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短诗五首》第2课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3《短诗五首》第2课时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0.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8 08:3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 短诗五首
核心素养: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重点)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难点)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通过诗歌触摸时代的脉搏,获得审美的愉悦。(素养)
课时安排:2课时
新课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多声部式的结构和热烈汹涌的情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首短诗,不同的是这些诗歌篇幅短小,却精悍隽永,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思,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韵味吧。
新诗简介:
新诗,五四运动前后产生,有别于古典诗歌,它是以白话文为基本语言的。新诗主张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内容上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的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阅读提示:
这几首短诗,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和多样的思考。
阅读时,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意象,比如《月夜》中“顶高的树”,《萧红墓畔口占》中的“红山茶”,《风雨吟》中的“风”“雨”“海”“舟”等,都营造出不同的氛围,传达出独特的诗意。
阅读诗歌,还可以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例如《月夜》中,与大树“并排立着”的“我”,让人感受到一个寂寞而又独立自主的形象;结合“五四运动”这一时代背景,就能进一步体会到,这一形象代表着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独立自由的渴望。
同学们不妨采用这种方法,试着自己解读这几首诗。
第2课时 《断章》《风雨吟》《统一》
断章
一、导入新课
有句话这样说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二、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三、诵读诗歌
断章 /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四、品读诗歌
1.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明确: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看到的风景,进入梦里,将四个画面交叠在一起,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充溢着奇幻色彩、荡漾着温馨情调。
3.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4.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明确: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5.《断章》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探究一:物与我、我与他、他与你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在被别人影响,也同样影响着别人。
探究二:静静地看风景,静静地让自己成为别人的风景,不也很快乐吗?
探究三:“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不必追问,无须深究,此时无声胜有声,只是此刻,就很美。
探究四:若能成为你眼中的风景,若能装饰你的梦,也是我小小价值的体现。
五、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看”与“被看”、“装饰”与“被装饰”的图景,表达了诗人对主客体相对关系的哲理性思考:宇宙间的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互相依存;这个事物与那个事物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
六、写作特色
学完诗歌,你在写法上获得了怎样的启迪?
诗歌描写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题材十分简单,语言清新平淡,但意蕴含蓄深远。这告诉我们,从这平淡的生活场景中也可以思考出深邃的哲理,营造出无穷的诗意。
本诗运用类似顶真的修辞手法,将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并把两组意象融合为一幅和谐完整的画面,使诗意深奥而不晦涩。这种方法,我们在创作小诗时可以借鉴。
七、当堂背诵
风雨吟
一、导入新课
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十分熟悉。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
二、预习交流
1.作者简介。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1949年8月参加革命队伍,1979年当选为民进中央委员。1986年3月离休前是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民进广东省筹备委员会委员、民进广东省委顾问及广州诗社顾问等职。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本诗选自《芦荻诗选》。
2.创作背景。
《风雨吟》创作于1941年12月,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自日本侵略中国以来,祖国大片河山被强占蹂躏,无数的中国军民被迫害残杀,而国民党蒋介石的消极抗日更加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许多文学青年为了国家的命运、民族的未来拿起诗笔,激情成篇,引吭高歌。诗人作为其中的一员,以诗作号角,作战鼓,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
三、诵读诗歌
风雨吟 / 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941年12月
●舵手:掌舵的人。常用以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四、品读诗歌
1.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明确:“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2)“郊原如海,房舍如舟。”写了什么?有什么深层含义?
明确:用比喻写出了雨中大地景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出风雨之大、之猛,同时也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的飘摇、波动不定甚至是些许的恐惧。
(3)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明确: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4)“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年轻舵手”,缺乏出海经验。“年轻舵手的心”既有雄心壮志,又不知道如何把握方向。面对惊涛骇浪很想把握自己的命运,却力不从心,孤立无助,又有些害怕的心理感觉。
五、主题思想
《风雨吟》通过写一场有翻天覆地之势的暴风骤雨,隐喻生活发生重大变故,凸显了在这重大变故面前,年轻人辨不清方向,握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表现出忧惧不安,甚至惊慌失措的情形。同时也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风云诡谲的时代环境与难以预料的未来时,对把握人生方向、确立人生目标具有共通性的茫然、被动、困惑、无助甚至害怕的心理。
六、写作特色
1.用意象勾勒出风雨如磐的画面。
诗歌对“风”的描写是“从大地卷来”,对“雨”的描写是“从大地奔来”,风雨之后,“郊原”化作“海”,“房舍”如“舟”,通过对风、雨、郊原和房舍的描绘,写出了风的奔腾呼啸、摧枯拉朽,雨的滂沱如注的场景,营造出了极具气势的氛围,“卷”和“奔”体现出了强大的自然力,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
2.语言简洁,意蕴深邃。
结合忧怀和写作背景,可见“风雨”这个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自然界”而“人生”而“社会”“民族”,由实而虚,给读者留下了基于自身阅历可以解读、想象的空间。
七、当堂背诵
统 一
一、导入新课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外交家。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
本诗选自《聂鲁达抒情诗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陈实译。写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是聂鲁达晚年的作品。原收录在诗集《世界末日》中。当时,诗人已认识到原子能时代的危险,该诗集的主题均为“启示”。
二、诵读诗歌
统一
聂鲁达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三、品读诗歌
1.如何理解“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 一朵”?
明确:叶、花,无论姿态、形状如何,都称其为叶、花。这是作者历经生活磨难之后的感悟,由此引出下文的感悟。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3.为什么说“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明确:所有的花、叶、果实的存在都是为了生命的传承,从这点意义上讲,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那就是传承生命,所以作者说“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4.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四、合作探究
1.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2.阅读聂鲁达的《统一》,你能读出怎样的诗意?结合原诗分析一下吧。
明确:我读出的是诗人宽广的胸怀。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世界争取和平的斗争如火如荼。诗人以自然界中叶、花和树来喻人类,表达自己期盼和平、平等的美好愿望。
我读出的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叶、花、果,千姿百态,然而诗人却透过现象,认识到无论姿态如何,形状怎样,它们都是叶、花、果,从实质上并无二致。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化繁为简,更好地认识世界。
五、主题思想
全诗紧扣“统一”,表明了世界具有统一性与和谐美,形象地阐明了现象与本质的道理,指出对立之中存在统一,要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不要被众多的表面现象迷惑,要认清事物的本质。
六、写作特色
语言浅显,意蕴深刻。
全诗只有两句话,第一句以“叶”“花”两个意象来说明事物的统一性,第二句以“果实”“树木”为意象,说明世界的统一性,语言浅白平实。第一句中“繁多是个谎言”以精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统一”的深刻理解。而第二句中“整片大地是一朵花”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地比作花,表达了作者对统一的美好世界的向往与期待。
六、当堂背诵
七、对比阅读
1.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确: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2.品味这五首诗的美。
明确:《月夜》:意境美
《萧红墓畔口占》:情感美
《断章》——哲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
《风雨》——象征:风雨 大地 我
《统一》——推理: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
八、随堂练习
1.对《断章》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写了两组意象,第二组意象的意思是:明月的银光装饰了你的窗户,而你的形象或许又进入他人梦中装饰了他人的梦。
B.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的聊天,“你”指的是读者,全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C.诗歌把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
D.诗中主要词语(“你”“看”“风景”“装饰”等)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调。这不使人动情,却令人深思。
B项表述错误,“你”指的是读者。
2.对《风雨吟》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风雨吟》中“风从大地卷来”一句中,“卷”字生动地描绘出了风呼啸奔腾、摧枯拉朽的气势,突出表现了风之大。
B.《风雨吟》一诗中,“大地风雨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它实际上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
C.《风雨吟》这首诗虽短,但诗意深邃,“风雨”这个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自然界”到“人生”,再到“社会”“民族”,由虚而实,给读者留下了基于自身阅历可以解读、想象的空间。
D.诗中的“我”作为一个有志向、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C.有误,“由虚而实”应为“由实而虚”。
3.下列对《统一》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与“一”本是对立关系,但诗人用“是”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的物体表达了“统一”的思想。B.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
C.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件很小的东西里可能隐藏着大道理,一件很平凡的事情也可能隐藏着大智慧。
D.花叶虽然有万象姿态,但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因此诗人认为“繁多是个谎言”。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这首《统一》通过写自然界花草树木本质的同一性,从而推理出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世界和平统一的向往和追求。
C.有误,应该是这首诗告诉我们万物皆有共性,和谐统一的道理。
九、作业布置
结合本课学到的知识,尝试着写一首含有意蕴的短诗。
要求:1.运用象征手法;
2.选定几个意象;
3.展开大胆、丰富的想象。
板书设计:
《断章》——哲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
《风雨吟》——象征:风雨 大地 “我”
《统一》——推理: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