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酝酿中的变革
必做题
一、选择题
1.19世纪末,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条件包括( )
①早期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 ②甲午战争加深了民族危机
③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④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在( )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3.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的形成是在( )
A.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后 B.洋务运动开始之时
C.洋务运动开展过程中 D.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
4.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的真正目的是( )
A.借孔子之名宣传进化论思想 B.斥责孔孟之道的虚伪
C.强化封建教条的统治地位 D.提倡新学,反对儒学思想
5.康有为改造儒学思想为变法活动服务,主要是因为( )
A.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B.与封建思想斗争的策略
C.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D.自幼接受正统的儒学教育
6.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见,梁启超认为救亡图存的根本在于( )
A.培养维新人士 B.举办新式学校 C.改革科举制度 D.变革政治制度
7.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关键是( )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B.争取得到光绪帝的支持
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D.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8.19世纪末,某组织的《章程》开宗明义地提出:“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该组织最有可能是( )
A.兴中会 B.保国会 C.强学会 D.同盟会
9..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对中国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 )
A.使中国出现了近代工业 B.造就了新兴的阶级力量
C.阻止了外国经济侵略 D.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10.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批评洋务派学习西方是“遗其体而求其用”,其意图是( )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反对洋务运动
C.进行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 D.挽救清朝统治危机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 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 天演者,西国格物家言也……以为天不可独任,要贵人以持天……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而人之争天而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 ——吴汝纶《天演论·序》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有何特点?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严复的维新变法主张有何异同?
(3)他们的维新变法活动有何影响?
选做题
一、选择题
1.郑观应主张“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的根本目的是( )
A.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维护清朝统治
C.学习西方的经济制度 D.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2.下列观点中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工商器械、工艺也
B.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易就,二者行斯强也
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D.当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3.将康有为的下列活动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组织保国会 ②创办《万国公报》 ③第一次上书光绪帝 ④发起公车上书
A.③④②① B.①②③④ C.①④②③ D.③①④②
4.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这个奏折针对的是( )
A.太平军 B.洋务派 C.维新派 D.义和团
5.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
A.君主专制 B.联邦制 C.共和制 D.君主立宪制
6.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7.“公车上书”中提出当时救亡图存的上策是( )
A.“迁都定天下之本” B.“下诏鼓天下之气”
C.“变法成天下之治” D.“练兵强天下之势”
8.“公车上书”中提出设“议郎”一职,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举产生。这反映了维新派( )
①希望参与政治 ②模仿西方议会政治 ③对皇权加以牵制和限制 ④反对君主专制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
9.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活动所起的作用包括( )
①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 ②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③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④使维新运动具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甲午战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是指( )
A.列强侵略使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B.列强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
C.列强的贷款提供了资金
D.列强的侵略打破了洋务企业的垄断地位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轮、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迟;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拙,兵制阵法之变化宜讲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 ——薛福成《筹洋务议·变法》
材料二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的基本主张,并分析其意图。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思想对比有哪些突破?其根本要求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维新派的哪些思想主张?
(4)根据材料归纳这一时期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而探索的特色及成因。
必做题
1---5 D B C D A 6----10 D D B B C
11. (1)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主张。
(2)相同点: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主张维新变法。不同点: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3)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选做题
1---5 D B A C D
6----10 C C B A A
11. 答案: (1)主张:开矿山,建工厂,造船,练新军。意图:师夷长技以自强。
(2)突破:材料二不仅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更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3)思想:三权分立,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君主立宪。
(4)特色:材料一代表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二代表早期维新派,认为中国不但要学习西方经济、军事技术,还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材料三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成因:前者是中国地主阶级中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后两者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9.2 百日维新
必做题
一、选择题
1.戊戌变法法令中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是( )
A.设京师大学堂 B.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
C.废八股 D.裁汰绿营
2.下列不属于维新变法法令措施的是( )
A.创办各种专业学堂 B.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C.准许臣民上书言事 D.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
3.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它们( )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4.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这奏折针对的是( )
A.太平军 B.洋务派
C.维新派 D.义和团
5.1898年6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导致慈禧这一做法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戊戌变法挑战了慈禧的权威 B.戊戌变法触动了慈禧统治的基础
C.戊戌变法提拔了一些维新人士 D.戊戌变法使资产阶级获取了政权
6.新政开始不久,就被慈禧太后解除军机大臣职务的是( )
A.张之洞 B.谭嗣同
C.翁同龢 D.袁世凯
7.“在短短的103天中,发出上百道新政诏令,改革内容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譬如:废八股,改策论,这使众多的士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失去了奋斗前程,他们自然走向变法的对立面。再比如裁并衙门,由于没有任何善后措施,使一部分官员和他们的家属一夜之间便失去生计所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混乱。”该材料( )
A.表达了对百日维新的抵制
B.指出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
C.批评维新派脱离了人民群众
D.指出变法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
8.我们之所以称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是因为它( )
A.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
B.主张爱国救亡,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C.提倡新学,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颁布了《定国是诏》,实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改革
9.戊戌变法在教育方面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开办京师大学堂?? ? B、废除八股???????
C、设立译书局????? D、废除科举制??
10.“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者也。有之,?? 请从嗣同始。”谭嗣同以身殉难前这段自白表明了他的
A、烈士精神???? B、种族成见???? C、浪漫性格???? D、厌世心态
11.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 ( )?
①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
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
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
④中国的维新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而进行的,未发生权力重心的转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官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大借洋教,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四 使戊戌变法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胡适《留学日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
(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持怎样的态度?
(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派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
(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选做题
一、选择题
1.严复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他的这一言论反映了???
A.接受了进化论思想??? ???????? B.体现了他中学西用观点
C.维新派的民权意识??? ???????? D.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主张
2.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关于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吻合的是??? (??? )
A.揭开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B.开辟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侮之路
C.形成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D.成为正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端
3.对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历史学家认为:“光绪的悲剧,是在他的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制服慈禧一伙的力量”。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保守派力量强于改革派??? ????????????B.光绪帝对变法优柔寡断
C.力量对比对改革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D.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
4、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说:“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哺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此材料说明
A、变法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B、广大民众积极参与了维新变法
C、维新变法运动得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拥护
D、维新变法期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等纷纷向清廷上书
5、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冀(希望)。慨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时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 ?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
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 ?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
6.下列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有:
①王安石变法???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 ③戊戌变法?? ④日本明治维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7、维新变法运动的直接目的是(??? )
A、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发展资本主义?
C 、救亡图存????????????????? ????D、宣传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学说
8.新政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扎花、榨油两厂。山西的近代工业开始起步。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9.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一切足矣。”这一主张的根本依据是
A.中国与日本的国情基本相同 ????? B.其他国家的改革很不彻底
C.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 ????? D.日本通过改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10.百日维新措施中,直接触及顽固派的利益的是
A.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B.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C.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工商业?? D.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
11. 19世纪 中叶以后,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决万机于公议;上下一心,以盛行经论;文武一途,下及庶民,使各遂其志,勿使人心倦怠;破除旧来之陋习,秉持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以振汉基。将实现我城市前所未有之变革”。这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材料二:? 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三:? 19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必要对帝国进行一切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系列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他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式建立一支军队。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五条誓文”给日本政治近代化提出了什么方向?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天皇政府在政治上是如何革新的?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和局限性。
?
(3)据材料三概括“百日维新”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与材料一相比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
?
必做 1—5 B D D C B 6—11 C D C D A C
解析: 本题提供材料,认识戊戌变法缺陷,决定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答案: (1)君主立宪;三权分立。
(2)利用变法抵制农民起义;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
(3)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不敢发动农民阶级,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4)不正确。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决定了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戊戌变法失败是必然的。
选作
1---5 C C B C B 6----10 D C A C D
11、(1)设立议会,实行民主。废藩置县,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特点:全面向西方学习;有选择地学习。
???? 局限性:保留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3分)
(3)措施:设立新学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西式军队。(2分)
???? 不同:未涉及政治制度改革。(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