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积贫积弱的北宋
【必做题】
1、北宋初年,宋太祖改革的作用是( )
A.有效地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
B.促进了国内各民族的融合
C.加强中央政权对边疆的管辖
D.加深了中原文化对边疆的影响
2、北宋中期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其中主要有( )
①阶级矛盾 ②民族矛盾 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④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下图是北宋前期兵员增长示意图,其反映的现象说明了( )
A.地方将领擅自扩充兵员,拥兵对抗中央
B.宋初削弱地方军事力量的国策发生了变化
C.政府为抵御边患和稳定内政而扩充军队
D.宋太祖以后,统兵将领的地位逐渐提高
4、北宋中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政府却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难,其原因不包括( )
A.每年送给辽、西夏“岁币”
B.地主采取各种手段隐瞒田产
C.冗官、冗兵导致财政困难
D.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5、“冗官、冗兵、冗费”是造成北宋长期“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这说明( )
A.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弊大于利
B.社会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政治改革要有强大的经济后盾
D.国家军队的设置不在多而在勇
6、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 )
A.辽和西夏侵扰边境
B.国家财政出现困难,入不敷出
C.土地荒芜,水利废毁
D.官僚地主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7、辽宋间澶渊之盟使( )
①双方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关系,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
②贸易往来频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③技术和文化交流加强,促进双方的进步
④北宋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8、右图所示之人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态在北宋进行
的改革是( )
A.王安石变法
B.“庆历新政”
C.仁宗变革
D.军事改革
9、庆历新政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北宋王朝的内部矛盾十分尖锐
B.北宋王朝十分腐败
C.变法内容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
D.变法内容不尽合理
10、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
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A.抑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矛盾
B.限制地主特权以减轻农民负担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D.责令地主将兼并之财上缴国库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
(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患深自忧。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指出它反映了北宋中期的什么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综合材料一所反映的问题,比较材料二、三,你认为哪个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为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仁宗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
【选做题】
一、选择题
1.北宋加强专制皇权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包括( )
A.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B.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
C.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北宋统治者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
A.增强军队战斗力 B.防止地方专权
C.加强禁军 D.防止武将专权
3.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 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 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 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4.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 )
A.辽、西夏的威胁 B.土地荒芜、水利荒废
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D.官僚地主隐匿田产逃税
5.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力图搜刮百姓钱财充实国库
6.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 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 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 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
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吏治腐败
7.北宋在澶渊战胜了辽,但最后却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辽宋间澶渊之盟使( )
①双方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关系,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 ②贸易往来频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③技术和文化交流加强,促进双方的进步 ④北宋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8.庆历新政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北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 B.北宋王朝十分腐朽
C.变法内容不尽合理 D.变法没有顺应历史潮流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 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宋史》卷二八四
材料二
请回答: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冗官”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冗官”现象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后果?
材料二中的人物为挽救北宋统治领导了什么革新运动?革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3)范仲淹的革新留给我们什么启示?
【必做题】答案
1-10 ADCDB BDBAC
11、答案: (1)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危机十分严重。原因:一是政府不断扩充军队,增设官吏,军费和
官俸开支越来越大;二是北宋还要给辽和西夏“岁币”。
(2)范仲淹之言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官僚机构臃肿,百姓贫苦,辽和西夏的威胁,农
民起义不断发生。
(3)任用范仲淹推行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
【选做题】答案
1--8 DDDCC DDA
9.答案: (1)原因:分化事权、一职多官政策;科举考试和恩荫赏赐授官的规模扩大。
后果:①大批官员相互牵制,行政效率低下;②形成日益庞大的官僚机构,官费开支浩大,造成财政困难。
(2)事件:“庆历新政”。中心:整顿吏治。
(3)启示:①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从人民利益出发;②要做好充分的宣传和动员,获取大多数人的支持;③改革者要树立坚定的改革信心,克服阻力。
4.2王安石变法
【必做题】
1、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B.限制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C.解决政府财政困难 D.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
2、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和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 )
A.培养选拔变法人才 B.注重官员的实际能力
C.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D.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端
3、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太学生中的优异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A.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 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
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 D.认定地方教育高于太学
4、王安石认为消除北宋贫困症结而必须采取的措施是( )
A.组织农民发展生产 B.节约政府开支
C.抑制土地兼并,减轻徭役 D.实施青苗法
5、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6、王安石的将兵法( )
A、使兵将分离,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B、形成寓兵于农、兵民合一
C、使兵识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D、严格了兵器管理,提高了武器质量
7、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抵御西夏和辽的军事进攻 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8、21世纪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多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
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这段材料说的是( )
A.农田水利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青苗法
9、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10、通过王安石变法我们可以总结和吸收的一个重要教训是( )
A.赏罚必信 B.戒急戒躁
C.从善如流 D.用人得当
二、非选择题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
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
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请回答:
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7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10分)
【选做题】
一、选择题
1.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2.关于王安石变法中均输法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配合 ②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 ③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 ④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
3.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收入的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
4.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是( )
A.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C.解除外部威胁 D.打击朝廷内的腐朽势力
5.王安石变法中,为了解决北宋初期以来“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而采取的措施是( )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设军器监
6.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
A.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 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
C.产生了反对科举制的思想 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提高
7.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B.限制高利贷盘剥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减轻农民负担
8.下列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实现富国强兵是其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B.其改革从根本上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C.改革彻底解除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D.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神宗)诏曰:“天下商赝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减价出售)失业。至于行辅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窘,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
材料二 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买入者,许至务中投卖,勾行人牙人与客人平其价。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当物力多少,许令均分赊清,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逆纳价钱;若半年纳,限出息一分;一年纳,即出息二分。”
材料三 魏继忠上言:“宜假钱别置……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而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移民以遂,国用足矣。”
——以上三则材料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材料一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社会现象?
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北宋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措施有什么影响?
【必做题】答案:
1、C 2、A 3、A 4、C 5、D 6、C 7、B 8、D 9、C 10、D
11、答案: (1)粮食价格过低。(3分)
(2)商鞅:提高粮食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工商业征收重税。王安石: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
时间。(7分)
(3)商鞅:主张抑制商业的发展。原因:引导人民从事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确立封建制度。王安石:主张采用市易法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原因:增加政府收入,挽救封建统治。(10分)
【选做题】答案
1--8 ACABCACC
9.答案: (1)北宋中期,大商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哄抬物价牟取暴利、兼并中小商贩、阻碍商品交换。
(2)设置市易务。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3)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这些措施最终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