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课标)5 孔乙己 第3课时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新课标)5 孔乙己 第3课时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7 17:48: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鲁迅
核心素养
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理解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的主题。
2.通过品读有关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描写的语句,分析他的性格特征。(重点)
3.抓住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洞悉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认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难点)
4.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素养)
第三课时
[学习要点]
1.探究“笑”的含义。
2.探究含义深刻的词、句、段。
3.探究主题及写法。
4.拓展延伸,各抒己见。
1.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第一处“笑”
这里突出“笑”字,既造成悬念,又笼住全文。冷酷的氛围中突出“笑”,这种“笑”带着冷酷的意味。
人物笑意
第二处“笑”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第一次出场,酒客们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勾画出这些人麻木、冷漠的嘴脸,笑声里蕴蓄着悲凉。孔乙己自欺欺人的辩驳更引得众人哄笑起来。
第三处“笑”
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这里着力渲染哄笑的声浪和快活的空气,笑声迭起,悲凉的意味也就更浓。
第四处“笑”
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分豆的动作和语言将孔乙己迂腐可笑的穷酸尽显。而孩子们的笑则是天真无邪的笑。
2.读读课文第9段,其深刻含义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这句平平淡淡的话寄寓着作者浓烈的感情:对孔乙己既哀其不幸,又批判其麻木不仁和苟且偷生。以画龙点睛之笔深刻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承上,归结以上各个场面不同人们的笑,说明孔乙己的存在不过是逗人发笑的笑料。
启下,预示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长衫主顾
掌柜
短衣帮
小伙计
孩子们

没有人性 自私卑劣
麻木不仁
解脱
天真无邪
揭露批判
同情批判
冷酷无情
麻木愚昧
等级观念
纯真无邪
3.你从笑声里听出了什么?
一种社会疾病
超越个人悲剧范畴,揭示更广泛的社会悲剧意义
人与人之间在千百年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经济的剥削、封建文化的毒害下,形成了一种隔膜、冷酷、麻木、不觉悟,甚至连最起码的同情心也丧失了。
4.你从小说中能看出作者对孔乙己的什么态度?
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1.同是读书人出身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死地,作者设计这样的情节有什么用意?
作者设计这样的情节,尖锐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科举制度造成了读书人两种不同的命运:少数爬上去的,成为残酷的压迫者;多数爬不上去的,成为悲惨的牺牲品。读书人为追求功名而苦读,读书不过是他们获得荣华富贵的敲门砖,一旦爬上去了,他们便变成残酷的统治者。
合作探究
2.“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四次,极其鲜明地刻画了掌柜自私冷漠的卑劣嘴脸,同时也暗示孔乙己穷得再也过不下去了。篇末两次反复,更是把掌柜
的市侩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四
次反复让人想到孔乙己到丁举人家
偷书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冒着危
险去的,结果被打折了腿,暗示了
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3.孔乙己是“大约”死了,还是“的确死了”?作者这样结尾,用意何在?
“终于”强调一直“没有见”;由于没有确实消息,故用“大约”表推测。联系前文“许是死了”“已经不成样子”“还欠十九个钱”“终于没有见”,此处选用“的确死了”表示推测的可靠。小说以这一含蓄语句做结尾,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思索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言尽而意无穷。
示例:
冷漠的社会,造就了孔乙己的悲剧性格,也导致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这个“人”死了,这个社会也没有任何理由让他继续存在下去!如果说我们同情孔乙己的死亡,那么我们更有理由去同情这个社会!作者通过写了一个
人,也写了一个社会。
4.课文的结尾给我们留下悬念,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
①“我”是一个12岁的酒店小伙计,也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小说使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显得故事真实亲切;
②可以使故事情节集中,内容简要;
③可以表现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连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增加了作品的悲凉意味。
5.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如何看待《孔乙己》的主题?
㈠描写一般社会对于穷苦人的冷淡——改变人民昏迷、麻木的精神面貌。(老板、短衣帮)
㈡深刻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及其全部伦理道德。
㈢揭露和控诉了腐朽的封建教育。
㈣控诉了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旧社会对穷苦人的凉薄(“兼有”)。
主题思想
全文始终贯穿着对比。
本文通篇使用对比手法。文中的对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描写社会环境时的对比。如小说开头一“长”一“短”、一“站”一“坐”、一“里”一“外”的鲜明对比,形象地揭示了清末封建社会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状况,为孔乙己的出场点明了背景。二是人物描写中的对比。如孔乙己和丁举人的对比,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拓宽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写作特色
善于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
小说通过小伙计的回忆,将人物和故事集中在咸亨酒店这个典型环境中,巧妙截取情节,逐步完成了对孔乙己这个典型人物的塑造。如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排出九文大钱”的神气;最后一次盘着被打折的腿,喝完最后一碗酒的凄惨。一个迂腐穷酸、潦倒落魄的读书人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③语言准确,深刻。
小说语言准确,如“排”字和“摸”字的运用,鲜明地表现出孔乙己后来的生活已到了贫困不堪的地步。小说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当时病态的社会的深刻批判,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无限感喟。
1. 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
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 请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
孔乙己到酒店不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麻醉灵魂深处的隐痛,他可能另有所求:
①他只有站在“短衣帮”这个社会群体中才能显示他读书人的身份,他要在这里寻求人们对他的“读书人”社会地位的肯定和认可,以抚慰他那因没考中秀才而产生的悲哀;
②“不拖欠酒钱”是为了表现他想在酒店这个小社会里寻求人们对他品行的认可;
③“教小伙计认字”是要求得到人们对他学识的认可;
④孔乙己在别的酒店那里承受的是冷酷无情的嘲笑,只有在孩子们中间才能寻求到一点温暖;
⑤他每次用辩解来掩饰自己的劣迹,同时也是为了想寻求一个读书人的自尊。
拓展延伸
2.孔乙己如果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他的命运会怎样?
4.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在今天给我们什么启示?
忌懒惰、要勤奋;忌不争、要上进;忌虚荣、要务实。
5.扩展引申,比照阅读
请大家阅读《范进中举》一文的节选,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异。
3.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弱者和他人的不幸。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瞪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 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 ”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足如何是好 ”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爷们,再为商酌。”
教师点拨:两篇文章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孔乙己和范进都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孔乙己坐着用手爬进“坟墓”。范进光着一只脚走进“天堂”,可以说,他们虽结局不同,但却是“殊路同归”。
《范进中举》是以科举使人狂迷来讽刺其罪恶的,而《孔乙己》是以封建科举吃人来揭露其罪恶的,揭示封建末世的病态,意义更深刻。范进的形象是丑,孔乙己的性格是悲,两篇文章不同的批评角度,主人公不同的遭遇和结局,周围人对主人公不同的态度,显示了作者对封建科举不同的批判力度,也使得社会对两种读书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揭示了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势利。
不幸的我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任人讥笑!
幸运的你们生活在幸福的时代,要好好学习,学有所成!
之乎……者也……
孔乙己寄语
A.《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夕,是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用孔乙己的悲剧讨伐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
B.小说以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撷取孔乙己人生中的几个典型片段构成情节,布局精巧。
C.小说用阵阵笑声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对比,揭露了社会的病态,批判了群众的麻木。
D.本文中既有社会环境描写,也有自然环境描写。
【解析】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A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随堂练习
(1)“便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字对刻画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绽”字写出了孔乙己急于争辩的神态,额上青筋暴起似乎历历可数的形象,逼真地表现出孔乙己当时窘迫尴尬、又羞又恼的神态。
(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中的“绽”字十分传
神,谈谈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排”字使孔乙己穷酸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出来。
2.本文用字准确,请根据下面的要求回答用词的妙处。
(3)“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中的“摸”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摸”是摸索、寻找的意思,和前文的“排出九文大钱”构成对比,
表明孔乙己已经极度贫穷了,但仍然是喝酒付钱,为人诚实。
3.阅读《孔乙己》9-11段,回答问题。
(1)选文第9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承上启下,过渡衔接。对上文写孔乙己给人们带来快活进行总结,领起孔乙己不在的情况下人们生活状况的描写。
(2)文中写“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句对刻画孔乙己的形象起什么作用?
和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构成对比,衬托出孔乙己穷困潦倒到极点 的悲凉处境。
(3)纵观全文,作者塑造孔乙己这一悲剧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控诉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和封建制度人吃人的罪恶本质。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小说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请展开想象,孔乙己离开酒店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作业布置
请你设想一下,孔乙己用手爬着走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续写小说。
孔乙己从酒店里出来,慢慢地挪到一座庙前,他心想:我孔乙己自幼熟读经书,不想落到如此地步,当年同窗丁不仁狗屁不通,仗着家里有钱,贿赂考官才弄了个举人,现在,竟如此欺人!他越想越气,这时,天降大雪,寒风凛冽,孔乙己饥寒交加,昏了过去。
也是孔乙己命不该绝,且说自从范进中举以后,前来绍兴赴任,只见他一身锦衣绣带,珠光宝气。他的妻子、母亲也坐在轿中,胡屠户跟着当贴身侍卫,一看天降大雪,道路难走,便到庙中躲一躲。忽然范进看到一个人,那人身穿破夹袄,面色腊黄,乱蓬蓬的头发活像个鸡窝,蜷着两腿,下垫一蒲包,用草绳拴在肩上,手里还拿一本破书,范进想到自己当初的遭遇,断定他是个读书人,便将其带回绍兴。
到了绍兴,范进便忙着替孔乙己求医问药,孔乙己本无大碍,调养了一些日子,便康复了,范进因与孔乙己情投意合,因此二人结拜为兄弟,范进让孔乙己当了师爷。
一日,孔乙己来到咸亨酒店,掌柜抬头一看:孔乙己穿一身崭新的长衫,面色红润,左手捋着胡须,右手拿着折扇,一摇一摆地走了进来,掌柜急忙上前,满脸堆笑地说:“孔老爷光临敝店真是三生有幸,快,快请里面坐!”说着,便领孔乙己进了隔壁,抹了抹桌子。孔乙己将大串钱扔在桌子上,说:“这回,要上好酒,将以前欠的一并还清!”掌柜的赶忙搬出绍兴老酒,陪笑道:“孔老爷见外了,你欠的钱早就从粉板上拭去了,再提就是看不起小的了!”掌柜的只顾献殷勤,忘了住手,酒流了一地。
正在这时,丁举人一步跨了进来,孔乙己一愣,还未反应过来,丁举人就作揖道:“恭喜孔老兄,愚弟这厢有礼了。”孔乙己不理他。丁举人又施一礼:“都是小人该死,读书人窃书能算偷吗?孔老兄如果要,都送与您!”孔乙己还是不理,丁举人急了:“当初咱们同窗十载,亲如骨肉,仁兄若不原谅,小弟就死在面前!”说罢便要往墙上撞。孔乙己这才作罢。周围早已围满了短衣帮,都纷纷说道:“孔老爷福大命大造化大,莫和小的们一般见识,日后还请多多关照!”孔乙己露出得意的神色,之后便说些“之乎者也”之类的话,众人频频点头,夸他有学问,店内外充满快活的空气。
过了几日,丁举人又亲自登门做媒,将自己未满18岁的妹妹许配给孔乙己为妻…
孔乙己
开端:交代环境和社会背景
发展和高潮
结局:大约的确死了(悲惨结局)
断腿前:酒客取笑其偷东西、嘲笑其未进学、教小伙计识
字、分茴香豆
断腿后:长久未见、坐着来酒店、用手走去
控诉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揭露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