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2.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3.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目标
军阀割据混战
东汉末年局势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
其中盘踞在北方的较为强大的为:袁绍,曹操
袁绍出身于“汝南袁氏”,占据黄河以北,兵多粮足,有10万兵力,“四世三公”
曹操宦官曹腾之孙,太尉曹嵩之子,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了自己的军事力量。
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200年,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
vs
曹操:字孟德,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曹操《龟虽寿》
老骥(jì)伏枥(lì),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从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有什么志向呢?
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战役 官渡之战
时间
地点
作战双方
经过
结果
特点
影响
公元200年
曹操VS袁绍
以少胜多
曹操胜利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官渡
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火烧乌巢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诸葛亮
十万人
三四 万人
曹 操
袁 绍
公元200年
官渡
官 渡 之 战
夜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
以少胜多
乌巢
(1)政治上:①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谋略得当;
②招揽人才。
(2)经济上:重视经济(开荒屯田,发展生产)。
(3)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战略战术得当。
(4)用人上:尊重人才,唯才是举
曹操 胜
袁绍 败
官渡之战中实力尚弱的曹操为何能战胜强大的袁绍呢?
207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经渤海边时,留下了豪情满怀的诗句——
当时已经53岁的曹操,他的“壮心”到底是什么呢?为了完成他的壮心,他将遇到的对手会是谁呢?
统一中国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天下形势示意图
皇室宗亲,三顾茅庐得诸葛亮的辅佐
地理位置优越,政权巩固。
战役 赤壁之战 时间 地点 作战双方
经过 结果 特点 影响 公元208年
赤壁
孙刘联军
黄盖诈降、火烧赤壁
曹操兵败北撤
以少胜多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曹操
赤壁之战
谦虚谨慎,骄傲必败
重视利用自然条件
培养观察思考的习惯
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
启示
从刚刚学过的两大战役中,从曹操的一胜一败中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惯水战。
2、曹操骄傲自满。
3、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4、当时统一全国的条件不成熟。(根本)
原因
《三国演义》的描述
《三国志》的记载
史学著作
文学作品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公(曹操)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文学作品不等于历史,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有助于了解某些史实。
三国鼎立
曹操退守北方,经营关中和西北地区,完成北方统一。
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
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又抢夺刘备在湖北和湖南的势力范围。
赤壁之战后各政治力量分布示意图
曹丕
刘备
221年
孙权
229年
220年
三国的名称建国时间、建国者和都城。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今名)
魏
蜀
吴
220年
221年
222年
洛阳
成都
建业
(南京)
曹丕
刘备
孙权
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正式进入三国时期
吴国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三国的治理与开发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三国鼎立形势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政权由“多”到“少”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三国经济各具特色
魏:农业大国 蜀:丝绸大国 吴:造船大国
经济由“衰”到“兴”
三国末期应有3000万人,而东汉三国期间的人口谷底大致在2224万~2361万之间。——葛剑雄《中国人口史》
人口由“少”到“多”
群雄割据
经济衰微
人口锐减
局部统一
经济恢复发展
人口增多
东汉末年
三国时期
乱
治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局面 ,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此后走向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
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
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
意义: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局面的形成:220年,曹丕建立魏;
221年,刘备建立蜀汉;
229年,孙权建立吴
局面的发展:曹魏重视农业,兴修水利;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孙吴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
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曹操势力壮大
概况:200年,曹操以少胜多
概况:208年,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背景:曹操准备统一全国,孙刘成为阻碍
意义: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课堂小结