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群文联读《聚焦物象场景,探寻诗理诗情》课件(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文群文联读《聚焦物象场景,探寻诗理诗情》课件(4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9.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8 17:0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聚焦物象场景,探寻诗理诗情
——部编版选必上册古诗词联读品赏
篇目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手法 内容
《无衣》
《春江花月夜》
《将进酒》
《江城子》
预习清单1
篇目 《江城子》 《将进酒》 《春江花月夜》 《无衣》
聚焦物象
场景
诗理诗情
预习清单2
篇目 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手法 内容
《无衣》
《春江花月夜》
《将进酒》
《江城子》
《诗经》
孤篇
压全唐
重章叠句
反问
月下之景、
宇宙人生、
思妇游子
“同袍”、“同泽”、“同裳”“修我戈矛”、“修我矛戟”、
“修我甲兵
由远及近、由大到小、比喻、拟人、视觉嗅觉
起兴、夸张
谁劝谁喝酒?
怎么喝酒?
为什么喝酒?
人生经历
梦前思念、梦中相逢
梦醒悲凉
虚实结合、以景结情
对比反衬
写作背景
课前检测:
篇目 《江城子》 《将进酒》 《春江花月夜》 《无衣》
聚焦物象
场景
诗理诗情

1、梦前
2、恩爱有加,
琴瑟和鸣的夫妻
2、梦中
3、梦醒
1、孤独寂寞、
凄凉无助
3、绵绵无期的
悼念之情。

1、把酒
2、饮酒
3、劝酒
4、买酒
1、写青春不再的感慨,个体的渺小,流露出无尽的悲伤。
2、乐观自信,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的无力感而又渴望用世的不屈本质。
3.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激不平。
4、抒狂放之情,这狂,是悲之重、欢之浓、愤之深的集中体现。

1、观月升之景
2、畅月悬之思
3、抒月斜之情
1、月升的新生力量,感受融入世间自然的恒
久与美妙。
2、月悬清辉的孤冷,突破宇宙意识的力量。
3、感慨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心醉神痴着这广阔的有情世界。

1、战前统一思想
2、战时统一行动
团结互助、
同仇敌忾、
英勇抗敌
昂扬斗志
爱国精神
新授课内容:
篇目 《江城子》 《将进酒》 《春江花月夜》 《无衣》
聚焦物象
场景
诗 理 诗 情

1、把酒
1、青春不再的感慨,个体的渺小,流露
出无尽的悲伤。
2、饮酒
3、劝酒
4、买酒
2、乐观自信,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的无力感
而又渴望用世的不屈本质。
3.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激不平。
4、抒狂放之情,这狂,是悲之重、欢之浓、
愤之深的集中体现。
篇目 《江城子》 《将进酒》 《春江花月夜》 《无衣》
聚焦物象
场景
诗 理 诗 情
1、观月升之景

2、畅月悬之思
3、抒月斜之情
1、月升的新生力量,感受融入世间自然的恒
久与美妙。
2、月悬清辉的孤冷,突破宇宙意识的力量。
3、感慨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心醉神痴着这广
阔的有情世界。
篇目 《江城子》 《将进酒》 《春江花月夜》 《无衣》
聚焦物象
场景
诗 理 诗 情

1、战前统一思想
2、战时统一行动
团结互助、同仇敌忾、
英勇抗敌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课后作业
借助“水”这一物象,探究以下三首诗词的诗境诗情,完成探究报告《流淌于“水”中“我”》。
1.孟浩然《赠萧少府》“上德如流水,安仁道若山。闻君秉高节,而得奉清颜。”
2.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3.欧阳炯《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苏轼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梦前
倾诉了作者对亡妻十年来的深挚怀念。“两茫茫”表面看是写自己也写故去的妻子,实际上是写自己无边的惆怅和空虚的情怀。作为首句,为全文奠定下了伤悼的感情基调。
“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看似矛盾的心态,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思念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虽时光易逝,但真情难忘。追念之情,不能自已。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梦前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 “千里”,对前句“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补充,共同点出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凄凉”,不只是思念亡妻,同时政治仕途不顺,生活困苦,都是凄凉之因。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
梦前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材料补充:
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压,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尘满面,鬓如霜”六个字之中了。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鬓如霜”不无夸张,但我们也由此可见其生活和心境之凄凉。
梦前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三个长短句,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梦中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入题 “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是记叙,写自己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念中的故乡,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梳妆打扮。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别后种种从何说起?
本词为记梦之作,有明确的日期,所以说应确有其梦。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是实写。可是,梦本来就是虚幻的,所以说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
梦后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冈,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
总结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梦前:十年生死两茫茫……鬓如霜
梦中: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
梦后: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内容层层推进,引出梦中相遇,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妻已逝, 夫独留,万般凄情蚀九肠。人归去,情依旧,千载缘分绵且稠。
(此情无计可消除)
(此恨绵绵无绝期)
(此时无声胜有声)
层层推进,感情真挚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起兴:由黄河水的东流来比喻时间的流逝,以引发自己对人生的慨叹,以黄河水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再。
2、夸张: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给人灵动飞扬、横空出世之感,表达诗人抱负不得施展、理想不得实现的激愤和痛苦。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文句解读:
人生得意之时即需纵情欢乐,莫让酒杯空对一波月色。我有雄才伟略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千金散尽亦有失而复得之日。
前面还因功业未成、时光易逝而悲伤,下一句“得意之时”何解?
沉浸在悲伤之中朋友劝他喝酒,既然人生短暂,既然此处失意,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
赏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明确:李白在这里直抒胸臆,“必”和“还”,表明诗人渴求建功立业,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情,并表达了作者有高度自信心。
什么情况下会有这种强烈的自我激励?
参考:表明诗人的材此时并没有重用,隐有不平之气;但诗人并不消沉,对于将来仍存热切的向往,自信人生还有机会; 这种“人生得意”之情和不为金钱所驱使“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豪迈,才有了“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放举动了。
文句解读:
岑夫子,丹丘生,继续喝啊,切莫停下。我要为你们唱一曲,请你为我倾耳细细听:
作者在这里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与前文的长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什么好处?
明确:①让诗歌的节奏不单调,富于变化。
②加快了诗歌的节奏,旋律加快,旋律的加快实际上就反映出作者情感的变化,心情是非常激动地,他的情感由原来的欢乐变得狂放起来。
本来喝得很快乐狂放了,这时候诗人唱出来的劝酒歌好像并不痛快
明确:乐是暂时的,当喝多了、喝完了内心的愁又会出现,所以说“与尔同销万古愁”,可以看出李白内心还是放不下自己的遭遇。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一方面反映了对权贵的蔑视,另一方面更是怀才不遇的愤慨之词(气话,不可能真的醉了不醒)。
这两句在内容上是相同的,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 总起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 后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绕不开的愁)。
同样是反映蔑视权贵,比较“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跟“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为什么羡慕饮者?
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些“圣贤”都是有才华而无所施者,而饮者更是“圣贤”中逃于醉乡的人。这两句,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诗人对统治者不再抱有幻想,也决心逃于酒乡。
问题研讨:
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单提到“陈王”曹植呢?结合曹植生平试做简要分析。
“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才华横溢,志向远大,曹操有好几次几乎要立曹植为太子。然而,曹植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而哥哥曹丕善用计谋,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得到了许多支持,曹操便立曹丕为太子。
问题研讨:
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单提到“陈王”曹植呢?结合曹植生平试做简要分析。
明确:
曹植很有才华,但遭兄、侄猜忌,终不得用。李白钦佩他的才干,同情他的遭遇,借以自况。 将狂豪的曹植与自己相比,自己尽管没有曹植那样的经济条件,但是拼出去卖裘卖马也要和朋友尽情地乐上一回。
用典,以曹植自况,表达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问题研讨:
李白以悲开头,以愁结尾,如何理解“万古愁”?
万古——夸张,这是古往今来许多有理想、不麻木的人共同的愁绪。因此,李白笔下的愁,不再是发泄个人情感,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替从古至今众多怀有梦想的追梦者抒发的共同的愁绪,这的的确确是“万古愁”。
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易老
青春不再
壮志未酬
怀才不遇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圣贤寂寞
人生失意
为何而愁
一愁
二愁
三愁
“愁”之总结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赏析探究
1.要描写的是江还是海?
在江面上一轮孤月,面对江天一色的辽阔之境产生了江阔似海的感觉,海在这里是虚指,增添了全诗宏阔的意境。
赏析探究
2.为什么用“生”不用“升”?
“生”,写出了明月随着奔腾的潮水喷薄而出的宏大气势。
“生”后才能有下一句月光闪耀千万里远,又有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 ! 呈现了万里阔大的时空,同时眼界之广,胸襟之大,有一种俯仰天地的宇宙意识。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赏析探究
3. 春天的夜晚为何会出现“霰”、“霜”?
春天没有白色的雪和霜,但是在月光照耀下的世界,是银色的,所以作者在这里把月光比作雪和白霜,写出了月色清凉,月夜朦胧。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这一句不再直接描写月亮。而是从嗅觉、视觉来写,置身这个月夜,有花的芳香,有月色的清凉,用感受从侧面来营造整体的意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赏析探究
4. 如何理解最后一句?
月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把它比作霜,而且是空里流动的霜,这样既有动态的美感,又能让人深入其境,是由虚变实。
而“汀上白沙看不见”,本来能够看到的白沙呢他却说看不见,因为它跟月光都是白色,那就反衬出月光是那样的皎洁,是由实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如此皎洁纯净的世界引人遐想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1.怎么理解“初见月”、“初照人”?
当第一个人注视太空中的明月,开始去领略其中的美时,人类就出现了。因为,人类是会欣赏美保存美的动物。
在人注视着明月的同时,明月不是被动的处于被欣赏的地位,而是也在深情的注视着人。在这样的相互观照之中,孤独得以慰藉,忧愁得以诉说。在这世上匆匆活一朝的不同时空的人们,也通过仰望同一轮明月,在短暂和变化中感受永恒。
2.诗人对宇宙和人生悟出了怎样的哲理?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月下哲思到月下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这四句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白云”的飘忽比喻游子的萍踪不定;
“青枫浦”是两水分流之所,暗示离别之意;
“明月”则是引发相思之情的景物,有月圆人不圆之意;
“楼”是思妇望月怀人之所。
抒写游子和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
这些意象将相思之苦表现得十分具体形象。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诗中怎样细腻地表现思妇对游子的相思之苦的?
“徘徊”将明月拟人化,既写出明月光影明灭的自然属性,又将明月人性化,它好像怜悯思妇的孤独寂寞,因而陪伴在思妇身旁,久久徘徊,不忍离去。
诗中怎样细腻地表现思妇对游子的相思之苦的?
但思妇似乎并不领情,思妇因明月增添相思之苦,想“卷”去和“拂”走惹人愁思的清辉,但卷而不去,拂之还来。“卷”、“拂”二字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八句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游子对思妇/思妇对游子的相思?
“复”“沉沉”“无限路”“满”对表达游子的相思之苦有何作用?
用落花、流水、残月等伤情的意象表现游子的思归之情。花落、水流、月落,都有美好事物消逝之意,既是写自然界美好春光的流逝,也是青春、幸福和憧憬的流逝,表现了游子青春逝去、有家难归的凄苦和落寞。
这八句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游子对思妇/思妇对游子的相思?
“复”写游子日复一日,夜夜望月思归,直至夜深月落,从持续时间的角度表现相思之苦。
“斜月沉沉藏海雾”既写出了夜色的迷蒙,更写出游子归期难定的迷茫,“沉沉”写出了他不能如愿归家的沉重心理和孤寂之情。
“复”“沉沉”“无限路”“满”对表达游子的相思之苦有何作用?
“无限路”写游子与思妇天各一方,衬托了他的相思之苦。最后写游子的离愁伴着月光,洒满江边的树林,洒满江树的月光象征无穷无尽的离愁,月色和离愁水乳交融,一个“满”字写出愁思的深厚。
画意
哲理
诗情
月下之景
月下之思
月下之情
春江花月夜
全诗小结
月色无垠
月色纯净
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秦风·无衣
全诗在文面上有何不同?在内容上有无共同点?
战士无衣却为何同仇、偕作、偕行?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同泽 …… ……矛戟 …… 偕作
……同裳 …… ……甲兵 ……偕行
内容
形象
主题
(思想)
(行动)
(征战)
团结友爱
不计困难
积极响应
齐心备战
同仇敌忾
勇赴战场
团结友爱、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诗经》句式章法
重章叠句
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同时也具有音乐美、意境美,含蓄美。
在内容和主题上: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