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 海 燕
核心素养: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
2.反复诵读,感悟海燕的形象特征。
3.学习海燕精神,培养勇敢、坚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对象征意义的理解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对散文诗结构的把握以及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插入《海燕》背景音乐)
风雨交加,雷鸣电闪,大雨滂沱,漆黑不见人影。遇到这样的情景,同学们会怎样面对呢?(同学可能会回答“惧怕”、“躲藏”等)但海燕它不惧怕,它勇敢地面对暴风雨。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能够搏击风浪,当鸟儿们都去躲避风浪时,它却高声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海燕》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奏曲,去感受高尔基给我们带来的生命之最强音。(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预习交流
1.关于散文诗。
散文诗是近、现代发展起来的,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新诗体。它采用自由灵活的形式来传达精练、富含内蕴的诗情,具有散文的描写性和诗歌的表现力。它虽不像诗歌那样分行排列和押韵,但语言仍具有内在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这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多采用暗喻和象征等艺术手法。
2.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1913年后完成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3.背景资料。
二十世纪初,俄国在列宁的领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革命运动蓬勃兴起,而反动的沙皇政府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利用其可利用的帮凶对群众革命运动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反动势力十分猖獗。在这革命的关键时刻,有一部分人惶恐不安、悲观失望,他们害怕革命损害自己的利益。也有一部分人,他们勇敢地站在了革命的最前沿,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成了革命运动的先驱。《海燕》是小说《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生动地反映了俄国革命高潮到来之前革命者和反动势力进行激烈搏斗的壮丽图景。
4.字词检测。
(1)读准字音。
飞窜( ) 呻吟( ) 掠起( ) 困乏( ) 胆怯( ) 翡翠( )
蜿蜒( ) 蠢笨( ) 火焰( ) 飞翔( ) 深渊( ) 号叫( )
(2)据意写词。
_____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_____一种大的力量把东西集起来。
_____原指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文中贬词褒用,是自豪、高大的意思。
_____异常愤怒;大怒。震,情绪过分激动。
_____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蛇类爬行的样子。
三、朗读课文
带着问题读课文:
1.本文多处运用修辞手法凸显海燕的形象。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作用。
2.请指出文中的“海燕” “海鸥”“海鸭”“企鹅”的象征意义。
3.课文写海鸥、海鸭、企鹅这些海鸟对写海燕有什么作用?
4.“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整体感知
1.本文以大海为背景,请大家注意暴风雨到来前海面景象的变化,考虑一下,大致可分为几个画面?文章主要是以什么为线索?
明确: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
2.根据“将来——逼近——即临”,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①(1 6自然段):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②(7 11自然段)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
③(12 16自然段):暴风雨就要来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五、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下节课我们将按照这三个画面进一步探究。
六、随堂练习
1.填空。
《海燕》是前苏联作家 高尔基 写的小说《春天的旋律 》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他的代表作有自传体三部曲《 童年 》《 在人间 》《 我的大学 》和长篇小说《 母亲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海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 )吟着,——呻吟着。
(2)蠢( )笨的企鹅,胆qiè( )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
(3)恶狠狠地把它们用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 )翠摔成尘雾和碎mò( )。
(4)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 )灭在自己的深yuān( )里。
(5)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hǒu( )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 )。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C )
A.“嗨!”内德说,“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
B.小刘到上海去打工了,小王到北京去开公司了,小李到广州去创业了,是海燕就要去搏击风雨。
C.微博上,不同群体表现出来的特征各异:“80后”好为人师,制造深度话题;“90后”从不袖手旁观,参与度较高;“00后”则基本上是娱乐。
D.《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短篇小说“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
解析:第3个逗号应改为冒号,总结上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