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出塞 课堂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出塞 课堂实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7 19:0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 四年级上册 第7单元]
2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熟读古诗,并背诵。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3.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能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战争中的灾难和不幸,感受和平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能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战争中的灾难和不幸,感受和平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教学流程】
师:同学们,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发展到唐朝,达到了顶峰,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唐诗还出现了很多类型,比如:描绘自然田园风光的田园诗、表达人们离愁别绪的离别诗、表现边塞军旅生活的边塞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三首》,其中两首就属于这里边的——生:边塞诗。
师:一首是——
生:《出塞》。
师:还有一首是——
生:《凉州词》。
师:《出塞》的作者是——
生:王昌龄。
师:《凉州词》的作者是——
生:王翰。
师:这是两个非常有名的边塞诗人。我们再来了解一些有关的知识,“塞”什么意思?请齐读——
生:塞,指边塞、关塞。从广义上说,并不都在边疆,也泛指某些军事重地。唐代诗人用《塞上》《塞下》《出塞》《入塞》等乐府旧题为诗者甚多,内容大多写我国东北、西北和北方地区的战斗、生活。
师:也就是说,只要我们今后看到古诗的题目里面有“塞”这个字,我们大致就可以判断,它写的可能是——
生:边塞诗。
师:我们再来看看题目《凉州词》什么意思?预备读——
生:凉州词,又称《凉州曲》,是凉州歌的唱词,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凉州,今武威市,古西北首府,六朝古都。
师:今武威市在哪儿呢?在甘肃省,也就是我国的西北。那么,以凉州命名的诗,我们大致上也可以判断,它也属于——
生:边塞诗。
师:对,以《凉州词》为题的边塞诗,在唐朝就不知有多少首。今天我们学的,只是其中的一首。好的,了解完相关的知识,现在请大家放开声音,好好读一读这两首诗,开始吧。生自由读诗。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生:(读《出塞》。)
师:嗯,很流利,字音也大多数读得准,只是错了一个。“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里读“不教(jiao)”,第一声!请注上拼音。(生注拼音)
师:“不教”就是不让的意思,但我感觉刚才读得少了那么一点阳刚之气。谁再来试一试?(生读得字正腔圆,读完掌声雷动)
师:那我们就像他那样,一起读一读!(生齐读)师:但使龙城飞将在——生: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嗯!要果断!
师:第二首,谁来读一读?(一女生朗读)
师:果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呀!再请一名男生读一读。(一男生读)
师:最后是一个什么标点?
生:问号。
师:这是一个什么句?
生:问句。
师:什么问?
生:反问。
师:对!不是疑问,是反问。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几人回,有没有人回?
生:没有。
师:对,没有几人能回!请全班再齐读一遍。(全班齐读)
师:有意思!下面我们合作读一读。我一句,大家一句。我读题目,大家读作者。(师生合作读。读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句时,师有意重复了三次,一次比一次高昂激动。)
师: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展开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比如:在《出塞》这首诗里,你读着读着,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大家可以在心里再读一读,默默地想一想,想到了什么就说什么:在《出塞》这首诗里,我仿佛看到了 ,仿佛听到了 。
生:在《出塞》这首诗里,我仿佛看到了 当年名将李广打败了匈奴 ,仿佛听到了匈奴的逃跑声。
师:诗人想到的,他都想到了。诗人在这首诗里写到的景象,你有没有看到?
生:在《出塞》这首诗里,我仿佛看到了万里长征时去了的人还没有回来,仿佛听到了李广大喊“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不教胡马度阴山”那句诗不是李广喊出来的。李广守边特别厉害,骁勇善战,所以敌人都不敢来侵犯了。第一句诗“秦时明月汉时关”,就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在《出塞》这首诗里,我仿佛看到了 明月挂在天空,仿佛听到了他们渐近的喊声。
师:他们是谁?
生:士兵们。
师:士兵们在明月下干什么你看到了吗?
生:守着城门。
师:那你有没有看见他们穿着什么?
生:金色的铠甲。
师:你有没有看见他们手里拿着什么?
生:长矛。
师:好的,你请坐。
有没有哪位同学,能把刚才那位同学说的,连起来再讲一讲。
生:在《出塞》这首诗里,我仿佛看到了明月下,战士们穿着金色的铠甲,手里拿着长矛在城门边站岗,仿佛听到了他们的呐喊声。
(师板书:明月 关)
师:哦,这时没有打仗。一轮明月高高地升上天空,照耀着边关。一队战士身披铁甲、手握长矛,在巡逻放哨。边关外,是广袤的沙漠,再远处,是敌人的营地。那边关里面是什么呢?
生:我军的营地。
师:是的。军营里面,将士们可能在休息,也可能在讨论明天怎么打仗,也可能有战士吹起了羌笛。好,我们闭上眼睛,你会想到这样一些画面。
你再来读这首诗时,感觉可能不一样的。(师出示配乐,师起头,生配乐朗读《出塞》)师:这是我们看到的明月、边关,诗里虽没有直接写战士们,但我们能猜到战士们在干什么。
生:巡逻放哨。(师板书:放哨巡逻)
师:那在第二首诗里面,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与第一首诗有没有不一样?
生:第一首诗是还没有打仗时,第二首诗准备打仗了,听到了战斗的号角。
师:结合诗句,还听到了什么?
生:听到了士兵喝酒,听到了琵琶弹起来,催士兵们快上战场,不要喝酒了,要出征了。后两句是在劝士兵们,绝对不能把战争当成儿戏,古时候征战打仗,有几个人是能平平安安回来的?
师:你的理解有点与众不同!后面两句,到底是谁说的?
生:是喝酒的士兵说的!
师:对!“葡萄美酒夜光杯”,诗人看到了什么?
生:美酒和酒杯。(师板书:美酒 杯)
师:战士们在干什么?
生:开怀畅饮。(师板书:开怀畅饮)
师:这时候,催促大家出发的琵琶声响起来了,别喝了别喝了,喝多了不能打仗了!我们喝酒的士兵怎么说?
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师:有没有把生死当一回事儿?
生:没有。
师:喝得多少潇洒呀!来,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师出示配乐,师起头,生配乐朗读《凉州词》)
师:同学们,我们再走进《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把作者见到的景物圈出来。(生圈画)诗人看到的是明月,看到的是边关。大家再想一想,这是一轮怎样的明月?这又是怎样的边关?
生:这是圆圆的明月。
师:圆圆的明月,那可能是十五的月亮。
生:这是让人思念家乡的月亮。
师:是的!举头望明月——
生:低头思故乡。
师:春风又绿江南岸——
生: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你想呀,一个士兵身披铠甲,手持长矛,一站就是一宿啊,孤独寂寞,抬头陪伴他的只有那天上的月亮。他会情不自禁地想起——
生:家乡。
师:还会想起——
生:亲人。
师:哪些亲人?
生:孩子、妻子和父母。
师:是的。同学们,所以还有诗人这样写到——
生: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
师:战士们都在干什么?
生:思念家乡。
师:那芦管、那羌笛里吹出来的,都是思乡的笛声啊。还在诗人这样写到——
生: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王昌龄
师:那琵琶换了一曲又一曲,但弹奏的都是思乡之情啊。同学们,这样的思念,发生在诗人所在的唐朝,也发生在之前的汉朝,更发生在汉朝之前的秦朝。也就是说,从古至今,这种思念就没有停止过,中断过。所以,诗人王昌龄提笔就写到,秦时明月——生:汉时关。
师:秦时明月——生:汉时关。
师:在战士们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时,家乡的亲人又在干什么?
生:亲人也在思念战士们。
师:是啊。年迈的父母思念着儿子,勤劳的妻子思念着丈夫,年幼的儿女思念着父亲。诗人卢汝弼这样写到——
生:少妇不知归不得,朝朝应上望夫山。师:少妇在干什么?你看看那山都变成什么名字了?
生:少妇在思念自己的丈夫,山也成了望夫山。
师:大家再看,还有诗人这样写到——
生: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高适
师:这玉箸,可不是玉做的筷子,而是亲人的两行眼泪。这样的思念,诗人看到了!诗人更想到了,这样的思念,不光发生在唐朝,也发生在汉朝,也发生在秦朝。所以,诗人王昌龄提笔就写到——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
师:同学们,家里的亲人一直等啊盼啊望啊,他们的愿望实现了吗?
生:没有,万里长征人未还。(板书:师板书:人未还)
师:人去哪儿了?
生:牺牲了。师:同学们,战士牺牲了,但远在万里之外的亲人并不知道。你看,诗人陈陶写到——生: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师:丈夫已经战死了,可是家里的妻子还在梦中盼望着他。诗人沈彬写到——
生:白骨已枯沙上草,家人犹自寄寒衣。
师:家里的老母亲,家里的妻子,还在寄御冬的寒衣,可是,我们的战士已经变成了累累白骨。沙土上都已经长出了草来了呀。这样的悲剧,发生在唐朝,也发生在汉朝,也发生在秦朝。所以,诗人王昌龄提笔就写到——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师:诗人愿意看到这样的悲剧吗?
生:不愿意。
师:可是,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
生:停止战争。
师:是的。所以,诗人发出了这样的呐喊——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师:如果我们的守边战士都像汉朝飞将军李广那样,敌人敢来侵犯我们吗?我们的将士们还用一出征就是一辈子吗?不用了,再也不用了。同学们,当我们领略了诗人的这番情怀,再来读读这首诗。(配乐朗读《出塞》)
师:我们都渴望和平,我们都讨厌战争。可是,当遇到外敌入侵时,我们怎么办?生:全力抵抗。
师:当我们的家园受到威胁时,我们怎么办?
生:驱赶敌人,守护家园。
师:当我们的同胞被敌人蹂躏时,我们怎么办?
生:拿起长枪,打败敌人。
师:好!好男儿就该这样!来,我们再到军营里去看一看。预备读——
生: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师:我们知道,去了不可能回,但是我们还要不要去打仗?
生:要!
师:同学们,从这首诗里,你看到了一群怎样的守边战士?
生:无所畏惧。
生:坚忍不拔。
生:坚定不移,绝不退缩。
师:不把敌人赶跑,誓不罢休!这种坚忍不拔,这种坚强不屈,就体现在这两句诗里。预备读——
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师:哈哈哈哈,古来征战几人回?老子从来就没打算回! (板书:几人回?)师:有没有打算回?
生:没有!
师:那请再读——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师:何等的潇洒!何等的豪迈!现在有一位诗人,把这首古诗变成了一首现代诗,我觉得更豪迈!不信,你们读一读。(生读诗)
生:酒,酒,葡萄酒!杯,杯,夜光杯!杯满酒香让人饮个醉!饮呀,饮个醉——管它马上琶琶狂拨把人催!要催你尽催,想醉我且醉;醉了,醉了,我且枕戈睡。醉卧沙场,谁解个中味?古来征夫战士几个活着回?古来征夫战士几个活着回?
师:读得一点气势都没有!来,像老师这样拍着桌子读!酒,酒,葡萄酒!(全班酣畅淋漓地拍着桌子读)
师:这就叫豪迈!这就叫潇洒!这就叫视死如归!想到有去无回,怕不怕?
生:不怕!
师:这是咱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你看,我们的诗人这样赞美我们的战士。(出示曹植的诗,学生齐读)
生: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师:要上战场了,想到父母了吗?想到妻子儿女了吗?就只有一个念头,上场杀敌,保家卫国。再看,诗人徐锡麟这样写到——
生: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是的,死了就死了,就地掩埋,何须马革裹尸!再看,诗人文天祥这样写到——
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师:人生自古谁无死呀,但是,我们的战士战死沙场,就是死得其所死得光荣,我们的一片丹心将永远被记载。在更久远的秦朝之前,还有位大诗人屈原更是这样写到——
生: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师:死有什么可怕!我就是死了,我的魂魄也会让敌人心惊胆战。这就是我们的战士!身既死兮神以灵——生:子魂魄兮为鬼雄!
师:以上这些都是男性诗人对我们将士的赞美,更为难得的是,有一位女诗人,也有这样的觉悟!(出示《夏日绝句》)预备读——(生齐读)
师:李清照是一位女诗人。如果她是一位男儿,你觉得她会怎么做?
生:她也会走上战场,和敌人拼杀,保卫家园。
师:对了!生当作人杰——
生:死亦为鬼雄。
师:至今思项羽——
生:不肯过江东。
师:肯不肯投降?
生:不肯。
师:肯不肯认输?
生:不肯!
师:你看,她钦佩的就是这样的大英雄项羽,尽管他最后战败了,但是,他自刎乌江边的壮举,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气节!同学们,这样的诗,能尝试着背一背吗?(生尝试背三首古诗)
师:不过,我们还是希望不要有战争,不要有侵略,不要有冲突。让生活在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平平安安、快快乐乐。这也是诗人最大的梦想——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但是敌人来了,我们——
生:也不怕!
师总结:是的,来吧,来了我们奉陪到底。同学们,记住了,咱们是中国人!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