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曹刿
论战
《左传》
齐襄公时,政治混乱,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被迫逃离齐国。管仲、召忽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鲍叔牙保护公子小白逃到莒(jǔ)国。后来,齐国发生内乱,齐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次年,大臣雍林又杀公孙无知准备重立君主,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回齐国,想要当国君。
鲁国派人护送公子纠回国,并派管仲带兵堵截在了莒国到齐国的路上,管仲一箭射中小白的带钩。小白假装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慢慢护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达。这时小白早已赶回齐国,被立为国君,也就是后来的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仇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成了著名的“长勺之战”。
齐鲁之争
你能说出中国古代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有哪些吗?
巨鹿之战:秦朝末年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加快了秦朝的覆灭。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二十万大军的战役,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淝水之战: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于淝水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二十多万的前秦军。
城濮之战(春秋时期晋楚之战)、马陵之战(战国时期齐魏之战)……
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春秋末期鲁国人,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ɡǔ)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相传曾著《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左传》与公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本篇课文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关于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
作者简介
历史散文的三种体例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如“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和的《资治通鉴》。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如《国语》和的《战国策》。
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如《史记》。
目标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曹刿( ) 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 ) 弗敢加也( )
小惠未徧( ) 小信未孚( )
战于长勺( ) 下视其辙( )
彼竭我盈( ) 望其旗靡( )
夫战( ) 牺牲玉帛( )
曹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弗敢加也(fú)
小惠未遍(biàn) 小信未孚(fú)
战于长勺(sháo) 下视其辙(zhé)
彼竭我盈(yíng) 望其旗靡(mǐ)
夫战(fú) 牺牲玉帛(bó)
目标二:疏通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
十年春,齐师 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当权者
目光短浅
攻打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面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呢?”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军队
鲁庄公十年
同乡的人
凭、靠
参与
独自享有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安身
不
今:老师
今:隔开距离
今:言行恶劣;轻视,看不起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实情
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译文: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帛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一定要实事求是。”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
遍及、普遍
回答
诉讼事件
使信服
夸大
形容词作动词,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凭借
明察
种类
就
听从
诚心
今:正确
今:为了正义舍弃生命;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信用
一词多义
今:监狱
今:忠诚
今:情感
跟随
一词多义
即使
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1.战争的背景:时间、双方、性质。
2.曹刿请见鲁庄公。
原因:①齐师伐我,公将战;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问战:战前的政治准备。(重点)
从鲁庄公的前两次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哪里?由此可见,他有什么性格特征?
庄公把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显示出他“鄙”,未能“远谋”。
庄公认为作战前需作哪些准备?曹刿是如何评价的?(用原文回答)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庄公
曹刿
曹刿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忠之属也”,对此表示了肯定,这里体现了曹刿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政治主张:取信于民是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之间的关系的思想,确实比“肉食者”要高明得多。
得民心者得天下
公与之 乘,战于长勺。公将 鼓 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 逐齐师。”
驱车追赶
起补足音节作用
译文: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将要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还不行。”他向下看了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就追击齐军。
击鼓(命令进军)
乘坐
大败
车印
追赶,追击
车前横木
于是,副词
就要
名词作动词
一词多义
代词,指曹刿
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
曹刿参战(长勺之战的经过)
既 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 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鼓起
穷尽
原因,缘故
译文:已经战胜了,鲁庄公询问曹刿那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穷尽了。他们的士气穷尽而我们的士气正盛,所以战胜了他们。(齐国是)大国,难以揣测,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轮印混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战胜
已经
发语词
士气正旺盛
第二次
埋伏
所以
推测,估计
倒下
一词多义
今:作为、创作、发作……
今:重复
曹刿论战。
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曹刿是怎么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的?分为哪几层?
第一层:进攻的时机。“齐人三鼓”以后,“彼竭我盈”是进攻的最佳时机,采用了“敌疲我打”的作战方针。
第二层:是否追击。由于“惧有伏焉”,只有在敌人“辙乱”“旗靡”的情况下才能追击。
请总结长勺之战中,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1.政治上:取信于民。
2.军事上: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
抓住有力的进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适宜的追击时机 ——“辙乱旗靡”之时。
结合文本分析曹刿的形象
战前:曹刿“请见”“请从”,可见其爱国勇敢;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说明曹刿睿智(深谋远虑,远见卓识,有深刻的洞察力);分析了庄公的三次答话,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
战中:沉着冷静,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时机,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战前,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灵,说明鲁庄公目光短浅、政治无能。
战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敌情,贸然进军,说明鲁庄公急躁冒进,军事无知。
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了其“鄙”。但鲁庄公亲自出战,勇敢有担当,另外,他还虚怀若谷,勇于纳谏,任人唯贤,虚心请教。
结合文本分析鲁庄公的形象
文章运用了多个对比的手法刻画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试举例分析。
1.曹刿与“乡人”的对比:通过乡人的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也表明他有深刻的形势洞察力,对鲁庄公的政治能力和鲁国战前的准备感到忧虑,表现了曹刿强烈的爱国之心。
2.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对比,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课文以什么为顺序?又是怎样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战前准备
战中经过
战后胜因
(详写)
(略写)
(详写)
时间顺序
文章围绕“论战”组织材料,以曹刿为中心,详细地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对于战争双方对峙、交锋的具体经过等略写。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这样写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展现曹刿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论战
论战
写作特色
(1)内容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结构上,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3)语言上,简练生动,以“记言”(对话)来“记事”。
(4)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本文是《左传》中的名篇,主要的记叙方式是“记言”,这是《左传》记叙某些历时不长,规模不大的战争时常用的方式,目的是通过人物的谈论,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阐述军事斗争的策略。本文就是这一类文章的代表作。它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通过他们对长勺之战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对抗强国的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以逸待劳,把握时机、后发制人等。
课堂小结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文言积累
1、成语
一鼓作气:
2、古今异义
虽
古义:即使 虽不能察
今义:虽然
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许可
情
古义:诚心 必以情
今义:感情
忠
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忠之属也
今义:忠诚
信
古义:实情 必以信
今义:相信
再
古义:第二次 再而衰
今义:再次,又
加
古义:虚夸,夸大 弗敢加也
今义:增加
伐
古义:讨伐、攻打 齐师伐我
今义:砍伐
鄙
古义:目光短浅 肉食者鄙
今义:言行粗俗,品格低下
牺牲
古义:牛羊猪等祭品 牺牲玉帛
今义:为正义舍弃自己的生命
间
古义:参与 又何间焉
今义:指“隔开”或“中间”
狱
古义:诉讼事件 小大之狱
今义:监狱
请
信
故
请求
请让我
曹刿请见 战则请从
小信未孚 必以信
公问其故
故克之
信用
实情
缘故、原因
所以
3、一词多义
(1)肉食者谋之:
(2)小大之狱:
(3)忠之属也:
(4)公与之乘:
(5)公将驰之:
之
代词,指这件事
助词“的”
助词“的”
代词,他,指曹刿
代词,指齐军
(1)何以战
(2)必以分人
(3)必以信
(4)必以情
以
凭借
把
根据,按照
根据,按照
(1)既克,公问其故
(2)吾视其辙乱
(3)其乡人曰
其
代词,他的。
代词,这样,如此
代词,他们的,即齐军。
(1)判断句:夫战,勇气也。
(“……也”,表判断)
(2)倒装句:何以战
(宾语前置,应为“以何战” )
(3)省略句:
1)( )问曰:“何以战?”
2)(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3)必以( )分人。
4)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曹刿
曹刿
之
鼓
鼓
4.文言句式
(1)神弗福也
(2)忠之属也
(3)公将鼓之
5、词类活用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
“忠”,形容词作动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