.《萧红墓畔口占》第三句中的“长夜漫漫”写出了“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D.《月夜》运用铺陈渲染的手法,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月光”的“吹”“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
答案 D “运用铺陈渲染的手法”有误,应为“运用白描手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